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兩個人一來一語,對話久之,大概是永曆帝表達想回北京為祖宗“守陵”的意願。
其間,吳三桂一直跪地回話,汗流浹背,色如死灰。
對吳三桂的這種表現,人們往往從最淺層的意義上理解,以為這個大漢jian是被永曆帝威武莊嚴的人君相貌所威攝。實則不然!吳三桂乃儒將,非一般粗魯軍人,他一家世受明朝厚恩,面對座上流淌著朱明皇家血液的君王,內心肯定受著大義和道德的折磨。
所以,筆者認為,吳三桂應該是一個有歷史感的人,他能感受到自己靈魂的罪惡,並且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他所面對的,是近三百年朱明“皇恩浩蕩”的一個象徵人物,而不僅僅是個衣穿龍袍的傀儡架子。
此次會見之後,直到篦子坡行刑,吳三桂再沒有去見讓他心生凜懼的永曆帝。
這種心情,有負疚感,有罪惡感,確實也有侯景見梁武帝的那種說不出來為何打哆嗦的被威懾感。
永曆帝身邊的侍衛總兵鄧凱,曾藉機面見皇帝,跪求道:“大事如此,望皇上能一烈殉國,為臣隨後從駕陛下於陰間!”也就是說,他規勸永曆帝自殺死社稷。
先前咒水之盟後,他曾勸阻永曆帝自殺。如今見大勢已去,他又勸永曆帝自殺,效仿崇禎帝,死個明白,死個壯烈。
時已至此,本性懦弱的永曆帝倒惜起命來,他以太后老母為辭,並講:“洪承疇、吳三桂,都受我大明皇家恩典,未必肯對我一家斬盡殺絕!”
這位朱明爺們如此想,真是大錯特錯。洪承疇、吳三桂這兩個大漢jian,正是受那種忘恩負義的負疚感所折磨,反而會使出最毒的招術對待故君,必欲除之而後快,眼不見,心不煩,而且可以永遠保全他們自己的身家家族富貴。
鄧凱見勸說無望,只得告辭。這位爺很有骨氣,拒絕為清朝做官,遁入空門,出家為僧。
清朝凱旋大軍到昆明後,吳三桂允許一些前明官員入見永曆帝。這倒並非出於什麼寬大的好心,而是清廷一種攻心政策,以便讓前明官員活見人,死見屍,完全喪失恢復明朝的希望。
沒過幾天,一齣戲劇性場面出現。
曾經為孫可望做事而又“婉拒”永曆帝職位的前明大臣龔彝(可以溫習本書“永曆朝廷活曹操”一章),如今穿上一身明朝大臣服裝,命從人抬了一滿桌的酒具菜餚,大搖大擺來到永曆帝拘押之所,聲稱要見皇帝。
守衛者當然不讓進。
龔彝大叫:“君臣大義,南北皆同。我來見故君,如何相拒!”
吵吵嚷嚷之下,有人報吳三桂。
吳三桂很慡,立刻下令同意龔彝入見永曆帝。
入得都督府大堂,永曆帝在嚴兵看守下被攙扶落座。
對於龔彝的到來,實在出乎永曆帝意料。想當初永曆帝第一次由李定國等人擁入昆明,這位龔彝大庭廣眾之下自稱受“秦王”(孫可望)厚恩,拒不接受任命,當時廣遭大臣們謾罵譏評。
弓弦一鉸送君王(9)
疾風識勁糙,板蕩見誠臣。如今,昔日高喊“忠義”的人皆一個不見,惟獨龔彝來見,不由不讓永曆帝百感交集。
龔彝伏地痛罵,行足一套參拜大禮。
然後,他斟滿酒,向永曆帝跪進酒爵。
永曆帝哀不自勝,痛哭之餘,表示自己不能飲酒。
龔彝進勸再三。
永曆帝離座,感動之下,他接過龔彝的酒爵,滿飲三爵。
龔彝再行拜禮。
而後,他忽然大叫一聲:“皇上保重,臣先走一步!”
言畢,龔彝快步沖奔,觸柱而亡。
事出蒼猝,永曆帝以及周遭的軍衛皆不及反應,眼睜睜看著龔彝在他們眼前碎首而死。
永曆帝急忙跪過去,撫屍大哭,幾近昏厥。
這一位龔爺,是他生前見到的最後一位明服明冠的純臣。
此事發生過後不久,又有一些漢八旗中下級軍官暗中聯結,想劫出永曆帝擁之入陝西再建一國。
未幾,謀泄,牽連被殺者數千人。
吳三桂為保險起見,上疏請求在昆明當地處決永曆帝。
剛狠凶戾、心機叵測的吳三桂,為了向清廷表現他的“一腔忠勇”,在行刑方式上,非要把永曆和他年僅十二歲的太子斬成兩段,使他們身首分離。
最後,連和他一起作戰的滿族人愛星阿和宗室貝子卓越羅都心中不忍,勸說:“永曆(帝)亦曾為君,給他留個全屍總該不過分。”
這兩個滿人的話,才保全永曆帝在被執行時有個全屍而死的下場。
永曆十六年陰曆四月十五日(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以弓弦絞死於昆明箅子坡,時年40歲。
與其一同被絞死的,還有永曆帝的十二歲兒子。
臨刑之際,永曆帝默然。他的十二歲太子,年紀雖小,很有風骨,對坐觀的吳三桂罵道“jian賊,我大明朝有哪裡對不起你?我父子和你有什麼私怨?為什麼要對我們下此毒手!”
