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5]見《晉書》之《劉牢之傳》、《劉敬宣傳》。

  [16]見《宋書·武帝紀》、《晉書·何無忌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二。

  [17]據《晉書·安帝紀》,桓玄進入建康,殺執政司馬元顯等人,是在元興元年(402)三月;兵敗被殺,在元興三年(404)五月。

  [18]據《晉書·安帝紀》,桓玄稱帝,是在元興二年(403)十二月二十九(壬辰);劉裕起兵,則在次年二月二十三(乙卯)。

  [19]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三。

  [20]以上見《宋書·武帝紀》,《晉書》之《桓玄傳》、《劉牢之傳》、《劉毅傳》、《何無忌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三。

  [21]見《晉書·赫連勃勃載記》、《魏書·崔浩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八。

  [22]見《宋書·傅亮傳》、《晉書·恭帝紀》、《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九。

  [23]見《晉書·恭帝紀》、《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九。

  [24]據《宋書·武三王傳》,劉裕七子,長子少帝劉義符,次子廬陵王劉義真,三子宋文帝劉義隆。

  [25]見《宋書》之《徐羨之傳》、《傅亮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九、一百二十。

  [26]見《宋書》之《文帝紀》、《徐湛之傳》、《二凶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七。

  [27]據《宋書·文九王傳》,文帝劉義隆十九子,長子劉劭,次子劉濬,三子劉駿。

  [28]見《宋書》之《孝武帝紀》、《二凶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七。

  [29]請參看錢穆《國史大綱》、傅樂成《中國通史》。

  [30]見《宋書·順帝紀》、《南齊書·王敬則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五。

  [31]見《南齊書·和帝紀》、《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五。

  [32]見《梁書·武帝紀下》、《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二。

  [33]見《梁書·侯景傳》、《南史·侯景傳》、《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二。

  [34]見《梁書·蕭正德傳》、《南史·蕭正德傳》、《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二。

  [35]侯景起兵在太清二年八月戊戌,台城陷落在次年三月丁卯。

  [36]見《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二。

  [37]見《梁書》之《蕭堅傳》、《蕭確傳》,《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二。

  [38]見《梁書·武帝紀下》。

  [39]見《梁書·蕭正德傳》、《南史·蕭正德傳》、《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二。

  [40]見《梁書·柳仲禮傳》、《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二。

  [41]請參看錢穆《國史大綱》、樊樹志《國史概要》、(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42]請參看范文瀾《中國通史》、樊樹志《國史概要》。

  [43]王復故事見顏之推《顏氏家訓》。

  [44]見《南史·蕭宏傳》。

  [45]這個問題亦請參看錢穆《國史大綱》。

  [46]見《梁書·武帝紀下》,請參看(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47]見《南史·蕭宏傳》。

  [48]見《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一。

  第四章

  [1]關於中國不可能自發地產生資本主義,顧准先生有詳盡而權威的論述,請參看顧准《資本的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發展》。

  [2]關於“文化”一詞的本義,見劉向《說苑·指武篇》:“文化不改,然後加誅。”關於廣義的道教,請參看卿希泰、唐大cháo《道教史》。

  [3]見《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傳》。

  [4]見《後漢書·劉英傳》、《魏書·釋老志》。任繼愈先生認為佛教傳入中國的可靠時間是在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可以採信。請參看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

  [5]與本書觀點不同,許多學者認為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的創立沒有受到佛教的影響,或者沒有佛教的影響也會誕生。請參看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卿希泰、唐大cháo《道教史》。

  [6]陶弘景所編《真誥》二十卷,就有抄襲佛教《四十二章經》的內容,請參看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7]見《後漢書·劉英傳》,《魏書·釋老志》,《後漢書·襄楷傳》。

  [8]東漢人對佛教的理解是: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完全是道家哲學的口氣。請參看《後漢書·襄楷傳》。

  [9]見《大智度論》卷八十五:“唯佛一人智慧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

  [10]請參看黃心川《印度佛教哲學》,該文附錄於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一卷。

  [11]以下關於佛圖澄事跡,均見《晉書·佛圖澄傳》,並請參看《魏書·釋老志》、《高僧傳·佛圖澄傳》、《世說新語·言語四十五》及劉孝標註引《澄別傳》、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二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佛圖澄條。

  [12]和尚是梵文“鄔波馱耶”的不確切音譯,也寫作“和上”。上與尚都有崇高的意思,因此“和尚”也是意譯。鄔波馱耶在印度原為“師父”的俗稱,中國佛教經典一般用於對佛教師長的尊稱,後來變成對僧人的通稱。

  [13]見《後漢書·方術傳·左慈傳》。

  [14]見《高僧傳·佛圖澄傳》。

  [15]見《晉書·佛圖澄傳》。

  [16]請參看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二卷。

  [17]太平道的創立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以于吉著《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為標誌,時間在順帝時期;另一種認為以張角傳教為標誌,時間在靈帝時期。請參看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卿希泰、唐大cháo《道教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

  [18]請參看卿希泰、唐大cháo《道教史》。

  [19]以上見《魏書·釋老志》。

  [20]請參看范文瀾《中國通史》,卿希泰、唐大cháo《道教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寇謙之條。

  [21]見《魏書》之《世祖紀》、《釋老志》,《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四。關於寇謙之建天師道場的時間,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稱在424年,卿希泰、唐大cháo《道教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寇謙之條稱在425年,《資治通鑑》無記載。

  [22]見《魏書·釋老志》、《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四,並請參看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

  [23]見《魏書·崔浩傳》。

  [24]見《魏書·釋老志》。

  [25]見《魏書·宣武靈皇后胡氏傳》。

  [26]見楊炫之《洛陽伽藍記》,並請參看(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27]南北朝時期北方佛教石窟約有二十多處,每處洞窟或數十,或上百,或上千,比較有名的還有克孜爾石窟、麥積山石窟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