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火車司機並不會因為前途可能會遇到的種種障礙而憂愁,事實上,火車隨時可能因種種事故而延遲,正是這樣,人們才建立了信號系統——黃燈減速,慢行;紅燈危險,停車。它讓火車能夠安全運行,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統。
從中我得到啟迪,我為什麼不為自己也制定一套信號系統呢?而且,這種系統也許生活本身就有,是上帝賜給我們的,我們的命運都是由他操縱的。紅燈能讓我休息,而綠燈則能保證我的安全。於是,我開始尋找我生命中的綠燈。
每天清晨,當我睜開眼睛,就會為新的一天祈禱,希望這天是綠燈。但我並不強求,如果遇到黃燈,我就放慢生活的節奏;如果遇到紅燈,那就趕快停下來,以免發生意外。
自從我悟出這個道理,已經過去兩年多了。在這700多天裡,每天都有一盞綠燈為我開道,我不再為昨天和明天煩惱,不再去想下一盞燈是什麼顏色。遇到什麼燈就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我的人生從此變得輕鬆而愉快!
☆、監獄困不住智慧的綻放
他們一生遭遇了各種的艱難險阻,但仍堅持不懈抗爭到底,最終取得了勝利。
你能猜到誰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嗎?我想你肯定讀過他的小說。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已經售出了600萬冊以上,而且被譯成了世界各國的文字,包括中文、法文、德文、俄文、瑞典文、捷克文、丹麥文、挪威文、日文、世界語,等等。而且,你也一定曾經看過他的小說。他就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歐·亨利。
歐·亨利一生當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接受的教育太少。他從沒有進過高等院校,甚至都沒有見過任何一所大學。然而,他寫的小說卻被無數的大學奉為經典。
歐·亨利的另一個煩惱則來自於自己虛弱的身體。年輕的時候,有個醫生認為他將會死於肺癆病。因此,他離開家鄉前往泰塞斯糙原,在那兒放羊。而在歐·亨利的大名遠播天下後,連那塊糙地都出名了。許多遊客開著汽車遠道而來,就是為了小心翼翼地在那塊糙地上站上一站。
如果只是這樣的話,他的經歷還不算悽苦。然而命運對於偉人從來不會吝嗇磨鍊。
歐·亨利的身體恢復後,在德克薩斯州的奧斯丁銀行做出納。當時,民風淳樸,在辦事人員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牧民們可以走進銀行自行取款,需要多少錢便取多少,然後打一張收條就可以了。
然而,當監管人員前來檢查庫存的時候,發現錢幣數目對不上。由於當時歐·亨利擔負保管之責,於是他被捕入獄。儘管他並沒有拿一分錢,但法庭依然判他入獄5年。
坐牢本來是一件讓人感到恥辱的事,但對於歐·亨利和廣大讀者來說,這也可以說是件“幸事”。如果他不曾入獄5年,又怎能安下心來開始創作的生涯,又怎麼能名垂千古呢?
我曾經和一個監獄的名叫拉維斯的典獄官聊過天。他對我說,幾乎每一個待在監獄的人,都想記錄下自己的一生。確實,這個監獄中的許多犯人都很想從事寫作,以至於監獄學校還專門為犯人們開設了一門關於小說創作技巧的課程,以供他們自由選修。
很顯然,並不是每個在監獄裡寫作的犯人都能夠成為名人。不過,的確有不少著名的人物都曾經在監獄中從事過寫作,羅利爵士也是其中的一位。
瓦爾特·羅利爵士曾經是一個有名的花花公子,他腳上戴著鑽石,耳朵上戴著珍珠。有一次,他把自己名貴的斗篷扔在泥窪地上,讓伊莉莎白女王踐踏而過,以免弄髒了她的鞋。就是這樣一個阿諛之臣,都在獄裡從事寫作。
由於政治原因,他被囚禁在牢中長達14年。他住的那個監牢,既狹小又骯髒,陰暗cháo濕的環境讓他患了嚴重的風濕病,手腳都變得有些僵硬。但他承受著這一切痛苦,完成了一部偉大的《世界史》。此書至今仍是許多大學和專科院校的教科書。
☆、他始終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年僅14歲的博克,已經結識了美國許多偉大的人物,他始終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任何事。
一天,一個小孩放學回家,在經過一個麵包店時,飢餓的他不由停住了腳步,注視著櫥窗里誘人的熱圓餅和雞蛋糕。
麵包師從店裡走出來對他說道:“很好看,是吧?”
這個流浪到美國的荷蘭小孩回答:“如果窗子再乾淨點,就更好看了。”那個麵包師說:“哦,這樣啊,那你能幫我把窗戶擦乾淨嗎?”
