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真實的生活和刻意演出的生活畢竟是會被人區分開來的。一個藝術家如果超然於廣大而深厚的生活之外,即使才能卓著,也只能生產一些打扮精緻的工藝品;而帶著香氣和露水的藝術花朵,只能在生活的土地上培植。這就是藝術家柳青的畢生信仰。對於今天的作家來說,我們大家不一定都能採取柳青當年一模一樣的方式,但已故作家這種頑強而非凡的追求,卻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尊敬和學習的。

  作家當年毅然地離開繁華的大城市,身居皇甫村一個破廟改建的院宅里,眼睛瑣碎地掃描著周圍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而另一方面又把眼光投she到更廣大的世界。他一隻手拿著顯微鏡在觀察皇甫村及其周圍的生活,另一隻手拿著望遠鏡在潦望終南山以外的地方。因此,他的作品不僅顯示了生活細部的逼真精細,同時在總體上又體現出了史詩式的宏大雄偉。只有少數天才才能把這兩個方面統一起來。當我們讀《創業史》時,常感到作品所展現的整個那段生活就像一條寬闊的長河在眼前淌過;而在這條波濤洶湧的長河中,我們如果在任何一個灣道里停下來,便會發現那裡也是一個天地——而且每一處都有一種獨特的風光。像《創業史》第二部第二十五章梁大和他兒子生祿在屋裡談話的那種場面,簡直讓人感到是跟著這位患哮喘病的老頭,悄悄把這家人的窗戶紙用舌頭舐破,站在他們的屋外斂聲屏氣所偷看到的。

  作為一個深刻的思想家和不同凡響的小說藝術家,柳青的主要才華就是能把這樣一些生活的細流,千方百計疏引和匯集到他作品整體結構的寬闊的河床上;使這些看起來似乎平常的生活頓時充滿了一種巨大而澎湃的思想和歷史的容量。毫無疑問,這位作家用他的全部創作活動說明,他並不僅僅滿足於對周圍生活的稔熟而透徹地了解;他同時還把自己的眼光投向更廣闊的世界和整個人類的發展歷史中去,以便將自己所獲得的那些生活的細碎的切片,投放到一個廣闊的社會和深遠的歷史的大幕上去檢查其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他決不是一個僅僅迷戀生活小故事的人。如果是這樣,他也許只能給我們留下一些勾勒得出色的素描,而不會把《創業史》那樣一幅巨大的油掛在我國當代文學的畫廊里。

  沒見過柳青的人,都聽過傳聞說這位作家怎樣穿著對襟衣服,頭戴瓜皮帽,簡直就是一個地道的農民,或者像小鎮上的一個鐘錶修理匠。是的,他就是這副模樣。可是,這樣一個柳青很快就能變成另外一個柳青:一身西裝,一副學究式的金絲邊眼鏡,用流利的英語和外國人侃侃而談。有關國內和國外的政治、經濟、民族、歷史、文化、地理,幾乎世界上的一切方面都在這個貌似農民的作家的視野之內;而且他不僅通曉這些方向的問題,也往往對這些問題有一種叫你感到新奇而獨到的見解。在他晚年換過幾處的寓所的牆壁上,沒有什麼其它裝飾,往往只掛一張中國地圖和一張世界地圖。

  他會不時走到地圖前,用枯瘦的手指頭一下子指住他正在談論的中國或外國的一個地方。他有時會指著地圖,給你講述半天有關英國或法國農業的歷史和現狀、有關加拿大小麥種植方面的情況等等。這時你會覺得他不是一個作家,而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位專家。他在寫作《創業史》的時候,還寫了關於改變陝北山區農業經營方式的論文。他在論文中引用了大量有關國外農業方面的資料,使一些著名的農業專家感到吃驚。正是作家具有這種遼闊的視野和廣泛的學識,加上他對生活的透徹的了解,才能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史詩的品質。他的作品決不能簡單地說成是“山藥蛋”。

  柳青的創作活動告訴我們,僅僅滿足於自己所認識的那個生活小圈子,或者乾脆躲進自己的內心世界去搞創作,是不會有什麼出息的。我們無法和他相比,但我們應該向他學習,儘量使自己的目光不僅僅停留在生活和認識的那個小天地里。

  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柳青五年前已經離開了我們。但這位作家無疑給我們留下了一份不薄的遺產。他在我們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曾經熱情地生活過,繁忙地創造過,也像任何常人一樣有過缺點和失誤。但他一生辛勞所創造的財富,對於今天的人們和以後的人們都是極其寶貴的。作為晚輩,我們懷著感激的心情接受他的饋贈。

  杜鵬程:燃燒的烈火

  在人類所有的不幸中,最不忍目睹的就是死亡引起的悲痛,尤其是對一個你所熟識而敬重的人。

  我不願目睹沒有氣息的杜鵬程。我願意他在我的記憶中永遠是一團燃燒的烈火,一個用嚴峻的神色審視這個世界的哲學家,一個氣勢磅礴的敘事詩人。

  老杜的價值不可能在某種儀式上體現。他在半個世紀中構成的巨大內容需要一代人乃至未來的歷史給予詳盡詮釋。

  在和他同時代的作家中,杜鵬程是少數屬於敢踏入“無人區”的勇士,並敢在文學的荒原上樹起自己標幟的人物。他是我們行業的斯巴達克斯。這一切首先體現在他的史詩《保衛延安》之中。這部書使他聲名遠播,也給他帶來過無窮的災難。而屬於巨人的災難不也是另是一種勳章嗎?

