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說起來李煒也沒有犯多大的錯,只是當著秦月的面說了她和曾副將搞分桃之癖,再加他平時也和秦月不大對盤,便被有仇必報的秦月報復了。
之後,皇帝就直接詔告天下,由於秦月公主心另有所屬,皇帝不願意強迫妹妹,為她的人生考慮,便解除了她同易右丞相的婚約。
雖然許多人都知道是皇帝和易丞相有曖昧,但也不敢明目張胆地說,大家都為那個體弱多病沒有住在皇宮的公主感嘆了一番,這件事也就這麼過去了。
朝廷生活依舊繁忙,情人之間在時間的磨合下互相了解,關係變得好起來也是應該。
軍隊裡的生活比起繁華的京城是要艱苦很多,但是樂趣也是不少的。
秦月見到兩個多月沒見的副將,心中的痛快自不必說,望向那遙遠的京城,那裡的人真的就是記憶了。
第十三章 遷都
承安八年。
封鏡城裡飄起了雪花,這個地方並不像北方一般的寒冷,冬天很少下雪。
即使下雪,這裡的雪花也是溫柔的,輕輕地在空中飄蕩著,慢且輕柔地落在地上,落在琉璃瓦上,落在樹上,落在水面上……
楚岫從雨竹園裡一路走來,身後是打著傘的宮人。
一路走得很快,很快就到了天祁殿。
從承安元年開始準備遷都,承安二年末皇帝宣布將封鏡城修建成大承帝國的都城,然後遷都封鏡城,更有利於帝國的治理,達到南北統一。
這件事在朝內乃至舉國掀起了一陣風暴,有贊成有反對。
其實,由於工部早就開始考察封鏡城及其周邊地區,並且已經將新的封鏡城設計地差不多了,許多人已經猜測到皇帝有遷都的意思,所以皇帝宣布出來的時候,並沒有讓人很意外。
但是,北方貴族已經在北方根深蒂固,遷都對他們並沒有多少好處,反而有利於南方的發展,而南方已經實行了均田制,皇帝也沒有將南方分封出來給貴族的意思,對於遷都,他們當然是反對的。但是,為了國家的發展,遷都勢在必行。
南錦六州原來還擔心併入承國後會遭受不公平待遇,之後,均田制讓他們放了心,現在,遷都更是讓他們安了心,大家嚮往起百年前天下一統時的富庶情景來,南錦六州都擁護遷都,並且願意出修建新都的人力。
雖然有阻撓,但是皇帝本就是個態度堅決意志堅定的人,他宣布下來的事情也就相當於定了。
之後,封鏡城開始按著設計動工修建,用了六年時間,這座城市有了最開始的雄偉與繁華。
從承安七年起,許多官員的家眷與家產已經開始往封鏡城搬遷,承安八年初,朝廷遷到了封鏡,皇帝開始在封鏡城向大承帝國的子民發布詔令。
原都城瓊英稱為北都仍然在發揮著她的作用,右丞相和大皇子留在瓊英繼續處理後續事務。
遷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封鏡城不是一日建成的,這座將來作為大承帝國最雄偉瑰麗繁華的城市,最開始只是一個空闊的城市,裡面的各種建設沒有完成,最先搬去的大臣都認為去封鏡城是去受苦。北方貴族們甚至將家眷都送回了封地而不願他們在封鏡城去搞初期建設。
瓊英城雖然已經被稱為了北都,卻依舊繁華著,她是北方最大的城市,聯繫著南北,並且承國已經和突厥建立了商貿聯繫,而且和更西方的國家有商路來往。瓊英在承國和西方各國以及突厥中的重要地位,註定她會一直繁榮下去,即使不是作為一國都城。
皇帝不願意楚岫跟著自己到沒有建好的封鏡城受苦,加上瓊英必須留下能控制全局且受皇帝信任的大臣,楚岫理所當然地留了下來。
大皇子從十六歲開始參與朝政,到現在已經四年了,他是一個敏而好學,謙遜沉穩的人,皇帝一直有意願將他立為太子,他做事也很勤勉努力,兢兢業業,由於最開始是跟著楚岫做事,便一直將楚岫當作恩師來敬重,對楚岫也以老師稱呼,他的這番作為,其中不乏有討好楚岫進而討好其父皇之意,但是,皇帝和楚岫仍然是對他滿意的。
這也是他被留下來的原因。既是對他的考查,也是對他的鍛鍊。
