第92頁
“你寫那封信,好讓自己繼續成為焦點。”
“我?你在開玩笑,是吧?”
“威爾讓你變得很重要,”我說,“你寫一篇專欄文章,然後大家都知道有個殺手在紐約殺了一堆名人。”
“還有奧馬哈,你忘了奧馬哈。”
“接著威爾自殺,結果《綠野仙蹤》里奧茲城的魔法師只是躲在簾幕後的尋常人罷了。他是阿德里安·惠特菲爾德,而且死掉了。於是再也沒有新聞,這表示你再也上不了頭版了。你不能接受。”
“我每星期有三篇專欄上報,”他說,“你知道不管有沒有威爾,有多少人在看我的專欄嗎?”
“非常多。”
“有幾百萬。你知道我寫這個專欄領多少錢嗎?不到百萬,不過很接近了。”
“你之前從來沒寫過這麼轟動的報導。”
“這麼多年下來,我寫過太多報導。這個城市充滿故事,故事就像屁眼,人人都有一個,而且大部分都是臭的。”
“這個報導不同,你自己也這麼告訴過我。”
“只要你在寫,它們就不同。你在寫的時候,必須把它們想得很特別,然後新聞落幕,你繼續往前走尋找別的故事,告訴自己新的這個很特別,而且比上一個特別兩倍。”
“威爾是你創造出來的,馬蒂。你給了阿德里安這個念頭,他也把所有的信寄給你。每回他寄信,你都是第一個看到的。你把自己的情報都告訴警方,警方有什麼消息,也一定第一個告訴你。”
“那又怎樣?”
“所以你受不了看到這個新聞結束。里吉斯·基爾伯恩沒想到,當他把這個案子比喻成百老匯的一齣戲之時,其實已經離事實不遠了。大明星已經離開舞台,你卻不願意接受戲已落幕的事實。於是你穿上他的戲服,想自己串演。你寫信給自己,最後卻露出馬腳,因為你忍不住要引用自己失敗劇本裡頭的句子。”
他只是盯著我看。
“看看你列在威爾名單上的三個人,”我說,“一個是威脅要讓全市停擺的工會頭子,一是把監獄大門敞開的法官。這兩個都激怒許多紐約人。”
“所以呢?”
“所以看看名單上的第三個名字。《紐約時報》的劇評家。誰會把一個評論家的名字放在這種死亡名單上?”
“你知道,我自己也想不透。”
“不要侮辱我的智慧,馬蒂。”
“那你也不要侮辱我的。還有不要騎著馬踐踏事實,否則你只會搞得自己屁股發痛。你知道《雲間騷動》是什麼時候上演的嗎?十五年前。你知道里吉斯·基爾伯恩什麼時候開始替《紐約時報》寫劇評嗎?我剛好知道,因為都登在他的訃聞上,是不到十二年前。當時替《紐約時報》評論《雲間騷動》的是另外一個人,他五六年前死於心臟病,我發誓不是因為我從衣櫃裡跳出來大叫‘喝!’把他給嚇死的。”
“我看過《紐約時報》那篇劇評。”
“那你就知道了。”
“我也看過里吉斯的劇評,登在《哥譚雜誌》①上。”
①Gotham Magazine Gotham,意為哥譚鎮、愚人村,是紐約市的別名。
“天老爺,你去哪兒挖出來的?連我都不確定自己看過。”
“那你怎麼會引用呢?在那封說彼得·塔利老邁的手扼住城市咽喉的同一封信里,你這樣評論‘釋放法官”羅梅。”我查閱筆記本,“‘你毫不體恤人民的感受,也不顧慮他們的期望。’你是這麼寫的。而基爾伯恩評論你的劇本是:‘身為記者,麥格勞先生保持良知,不願迎合當權者。但身為劇作家,他毫不體恤觀眾的感受,也不顧慮他們的期望。’”
“我還記得那篇評論。”
“的確。”
“你現在念給我聽,我就想起來了。但我發誓我看威爾的信時沒發現。該死,他引用我的劇本,還引用這齣戲的劇評。也許那個狗娘養的對我著魔了,也許他以為引用這些句子,可以拍我馬屁,結果我根本沒看出來。”他看著我,然後聳聳肩,“嘿,我沒說這是合理的,不過這傢伙是個瘋子,誰知道他心裡想什麼?”
“放棄吧,馬蒂。”
“他媽的這是什麼意思?‘放棄吧,馬蒂。’有沒有人告訴過你,你這話聽起來像他媽的電視劇台詞。”
“基爾伯恩登在《哥譚》上的評論非常嚴厲。那出戲的各方評價都不好,但基爾伯恩寫得最惡毒,而且他的惡毒全都直接衝著劇本和編劇而來。那篇文章根本是人身攻擊,他好像痛恨一個專欄作家把手伸過界去寫劇本,想確保他以後再也不敢寫。”
“所以呢?那已經是十五年前了,我喝了兩杯酒,踢翻一張椅子,捶捶牆壁,罵幾句髒話,就忘光了。你對著我搖頭是什麼意思?”
“因為你也引用過那篇劇評。”
“引用的是威爾,記得嗎?威爾二號。我不知道他是誰,但他不是我。”
“馬蒂,你在自己的專欄里也引用了那篇劇評。”我打開筆記本,念出馬蒂幾篇專欄中曾引用基爾伯恩那篇劇評的句子,有的出現在阿德里安·惠特菲爾德死前,有的在之後。我念完之後,合上筆記本,看著他。他的眼睛垂下來,整整一分鐘都沒說話。
“我?你在開玩笑,是吧?”
