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頁
村民聽到唐慶在鎮上擺酒席全鎮的都可以去吃,哪裡還站得住,三五個相熟的成群結隊要去鎮上吃酒席。
第120章
宋承運跟劉元聰一行十人考上舉人後就一直在上京城等待殿試,其他秀才也是如此想法。
上京城不單單只是繁華,這裡還會聚著無數文人墨客,還有大儒大官們。
其他秀才都是心想好不容易來一趟上京,還有人照料,為何不多在上京待幾天,跟其他才子交流交流學術。
沒準會在這個群星薈萃的上京城找到屬於自己的機緣呢。
都是讀書人,腦子都不算太笨,轉轉彎就能想到,多結交些人,以後就多一條路子,何況這些才子中不乏還有些大家族中子弟。
只要不是紈絝子弟與他們交好也沒有壞處,萬一以後有事也能夠搭上一把手不是。
所以大家一起商量,都等著那十個舉人考完殿試一起回去,如果有一兩個考中的那回鄉豈不是更風光?
想的很美,現實也很美,沒想到這次殿試居然中了四人,中間還有狀元跟探花!
這是大家萬萬沒想到的,就連宋承運跟劉元聰倆人也是疑惑不已。自己學問考卷答得如何,自己心裡最清楚。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雖然心中篤定一個進士是沒問題的,但是也不至於有如此高的成績吧。
而且一同考試的大家族子弟多如牛毛,他們三歲開蒙,五歲作詩,十歲就能考秀才,沒道理文學會比他們倆人差啊!
別說這兩人,其他考上也是奇怪,開始產生起自我懷疑來,難道他們平日裡所學還比不上兩個從鄉村來的人?
其實大家有所不知的,宋承運跟劉元聰都是皇帝欽點的。而其重要的原因在於唐慶這個人。
這些年唐慶跟皇帝私底下的書信來往,除了皇帝身邊的親信沒有一個人知道。
皇帝開國登基沒多少年,身邊的大臣將領百分之八十都是世家在把控著,剩餘的分散在各地做個不入流的小官。
當皇帝這些年下來,皇帝漸漸發覺心有餘而力不足,自己好多的想法跟抱負都不能展開手腳。
每當提出改革之事,總會有一兩個大臣出來指手畫腳,這個不許那個不許,而且朝堂上的基本上都有利益牽扯,出來贊同皇帝的人寥無幾人。
還都是些不入流的官,如何說得過那些老奸巨猾的大臣們,三五兩下就敗下陣來。
漸漸的皇帝還是覺得很不爽,感覺自己就像是一頭被牽著鼻子在走的牛,朝堂上的大臣讓做什麼就做什麼,活得像個傀儡。
但是再不爽也不能把這批跟著自己打江山的老人給砍了吧,何況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作為一個合格的帝王,不會作出那種太low端的事。現在朝堂太過於和氣,這樣不行。
帝王之道講究平衡,如今牆往一邊倒,他肯定要從新找來東西把它給立起來才行。
如何讓朝堂上填注新鮮血液,答案是科舉,但是科舉中也有不少是這些大臣的親戚。所以皇帝在挑選人材的時候必須穩重穩重再穩重。
而這個時候唐慶憑空冒出,他雖然不能入朝拜相,但是他研製的那些藥物卻讓他這個做皇帝的威信在軍中越發高漲。
兵權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有多重要,不言而喻,所以唐慶就像是皇帝影藏在暗中的一把手,慢慢地將他推上高處。
最重要的是唐慶這個人愛財不愛權,身後又沒有世家,皇帝很樂意相信他。
對於劉元聰跟宋承運等人在科舉還沒開考之前,他們的身世背景早早的就放在皇帝的案頭。
皇帝想要培養幾個自己的親信,肯定是要從這些沒有世家背景的人身上挑選,但是又不能讓朝中大臣看出貓膩。
所以才選了文采最好的宋承運跟劉元聰。
當然這些都是宋承運跟劉元聰不知道的,至於朝堂里其他大臣也被忽悠過去,他們看過宋承運跟劉元聰的考卷,確實寫的好,雖然沒有太過於修飾,但很務實。
皇帝近兩年來偏愛務實,朝中大臣都心知肚明,心想這兩人怕是走了狗屎運讓皇帝看中的。
一向心氣高傲的大臣也不相信兩個山野來的能做出什麼大事,不足為慮,所以才導致眾人都忽略了。
有句話說得好,往常最了解你的莫過於你的敵人。這些大臣們安逸得太久,都忘了坐在龍椅上龍還沒沉睡。
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最了解皇帝,反而忘卻了皇帝也最了解他們,所以不怪他們打了眼。
汶水鎮今年出了十個舉人,四位進士,還有一位狀元跟探花,在京城也引起不小的轟動。
皇帝對即將要重用的人極為重視,不惜派出自己的龍船將這些上京來趕考的汶水鎮人送回去。
所以今早周山周河他們剛走出家門去各處通知時,皇帝的龍船就降臨汶水鎮碼頭,可把鎮上的人們歡喜壞了。
龍船一出現,各家商行的船隻都得避讓,所以汶水鎮的碼頭上一入眼便能看見那艘磅礴大氣的龍船停靠在岸邊,其餘來往的船隻根本不敢靠近。
唐慶知道這個消息更為震驚坐在書房裡拿著皇帝的書信發呆,關鍵時候還是周青當機立斷,宴請全鎮人來吃流水席,定的就是周川他們開的“清苑樓”,正好又靠近碼頭。
再讓李文去通知周山周河他們,將孩子託付給張蘭她們帶著,他自己則是整理好衣服親自去招待客人。
第120章
宋承運跟劉元聰一行十人考上舉人後就一直在上京城等待殿試,其他秀才也是如此想法。
上京城不單單只是繁華,這裡還會聚著無數文人墨客,還有大儒大官們。
其他秀才都是心想好不容易來一趟上京,還有人照料,為何不多在上京待幾天,跟其他才子交流交流學術。
沒準會在這個群星薈萃的上京城找到屬於自己的機緣呢。
都是讀書人,腦子都不算太笨,轉轉彎就能想到,多結交些人,以後就多一條路子,何況這些才子中不乏還有些大家族中子弟。
只要不是紈絝子弟與他們交好也沒有壞處,萬一以後有事也能夠搭上一把手不是。
所以大家一起商量,都等著那十個舉人考完殿試一起回去,如果有一兩個考中的那回鄉豈不是更風光?
