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殿上,封旭站在龍椅旁,長袖垂地。

  廣庭華柱下,黑壓壓得站著一片,大臣們臉上各有心思,精彩紛呈。陳啟站於高階之上,取出聖旨,宣讀起來。

  正宮嫡子其淵登位,青王為攝政王,輔政。

  宣完旨意,一陣竊竊,封旭站起身來,將其淵送到正中坐下,掃過一眼,道:“請諸位參拜新君!”

  穿著孝服的杜鈞梁第一個跪在丹陛下,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臣們有陸陸續續跪在杜鈞梁身旁的,也還有滿面猶豫懷疑的。

  封旭眼風微微一掃,青藍影影綽綽,帶著幾絲陰厲。

  陳啟一雙手,修長的,供奉起長劍,一抽佩劍,泠然作響,劍長不盈尺,柄鞘上皆鑲滿貓眼與金剛石——正是尚方寶劍。

  長可及地的赤紅流蘇飛舞在陳啟右腕上,他皺了皺眉,冷聲道:“先皇屍骨未寒,如若有人敢抗旨,立斬不赦!”

  陳朝的法制,見劍如見君。

  諸臣不敢遲疑,陸續跪下去,山呼萬歲。

  如此,大定。

  闔宮上下,一應換上白紗黑蒙,舉國哀悼。

  山巒之巔,眺遠宮門,鐘聲遙遙,聆之莊重而悠遠,是新帝君臨了天下,眾生跪拜塵埃。

  擬立諡號時,昭帝,德帝,安帝……群臣又是爭論不休。

  封旭提筆沾墨,卻是久久落不下筆去,啪噠一聲,白紙上綻開了墨花。隨侍一旁的安泰忙給換上新紙,輕聲道:“王爺……”

  這一聲好像讓封旭如夢初醒,落下筆去,“逢帝”。

  他記得,香墨說過,那樣聰慧絕倫的人,不過是生不逢時。

  就當圓了那人最後的夢境。

  人去空流水,花飛半掩門。

  陳瑞在春天時被傳召回了東都,拜謁新皇。

  暖流拂面,夾雜著仿佛有花香,陳瑞不禁想,東都的桃花杏花必定絢爛漫了。

  封旭雖沒有親自來迎,但還是派遣文武百官出城五里相迎,已是新帝登基以來前所未有的禮遇和恩典,淨水潑灑的道路在兩邊盤金的龍旗,點睛色是空樣的蔚藍。封旭親自到大陳宮的朝陽門外迎接陳瑞,春日下連綿的明黃色琉璃瓦,在褚色的宮牆上飛躍延伸。從遠而近,延展到高大的朱紅,城樓上飄著仍舊是色藍睛的龍旗。

  陳瑞想,已經這麼迫不及待了嗎?

  攝政王雖未登位,但已住進了欽勤殿。倒是正經的子其淵,只隨著晉封至太妃的生母,住在偏殿。

  當年極盡宏麗工巧的的陳宮並未改變什麼,可那種歡愉奢靡如蓬碩大毒艷的食人花的氣息,卻不見了。陳瑞細細看時在,鋪砌的雲母、涼波銀與銷金玉等種種寶飾,都已撤去了。仿佛原本的奢華被付之一炬,在焦土上生出的一座新城。氣象恢宏壯麗,然而陳瑞還是忍不住思念起那海蜃樓台般的靡麗。

  當夜,便大設酒宴,盞盞霓燈,一派絲竹奏樂,歌舞昇平的風光。是新皇登基以來,勤儉到了幾乎嚴苛地步的攝政王,第一次奢華。

  被封旭緊緊拉攏住的杜鈞梁,一直在陳瑞的耳邊稱讚著攝政王的賢德。陳瑞端著酒盅,薄薄的青酒在盅內打著轉,幾絲煙霧飄忽過眼眸。

  毫無目的地望著,也同杜鈞梁談上兩句,清清淡淡,態度儼然。

  一句也沒有問起杜江的死因。

  仿佛看出了陳瑞風塵僕僕的疲倦,封旭親自引著陳瑞進煙波碧水閣。

  春日的煙波碧水閣,面臨的玉湖荷花剛剛打了苞,春末的風,慵懶慣,有一下沒一下地吹著,荷葉搖曳,沙沙沙沙,成了大片大片的翠濤。雖未來得及綻放,但泊泊淌出芳香卻將殿內蕩滌乾淨。

