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39]請參看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及張國剛推薦序。
[40]請參看趙翼《廿二史札記》,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41]趙翼《廿二史札記》即稱: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42]關隴集團和關中本位政策的概念,系由陳寅恪先生提出;楊勇與楊廣的路線鬥爭,則請參看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43]三階教和天台宗都是中國佛教宗派。三階教又名普法宗,創始人是隋代的信行。天台宗又名法華宗,創始人是陳朝的智顗(讀如以)。開皇十一年(591)十一月二十三日,智顗在江都城內揚州總管府為楊廣授菩薩戒。開皇二十年(600),隋文帝禁三階教。
[44]楊勇被廢是在開皇二十年(600)十月初九,距離高熲罷官剛好整整一年。罷免高熲的理由非常牽強 :征高麗不力。實際上,高熲一開始就是反對發動這場戰爭的,戰爭失敗本應由文帝負責。
[45]見《隋書·高熲傳》。
[46]高熲被免還有一個原因,即隋文帝懷疑他與楊勇結黨。因為隋文帝將東宮的衛戍部隊調往自己身邊時,也遭到高熲反對。此外,在隋文帝那裡說高熲壞話的還有獨孤皇后和漢王楊諒。請參看《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八。
[47]這是三階教遭到的第一次打擊。此後,武則天和唐玄宗都重申了禁令。唐德宗時,有復興跡象。唐末宋初,完全湮滅。
[48]楊廣繼位以後,高熲被重新起用,但是終於被殺。楊素則在大業二年病死,死前拒絕服用隋煬帝所賜藥物,只求一死。請參看《隋書》之《高熲傳》、《楊素傳》。
[49]實際上在開皇十年,隋文帝仍然堅持關中本位政策。但到開皇二十年選擇楊廣為太子時,便已經決定了轉換政治路線的大政方針。請參看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及張國剛推薦序。
[50]據《魏書·李沖傳》,孝文帝拓跋宏曾對李沖說,意欲從北到南開鑿大運河跨過黃河直達淮河,並認為這是“軍國之大計”。
第二章
[1]據《新唐書·高祖皇帝本紀》,當時造反起義者凡四十九處,其中稱帝者四人,稱王者八人,遍布全國各地。
[2]新舊《唐書》皆稱,李淵為了對付隋煬帝的猜忌,盡力韜晦。
[3]見《舊唐書·裴寂傳》,《新唐書》之《高祖紀》與《裴寂傳》,《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三。
[4]最早對這段歷史的官方說法表示質疑的是汪籛先生,見《汪籛隋唐史論稿》。現在,唐史被貞觀史臣篡改已幾乎是學界共識。袁剛《隋煬帝傳》即稱晉陽起兵的首謀毫無疑問是李淵,趙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也稱晉陽起兵的策劃者首推李淵。
[5]見《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三。
[6]袁剛《隋煬帝傳》認為此案是李淵主動勾結裴寂,勇敢地住進煬帝行宮,以示挑戰。這個說法,似乎也矯枉過正。
[7]見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
[8]見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二十。
[9]見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另,李淵勾結突厥一事在正史中極其隱晦,真相大白是由於陳寅恪先生的考證。請參看陳寅恪《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
[10]見《舊唐書·李密傳》。
[11]本節所述玄武門之變及相關史實無另注者,全部依據《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
[12]事見《舊唐書·太宗本紀》,並請參看《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該書對玄武門之變有很精闢的分析,本書亦有引用,不另注。
[13]據《舊唐書·淮安王神通傳》,唐太宗稱李神通為叔父。
[14]玄武門之變是發生在玄武門之內還是之外?本書傾向於認為是在門外,請參看《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
[15]此番問答,《舊唐書·尉遲敬德傳》中有“高祖意乃安”五個字,卻被《資治通鑑》刪去,從而掩蓋了李淵心中有鬼的歷史真相。在細節上做手腳,是司馬光的一貫伎倆。
[16]裴寂其實是太子黨,一直站在李建成一邊,而且將李世民的得力助手劉文靜誣陷致死。李世民即位後,仍以開國元勛待之。但到貞觀三年,裴寂被認定有該死之罪四條,從寬處理判處流放。
[17]此段綜合了新舊《唐書》之《隱太子建成傳》和《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
[18]三天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兩個月後,繼位為帝。作為太上皇,李淵活到貞觀九年五月壽終正寢,享年七十一歲。
[19]關於這個時間的考證,請參看《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
