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深恐逃走的明軍引清朝大軍來攻,李定國慌忙燒毀孟艮城,率餘部走往木邦緬甸,與白文選部合軍。

  二人相會後,宰牛歃血為盟,決定攻克緬甸,迎回永曆大駕。

  永曆十五年(1661年,順治十八年)二月,李定國和白文選聯軍,在錫波大敗緬甸軍。

  聽聞李定國、白文選率兩萬人來攻,緬甸土王沒有十分驚懼,他派出大將牙稞,集眾十五萬人,在錫波江邊結營,準備與明軍決戰。

  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緬甸兵只是南明軍力的十倍以上。而且,緬軍有戰象一千多,槍炮林立,橫陣二十多里,隔岸喧噪,喊打喊殺。相比之下,明軍因先前與清軍戰敗,根本沒有任何重武器,只有長刀長槍等物,近三萬之一士兵手中的“武器”,只是一條棍棒而已。

  弓弦一鉸送君王(6)

  哀兵必勝。

  乘頃軍鬆懈之際,白文選指揮明軍搶河先渡,先發制人,李定國隨後率軍橫擊,把緬軍打得大敗。屍橫遍野,河中流屍紛紛而下,緬兵被殺一萬多人,連緬軍主將牙稞也在混戰中被殺。

  剩餘緬兵見勢不妙,退入密林之中,一夜之間逃得精光。

  明軍休整後,渡過錫波江,逼臨緬甸土王的都城亞哇。

  緬方驚恐,再不敢野戰,秉城拒守。

  由於皇帝在緬人手中,李定國、白文選不敢輕易造次,只能派人送話給永曆帝,希望皇帝發敕令。

  永曆帝已成瓮中之鱉,根本無法與明軍聯繫上。

  相持數日後,明軍在江上搭浮橋準備進攻,復被緬軍砍斷。

  由於缺糧多病,明軍不能久侯,最終失望而去。

  此次迎帝軍事行動,無果而終。當時的白文選所部明軍,其實與永曆帝駐地僅六七十里。

  三月間,出於義憤,沐天波和王啟隆的幾個家人密謀,準備斬殺馬吉翔等人,劫皇太子出緬甸以圖光復。

  事泄,馬吉翔派手下錦衣衛人員把幾個參與策劃的人都抓起來,以石擊之而死(他們手中沒有武器殺人)。

  五月二十三日,緬甸內部發生政變。土王的弟弟弒掉兄長,自立為王。

  這場小型的宮廷政變,起因其實也源自永曆帝。

  自永曆帝入緬後,南明軍數次深入,緬甸兵民相抗,緬人死者幾半。不少“大臣”責怨土王說:“正是因為國王迎接皇帝至國內,招致兵禍!”

  土王不服氣,反責大臣:“我迎帝不迎賊。明朝兵賊殺擾地方,不是皇帝的錯。”

  上下猜忌之下,土王的弟弟乘隙而起,聯合眾臣,把國王哥哥綁在藤椅上,扔入江中淹死,自立為王。

  殺掉兄長自立後,緬甸新土王派人見永曆朝臣,勒索“賀金”,以“慶祝”新王登位。

  永曆帝身邊根本沒有什麼東西可當賀禮,又覺得這個新國王得位不正,只得裝聾作啞,不予理睬。

  懵懂之中,永曆君臣並不知道他們大難將臨。

  吳三桂留鎮雲南後,已有在當地做“雲南王”的打算,正是他的不斷懇請,才使得北京清廷下決心把永曆帝捉到手。

  本來,永曆帝竄入緬甸窮荒僻遠之地,清廷已經認定他是不可能復燃的死灰,準備放棄征剿。

  吳三桂不依不饒,急忙呈上《三患二難》之疏,非要清廷擒拿永曆帝,殺之而後快。所謂“三患”,吳三桂詳述如下:

  “ 夫永曆在緬,而偽王李定國、白文選、偽公侯賀九儀、祁三升等分駐三宣六慰、孟艮一帶,藉永曆以惑眾心,倘不乘此天威震赫之時,大舉入緬,以盡根株,萬一此輩立定腳跟,整敗亡之眾,窺我邊防,奮思一逞。比及大兵到時,彼已退藏,兵撤復至,迭擾無休,此其患在門戶也。

  土司反覆無定,惟利是趨。有(如)我兵不動,逆黨假永慶以號召內外諸蠻,餌以高爵重祿,萬一如前日沅江之事,一被煽動,遍地烽起,此其患在肘腋也。

  投誠官兵,雖已次第安插,然革面恐未革心,永曆在緬,於中豈無繫念?萬一邊關有警,若輩生心,此其患在腠理也。"

  所為“二難”,吳三桂詳盡說明:

  “今滇中兵馬雲集,糧糙問之民間,無論各省銀兩起解愆期,難以接濟,有銀到滇,召買不一而足。民室苦於懸磬,市中米價巨增,公私交困,措餉之難如此也。凡召買糧糙,民間須搬運交納。如此,年年納,歲歲輸,將民力盡用(於)官糧,耕作半荒於南畝,人無生趣,勢必逃亡,培養之難又如此也”。

  所以,吳三桂得出結論:

  "臣徹底打算,惟有及時進兵,早收全局,誠使外孽一淨,則邊境無伺隙之患,土司無惶惑之端,降人無觀望之志,地方稍得蘇息,民力稍可寬舒,一舉而數利存焉。竊謂救時之方,計在於此。謂臣言可采,敕行臣等尊奉行事。"

  清廷下定決心後,撥銀數百萬兩,指派內大臣愛星阿率一隻八旗勁旅,親赴雲南,配合吳三桂進軍,以圖全力剿滅西南一帶的南明殘餘勢力。

  緬甸新土王正氣憤從永曆帝那裡得不到賀禮,同時接到吳三桂等人發來的恐赫信(先前洪承疇已經給土王的哥哥發過類似書札,表達過“留匿一人累及全土”的恫嚇)。

  誰勢力大就投靠誰。沒過多久,緬甸土王與其大臣便決定對永曆帝一行下手。

  土王先派人通知永曆帝:“賊眾已退,緬土獲安,請天朝大臣過河,飲咒水明誓。”

  沐天波認為緬人不可信,主張不要前去。

  馬吉翔、李國泰死催,認為緬甸人敬鬼重誓,吃了咒水之後,大家都可保長久平安。

  1661年七月十九日,永曆帝屬下大臣盡數而出,渡河前往者梗,參加盟誓儀式。

  永曆“行宮”內,只有總兵鄧凱和十幾個老弱殘兵“保衛”病病懨懨的皇上。鄧凱命大,主要是他的腿被馬吉翔打成殘廢,行動不便,故而得留。

  眾大臣剛到盟誓地點,就被三千緬兵團團圍住。三十個人負責綁紮一人,並不多說,當時就把大臣們按地砍頭。

  馬吉翔、王維恭、李國泰等二十三位大臣以及隨從數十個皆被殺害。

  弓弦一鉸送君王(7)

  本來緬王不想殺沐天波,派人把他駕出(主要想把這位沐爺和永曆帝一起送給清朝報功)。這位沐爺奪刀而起,擊殺緬兵數人,最後為亂兵所殺。

  隨從的錦衣衛官員有幾個人“漏網”,竄逃回岸邊“行宮”中告變。

  永曆帝聞報驚悸,想自縊解脫,被總兵鄧凱阻止:“皇上若去,太后誰管!”由此,永曆帝才取消自殺念頭。

  緬兵殺完大臣隨員後,衝著岸邊永曆帝行營跑來,蜂擁而入,翻箱搗櫃,把南明朝臣所剩物品洗劫一空。

  先前僥倖逃出藏入永曆帝床下的幾個明朝隨員,也被搜出,當場殺死在永曆帝面前。

  慌亂驚懼下,永曆帝兩個嬪妃及諸臣妻女皆自縊於樹間,情狀極慘,“累累如瓜果然”(鄧凱《也是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