  陳瑞惶恐揖禮道:“太僭越了,王爺。臣還是住在賢良祠好,十數年來,已經習慣了。”

  封旭上前攙住他,笑得極為溫和:“你對本王好比恩師,沒有那麼多法。”

  語氣柔軟,極白皙的膚色在燈光下浮起一層淺緋,挑起的眼幽藍好似海水,幽幽的一層光,仿佛將當年所有的事都化為玉帛的模樣。

  陳瑞心裡卻不禁一寒。

  煙波碧水閣的床,茵繡錦褥太過柔軟,也太過寒涼,陳瑞輾轉反側,時至午夜方迷迷濛蒙睡下,卻突地聽到陣歌聲。

  ……綠水本無憂……

  陳瑞心中巨震,披衣下床,將對著玉湖的窗打門,外面的風不大,從這裡望出去整個湖泊閃著深夜寂靜的星光,哀婉的歌聲仿若無眠的春蟬,在夜色中紡起紗,垂下細微的呻吟。

  ……因風皺面……

  值夜的小內侍忙殷勤的端茶上水,笑道:“吵著大人?那是杜太妃娘娘,自從先帝爺駕崩後,”說著曖昧的指了指腦子:“這裡就不大好使了,整日裡就會唱這一首歌。”

  陳瑞眼從他身上滑過,無甚痕跡。

  翻身假意睡去,待眾人都不覺察時,翻窗溜了出去。

  長夜深了,陳瑞信步而行,循著歌聲七彎八轉穿花拂柳而過,微涼的露水隨著青嫩葉,沾在身上,漸漸寒入骨。

  最僻靜的位置個錦衣子坐在花間,十指弄琴,細抹慢挑,和著一絲半縷的歌聲在夜風中飄:“青山本不老,因雪白頭,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

  奇異陡轉的音調,讓陳瑞也不由地聽住了。

  子察覺有人時,撫琴的手便緩緩的止了。

  “太妃。”陳瑞走到身側開口道:“您這首曲子,臣下極熟悉。”

  杜銘溪起身,笑道:“這曲子是有個人,新近教我的。”

  陳瑞還是在杜銘溪幼時見過,今日細細看著她,已是另一番模樣。如玉臉孔,三分柔三分傲,還有隱在眼底最深處的三分陰寒。

  絕不瘋癲。

  她定定也望住陳瑞,緩緩伸出手:“那人就在玉湖底的地牢里。”

  皓白的手腕在金絲銀繡的錦服之下愈發的顯露的纖瘦,陳瑞順著的手指看過去。花叢之中,暗影幢幢,落到地上便是重重的黑,滿院花葉中,隱隱可見一塊巨大石板。

  杜銘溪笑道:“你放心,侍衛都被我迷暈了。”

  陳瑞掀起了青石板,順著烏黑階梯走下去。甬道極長,牆壁上嵌著連綿的燈火,照亮青石階梯,盤旋而下,腳上的軟底鞋在寂靜中毫無聲息。越走越深時,幾乎可以聽到水聲嘩嘩,就仿佛幼時坐船,悠悠地晃動,微微的,說不出地異樣。

  路總會到盡出,轉角處有更亮的燈火,陳瑞一步步走了過去。轉過去時,透過列精鋼的欄杆,有一種奇怪的味道……

  最先入眼的是牢籠里三面垂掛的白綾,綾上繡著密密的金色梵字經文,御用的黃緞織金勾勒的五色梵字,燭影搖動時流光溢彩,仿佛交織的咒語,讓人看了心悸。

  陳瑞認得,那是陀羅經被,由活佛進貢,皇帝死後金匱中必備之物。每一幅都由活佛念過經、持過咒,名貴非凡。然而,麼整整垂掛三面牆,卻從未見過。

  呼吸中,仿佛是什麼腐爛了,又被濃重的香味所掩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