[20]這是陳寅恪先生的觀點:隋煬帝遠遊江左,所以卒喪邦家;唐高祖速據關中,所以獨成帝業。見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21]以上描述據《周書》之《突厥傳》、《宇文測傳》,《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民族卷》,林幹《突厥與回紇史》。據《周書·突厥傳》,阿爾泰山又名金山,金山的形狀類似於兜鍪(讀如謀),而當地人把兜鍪叫做突厥,突厥由此得名。
[22]以上請參看袁剛《隋煬帝傳》。
[23]請參看杜祐《通典》卷一百九十七。
[24]請參看陳寅恪《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
[25]頡利可汗是啟民可汗三子。啟民可汗去世後,長子繼位,是為始畢可汗。始畢可汗去世後,兒子尚小,弟弟繼位,是為處羅可汗(並非西突厥的處羅可汗,西突厥的全稱泥撅處羅可汗)。處羅可汗去世後,始畢可汗的兒子仍小,由三弟繼位,是為頡利可汗。
[26]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
[27]關於這次突厥的入侵,新舊 《唐書》 均稱起兵是在七月,日期不詳。但《資治通鑑》將突厥軍進武功、京師戒嚴和太宗登基,一併記在同一天,即八月九日。
[28]以上綜合《舊唐書·突厥傳》、《新唐書·突厥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
[29]以上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三。
[30]貞觀之治的實現,《新唐書·魏徵傳》和《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三均記在貞觀四年,《資治通鑑》還明確記在頡利可汗被俘,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之後。
[31]見《舊唐書·魏徵傳》、《新唐書·魏徵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
[32]以上見《貞觀政要》卷一《政體》,《新唐書·魏徵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三。但《貞觀政要》將這次辯論記在貞觀七年是不對的,因為封德彝在貞觀元年六月即已去世。王先恭《魏文貞公年譜》記在唐太宗即位後不久,是符合歷史的。據查,魏徵在武德九年的七月至九月出差關東,因此辯論應在回京後的十月。請參看趙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
[33]見《舊唐書·張玄素傳》、《新唐書·張玄素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三。
[34]請參看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40]請參看趙翼《廿二史札記》,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41]趙翼《廿二史札記》即稱: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42]關隴集團和關中本位政策的概念,系由陳寅恪先生提出;楊勇與楊廣的路線鬥爭,則請參看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43]三階教和天台宗都是中國佛教宗派。三階教又名普法宗,創始人是隋代的信行。天台宗又名法華宗,創始人是陳朝的智顗(讀如以)。開皇十一年(591)十一月二十三日,智顗在江都城內揚州總管府為楊廣授菩薩戒。開皇二十年(600),隋文帝禁三階教。
[44]楊勇被廢是在開皇二十年(600)十月初九,距離高熲罷官剛好整整一年。罷免高熲的理由非常牽強 :征高麗不力。實際上,高熲一開始就是反對發動這場戰爭的,戰爭失敗本應由文帝負責。
[45]見《隋書·高熲傳》。
[46]高熲被免還有一個原因,即隋文帝懷疑他與楊勇結黨。因為隋文帝將東宮的衛戍部隊調往自己身邊時,也遭到高熲反對。此外,在隋文帝那裡說高熲壞話的還有獨孤皇后和漢王楊諒。請參看《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八。
[47]這是三階教遭到的第一次打擊。此後,武則天和唐玄宗都重申了禁令。唐德宗時,有復興跡象。唐末宋初,完全湮滅。
[48]楊廣繼位以後,高熲被重新起用,但是終於被殺。楊素則在大業二年病死,死前拒絕服用隋煬帝所賜藥物,只求一死。請參看《隋書》之《高熲傳》、《楊素傳》。
[49]實際上在開皇十年,隋文帝仍然堅持關中本位政策。但到開皇二十年選擇楊廣為太子時,便已經決定了轉換政治路線的大政方針。請參看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及張國剛推薦序。
[50]據《魏書·李沖傳》,孝文帝拓跋宏曾對李沖說,意欲從北到南開鑿大運河跨過黃河直達淮河,並認為這是“軍國之大計”。
第二章
[1]據《新唐書·高祖皇帝本紀》,當時造反起義者凡四十九處,其中稱帝者四人,稱王者八人,遍布全國各地。
[2]新舊《唐書》皆稱,李淵為了對付隋煬帝的猜忌,盡力韜晦。
[3]見《舊唐書·裴寂傳》,《新唐書》之《高祖紀》與《裴寂傳》,《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三。
[4]最早對這段歷史的官方說法表示質疑的是汪籛先生,見《汪籛隋唐史論稿》。現在,唐史被貞觀史臣篡改已幾乎是學界共識。袁剛《隋煬帝傳》即稱晉陽起兵的首謀毫無疑問是李淵,趙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也稱晉陽起兵的策劃者首推李淵。