立冬的時候,北方已經雪花飛舞,天寒地凍,皇帝便派了幾位心腹大臣去輔佐大皇子留守瓊英,召了楚岫到封鏡城過冬。
用於搬遷,從瓊英到封鏡城之間早修了寬闊的國道,以減輕從瓊英到封鏡水路的壓力。
由於天寒,北方的大部分河流都已經凍結,楚岫最開始坐馬車,之後才坐船到了封鏡,一般時候只用十天的路程,他用了十五天才到,由於受了凍加上舟車勞頓,到了封鏡城又病了十幾天才好。
等到病好的時候,已經快要冬至了。
這是在封鏡城進行的第一次冬至祭祀,是整個皇族的大事,皇帝很在意,禮部忙著準備一切。
楚岫來了封鏡城更沒有辦法閒著,生病的時候也在看摺子,和其他大臣商量事情。病好了,他還特地將封鏡城的每一個地方都走遍了。封鏡城的框架構想與大體設計,他是參與了的,根據封鏡城的地形特點,將它設計成一座堅固的堡壘,這時候人們崇尚的是方正,街道便是一條條平行線,相交線成直角。
雨竹園是皇宮中外殿群中距皇帝辦公殿宇群最近的一個園子,裡面修得精巧,與外殿群雄偉大氣的整體風格相差甚遠,但皇帝卻堅持要修這麼個園子。
楚岫到封鏡城後,雨竹園就用來給楚岫做丞相府了,他要處理公務和手下大臣以及他的幕僚商量事情時,便在雨竹園裡。
皇帝並不會再將楚岫當成他身邊的秘書,而是讓他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丞相。
在有安全感,並且互相信任的時候,一定的距離和各自持有自己的機密,擁有自己的事業倒更能保持兩人的關係。
天祁殿是皇帝的辦公殿宇群,這裡後殿有休息的寢房,皇帝便一直住在這裡。
前幾年起,皇帝再沒有選秀女,並且開始遣散後宮,開始是蘭苑裡的男寵,然後是宮裡地位低沒有子嗣的宮妃,之後地位高的宮妃只要沒有子嗣也都被遣了。
長大了的公主們尚了出去,其母妃就跟著女兒出去了;滿了十六的皇子也都封了王爺住到宮外,其母妃也跟著兒子住了。
到年初遷都到封鏡城時,其後宮裡就只剩下了小公主的母妃和三皇子、四皇子的母妃加上生了小皇子的鳳妃。
皇帝遣散後宮,自然很多人不平不忿,但是皇帝做事一向狠絕,有好幾位大臣被削了職,還有死諫的大臣真的磕頭死在大殿裡,上書罵右丞相的言官被全家流放後,也就沒有什麼人反對了。
到遷都,皇帝和楚岫兩地分開,又開始有大臣耍盡心機給皇帝後宮送美人,不過,皇帝都沒有接受,之後,想打這個主意的大臣也都沒有原來的積極了。
加上楚岫要向皇帝報告瓊英事務,隔一段時間會到封鏡城一趟,也解了兩人的相思之苦。
過了這麼多年,皇帝和楚岫的關係還沒有破裂,而且已經發展到皇帝只要楚岫一個人的程度,當年那些要看楚岫笑話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而大多數人已經在為這段感情持看好態度。
皇帝和右丞相的關係算是大承帝國公開的秘密,過上好的生活的百姓們感激這太平盛世,感激皇帝的治世,也感激為百姓謀福的右丞相大人,他們倒是真心祝福皇帝和右丞相能夠美滿。
後殿景研暖閣里燒著暖爐,窗戶關著,很溫暖。
楚岫進了暖閣,就有宮女伺候著褪下了披風,坐在暖塌上將鞋換成室內的厚棉鞋。
“臉這麼冷,暖暖臉吧!”皇帝將宮女遞上來的熱巾帕遞到楚岫手上,楚岫擦了擦臉,冷意去了很多。
“就說不要過去了,你還要去。傳他們過來不就是了,受了冷又該難受。”皇帝沉著聲音有些心疼地說著,端了參茶遞給楚岫,楚岫喝了便握了楚岫的手,拿到自己手裡暖著。
“雪不是停了我才過去的,沒想到又下起來了。”楚岫任由皇帝摟著他,笑著說道。
房間裡的宮女太監已經退了個乾淨,皇帝抱著楚岫親他剛剛凍紅的鼻子和臉頰。
“我都餓了,早點用晚膳吧!”楚岫被皇帝親地有些癢,側了側頭說道。
“那用晚膳吧!準備了人參鹿肉湯的,你要多喝一些!”