  杜鵬程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幾乎是赤手空拳走進生活和戰爭的暴風雨。不久,他就擁有槍和筆兩種武器。

  其中的槍和敵對的勢力作戰,而筆主要和自己作戰。對他來說,後一種作戰更為艱難。從《保衛延安》的創作過程,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和自己作過多麼無情的鬥爭。以後,這部書先使他榮耀接著便讓他忍氣吞聲地生活。從未來得及完成的大書《太平年月》的題旨就完全使我們意識到,作家已經進入了思想和藝術的大境界,可是,沒等這座宏大的工程峻工,他就逝世了。正如他最後所言,這是一個“悲劇”。

  二十多年相處的日子裡,他的人民性,他的自我折磨式的偉大勞動精神,都曾強烈地影響了我。我曾默默地思考過他,默默地學習過他。現在,我也默默地感謝他。在創作氣質和勞動態度方面,我和他有許多相似之處。當他晚年重病纏身的時候,我每次看見他,就不由想到了自己的未來。我感到,他現在的狀況也就是我未來的寫照。這是青壯年時拼命工作所導致的自然結果。但是,對某一種人來說,他一旦獻身於某種事業,就不會顧及自己所付出的代價。這是永遠無悔的犧牲。

  杜鵬程遠離我們而去,但他勞動者繁忙的身影卻永遠會出現在我們眼前。對於這樣一個畢生出盡了力氣的人,我們現在真正出於內心的真誠對他說一聲:安息吧!出自內心的真誠

  我們常常談論所謂藝術的魅力,也就是說,我們的作品憑什麼來打動別人的心靈!

  在我看來,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作家對生活、對藝術、對讀者要抱有真誠的態度。否則,任何花言巧語和花術翻新都是枉費心機。請相信,作品中任何虛假的聲音,讀者的耳朵都能聽得見。無病的呻吟騙不來眼淚,只能換取諷刺的微笑;而用塑料花朵裝扮貧乏的園地以顯示自己的繁榮,這比一無所有更為糟糕。是的,藝術勞動,這項從事虛構的工作,其實最容不得虛情假義。我們讚美,我們詛咒,全然應出自我們內心的真誠。真誠!這就是說,我們永遠不喪失一個普通人的感覺,這樣我們所說出的一切,才能引起無數心靈的共鳴。

  需要什麼?

  作為一個當代作家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的創造天地無疑比過去年代的作家們廣闊得多。但同時,我們的工作也更加困難,因為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更加複雜而又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的社會。深刻而有力地反映我們時代的生活面貌,要求當代作家具有更先進的思想水平和認識能力,更寬闊的生活眼界和深厚的藝術修養。因此,我們首先得和自己的淺薄作鬥爭,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僅需要熱情的鼓勵,更需要嚴肅的文學批評。對作家及其作品,要麼庸俗地吹捧,要麼粗暴地批判——正是這兩種有害的方法一貫地妨礙了我國文學藝術的發展。我們應該擺脫這種長期形成的惡習,逐漸地變得成熟些。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

  當得到一種社會榮譽時,自己內心總是很慚愧的。在這樣的時候,我眼前浮現的是祖國西部黃土高原那些樸素的山巒與河流,開墾和未被開墾的土地,土地上彎腰躬背的父老兄弟……正是那貧瘠而充滿營養的土地和憨厚而又充滿智慧的人民養育了我。沒有他們,也就沒有我,更沒有我的作品。

  他們是最偉大的人,給他們戴上任何榮譽的桂冠都不過分。但是,他們要求的從來都不是這些,而是默默無聞地,永恆的勞動和創造。

  正因為如此,我在榮譽面前感到深深的慚愧。

  正因為如此,我在這慚愧中不由深深地沉思。

  是的,作為一個勞動人民的兒子,不論在什麼時候,都永遠不應該喪失一個普通勞動者的感覺。生活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只有成為他們中間的一員,才可能使自己的勞動有所價值。歷史用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離開大地和人民,任何人也不會成功。

  寫小說,這也是一種勞動,並不比農民在土地上耕作就高貴多少,它需要的仍然是勞動者的赤誠而質樸的品質和苦熬苦累的精神。和勞動者一併去熱烈地擁抱大地和生活,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才有可能涌動起生命的血液,否則就可能製造出一些蠟像,儘管很漂亮,也終歸是死的。

  勞動人民的鬥爭,他們的痛苦與歡樂,幸福與不幸,成功與失敗,矛盾和衝突,前途和命運,永遠應該是作家全神貫注所關注的,不關心勞動人民的生活,而一味地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喃喃自語,結果只能使讀者失望,也使自己失望。

  生活和藝術都在發展,就我自己來說,無論是在認識生活或者表現生活方面,都感到越來越無能。但我從勞動人民身上學到了一種最寶貴的品質,那就是:不管有無收穫,或收穫大小,從不中斷土地上汁流浹背的辛勞;即使後來顆粒無收,也不後悔自己付出的勞動。我願和他們抱有同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勞動。我已經度過許多失敗的白天和夜晚,製造過一片又一片文字的廢墟,但我仍然願在這廢墟中汁流浹背地耕種。我相信這樣一句名言:人可以虧人,土地不會虧人。

  這束淡弱的折光——關於《在困難的日子裡》這篇作品所描寫的生活已經離開我們二十多年了。

  這是一段被某些大人淡忘了的、又是現在大部分孩子所不了解的生活。也可以說已經成為歷史。從當前的某種觀點看,這樣的題材也許不“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