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眾人耳聽得她把如此俗的話都放到堂上來講,卻又不好說什麼,而且聽著不道德,想想又居然好似挺有用處,不禁都噤了聲。唯有一個吳內史走了出來。
唐眠一看,好像是管財政的。
果然聽那吳大人道:“太后,萬石糧食和那些玩物之數眾多,恐怕國庫空虛,民心亦慌,若遇到大災,無有度災之力啊!”
唐眠其實也想到這個問題了,不過想了想還是道:“今明兩年,那些修宮殿的錢都給我省下來好了,上林苑什麼的也先別建了,你就在原來的稅上頭再免一成好了。那些工匠什麼的,都先到少府去,幫著做些事務也好。”
“……”吳大人不言語了。
“太后,宮殿不修,將何以尊國體,揚國威?”另一大臣道。
唐眠眼也不抬反問:“百姓安樂,何用尊國體,揚國威?”她轉而又道,“吳大人,前夜我做夢,竟夢到一個犁田的工具,回頭你找個人來我這裡畫出樣子,你看看能不能用。今天事情也處理得多了,我乏了,皇帝也累了,你們都先下去吧。”
唐眠將小皇帝遞給一邊的宮人讓她去交給衛子夫,急急去裡頭換衣裳了。
作者有話要說:關於唐太后的治國方針,就是這樣啦╮(╯_╰)╭真是想像力的大鍋煮啊~
☆、第68章 大漢天子之陳阿嬌(完)
“這,這是什麼?”衛子夫看著正在替自己換裝的宮人們,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頭才聽說,太后陳嬌在朝堂上發了一通荒唐的詔令,惹的皇宮內外議論重重。
一些人等著看戲;多數人在憂心大漢遇此胡鬧太后,是否有亡國之虞;然而少部分人卻對太后之舉能夠得成頗有幾分期待,畢竟這些詔令,倒是史上聞所未聞的——和匈奴人開放通商?讓藩王的軍隊去疏通河道?
不過至於結果是否是成功,誰都不敢亂說了。
而罪魁禍首陳太后,卻在下了一系列命令後,突然再次低調起來,每日簡出,只在少府等部亂轉。外人都只道她是在鼓搗那些傳說中的“喪志玩物”了,不禁多有咋舌。
衛子夫聽著人議論,自己只在心裡暗暗想了。她將兒子據兒繼給陳嬌後,對外只稱是太后陳嬌之子。她本以為自己之後便只有死路一條,然而陳阿嬌竟沒有趕盡殺絕們,似乎什麼都沒發生似的把她養在宮裡頭。她偶爾聽宮人們說起,才知道館陶公主和竇太皇太后原有這個意思,但都被陳阿嬌阻攔了。
衛子夫頗是感激,平日也極守本分,早晚請安問候。她忍住自己的愛子之心,只遠遠地看劉據,從不曾過分要求。
然而讓她意外的是,陳阿嬌卻常讓人抱了孩子往她這邊來,讓她照顧。
雖然她只說是自己不會帶小孩也最厭煩哭聲,衛子夫卻是受寵若驚了,侍奉陳嬌更比往日用心。
所以這日上頭陳太后那裡來了命令,讓她穿替她備的衣裳,她也就任宮人穿了。
只是穿到身上花紋展開了,她才被唬住了:“無央,這可不是我該穿的衣服——”
無央是陳太后身邊侍奉的一個宮人,是她從浣衣局裡看到提上來的,不過三四十歲,然而做事倒極有條理,很是嚴謹。
然而此刻她依舊是面無表情:“太后吩咐,這就是夫人今日穿的衣服。”
無法,衛子夫只得穿了,本以為這就到了頭了,卻想不到無央又讓她蒙了面,上了宮門口的一輛馬車。
“我們這是要去哪兒?”衛子夫心內忐忑。
“河內郡都。”無央並不隱瞞。
“河內郡?”她早就聽說,陳太后便是今日動身去河內郡,據說是要去監藩王們的軍隊疏通河道。
只不過也聽到宮人都議論紛紛,說是太后娘娘行事好笑又荒唐,只說如果不來的,就讓那司馬相如寫文章去罵,還要協律大人譜了曲子去,讓全國上下的人都唱。
可外人聽著雖好笑,幾個原想趁著打匈奴討點好處的藩王卻就此打消了念頭。雖然讓國人傳唱責罵嘲笑之曲傷面子,但料想國中絕不會鬧出這樣不成體統的事,紛紛再上表說國內突然有了各種大小事務,這個嫡長子大病,那個王后病篤,委實抽不開身。
其中兩個吳王和燕王,原先就相互通了消息,和匈奴邊上也打通的關節,許了許多好處,令其侵邊作勢,好藉此起兵。然而聽到陳太后在朝堂上的推測,說是有藩王與匈奴勾結行事,把兩個藩王嚇住了。不知是做賊心虛還是怎的,其他藩王封國內出事不願出兵疏通河道時,這兩個離得近的倒是願意提供一些人手。
雖然算不是傾國之力,到底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衛子夫正好奇自己怎麼也需要跟去河內郡,卻見無央取出一封聖旨來。
“太后口諭,往河內郡之後,任何場合夫人都不用出聲,只看無央什麼時候動作,就命令宦官宣讀了這些聖旨就成。”
“聖旨?”衛子夫見無央有心讓她看,便讓她讀了,她聽了卻是大驚。
這聖旨上講的,是敦促黃河水道疏通之事,其中包括了各條水道的線路及其注意之處,更重要的是,提到了疏通水道若經過田畝,則按土地廣窄提供補償,並可另擇荒地開墾,開荒之家,均可獲得獎賞,第一年免田賦,後五年均免一成。
衛子夫聽得雲裡霧裡,也知道這都是大事,不驚慌神,才想起來:“無央,太后人呢?”
