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今年不鬧抗戰八股,抄兩句詩來結束這段閒文。“帶一分憨(葉平)情更好,不多時別興尤濃”。與諸公共勉之。

  父親說的閒文,看似滑稽突梯,其實是痛苦欲泣,這種反面敷粉的手法,深深地打動和感染了每一個讀者。他苦心撐持的《最後關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地走過了一年,因而他在《關頭一年》中說:“光陰真快,《最後關頭》這小副刊,產生一年了。回顧當日第一次上場白,聲明我們當興奮吶喊,不要無病呻吟,直到今日,總算遵守著這幾句話,沒有忘了。”文章的最後,他暗示讀者:“談到窮苦大眾的文字,也有。只是戲法人人會變,各人巧妙不同”,正是“孔子作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其實,又惡知

  第50節:最後關頭的《最後關頭》(5)

  仲尼難言之隱耶?”

  父親在《最後關頭》上發表的詩詞,極受廣大讀者喜愛,直到現在,還會遇到一些詩詞愛好者拿這些詩

  詞見問。其中最膾炙人口的是《讀史十絕》,可算是一字一血,沉痛之極。由於許多詩詞愛好者對《讀史

  十絕》情有獨鍾,故抄錄如下,以饗同好:

  劍客哀鈴夜雨風,三郎夢醒恨無窮。

  誤人便是楊丞相,應悔嘉名錫國忠。

  楚人捨得楚人弓,幸未燃箕一劇終。

  莫為皇孫千古恨,巴山猶有建文峰。

  (峰在重慶南溫泉東北角)

  浪續金貂又一群,大金台畔笑紛紛。

  不知珠履三千客,幾個吹竽食使君?

  無復蕭蕭易水歌,頓傳海上失荊軻。

  鬨堂博得秦庭笑,不料圖窮是議和。

  六朝何事不滄桑,巷口桃花慘夕陽。

  腸斷中原烽火遍,人間猶有半閒堂。

  苻秦一擊幾生還,功在兒曹事等閒。

  北望兩京終未復,風流誤煞謝東山。

  江南國運付笙歌,榻畔能安日幾何?

  卻笑倉惶辭廟客,只知揮淚對宮娥。

  寇入居庸困鳳池,景陽鍾吼有誰知?

  群臣誤我今方悟,泣向煤山事已遲!

  汴京宮殿壯威儀,劫火熊熊九鼎移。

  南渡君臣終不悟,臨安猶有黨人碑。

  三鎮空稱託命臣,江河無復阻胡塵。

  可憐絕代侯公子,只作桃花扇里人。

  有人說由於父親有歷史癖,畢生窮經讀史,所以長於借古諷今,用典是信手拈來,妥帖巧妙,如若天

  成,正是學富五車,才能寄託遙深,厚重沉痛。話雖不假,其實父親更喜歡抒發感情的性靈之作,他的許

  多抒情詩詞,都是被人“佳句蒙碧羅”,誦而再三的。不但此也,他的打油詩、竹枝詞更是俚句入詩,妙

  趣橫生,令人掩口葫蘆。

  當時重慶政府曾提出“一滴汽油一滴血”的口號,然而達官貴人及夫人之流,仍然是“口號由他,好

  車我自坐之”,父親寫詩諷刺:

  偶 見

  滿天細雨濕塵埃,警報無聲店鋪開;

  車子飛馳三十里,夫人燙髮入城來。

  所謂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因而不脛而走,直到前幾年,我仍在美國的中文報紙上,看見有人撰文談

  論這首詩。父親用詩句吟誦社會相,眾生相也是入木三分,令人唏噓太息:

  鄰家雜詩(六首)

  老吏西來發半稀,艱難蜀道欲忘歸。

  設攤白日西風裡,又向街頭賣舊衣。

  屋糙垂垂怯朔風,齋窗病臥一哀翁。

  彌留客里無多語,埋我青山墓向東。

  蜀語珠圓可入林,婦孺半是改鄉音。

  燈前一語巴山雨,直欲家園夢裡尋。

  細雨柴扉久不開,荒村犬吠夢初回。

  一星燈火疏林下,有客城中負米來。

  黃昏人語隔村喧,野祭數家效故園。

  一帛紙錢一壺酒,白楊樹下作中元。

  家書來報是豐年,升米依然值串錢。

  博得老嫗望明月,羨他猶向故鄉圓。

  好個“羨他猶向故鄉圓”,父親通過鄉居所見,把流離失所的難民,對故土的思念,作了繪聲繪色的

  描摹,月仍能照故園,而人卻只有夢中尋,深深地感動了每一個背井離鄉的人,讓人心酸,又令人不忍卒

  讀。

  《最後關頭》雖然受到了廣大讀者讚許和歡迎,但它卻是艱難坎坷地走了3年,真箇是行一步一步難

  ,舉步維艱!終於《最後關頭》守不住了,這並非來自外敵,而是來自內部的“新聞檢查”。在“奉命棄

  守”之後,父親並沒有屈服,明說不行,我就暗說,正面揭露不可,則採取旁敲側擊,他堅持認為“那些

  間接有助於勝利的問題,那些直接間接有害於抗戰的表現,我們都應當說出來。”所謂“戲法人人會變,

  各有巧妙不同”,父親在1941年10月9日《最後關頭》棄守之後,立即辦了一個類似聊天的專欄,《上下

  古今談》。這一談,又轟動了重慶,成為家喻戶曉,街談巷議的話題。《上下古今談》於同年12月1日與

  讀者見面,即日刊出《開場白》一文,以後每日一篇雜文,大約持續三年半之久,累計發表

  雜文1000多篇,百萬字以上,父親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上下古今,縱橫捭闔,以古喻

  今,巧妙地諷喻了當局的腐敗和社會的黑暗。父親的雜文與眾不同的是短小精悍,讀起來如對故友促膝密

  談,既親切,又趣味盎然。文章多因事而發,讀者自會發出會心的微笑,而當事人明知所指,又不能對號

  入座,徒喚奈何而已!

  第51節:巔峰之作《巴山夜雨》(1)

  巔峰之作《巴山夜雨》《巴山夜雨》,是父親病前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而且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此書完成後,他就突患腦溢血,一病3年,恢復寫作後,身體狀況及記憶力都大不如前,因而能標誌他創作水平的最後一部書,就是《巴山夜雨》。說它重要,還不僅如此,因它是父親有意在內容上和形式上進行一次新的探索和嘗試,是他刻意對自己進行一次新的挑戰。從書的內容、形式、文風,都和父親所有的作品不同,可以說章回小說在這部書里,完全是新的姿態出現在讀者面前。這樣一部重要的探索力作,最後的重要巔峰之作,卻被許多讀者和研究者忽略了,當然這和他生前沒有來得及出單行本有關。台灣學者趙孝萱女士卻對《巴山夜雨》,推崇備至,讚譽有加,說此書是“張恨水的最重要代表作,是他一生作品最高巔峰”。①早在1945年5月16日,重慶《新民報》在慶祝父親50壽辰的專刊中,於第三版發表了一則消息:張 氏 宏 願恨水先生談,彼將集中精力,在此五年中,寫一分量較重之長篇巨著。其題材已選定,聞背景即張氏所居之南溫泉,將以其自身之生活為經,而以此一小社會之種種動態為緯。

  不用說,讀者看了這則消息,就知道父親所指的“宏願”,就是創作醞釀已久的《巴山夜雨》了。《巴山夜雨》書名,借自唐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共話巴山夜雨時。”它的寓意,自然是描述國難之際,流浪川東的異鄉人,渴求和平,企盼歸期的苦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