楚岫聽到那人參鹿肉湯,就抬眼橫了皇帝一眼,皇帝看他這個小動作倒是欣喜地很,又摟著楚岫親了親才將他放了。
第十四章 連理
承安十二年。
承國攻下原南方錦國,輕徭役減賦稅,修水渠,發展手工業和商業,經過十二年的發展,天下清平,國家富庶,人民安居樂業。
南方本就比北方富庶,加上國家又大力發展南方,南方雖經過戰亂,但十幾年的發展讓她恢復發展地極好,絲綢,茶葉,瓷器,糧食……南方變成了承國的糧倉和錢庫。
相對於南方,北方發展要緩慢地多,北方貴族很多嚮往南方的氣候和山明水秀的風景,遷往南方的很多,國家買下這些遷往南方的貴族原來的封地土地,在北方也實行均田制,北方的農業在改制後也開始有了好的發展。
到此時,朝廷的大部分政務都移往了新都封鏡城,而北方瓊英則是原來的大皇子後來立為太子的莫誠熙留守。
右丞相於此年年初遷到了封鏡城,結束了與皇帝長達四年的兩地分居生活。
要說這一年有什麼大事,莫過於皇帝向右丞相求親立右丞相大人為皇后。
這件事讓天下譁然。
立皇后本就是一件大事,立男皇后別人就會認為荒謬了,立朝中丞相為皇后,那就是荒唐。
比起立男皇后的荒謬,人們更擔心的是朝中勢力權利的變化。右丞相一派的大臣都擔心右丞相被立後後不能再參與朝中政事或是被限制參政。
即使大家都知道皇帝和右丞相是實質上的夫妻,但是大家以為這兩位就會這樣過下去了,沒想到皇帝居然宣布兩人要行婚禮,立右丞相為後。
這怎麼也是讓天下人意想不到的。
這次立後,反對的人當然有,但是不多,大多數人都保持沉默。
因為右丞相大人每日照樣上朝,見下屬官僚,和幕僚討論政事,和皇帝商量政事,還有就是和皇帝住在一起,和以前沒有什麼變化,既看不出他有多麼高興,也看不出他有反對的意思。
大家揣測著皇帝和丞相的心思,人心惶惶的過了一個月後,皇帝已經讓禮部算出了吉日,準備祭祀、婚禮禮服之類,準備在這年冬月十五正式立右丞相為後。
這樣,大家才急了,言官開始注重言辭的上書勸阻,既不能刺激了皇帝,也不能得罪了丞相,還要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立丞相為後是不行的。
不過,皇帝一直不理反對派,為了楚岫,不讓這件事染上血腥,他此次行事也改了平時的狠厲,反對的言官一律禁足在家不上上朝,倒沒再出現磕頭磕死人或是流放千里的事情。
皇帝這邊是不行的,就有大臣開始去勸說丞相,說了一大堆,從禮儀到人倫到國家發展到丞相的名聲和名節到帝王的威儀到史書的記載,能說的都說了,不過,丞相臉上一直看不出他的意思,他認真地聽著,到最後也不會表態到底要不要去反對皇帝的荒唐行為。
又過了半個月,楚岫在和禮部尚書談話的時候,提到即使多了一個身份,也是像別的大臣家裡娶了妻室,他在朝中做的事情是不會變的。加上右丞相大人是遺孤出身,家裡沒有別的親人,對於後戚亂權的問題是不用考慮的,甚至他也沒有孩子,也不可能有孩子,太子方面的人也不用擔心先皇時候,先皇寵愛易貴妃要廢太子立易貴妃之子為太子的事情發生。所以,反對的人多,但立場都不堅定,呼聲也很弱。
既然丞相已經這麼暗示著表了態,丞相一派的人便大力支持皇帝的立後決議起來,那些反對的人孤立無援,加上費力不討好,除了幾個頑固老臣出於禮制問題不接受以外,朝中反對的呼聲算是消了下去。
整個過程中,皇帝一直沒有理反對的意見,想想即使全天下人都反對,他也能讓事情辦下去。