弓弦嘎嘎響,喉結噝噝促。
看著皇明最後的血胤在自己手中終結,吳三桂的臉上,露出一種旁人難以察覺的痛苦神情……
絞死永曆及其太子後,吳三桂為向滿清表忠心,下令把永曆父子焚屍揚灰,棄骨灰於荒野。
即使有殺父殺子之仇,也不會做出如此絕情寡義之事。
吳三桂這樣一個jian賊,真讓人難以相信他曾“衝冠一怒為紅顏”。
明末清初的大名士吳偉業,寫有《圓圓曲》一詩,其中妙筆生花,極力鋪陳,把“白皙通侯最少年”的青年將軍吳三桂和“前身合是採蓮人”的美貌歌姬陳圓圓的情事,婉婉道來。
筆者估計,真能看完全篇長詩的人不多,其中流傳最廣的也只有一句:“衝冠一怒為紅顏”,前因後果,當時現在沒有多少有心人真正琢磨。
其實,本人也投降清朝的吳偉業,通過這首長詩,對吳三桂極盡揶榆挖苦之能事,特別是後面四句: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大文豪這四句詩,簡直就是神來之筆,誅心之句――吳三桂因一貌美年輕歌jì背父棄君。想當初,石河大戰之後,氣急敗壞的李自成,跑到半途,就在秦皇島范家店虐殺了一直押在軍營當人質的吳三桂之父吳襄。可以想像,剛剛損失數數十萬精兵的大順軍,會怎樣懷著刻骨的仇恨,細刀慢剮“伺候”這位吳老爺!逃回北京後,李自成仍舊籠罩在自身敗怒狂極的情緒中,把吳三桂全家三十八口寸磔而死。
吳三桂以剃髮背國、全家成灰的代價,換來“一代紅妝照汗青”!
吳偉業於字裡行間,刀筆戮入吳三桂的心肺骨髓,已把這個大漢jian的一生的宿命渲染殆盡。
康熙十二年(1673年),老賊吳三桂竟也厚顏以“為明報仇”為名起兵。
其間,吳三桂一直跪地回話,汗流浹背,色如死灰。
對吳三桂的這種表現,人們往往從最淺層的意義上理解,以為這個大漢jian是被永曆帝威武莊嚴的人君相貌所威攝。實則不然!吳三桂乃儒將,非一般粗魯軍人,他一家世受明朝厚恩,面對座上流淌著朱明皇家血液的君王,內心肯定受著大義和道德的折磨。
所以,筆者認為,吳三桂應該是一個有歷史感的人,他能感受到自己靈魂的罪惡,並且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他所面對的,是近三百年朱明“皇恩浩蕩”的一個象徵人物,而不僅僅是個衣穿龍袍的傀儡架子。
此次會見之後,直到篦子坡行刑,吳三桂再沒有去見讓他心生凜懼的永曆帝。
這種心情,有負疚感,有罪惡感,確實也有侯景見梁武帝的那種說不出來為何打哆嗦的被威懾感。
永曆帝身邊的侍衛總兵鄧凱,曾藉機面見皇帝,跪求道:“大事如此,望皇上能一烈殉國,為臣隨後從駕陛下於陰間!”也就是說,他規勸永曆帝自殺死社稷。
先前咒水之盟後,他曾勸阻永曆帝自殺。如今見大勢已去,他又勸永曆帝自殺,效仿崇禎帝,死個明白,死個壯烈。
時已至此,本性懦弱的永曆帝倒惜起命來,他以太后老母為辭,並講:“洪承疇、吳三桂,都受我大明皇家恩典,未必肯對我一家斬盡殺絕!”
這位朱明爺們如此想,真是大錯特錯。洪承疇、吳三桂這兩個大漢jian,正是受那種忘恩負義的負疚感所折磨,反而會使出最毒的招術對待故君,必欲除之而後快,眼不見,心不煩,而且可以永遠保全他們自己的身家家族富貴。
鄧凱見勸說無望,只得告辭。這位爺很有骨氣,拒絕為清朝做官,遁入空門,出家為僧。
清朝凱旋大軍到昆明後,吳三桂允許一些前明官員入見永曆帝。這倒並非出於什麼寬大的好心,而是清廷一種攻心政策,以便讓前明官員活見人,死見屍,完全喪失恢復明朝的希望。
沒過幾天,一齣戲劇性場面出現。
曾經為孫可望做事而又“婉拒”永曆帝職位的前明大臣龔彝(可以溫習本書“永曆朝廷活曹操”一章),如今穿上一身明朝大臣服裝,命從人抬了一滿桌的酒具菜餚,大搖大擺來到永曆帝拘押之所,聲稱要見皇帝。
守衛者當然不讓進。
龔彝大叫:“君臣大義,南北皆同。我來見故君,如何相拒!”