這就是愛德華·博克所做的第一份工作。雖然當時他每星期僅能掙到五角錢,但這些錢對他來說,已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因為當時他的家庭可以說是家徒四壁,他每天都要提著個小筐到路邊去撿拾那些從拉煤車上掉落下來的碎煤。
博克剛到美國時,還不會說英語,在課堂上也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他一生在學校中受教育的時間加起來還不到6年,然而,後來他卻成為美國新聞史上最成功的雜誌編輯之一。
他說自己幾乎完全不懂婦女們真正想看的是什麼,然而他卻創辦了世界上最大的婦女雜誌,並且把雜誌辦得非常成功。在他退休的那個月,那份雜誌賣出去了約200萬冊,每期封面上單頁GG的收費高達100萬元。
博克在《婦女家庭雜誌》的編輯崗位上工作了30年。在他退休之後,他將自己一生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名為《愛德華·博克在美國的經歷》。在給麵包店擦過窗戶之後,博克又拿出像集郵愛好者收集絕版郵票時的狂熱勁去尋找工作。他在星期六的早晨出去賣報;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他向那些坐馬車旅行的客人們兜售冰水和檸檬水;到了晚上,他就為報社寫各處舉行的生日宴會以及茶會的新聞報導。他每星期大約能夠賺到10至20元,這完全是他在課餘時間的工作收入。當時他只有12歲,到美國才6年時間。
在13歲時,博克輟學了。他成了西聯電報公司的一名辦公室清潔工,但他仍然想著讀書。於是他開始了自學歷程:把車費和飯錢節省下來,直到夠買一部《美國名人傳記全書》。在讀完許多名人的生活紀事之後,他做了一件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寫信給那些名人們,請他們再給自己多講一些關於他們童年的經歷。
他寫信給後來當選為美國總統的加菲爾德將軍,問他小時候是否曾經在運河上做過縴夫;他寫信給格蘭特將軍,詢問某次戰爭的詳細情形。於是,格蘭特在回信中為他畫了一張軍事地圖,詳加解說他所提出的問題,並且還邀請了這個14歲的小孩前來和他共進晚餐,徹夜長談。
這個在電報公司辦公室打掃衛生,每周只賺6元2角5分錢的小孩,就是通過這種方法,在短短的時間內結識了當時的眾多名人。他曾拜訪過傑出的詩人愛默生、宗教家布魯克斯、名作家霍姆斯、詩人朗費羅、林肯夫人、女性小說家奧爾科特(《小婦人》的作者)、舍曼將軍和名演員約瑟芬·傑斐遜。他在與這些名人的接觸當中學到了自信、眼界和雄心壯志,而這些全部都是無價之寶。
從中我得到啟迪,我為什麼不為自己也制定一套信號系統呢?而且,這種系統也許生活本身就有,是上帝賜給我們的,我們的命運都是由他操縱的。紅燈能讓我休息,而綠燈則能保證我的安全。於是,我開始尋找我生命中的綠燈。
每天清晨,當我睜開眼睛,就會為新的一天祈禱,希望這天是綠燈。但我並不強求,如果遇到黃燈,我就放慢生活的節奏;如果遇到紅燈,那就趕快停下來,以免發生意外。
自從我悟出這個道理,已經過去兩年多了。在這700多天裡,每天都有一盞綠燈為我開道,我不再為昨天和明天煩惱,不再去想下一盞燈是什麼顏色。遇到什麼燈就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我的人生從此變得輕鬆而愉快!
☆、監獄困不住智慧的綻放
他們一生遭遇了各種的艱難險阻,但仍堅持不懈抗爭到底,最終取得了勝利。
你能猜到誰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嗎?我想你肯定讀過他的小說。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已經售出了600萬冊以上,而且被譯成了世界各國的文字,包括中文、法文、德文、俄文、瑞典文、捷克文、丹麥文、挪威文、日文、世界語,等等。而且,你也一定曾經看過他的小說。他就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歐·亨利。
歐·亨利一生當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接受的教育太少。他從沒有進過高等院校,甚至都沒有見過任何一所大學。然而,他寫的小說卻被無數的大學奉為經典。
歐·亨利的另一個煩惱則來自於自己虛弱的身體。年輕的時候,有個醫生認為他將會死於肺癆病。因此,他離開家鄉前往泰塞斯糙原,在那兒放羊。而在歐·亨利的大名遠播天下後,連那塊糙地都出名了。許多遊客開著汽車遠道而來,就是為了小心翼翼地在那塊糙地上站上一站。
如果只是這樣的話,他的經歷還不算悽苦。然而命運對於偉人從來不會吝嗇磨鍊。
歐·亨利的身體恢復後,在德克薩斯州的奧斯丁銀行做出納。當時,民風淳樸,在辦事人員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牧民們可以走進銀行自行取款,需要多少錢便取多少,然後打一張收條就可以了。
然而,當監管人員前來檢查庫存的時候,發現錢幣數目對不上。由於當時歐·亨利擔負保管之責,於是他被捕入獄。儘管他並沒有拿一分錢,但法庭依然判他入獄5年。
坐牢本來是一件讓人感到恥辱的事,但對於歐·亨利和廣大讀者來說,這也可以說是件“幸事”。如果他不曾入獄5年,又怎能安下心來開始創作的生涯,又怎麼能名垂千古呢?