既然她讓自己穿了太后品秩的衣服,又將這等大事託付給自己,擺明了是不去河內郡的意思。
無央眼皮子抖了抖,想起太后留在宮中的紙條,按捺下自己的怒氣,收斂神色道:“好像是去北地郡了。”
“北地郡,那不是……”衛子夫對邊境之事了解不多,可她弟弟才從了軍,當了個百夫長,聽他嘴裡說過,他正是要去北地郡。
“太夫人莫慌,太后自有主張,才將這些事交給咱們做,咱們做好分內的事便好。”無央道,嘴角卻是一抽,心裡暗罵一聲。
太后說什麼自己的行動需極為隱秘,竟然半夜逃出了宮去,連她這個宮人掌事都是今早才得的消息,她實在覺得自己面子上掛不住,幸而知道的人確實極少。——不過要牽制各地藩王,眼下只能靠她和衛太夫人了。
一個月後,長安與各地原有大軍陸續匯合至西北各境,其中最大的一支由護國將軍韓安國和驍騎將軍李廣帶領駐紮在北地郡。
彼時匈奴一方也已從朝內耳目中有所耳聞,說大漢這次帶了萬石糧糙及眾多美女好瓷博戲玩物來,只為和匈奴做交易。
那匈奴各部頭領聽了只是大笑,笑過一陣後便各自商議了對策。
他們一面只裝作不知,一面卻暗自盤算,勒令底下人等,若城門口真放出那交易,開始幾天,應好好遵守,待得贏得漢朝的信任,把糧糙大肆鋪出來換馬羊時,就糾集人馬攻下了它的城鎮,彼時漢朝換取的馬羊大多都未能出城,到時候城裡的東西,無論是糧糙還是馬羊,甚或那些什麼“玩物”,通通都是他們的,不費一些功夫。
沒過幾天,北地郡城外竟真的敲起鑼打起鼓,士兵們干起買賣的行當來了。
本來這些兵士心裡頭也是忐忑,上頭居然下了這樣不著調的命令,少不得又要出不少亂子。
不過讓他們奇怪的是,匈奴的人還真來了幾個,開頭是試探地買一些,彼此之間也有一些小爭執,但都無傷大雅。中原的糙也許比不上北地,然而糧食米黍之物卻受歡迎,哪怕是應著命令來的,匈奴之人也覺好得很,檢查糧糙沒有問題後,就人馬都食用起來。
至於那博戲之物,在外擺了長長一圈,俱有人看著,然而看價格有些貴,買的倒不多。那些負責這些欄子的兵士年紀看著也有些大,每日也不過倚著桌子說笑看熱鬧。
少數人覺得好,便有更多人來了,如是約有十天半個月,匈奴常有人馬來,這天更帶了極大的馬隊,說是左賢王麾下的一支,想要換大量的糧糙。換的馬加運糧之馬隊,來的人也有數百個。
郡上的士兵派人數了數,竟要用上近萬石的糧,回了長官,那長官只道城裡暫時沒這麼多糧,匈奴領頭的人便與他好說歹說,換千石的糧食也罷。那長官一思量覺得可行,數數場上的糧食不夠用,便吆喝城頭的將士打開城門,開門取糧。
這兩天確也有這樣的事,大家已習慣了開城取糧。沒想到這次城門才開,長官欲進去時,一支利箭突然從匈奴的馬隊中竄出,she中他的後背,然而當中一騎突圍而出,連砍數人,朝城門口奔去。
匈奴領頭之人哈哈大笑,舉刀指揮其他騎兵突襲。原來這一支正是匈奴兵喬裝改扮派出的精銳,正等著漢朝士兵習慣了這種方式,而採取突襲。
唐眠一看,好像是管財政的。
果然聽那吳大人道:“太后,萬石糧食和那些玩物之數眾多,恐怕國庫空虛,民心亦慌,若遇到大災,無有度災之力啊!”