立後的事情一直在準備,到冬月,出於禮制,丞相和皇帝分開了住,楚岫住在雨竹園裡,等著立後事情過後,就是和皇帝名正言順的住在一起了。
對於立後,楚岫沒有多少意見,他認為立後沒有多少必要,但是,皇帝那麼熱心那麼期待而有激情,他也就不會反對了。
最後,就這樣答應了。
所謂的名聲,史書的記載,和愛人比起來,那些在他看來是遙遠地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沒有在乎的必要。
從冬月十二起,便是各種祭祀和禮儀,十五是正式的冊後大典,一天繁瑣的禮儀過後,楚岫坐在鳳禧宮中鳳榻上,如釋重負地鬆了口氣。
宮中女官分兩排伺候在側,楚岫靜靜地坐著,等待皇帝的到來,雖然很疲累,但想到他第一次見皇帝的時候是在十六歲的時候,現在,他已經三十四歲了,經過了十八年的時間,世事變遷,兩個人還在一起,有時候雖有矛盾,但也都能夠互相理解走過來,即使不能理解的,也能夠容忍相讓。
一生能有多少個十八年,特別是這青春時候的十八年。
還記得當年自己走進大殿,皇帝端坐在龍椅上,睥睨天下氣勢如虹,他的身影就是那樣高大的印進了心裡;
還記得那時候自己還是那樣幼稚,在皇帝跟前就是一個想出人頭地改變命運的小子,算來也是皇帝一步步扶持幫助著走了過來。
之後,皇帝就直接詔告天下,由於秦月公主心另有所屬,皇帝不願意強迫妹妹,為她的人生考慮,便解除了她同易右丞相的婚約。
雖然許多人都知道是皇帝和易丞相有曖昧,但也不敢明目張胆地說,大家都為那個體弱多病沒有住在皇宮的公主感嘆了一番,這件事也就這麼過去了。
朝廷生活依舊繁忙,情人之間在時間的磨合下互相了解,關係變得好起來也是應該。
軍隊裡的生活比起繁華的京城是要艱苦很多,但是樂趣也是不少的。
秦月見到兩個多月沒見的副將,心中的痛快自不必說,望向那遙遠的京城,那裡的人真的就是記憶了。
第十三章 遷都
承安八年。
封鏡城裡飄起了雪花,這個地方並不像北方一般的寒冷,冬天很少下雪。
即使下雪,這裡的雪花也是溫柔的,輕輕地在空中飄蕩著,慢且輕柔地落在地上,落在琉璃瓦上,落在樹上,落在水面上……
楚岫從雨竹園裡一路走來,身後是打著傘的宮人。
一路走得很快,很快就到了天祁殿。
從承安元年開始準備遷都,承安二年末皇帝宣布將封鏡城修建成大承帝國的都城,然後遷都封鏡城,更有利於帝國的治理,達到南北統一。
這件事在朝內乃至舉國掀起了一陣風暴,有贊成有反對。
其實,由於工部早就開始考察封鏡城及其周邊地區,並且已經將新的封鏡城設計地差不多了,許多人已經猜測到皇帝有遷都的意思,所以皇帝宣布出來的時候,並沒有讓人很意外。
但是,北方貴族已經在北方根深蒂固,遷都對他們並沒有多少好處,反而有利於南方的發展,而南方已經實行了均田制,皇帝也沒有將南方分封出來給貴族的意思,對於遷都,他們當然是反對的。但是,為了國家的發展,遷都勢在必行。
南錦六州原來還擔心併入承國後會遭受不公平待遇,之後,均田制讓他們放了心,現在,遷都更是讓他們安了心,大家嚮往起百年前天下一統時的富庶情景來,南錦六州都擁護遷都,並且願意出修建新都的人力。
雖然有阻撓,但是皇帝本就是個態度堅決意志堅定的人,他宣布下來的事情也就相當於定了。
之後,封鏡城開始按著設計動工修建,用了六年時間,這座城市有了最開始的雄偉與繁華。