我曾經和一個監獄的名叫拉維斯的典獄官聊過天。他對我說,幾乎每一個待在監獄的人,都想記錄下自己的一生。確實,這個監獄中的許多犯人都很想從事寫作,以至於監獄學校還專門為犯人們開設了一門關於小說創作技巧的課程,以供他們自由選修。
很顯然,並不是每個在監獄裡寫作的犯人都能夠成為名人。不過,的確有不少著名的人物都曾經在監獄中從事過寫作,羅利爵士也是其中的一位。
瓦爾特·羅利爵士曾經是一個有名的花花公子,他腳上戴著鑽石,耳朵上戴著珍珠。有一次,他把自己名貴的斗篷扔在泥窪地上,讓伊莉莎白女王踐踏而過,以免弄髒了她的鞋。就是這樣一個阿諛之臣,都在獄裡從事寫作。
由於政治原因,他被囚禁在牢中長達14年。他住的那個監牢,既狹小又骯髒,陰暗cháo濕的環境讓他患了嚴重的風濕病,手腳都變得有些僵硬。但他承受著這一切痛苦,完成了一部偉大的《世界史》。此書至今仍是許多大學和專科院校的教科書。
☆、他始終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年僅14歲的博克,已經結識了美國許多偉大的人物,他始終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任何事。
一天,一個小孩放學回家,在經過一個麵包店時,飢餓的他不由停住了腳步,注視著櫥窗里誘人的熱圓餅和雞蛋糕。
麵包師從店裡走出來對他說道:“很好看,是吧?”
這個流浪到美國的荷蘭小孩回答:“如果窗子再乾淨點,就更好看了。”那個麵包師說:“哦,這樣啊,那你能幫我把窗戶擦乾淨嗎?”
這就是愛德華·博克所做的第一份工作。雖然當時他每星期僅能掙到五角錢,但這些錢對他來說,已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因為當時他的家庭可以說是家徒四壁,他每天都要提著個小筐到路邊去撿拾那些從拉煤車上掉落下來的碎煤。
博克剛到美國時,還不會說英語,在課堂上也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他一生在學校中受教育的時間加起來還不到6年,然而,後來他卻成為美國新聞史上最成功的雜誌編輯之一。
他說自己幾乎完全不懂婦女們真正想看的是什麼,然而他卻創辦了世界上最大的婦女雜誌,並且把雜誌辦得非常成功。在他退休的那個月,那份雜誌賣出去了約200萬冊,每期封面上單頁GG的收費高達100萬元。
博克在《婦女家庭雜誌》的編輯崗位上工作了30年。在他退休之後,他將自己一生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名為《愛德華·博克在美國的經歷》。在給麵包店擦過窗戶之後,博克又拿出像集郵愛好者收集絕版郵票時的狂熱勁去尋找工作。他在星期六的早晨出去賣報;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他向那些坐馬車旅行的客人們兜售冰水和檸檬水;到了晚上,他就為報社寫各處舉行的生日宴會以及茶會的新聞報導。他每星期大約能夠賺到10至20元,這完全是他在課餘時間的工作收入。當時他只有12歲,到美國才6年時間。
在13歲時,博克輟學了。他成了西聯電報公司的一名辦公室清潔工,但他仍然想著讀書。於是他開始了自學歷程:把車費和飯錢節省下來,直到夠買一部《美國名人傳記全書》。在讀完許多名人的生活紀事之後,他做了一件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寫信給那些名人們,請他們再給自己多講一些關於他們童年的經歷。
他寫信給後來當選為美國總統的加菲爾德將軍,問他小時候是否曾經在運河上做過縴夫;他寫信給格蘭特將軍,詢問某次戰爭的詳細情形。於是,格蘭特在回信中為他畫了一張軍事地圖,詳加解說他所提出的問題,並且還邀請了這個14歲的小孩前來和他共進晚餐,徹夜長談。
這個在電報公司辦公室打掃衛生,每周只賺6元2角5分錢的小孩,就是通過這種方法,在短短的時間內結識了當時的眾多名人。他曾拜訪過傑出的詩人愛默生、宗教家布魯克斯、名作家霍姆斯、詩人朗費羅、林肯夫人、女性小說家奧爾科特(《小婦人》的作者)、舍曼將軍和名演員約瑟芬·傑斐遜。他在與這些名人的接觸當中學到了自信、眼界和雄心壯志,而這些全部都是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