唐眠其實也想到這個問題了,不過想了想還是道:“今明兩年,那些修宮殿的錢都給我省下來好了,上林苑什麼的也先別建了,你就在原來的稅上頭再免一成好了。那些工匠什麼的,都先到少府去,幫著做些事務也好。”
“……”吳大人不言語了。
“太后,宮殿不修,將何以尊國體,揚國威?”另一大臣道。
唐眠眼也不抬反問:“百姓安樂,何用尊國體,揚國威?”她轉而又道,“吳大人,前夜我做夢,竟夢到一個犁田的工具,回頭你找個人來我這裡畫出樣子,你看看能不能用。今天事情也處理得多了,我乏了,皇帝也累了,你們都先下去吧。”
唐眠將小皇帝遞給一邊的宮人讓她去交給衛子夫,急急去裡頭換衣裳了。
作者有話要說:關於唐太后的治國方針,就是這樣啦╮(╯_╰)╭真是想像力的大鍋煮啊~
☆、第68章 大漢天子之陳阿嬌(完)
“這,這是什麼?”衛子夫看著正在替自己換裝的宮人們,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頭才聽說,太后陳嬌在朝堂上發了一通荒唐的詔令,惹的皇宮內外議論重重。
一些人等著看戲;多數人在憂心大漢遇此胡鬧太后,是否有亡國之虞;然而少部分人卻對太后之舉能夠得成頗有幾分期待,畢竟這些詔令,倒是史上聞所未聞的——和匈奴人開放通商?讓藩王的軍隊去疏通河道?
不過至於結果是否是成功,誰都不敢亂說了。
而罪魁禍首陳太后,卻在下了一系列命令後,突然再次低調起來,每日簡出,只在少府等部亂轉。外人都只道她是在鼓搗那些傳說中的“喪志玩物”了,不禁多有咋舌。
衛子夫聽著人議論,自己只在心裡暗暗想了。她將兒子據兒繼給陳嬌後,對外只稱是太后陳嬌之子。她本以為自己之後便只有死路一條,然而陳阿嬌竟沒有趕盡殺絕們,似乎什麼都沒發生似的把她養在宮裡頭。她偶爾聽宮人們說起,才知道館陶公主和竇太皇太后原有這個意思,但都被陳阿嬌阻攔了。
衛子夫頗是感激,平日也極守本分,早晚請安問候。她忍住自己的愛子之心,只遠遠地看劉據,從不曾過分要求。
然而讓她意外的是,陳阿嬌卻常讓人抱了孩子往她這邊來,讓她照顧。
雖然她只說是自己不會帶小孩也最厭煩哭聲,衛子夫卻是受寵若驚了,侍奉陳嬌更比往日用心。
所以這日上頭陳太后那裡來了命令,讓她穿替她備的衣裳,她也就任宮人穿了。
只是穿到身上花紋展開了,她才被唬住了:“無央,這可不是我該穿的衣服——”
無央是陳太后身邊侍奉的一個宮人,是她從浣衣局裡看到提上來的,不過三四十歲,然而做事倒極有條理,很是嚴謹。
然而此刻她依舊是面無表情:“太后吩咐,這就是夫人今日穿的衣服。”
無法,衛子夫只得穿了,本以為這就到了頭了,卻想不到無央又讓她蒙了面,上了宮門口的一輛馬車。
“我們這是要去哪兒?”衛子夫心內忐忑。
“河內郡都。”無央並不隱瞞。
“河內郡?”她早就聽說,陳太后便是今日動身去河內郡,據說是要去監藩王們的軍隊疏通河道。
只不過也聽到宮人都議論紛紛,說是太后娘娘行事好笑又荒唐,只說如果不來的,就讓那司馬相如寫文章去罵,還要協律大人譜了曲子去,讓全國上下的人都唱。
可外人聽著雖好笑,幾個原想趁著打匈奴討點好處的藩王卻就此打消了念頭。雖然讓國人傳唱責罵嘲笑之曲傷面子,但料想國中絕不會鬧出這樣不成體統的事,紛紛再上表說國內突然有了各種大小事務,這個嫡長子大病,那個王后病篤,委實抽不開身。
其中兩個吳王和燕王,原先就相互通了消息,和匈奴邊上也打通的關節,許了許多好處,令其侵邊作勢,好藉此起兵。然而聽到陳太后在朝堂上的推測,說是有藩王與匈奴勾結行事,把兩個藩王嚇住了。不知是做賊心虛還是怎的,其他藩王封國內出事不願出兵疏通河道時,這兩個離得近的倒是願意提供一些人手。
雖然算不是傾國之力,到底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衛子夫正好奇自己怎麼也需要跟去河內郡,卻見無央取出一封聖旨來。
“太后口諭,往河內郡之後,任何場合夫人都不用出聲,只看無央什麼時候動作,就命令宦官宣讀了這些聖旨就成。”
“聖旨?”衛子夫見無央有心讓她看,便讓她讀了,她聽了卻是大驚。
這聖旨上講的,是敦促黃河水道疏通之事,其中包括了各條水道的線路及其注意之處,更重要的是,提到了疏通水道若經過田畝,則按土地廣窄提供補償,並可另擇荒地開墾,開荒之家,均可獲得獎賞,第一年免田賦,後五年均免一成。
衛子夫聽得雲裡霧裡,也知道這都是大事,不驚慌神,才想起來:“無央,太后人呢?”