從承安七年起,許多官員的家眷與家產已經開始往封鏡城搬遷,承安八年初,朝廷遷到了封鏡,皇帝開始在封鏡城向大承帝國的子民發布詔令。
原都城瓊英稱為北都仍然在發揮著她的作用,右丞相和大皇子留在瓊英繼續處理後續事務。
遷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封鏡城不是一日建成的,這座將來作為大承帝國最雄偉瑰麗繁華的城市,最開始只是一個空闊的城市,裡面的各種建設沒有完成,最先搬去的大臣都認為去封鏡城是去受苦。北方貴族們甚至將家眷都送回了封地而不願他們在封鏡城去搞初期建設。
瓊英城雖然已經被稱為了北都,卻依舊繁華著,她是北方最大的城市,聯繫著南北,並且承國已經和突厥建立了商貿聯繫,而且和更西方的國家有商路來往。瓊英在承國和西方各國以及突厥中的重要地位,註定她會一直繁榮下去,即使不是作為一國都城。
皇帝不願意楚岫跟著自己到沒有建好的封鏡城受苦,加上瓊英必須留下能控制全局且受皇帝信任的大臣,楚岫理所當然地留了下來。
大皇子從十六歲開始參與朝政,到現在已經四年了,他是一個敏而好學,謙遜沉穩的人,皇帝一直有意願將他立為太子,他做事也很勤勉努力,兢兢業業,由於最開始是跟著楚岫做事,便一直將楚岫當作恩師來敬重,對楚岫也以老師稱呼,他的這番作為,其中不乏有討好楚岫進而討好其父皇之意,但是,皇帝和楚岫仍然是對他滿意的。
這也是他被留下來的原因。既是對他的考查,也是對他的鍛鍊。
立冬的時候,北方已經雪花飛舞,天寒地凍,皇帝便派了幾位心腹大臣去輔佐大皇子留守瓊英,召了楚岫到封鏡城過冬。
用於搬遷,從瓊英到封鏡城之間早修了寬闊的國道,以減輕從瓊英到封鏡水路的壓力。
由於天寒,北方的大部分河流都已經凍結,楚岫最開始坐馬車,之後才坐船到了封鏡,一般時候只用十天的路程,他用了十五天才到,由於受了凍加上舟車勞頓,到了封鏡城又病了十幾天才好。
等到病好的時候,已經快要冬至了。
這是在封鏡城進行的第一次冬至祭祀,是整個皇族的大事,皇帝很在意,禮部忙著準備一切。
楚岫來了封鏡城更沒有辦法閒著,生病的時候也在看摺子,和其他大臣商量事情。病好了,他還特地將封鏡城的每一個地方都走遍了。封鏡城的框架構想與大體設計,他是參與了的,根據封鏡城的地形特點,將它設計成一座堅固的堡壘,這時候人們崇尚的是方正,街道便是一條條平行線,相交線成直角。
雨竹園是皇宮中外殿群中距皇帝辦公殿宇群最近的一個園子,裡面修得精巧,與外殿群雄偉大氣的整體風格相差甚遠,但皇帝卻堅持要修這麼個園子。
楚岫到封鏡城後,雨竹園就用來給楚岫做丞相府了,他要處理公務和手下大臣以及他的幕僚商量事情時,便在雨竹園裡。
皇帝並不會再將楚岫當成他身邊的秘書,而是讓他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丞相。
在有安全感,並且互相信任的時候,一定的距離和各自持有自己的機密,擁有自己的事業倒更能保持兩人的關係。
天祁殿是皇帝的辦公殿宇群,這裡後殿有休息的寢房,皇帝便一直住在這裡。
前幾年起,皇帝再沒有選秀女,並且開始遣散後宮,開始是蘭苑裡的男寵,然後是宮裡地位低沒有子嗣的宮妃,之後地位高的宮妃只要沒有子嗣也都被遣了。
長大了的公主們尚了出去,其母妃就跟著女兒出去了;滿了十六的皇子也都封了王爺住到宮外,其母妃也跟著兒子住了。
