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田衣稻衲擬終身,彈指流年了四旬。善亦懶為何況惡?富非所望不憂貧。

  山房一局金藤著,野店三杯石凍春。只此便為吾事辦,半生落魄太平人。

  (《言懷之一》)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漫勞海內傳名字,誰論腰間缺酒錢?

  詩賦自慚稱作者!眾人多道我神仙。些須做得工夫處,莫損心頭一寸天。

  (《言懷之二》)

  十載鉛華夢一場,都將心事付滄浪。內園歌舞黃金盡,南國飄零白髮長。

  髀里內生悲老大,斗間星暗誤文章。不才剩得腰堪把,病對緋桃檢藥方。

  (《漫興之一》)

  落魄迂疏自可憐!棋為日月酒為年。蘇秦抖頰猶存舌,趙壹探事囊沒錢。

  滿腹有文難罵鬼,措身無地反憂天。多愁多感多傷壽,且酌深懷看月圓。

  (《漫興之五》)

  在這些詩中,再也看不見滿紙雲霞,看不見達意瀟灑,多的是“悲老大”、“病酒身”、“囊沒錢”,而且終於意識到自己“落魄迂疏自可憐”,不僅如此,大才子開始哭窮抱怨,以“貧士”自居:

  貧士囊無使鬼錢,筆峰落處繞雲煙。

  承明獨對天人策,斗大黃金信手懸。

  (《貧士吟之一》)

  貧士衣無柳絮棉,胸中天適盡魚鳶。

  宮袍著處君恩渥,遙上青雲到木天。

  (《貧士吟之二》)

  貧士燈無繼晷油,常明欲把月輪收。

  九重忽詔談經濟,御徹金蓮擁夜遊。

  (《貧士吟之五》)

  尤其是奉寄老友孫思和的八首絕句,把當時詩人自己一家的貧蹇窘澀描述得細緻淋漓:

  十朝風雨苦錯迷,八口妻孥並告飢;

  信是老天真戲我,無人來買扇頭詩。

  (之一)

  書畫詩文總不工,偶然生計寓其中;

  肯嫌斗粟囊錢少,也濟先生一日窮。

  (之二)

  抱膝騰騰一卷書,衣無重褚食無魚,

  旁人笑我謀生拙,拙在謀生樂有餘。

  (之三)

  白板長扉紅槿籬,比鄰鵝鴨對妻兒;

  天然興趣難摹寫,三日無煙不覺飢。

  (之四)

  鄰解皇都第一名,猖披歸臥舊茅衡;

  立錐莫笑無餘地,萬里江山筆下生。

  (之五)

  青衫白髮老痴頑,筆硯生涯苦食艱;

  湖上水田人不要,誰來買我畫中山。

  (之六)

  荒村風雨雜鳴雞,燎釜朝廚愧老妻;

  謀定一枝新竹賣,市中筍價賤如泥。

  (之七)

  儒生作計太痴呆,業在毛錐與硯台;

  問字昔人皆載酒,寫詩亦望買魚來。

  (之八)

  第118節 偶隨流水到花邊

  偶隨流水到花邊 便覺心情似昔年

  知命之年,年華老去的唐才子大半輩子風霜雨雪,愁情寒意,經歷過後,胸臆又峰迴路轉,漸趨開闊,反而變得曠達、閒適:

  偶隨流水到花邊,便覺心情似昔年。春色自來皆夢裡,人生何必盡尊前?

  平原席上三千客,金谷園中百萬錢。俯仰繁華是陳跡,野花啼鳥漫留連。

  (《尋花》)

  不結金丹不坐禪,飢來吃飯倦來眠。生涯畫筆兼詩筆,蹤跡花邊與柳邊。

  鏡里形骸春共老,燈前夫婦月同圓。萬場快樂千場醉,世上閒人地上仙。

  (《感懷》)

  我問你是誰?你原來是我。我本不認你,你卻要認我。噫!

  我少不得你,你卻少得我。你我百年後,有你沒了我。

  (《伯虎自贊》)

  謝卻塵勞上野居,一囊一葛一餐魚。

  早眠晏起無些事,十里秋林映讀書。

  (《題畫》)

  人為多愁少年老,花為無愁老少年。

  年老少年都不管,且將詩酒醉花前。

  (《老少年》)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伯虎絕筆》)

  胸中無數才華,平生萬般磨難,最終皆為怡然的達觀所稀釋,再不見激越憤慨,再不見書生意氣,只有清新淡遠,真正到了“明月松風天然調,抱得琴來不用彈”的境界。自傲、自欺、自負,都消隱一空,吟詠之中,胸襟開朗,笑傲江湖,竟也超越了儒釋道,浮雲富貴,糞土王侯,連地府也無所畏懼,把死後大事當成又一次不經意的放浪漂流,如此高超的人生玄思,是何等的哲學超悟和精神解脫啊。

  第119節 一日兼作兩日狂

  一日兼作兩日狂 已過三萬六千場

  有關唐伯虎軼事,以馮夢龍《唐解元一笑姻緣》篇幅最長,後來不知怎麼就成了“三笑點秋香”。此外還見諸明朝一些非常不出名的文人筆記,如《蕉窗雜錄》、《皇明世說新語》、《戒庵老人漫筆》、《風流逸響》、《詩話解頤》等,篇幅極少,往往只有幾十字一個段落。據清朝學者考證,唐伯虎從未自刻過“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圖章,存世之印確係偽造。

  至於他妻妾成群的傳說,很可能因其續娶的夫人名叫沈九娘,後世無聊小道文人望文遐想,把“九娘”附會成“九個美嬌娘”。最早對唐伯虎才能做出評價的最著名人物,當屬明朝“公安派”領袖人物袁宏道(1568—1610),他這樣寫道:“吳人有唐子畏者,才子也,以文名亦不專以文名;余為吳令,雖不同時,是亦當寫治生貼子者矣。余昔未治其人,而今治其文,大都子畏詩文,不足以盡子畏,而可以見子畏;故余之評騭,亦不為子畏掩其短,政以子畏不專以詩文重也。子畏有知,其不以我為欲吏乎?

  “子畏之文,以六朝為宗,故不甚慊作者之意。

  子畏之詩,有佳句,亦有累句,妙在不沾沾以此為事,遂加人數等。

  子畏小詞,直入畫境,人謂子畏詩詞中有幾十軸也,特少徐吳輩鑑賞之耳。”

  袁寵道還為唐伯虎詩文專門進行評點,有《袁中郎先生批評唐伯虎匯集》共大約四卷刊印(似乎今已不存?)。

  此外,唐伯虎的書畫在當時已經備受推崇,與他同時代而又稍晚些的大畫家徐渭也非常嘆服

  這位前輩的繪畫功夫,在他的《唐伯虎古松水壁閣中人待客過畫》詩中也對唐寅前輩賞嘆道:“南京解元唐伯虎,小塗大抹俱高古”。但無論怎樣,詩、書、文、畫這樣的“雕蟲小技”其實均非唐寅自傲之資,封建時代讀書人最大的夢想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考取功名,封妻蔭子,流名萬世。因此,他死前不久的《夢》和《夜讀》兩首詩中,才使這位才子的心事暴露無遺:

  二十年余別帝鄉,夜來忽夢下科場。雞蟲得失心尤悸,筆硯飄零業已荒。

  自分已無三品料,若為空惹一番忙。鐘聲敲破邯鄲景,仍舊殘燈照半床。

  (《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