既然她讓自己穿了太后品秩的衣服,又將這等大事託付給自己,擺明了是不去河內郡的意思。
無央眼皮子抖了抖,想起太后留在宮中的紙條,按捺下自己的怒氣,收斂神色道:“好像是去北地郡了。”
“北地郡,那不是……”衛子夫對邊境之事了解不多,可她弟弟才從了軍,當了個百夫長,聽他嘴裡說過,他正是要去北地郡。
“太夫人莫慌,太后自有主張,才將這些事交給咱們做,咱們做好分內的事便好。”無央道,嘴角卻是一抽,心裡暗罵一聲。
太后說什麼自己的行動需極為隱秘,竟然半夜逃出了宮去,連她這個宮人掌事都是今早才得的消息,她實在覺得自己面子上掛不住,幸而知道的人確實極少。——不過要牽制各地藩王,眼下只能靠她和衛太夫人了。
一個月後,長安與各地原有大軍陸續匯合至西北各境,其中最大的一支由護國將軍韓安國和驍騎將軍李廣帶領駐紮在北地郡。
彼時匈奴一方也已從朝內耳目中有所耳聞,說大漢這次帶了萬石糧糙及眾多美女好瓷博戲玩物來,只為和匈奴做交易。
那匈奴各部頭領聽了只是大笑,笑過一陣後便各自商議了對策。
他們一面只裝作不知,一面卻暗自盤算,勒令底下人等,若城門口真放出那交易,開始幾天,應好好遵守,待得贏得漢朝的信任,把糧糙大肆鋪出來換馬羊時,就糾集人馬攻下了它的城鎮,彼時漢朝換取的馬羊大多都未能出城,到時候城裡的東西,無論是糧糙還是馬羊,甚或那些什麼“玩物”,通通都是他們的,不費一些功夫。
沒過幾天,北地郡城外竟真的敲起鑼打起鼓,士兵們干起買賣的行當來了。
本來這些兵士心裡頭也是忐忑,上頭居然下了這樣不著調的命令,少不得又要出不少亂子。
不過讓他們奇怪的是,匈奴的人還真來了幾個,開頭是試探地買一些,彼此之間也有一些小爭執,但都無傷大雅。中原的糙也許比不上北地,然而糧食米黍之物卻受歡迎,哪怕是應著命令來的,匈奴之人也覺好得很,檢查糧糙沒有問題後,就人馬都食用起來。
至於那博戲之物,在外擺了長長一圈,俱有人看著,然而看價格有些貴,買的倒不多。那些負責這些欄子的兵士年紀看著也有些大,每日也不過倚著桌子說笑看熱鬧。
少數人覺得好,便有更多人來了,如是約有十天半個月,匈奴常有人馬來,這天更帶了極大的馬隊,說是左賢王麾下的一支,想要換大量的糧糙。換的馬加運糧之馬隊,來的人也有數百個。
郡上的士兵派人數了數,竟要用上近萬石的糧,回了長官,那長官只道城裡暫時沒這麼多糧,匈奴領頭的人便與他好說歹說,換千石的糧食也罷。那長官一思量覺得可行,數數場上的糧食不夠用,便吆喝城頭的將士打開城門,開門取糧。
這兩天確也有這樣的事,大家已習慣了開城取糧。沒想到這次城門才開,長官欲進去時,一支利箭突然從匈奴的馬隊中竄出,she中他的後背,然而當中一騎突圍而出,連砍數人,朝城門口奔去。
匈奴領頭之人哈哈大笑,舉刀指揮其他騎兵突襲。原來這一支正是匈奴兵喬裝改扮派出的精銳,正等著漢朝士兵習慣了這種方式,而採取突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