到年初遷都到封鏡城時,其後宮裡就只剩下了小公主的母妃和三皇子、四皇子的母妃加上生了小皇子的鳳妃。
皇帝遣散後宮,自然很多人不平不忿,但是皇帝做事一向狠絕,有好幾位大臣被削了職,還有死諫的大臣真的磕頭死在大殿裡,上書罵右丞相的言官被全家流放後,也就沒有什麼人反對了。
到遷都,皇帝和楚岫兩地分開,又開始有大臣耍盡心機給皇帝後宮送美人,不過,皇帝都沒有接受,之後,想打這個主意的大臣也都沒有原來的積極了。
加上楚岫要向皇帝報告瓊英事務,隔一段時間會到封鏡城一趟,也解了兩人的相思之苦。
過了這麼多年,皇帝和楚岫的關係還沒有破裂,而且已經發展到皇帝只要楚岫一個人的程度,當年那些要看楚岫笑話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而大多數人已經在為這段感情持看好態度。
皇帝和右丞相的關係算是大承帝國公開的秘密,過上好的生活的百姓們感激這太平盛世,感激皇帝的治世,也感激為百姓謀福的右丞相大人,他們倒是真心祝福皇帝和右丞相能夠美滿。
後殿景研暖閣里燒著暖爐,窗戶關著,很溫暖。
楚岫進了暖閣,就有宮女伺候著褪下了披風,坐在暖塌上將鞋換成室內的厚棉鞋。
“臉這麼冷,暖暖臉吧!”皇帝將宮女遞上來的熱巾帕遞到楚岫手上,楚岫擦了擦臉,冷意去了很多。
“就說不要過去了,你還要去。傳他們過來不就是了,受了冷又該難受。”皇帝沉著聲音有些心疼地說著,端了參茶遞給楚岫,楚岫喝了便握了楚岫的手,拿到自己手裡暖著。
“雪不是停了我才過去的,沒想到又下起來了。”楚岫任由皇帝摟著他,笑著說道。
房間裡的宮女太監已經退了個乾淨,皇帝抱著楚岫親他剛剛凍紅的鼻子和臉頰。
“我都餓了,早點用晚膳吧!”楚岫被皇帝親地有些癢,側了側頭說道。
“那用晚膳吧!準備了人參鹿肉湯的,你要多喝一些!”
楚岫聽到那人參鹿肉湯,就抬眼橫了皇帝一眼,皇帝看他這個小動作倒是欣喜地很,又摟著楚岫親了親才將他放了。
第十四章 連理
承安十二年。
承國攻下原南方錦國,輕徭役減賦稅,修水渠,發展手工業和商業,經過十二年的發展,天下清平,國家富庶,人民安居樂業。
南方本就比北方富庶,加上國家又大力發展南方,南方雖經過戰亂,但十幾年的發展讓她恢復發展地極好,絲綢,茶葉,瓷器,糧食……南方變成了承國的糧倉和錢庫。
相對於南方,北方發展要緩慢地多,北方貴族很多嚮往南方的氣候和山明水秀的風景,遷往南方的很多,國家買下這些遷往南方的貴族原來的封地土地,在北方也實行均田制,北方的農業在改制後也開始有了好的發展。
到此時,朝廷的大部分政務都移往了新都封鏡城,而北方瓊英則是原來的大皇子後來立為太子的莫誠熙留守。
右丞相於此年年初遷到了封鏡城,結束了與皇帝長達四年的兩地分居生活。
要說這一年有什麼大事,莫過於皇帝向右丞相求親立右丞相大人為皇后。
這件事讓天下譁然。
立皇后本就是一件大事,立男皇后別人就會認為荒謬了,立朝中丞相為皇后,那就是荒唐。
比起立男皇后的荒謬,人們更擔心的是朝中勢力權利的變化。右丞相一派的大臣都擔心右丞相被立後後不能再參與朝中政事或是被限制參政。
即使大家都知道皇帝和右丞相是實質上的夫妻,但是大家以為這兩位就會這樣過下去了,沒想到皇帝居然宣布兩人要行婚禮,立右丞相為後。
這怎麼也是讓天下人意想不到的。