[5]見《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三。
[6]袁剛《隋煬帝傳》認為此案是李淵主動勾結裴寂,勇敢地住進煬帝行宮,以示挑戰。這個說法,似乎也矯枉過正。
[7]見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
[8]見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二十。
[9]見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另,李淵勾結突厥一事在正史中極其隱晦,真相大白是由於陳寅恪先生的考證。請參看陳寅恪《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
[10]見《舊唐書·李密傳》。
[11]本節所述玄武門之變及相關史實無另注者,全部依據《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
[12]事見《舊唐書·太宗本紀》,並請參看《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該書對玄武門之變有很精闢的分析,本書亦有引用,不另注。
[13]據《舊唐書·淮安王神通傳》,唐太宗稱李神通為叔父。
[14]玄武門之變是發生在玄武門之內還是之外?本書傾向於認為是在門外,請參看《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
[15]此番問答,《舊唐書·尉遲敬德傳》中有“高祖意乃安”五個字,卻被《資治通鑑》刪去,從而掩蓋了李淵心中有鬼的歷史真相。在細節上做手腳,是司馬光的一貫伎倆。
[16]裴寂其實是太子黨,一直站在李建成一邊,而且將李世民的得力助手劉文靜誣陷致死。李世民即位後,仍以開國元勛待之。但到貞觀三年,裴寂被認定有該死之罪四條,從寬處理判處流放。
[17]此段綜合了新舊《唐書》之《隱太子建成傳》和《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
[18]三天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兩個月後,繼位為帝。作為太上皇,李淵活到貞觀九年五月壽終正寢,享年七十一歲。
[19]關於這個時間的考證,請參看《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
[20]這是陳寅恪先生的觀點:隋煬帝遠遊江左,所以卒喪邦家;唐高祖速據關中,所以獨成帝業。見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21]以上描述據《周書》之《突厥傳》、《宇文測傳》,《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民族卷》,林幹《突厥與回紇史》。據《周書·突厥傳》,阿爾泰山又名金山,金山的形狀類似於兜鍪(讀如謀),而當地人把兜鍪叫做突厥,突厥由此得名。
[22]以上請參看袁剛《隋煬帝傳》。
[23]請參看杜祐《通典》卷一百九十七。
[24]請參看陳寅恪《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
[25]頡利可汗是啟民可汗三子。啟民可汗去世後,長子繼位,是為始畢可汗。始畢可汗去世後,兒子尚小,弟弟繼位,是為處羅可汗(並非西突厥的處羅可汗,西突厥的全稱泥撅處羅可汗)。處羅可汗去世後,始畢可汗的兒子仍小,由三弟繼位,是為頡利可汗。
[26]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
[27]關於這次突厥的入侵,新舊 《唐書》 均稱起兵是在七月,日期不詳。但《資治通鑑》將突厥軍進武功、京師戒嚴和太宗登基,一併記在同一天,即八月九日。
[28]以上綜合《舊唐書·突厥傳》、《新唐書·突厥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
[29]以上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三。
[30]貞觀之治的實現,《新唐書·魏徵傳》和《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三均記在貞觀四年,《資治通鑑》還明確記在頡利可汗被俘,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之後。
[31]見《舊唐書·魏徵傳》、《新唐書·魏徵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
[32]以上見《貞觀政要》卷一《政體》,《新唐書·魏徵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三。但《貞觀政要》將這次辯論記在貞觀七年是不對的,因為封德彝在貞觀元年六月即已去世。王先恭《魏文貞公年譜》記在唐太宗即位後不久,是符合歷史的。據查,魏徵在武德九年的七月至九月出差關東,因此辯論應在回京後的十月。請參看趙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
[33]見《舊唐書·張玄素傳》、《新唐書·張玄素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三。
[34]請參看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