“威爾讓你變得很重要,”我說,“你寫一篇專欄文章,然後大家都知道有個殺手在紐約殺了一堆名人。”
“還有奧馬哈,你忘了奧馬哈。”
“接著威爾自殺,結果《綠野仙蹤》里奧茲城的魔法師只是躲在簾幕後的尋常人罷了。他是阿德里安·惠特菲爾德,而且死掉了。於是再也沒有新聞,這表示你再也上不了頭版了。你不能接受。”
“我每星期有三篇專欄上報,”他說,“你知道不管有沒有威爾,有多少人在看我的專欄嗎?”
“非常多。”
“有幾百萬。你知道我寫這個專欄領多少錢嗎?不到百萬,不過很接近了。”
“你之前從來沒寫過這麼轟動的報導。”
“這麼多年下來,我寫過太多報導。這個城市充滿故事,故事就像屁眼,人人都有一個,而且大部分都是臭的。”
“這個報導不同,你自己也這麼告訴過我。”
“只要你在寫,它們就不同。你在寫的時候,必須把它們想得很特別,然後新聞落幕,你繼續往前走尋找別的故事,告訴自己新的這個很特別,而且比上一個特別兩倍。”
“威爾是你創造出來的,馬蒂。你給了阿德里安這個念頭,他也把所有的信寄給你。每回他寄信,你都是第一個看到的。你把自己的情報都告訴警方,警方有什麼消息,也一定第一個告訴你。”
“那又怎樣?”
“所以你受不了看到這個新聞結束。里吉斯·基爾伯恩沒想到,當他把這個案子比喻成百老匯的一齣戲之時,其實已經離事實不遠了。大明星已經離開舞台,你卻不願意接受戲已落幕的事實。於是你穿上他的戲服,想自己串演。你寫信給自己,最後卻露出馬腳,因為你忍不住要引用自己失敗劇本裡頭的句子。”
他只是盯著我看。
“看看你列在威爾名單上的三個人,”我說,“一個是威脅要讓全市停擺的工會頭子,一是把監獄大門敞開的法官。這兩個都激怒許多紐約人。”
“所以呢?”
“所以看看名單上的第三個名字。《紐約時報》的劇評家。誰會把一個評論家的名字放在這種死亡名單上?”
“你知道,我自己也想不透。”
“不要侮辱我的智慧,馬蒂。”
“那你也不要侮辱我的。還有不要騎著馬踐踏事實,否則你只會搞得自己屁股發痛。你知道《雲間騷動》是什麼時候上演的嗎?十五年前。你知道里吉斯·基爾伯恩什麼時候開始替《紐約時報》寫劇評嗎?我剛好知道,因為都登在他的訃聞上,是不到十二年前。當時替《紐約時報》評論《雲間騷動》的是另外一個人,他五六年前死於心臟病,我發誓不是因為我從衣櫃裡跳出來大叫‘喝!’把他給嚇死的。”
“我看過《紐約時報》那篇劇評。”
“那你就知道了。”
“我也看過里吉斯的劇評,登在《哥譚雜誌》①上。”
①Gotham Magazine Gotham,意為哥譚鎮、愚人村,是紐約市的別名。
“天老爺,你去哪兒挖出來的?連我都不確定自己看過。”
“那你怎麼會引用呢?在那封說彼得·塔利老邁的手扼住城市咽喉的同一封信里,你這樣評論‘釋放法官”羅梅。”我查閱筆記本,“‘你毫不體恤人民的感受,也不顧慮他們的期望。’你是這麼寫的。而基爾伯恩評論你的劇本是:‘身為記者,麥格勞先生保持良知,不願迎合當權者。但身為劇作家,他毫不體恤觀眾的感受,也不顧慮他們的期望。’”
“我還記得那篇評論。”
“的確。”
“你現在念給我聽,我就想起來了。但我發誓我看威爾的信時沒發現。該死,他引用我的劇本,還引用這齣戲的劇評。也許那個狗娘養的對我著魔了,也許他以為引用這些句子,可以拍我馬屁,結果我根本沒看出來。”他看著我,然後聳聳肩,“嘿,我沒說這是合理的,不過這傢伙是個瘋子,誰知道他心裡想什麼?”
“放棄吧,馬蒂。”
“他媽的這是什麼意思?‘放棄吧,馬蒂。’有沒有人告訴過你,你這話聽起來像他媽的電視劇台詞。”
“基爾伯恩登在《哥譚》上的評論非常嚴厲。那出戲的各方評價都不好,但基爾伯恩寫得最惡毒,而且他的惡毒全都直接衝著劇本和編劇而來。那篇文章根本是人身攻擊,他好像痛恨一個專欄作家把手伸過界去寫劇本,想確保他以後再也不敢寫。”
“所以呢?那已經是十五年前了,我喝了兩杯酒,踢翻一張椅子,捶捶牆壁,罵幾句髒話,就忘光了。你對著我搖頭是什麼意思?”
“因為你也引用過那篇劇評。”
“引用的是威爾,記得嗎?威爾二號。我不知道他是誰,但他不是我。”
“馬蒂,你在自己的專欄里也引用了那篇劇評。”我打開筆記本,念出馬蒂幾篇專欄中曾引用基爾伯恩那篇劇評的句子,有的出現在阿德里安·惠特菲爾德死前,有的在之後。我念完之後,合上筆記本,看著他。他的眼睛垂下來,整整一分鐘都沒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