這次立後,反對的人當然有,但是不多,大多數人都保持沉默。
因為右丞相大人每日照樣上朝,見下屬官僚,和幕僚討論政事,和皇帝商量政事,還有就是和皇帝住在一起,和以前沒有什麼變化,既看不出他有多麼高興,也看不出他有反對的意思。
大家揣測著皇帝和丞相的心思,人心惶惶的過了一個月後,皇帝已經讓禮部算出了吉日,準備祭祀、婚禮禮服之類,準備在這年冬月十五正式立右丞相為後。
這樣,大家才急了,言官開始注重言辭的上書勸阻,既不能刺激了皇帝,也不能得罪了丞相,還要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立丞相為後是不行的。
不過,皇帝一直不理反對派,為了楚岫,不讓這件事染上血腥,他此次行事也改了平時的狠厲,反對的言官一律禁足在家不上上朝,倒沒再出現磕頭磕死人或是流放千里的事情。
皇帝這邊是不行的,就有大臣開始去勸說丞相,說了一大堆,從禮儀到人倫到國家發展到丞相的名聲和名節到帝王的威儀到史書的記載,能說的都說了,不過,丞相臉上一直看不出他的意思,他認真地聽著,到最後也不會表態到底要不要去反對皇帝的荒唐行為。
又過了半個月,楚岫在和禮部尚書談話的時候,提到即使多了一個身份,也是像別的大臣家裡娶了妻室,他在朝中做的事情是不會變的。加上右丞相大人是遺孤出身,家裡沒有別的親人,對於後戚亂權的問題是不用考慮的,甚至他也沒有孩子,也不可能有孩子,太子方面的人也不用擔心先皇時候,先皇寵愛易貴妃要廢太子立易貴妃之子為太子的事情發生。所以,反對的人多,但立場都不堅定,呼聲也很弱。
既然丞相已經這麼暗示著表了態,丞相一派的人便大力支持皇帝的立後決議起來,那些反對的人孤立無援,加上費力不討好,除了幾個頑固老臣出於禮制問題不接受以外,朝中反對的呼聲算是消了下去。
整個過程中,皇帝一直沒有理反對的意見,想想即使全天下人都反對,他也能讓事情辦下去。
立後的事情一直在準備,到冬月,出於禮制,丞相和皇帝分開了住,楚岫住在雨竹園裡,等著立後事情過後,就是和皇帝名正言順的住在一起了。
對於立後,楚岫沒有多少意見,他認為立後沒有多少必要,但是,皇帝那麼熱心那麼期待而有激情,他也就不會反對了。
最後,就這樣答應了。
所謂的名聲,史書的記載,和愛人比起來,那些在他看來是遙遠地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沒有在乎的必要。
從冬月十二起,便是各種祭祀和禮儀,十五是正式的冊後大典,一天繁瑣的禮儀過後,楚岫坐在鳳禧宮中鳳榻上,如釋重負地鬆了口氣。
宮中女官分兩排伺候在側,楚岫靜靜地坐著,等待皇帝的到來,雖然很疲累,但想到他第一次見皇帝的時候是在十六歲的時候,現在,他已經三十四歲了,經過了十八年的時間,世事變遷,兩個人還在一起,有時候雖有矛盾,但也都能夠互相理解走過來,即使不能理解的,也能夠容忍相讓。
一生能有多少個十八年,特別是這青春時候的十八年。
還記得當年自己走進大殿,皇帝端坐在龍椅上,睥睨天下氣勢如虹,他的身影就是那樣高大的印進了心裡;
還記得那時候自己還是那樣幼稚,在皇帝跟前就是一個想出人頭地改變命運的小子,算來也是皇帝一步步扶持幫助著走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