吵吵嚷嚷之下,有人報吳三桂。
吳三桂很慡,立刻下令同意龔彝入見永曆帝。
入得都督府大堂,永曆帝在嚴兵看守下被攙扶落座。
對於龔彝的到來,實在出乎永曆帝意料。想當初永曆帝第一次由李定國等人擁入昆明,這位龔彝大庭廣眾之下自稱受“秦王”(孫可望)厚恩,拒不接受任命,當時廣遭大臣們謾罵譏評。
弓弦一鉸送君王(9)
疾風識勁糙,板蕩見誠臣。如今,昔日高喊“忠義”的人皆一個不見,惟獨龔彝來見,不由不讓永曆帝百感交集。
龔彝伏地痛罵,行足一套參拜大禮。
然後,他斟滿酒,向永曆帝跪進酒爵。
永曆帝哀不自勝,痛哭之餘,表示自己不能飲酒。
龔彝進勸再三。
永曆帝離座,感動之下,他接過龔彝的酒爵,滿飲三爵。
龔彝再行拜禮。
而後,他忽然大叫一聲:“皇上保重,臣先走一步!”
言畢,龔彝快步沖奔,觸柱而亡。
事出蒼猝,永曆帝以及周遭的軍衛皆不及反應,眼睜睜看著龔彝在他們眼前碎首而死。
永曆帝急忙跪過去,撫屍大哭,幾近昏厥。
這一位龔爺,是他生前見到的最後一位明服明冠的純臣。
此事發生過後不久,又有一些漢八旗中下級軍官暗中聯結,想劫出永曆帝擁之入陝西再建一國。
未幾,謀泄,牽連被殺者數千人。
吳三桂為保險起見,上疏請求在昆明當地處決永曆帝。
剛狠凶戾、心機叵測的吳三桂,為了向清廷表現他的“一腔忠勇”,在行刑方式上,非要把永曆和他年僅十二歲的太子斬成兩段,使他們身首分離。
最後,連和他一起作戰的滿族人愛星阿和宗室貝子卓越羅都心中不忍,勸說:“永曆(帝)亦曾為君,給他留個全屍總該不過分。”
這兩個滿人的話,才保全永曆帝在被執行時有個全屍而死的下場。
永曆十六年陰曆四月十五日(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以弓弦絞死於昆明箅子坡,時年40歲。
與其一同被絞死的,還有永曆帝的十二歲兒子。
臨刑之際,永曆帝默然。他的十二歲太子,年紀雖小,很有風骨,對坐觀的吳三桂罵道“jian賊,我大明朝有哪裡對不起你?我父子和你有什麼私怨?為什麼要對我們下此毒手!”
弓弦嘎嘎響,喉結噝噝促。
看著皇明最後的血胤在自己手中終結,吳三桂的臉上,露出一種旁人難以察覺的痛苦神情……
絞死永曆及其太子後,吳三桂為向滿清表忠心,下令把永曆父子焚屍揚灰,棄骨灰於荒野。
即使有殺父殺子之仇,也不會做出如此絕情寡義之事。
吳三桂這樣一個jian賊,真讓人難以相信他曾“衝冠一怒為紅顏”。
明末清初的大名士吳偉業,寫有《圓圓曲》一詩,其中妙筆生花,極力鋪陳,把“白皙通侯最少年”的青年將軍吳三桂和“前身合是採蓮人”的美貌歌姬陳圓圓的情事,婉婉道來。
筆者估計,真能看完全篇長詩的人不多,其中流傳最廣的也只有一句:“衝冠一怒為紅顏”,前因後果,當時現在沒有多少有心人真正琢磨。
其實,本人也投降清朝的吳偉業,通過這首長詩,對吳三桂極盡揶榆挖苦之能事,特別是後面四句: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大文豪這四句詩,簡直就是神來之筆,誅心之句――吳三桂因一貌美年輕歌jì背父棄君。想當初,石河大戰之後,氣急敗壞的李自成,跑到半途,就在秦皇島范家店虐殺了一直押在軍營當人質的吳三桂之父吳襄。可以想像,剛剛損失數數十萬精兵的大順軍,會怎樣懷著刻骨的仇恨,細刀慢剮“伺候”這位吳老爺!逃回北京後,李自成仍舊籠罩在自身敗怒狂極的情緒中,把吳三桂全家三十八口寸磔而死。
吳三桂以剃髮背國、全家成灰的代價,換來“一代紅妝照汗青”!
吳偉業於字裡行間,刀筆戮入吳三桂的心肺骨髓,已把這個大漢jian的一生的宿命渲染殆盡。
康熙十二年(1673年),老賊吳三桂竟也厚顏以“為明報仇”為名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