想的很美,現實也很美,沒想到這次殿試居然中了四人,中間還有狀元跟探花!
這是大家萬萬沒想到的,就連宋承運跟劉元聰倆人也是疑惑不已。自己學問考卷答得如何,自己心裡最清楚。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雖然心中篤定一個進士是沒問題的,但是也不至於有如此高的成績吧。
而且一同考試的大家族子弟多如牛毛,他們三歲開蒙,五歲作詩,十歲就能考秀才,沒道理文學會比他們倆人差啊!
別說這兩人,其他考上也是奇怪,開始產生起自我懷疑來,難道他們平日裡所學還比不上兩個從鄉村來的人?
其實大家有所不知的,宋承運跟劉元聰都是皇帝欽點的。而其重要的原因在於唐慶這個人。
這些年唐慶跟皇帝私底下的書信來往,除了皇帝身邊的親信沒有一個人知道。
皇帝開國登基沒多少年,身邊的大臣將領百分之八十都是世家在把控著,剩餘的分散在各地做個不入流的小官。
當皇帝這些年下來,皇帝漸漸發覺心有餘而力不足,自己好多的想法跟抱負都不能展開手腳。
每當提出改革之事,總會有一兩個大臣出來指手畫腳,這個不許那個不許,而且朝堂上的基本上都有利益牽扯,出來贊同皇帝的人寥無幾人。
還都是些不入流的官,如何說得過那些老奸巨猾的大臣們,三五兩下就敗下陣來。
漸漸的皇帝還是覺得很不爽,感覺自己就像是一頭被牽著鼻子在走的牛,朝堂上的大臣讓做什麼就做什麼,活得像個傀儡。
但是再不爽也不能把這批跟著自己打江山的老人給砍了吧,何況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作為一個合格的帝王,不會作出那種太low端的事。現在朝堂太過於和氣,這樣不行。
帝王之道講究平衡,如今牆往一邊倒,他肯定要從新找來東西把它給立起來才行。
如何讓朝堂上填注新鮮血液,答案是科舉,但是科舉中也有不少是這些大臣的親戚。所以皇帝在挑選人材的時候必須穩重穩重再穩重。
而這個時候唐慶憑空冒出,他雖然不能入朝拜相,但是他研製的那些藥物卻讓他這個做皇帝的威信在軍中越發高漲。
兵權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有多重要,不言而喻,所以唐慶就像是皇帝影藏在暗中的一把手,慢慢地將他推上高處。
最重要的是唐慶這個人愛財不愛權,身後又沒有世家,皇帝很樂意相信他。
對於劉元聰跟宋承運等人在科舉還沒開考之前,他們的身世背景早早的就放在皇帝的案頭。
皇帝想要培養幾個自己的親信,肯定是要從這些沒有世家背景的人身上挑選,但是又不能讓朝中大臣看出貓膩。
所以才選了文采最好的宋承運跟劉元聰。
當然這些都是宋承運跟劉元聰不知道的,至於朝堂里其他大臣也被忽悠過去,他們看過宋承運跟劉元聰的考卷,確實寫的好,雖然沒有太過於修飾,但很務實。
皇帝近兩年來偏愛務實,朝中大臣都心知肚明,心想這兩人怕是走了狗屎運讓皇帝看中的。
一向心氣高傲的大臣也不相信兩個山野來的能做出什麼大事,不足為慮,所以才導致眾人都忽略了。
有句話說得好,往常最了解你的莫過於你的敵人。這些大臣們安逸得太久,都忘了坐在龍椅上龍還沒沉睡。
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最了解皇帝,反而忘卻了皇帝也最了解他們,所以不怪他們打了眼。
汶水鎮今年出了十個舉人,四位進士,還有一位狀元跟探花,在京城也引起不小的轟動。
皇帝對即將要重用的人極為重視,不惜派出自己的龍船將這些上京來趕考的汶水鎮人送回去。
所以今早周山周河他們剛走出家門去各處通知時,皇帝的龍船就降臨汶水鎮碼頭,可把鎮上的人們歡喜壞了。
龍船一出現,各家商行的船隻都得避讓,所以汶水鎮的碼頭上一入眼便能看見那艘磅礴大氣的龍船停靠在岸邊,其餘來往的船隻根本不敢靠近。
唐慶知道這個消息更為震驚坐在書房裡拿著皇帝的書信發呆,關鍵時候還是周青當機立斷,宴請全鎮人來吃流水席,定的就是周川他們開的“清苑樓”,正好又靠近碼頭。
再讓李文去通知周山周河他們,將孩子託付給張蘭她們帶著,他自己則是整理好衣服親自去招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