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劉秀

  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注釋

  總注

  本卷所引史實和部分觀點均請參看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范曄《後漢書》,田昌五、安作璋《秦漢史》,崔連仲主編《世界通史·古代卷》,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亞歷克斯·沃爾夫《世界簡史》,韋爾斯《世界史綱》,美國時代生活出版公司《全球通史》,特奧多爾·蒙森《羅馬史》,菲利普·內莫《羅馬法與帝國的遺產》,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

  【第一章】

  1.見《後漢書·西域傳》。

  2.見《資治通鑑》卷四十八。

  3.請參看樊樹志《國史十六講》。

  4.見《史記·大宛列傳》、《漢書·張騫傳》。

  5.見《史記·大宛列傳》。

  6.這個數字諸家說法不一,請參看崔連仲主編《世界通史·古代卷》、美國時代生活出版公司《全球通史》。

  7.歷史學家一般都把公元前492年波斯入侵希臘看作希波戰爭的開始,但馬拉松戰役卻更具有歷史意義。

  【第二章】

  1.見《史記·高祖本紀》。

  2.羅馬帝國的這個黃金時代是公元96年到192年,正值中國東漢的和帝到獻帝期間。

  3.此後一百年,羅馬帝國危機爆發,農業衰落,市場蕭條,政治混亂,外族入侵,史稱“3世紀危機”。

  【第三章】

  1.王莽事跡均請參看《漢書·王莽傳》。

  2.公元前367年,平民可任執政官。公元前356年,平民可任獨裁官。公元前351年,平民可任監察官。公元前337年,平民可任大法官。公元前296年,羅馬征服中部義大利。公元前275年,羅馬征服南部義大利。公元前241年,羅馬打敗迦太基,西西里設為羅馬行省。到公元前130年,羅馬共和國已經擁有九個海外行省。到愷撒時代,則為十八行省。

  3.羅馬人法治觀念的源頭,也許可以追溯到西亞。有一塊出土的泥板上,就用蘇美爾文記載了大約在公元前1890年的法律判決。此後,則有烏爾第三王朝的《烏爾納木法典》和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

  【第四章】

  1.請參看卡西爾《人論》。

  2.羅馬的神官和祭司都由人民大會選舉產生,請參看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第一冊。

  3.見《景德傳燈錄》卷一引《普曜經》。

  4.見《聖經·新約》。

  5.狄奧多西懺悔的年份,據美國時代生活公司《全球通史》;基督教被定為國教的年份,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宗教大事年表》。

  6.以上論述請參看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

  【第五章】

  1.三綱的思想其實始出於法家,最早見於《韓非子·忠孝篇》:“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後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為“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 ”,他的《舉賢良對策一》則提出仁義禮智信的五常概念。東漢的《白虎通》進一步明確了三綱的內容,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並表述為三綱六紀。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2.見《孟子·告子上》。

  3.董仲舒事跡均見《漢書·董仲舒傳》。

  4.董仲舒“天人三策”之三稱: “天者,群物之祖也。 ”

  5.請參看《春秋繁露·五行之義》。

  6.見《春秋繁露·為人者天》。

  7.見《春秋繁露·陰陽義》。

  8.請參看《春秋繁露·人副天數》及其他。

  9.見董仲舒“天人三策”之一。

  10.三綱是社會倫理,五常是個人品德,系採用馮友蘭的說法,請參看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11.見《春秋繁露·基義》。

  12.見《白虎通》卷八。

  13.天啟道德系採用韋政通的說法,請參看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儒學有如神學,儒生有如神父,孔子有如教主,系參考田昌五、安作璋的說法,請參看田昌五、安作璋《秦漢史》。

  14.見《易傳·繫辭上》。

  15.見《史記·孔子世家》及何休注。

  16.見《禮記正義》引鄭玄說。

  17.這一觀點請參看呂思勉《秦漢史》。

  18.見《後漢書·鄭興傳》。

  19.見《後漢書·儒林列傳》。

  20.呂思勉《秦漢史》中說:讖文妖妄,豈有以中興之主而真信之理?

  21.見《後漢書》之《梁冀傳》和《李固傳》。

  22.見《後漢書·逸民列傳》。

  23.見《後漢書·黨錮列傳》。

  24.見《後漢書·皇甫嵩傳》。

  25.這個解釋請參看田昌五、安作璋《秦漢史》。

  26.見《後漢書·襄楷傳》。

  27.關於道教的起源和演變過程,請參看范文瀾《中國通史》、葛兆光《中國思想史》。

  28.其實葛兆光先生的《中國思想史》即已指出這一點,請參看。

  29.見《春秋緯·感精符》和《尚書緯·考靈曜》。<strong>易中天中華史相關內容推薦:</strong>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