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德宗皇帝得知這一情況完全是意外。十二月某日,他外出打獵路過一家農舍,便信步走了進去。也許,他是想順便做一次調研。當然,更可能是想聽到歌功頌德。
農戶叫趙光奇。
唐德宗問:怎麼樣?老百姓都很幸福吧?
趙光奇答:不幸福。
德宗奇怪:豐衣足食,為什麼不幸福?
趙光奇說:因為政府不講誠信。說是地稅和戶稅之外不取分文,其實額外收的比兩稅還多。後來又說什麼平價收購糧食,實際上是只拿糧食不給錢,還要我們運到老遠,害得我們幾乎破產。我等愁苦如此,哪有幸福?
德宗嘆息,下令補償趙光奇。
農民趙光奇確實光奇,皇帝唐德宗卻其實不德。趙光奇說得非常清楚:朝廷體恤民眾的所有詔令,到了地方上從來就是畫餅和空文。德宗不解決這個根本問題,只是補償趙光奇一家,又有什麼意義?難怪司馬光很不以為然。[56]
但,實行兩稅法以後,帝國變得安定富庶,官員也變得闊綽起來,則是事實。更重要的是,由於唐代科舉之盛始於高宗之時,成於玄宗之代,極於德宗之世,所以創造了兩稅法的德宗朝,便成為歷史的一個分界點——此後的中華帝國將是庶族地主階級的政治舞台。[57]
沒錯,科舉制和兩稅法,都是有利於他們的。
新階級要有新文化。於是有了韓愈、柳宗元代表的古文運動,白居易的新樂府,以及唐傳奇。傳奇就是小說。小說原本不入流,唐傳奇的作者卻是大家,比如創作《枕中記》的是史官,創作《李娃傳》的是詩人,元代戲曲《西廂記》前身《鶯鶯傳》的作者更是大名鼎鼎的元稹。[58]
實際上傳奇與唐詩不但並行不悖,而且相輔相成。白居易寫了《長恨歌》,陳鴻就寫《長恨歌傳》;白行簡寫了《李娃傳》,元稹就寫《李娃行》。歷來被看作高雅藝術的詩與通俗文學傳奇,竟然毫無障礙地“同流合污”。
這是中晚唐的時代精神。
的確,由于越來越多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走上仕途,並逐漸成為官僚隊伍的主流,文學藝術的平民化已是大勢所趨。事實上,正如歐洲的文藝復興指向未來,古文運動也是借復古之名,行創新之實。韓愈和柳宗元們反對四六駢文,則其實是要顛覆門閥士族的意識形態和話語權。
因此,韓、柳的文章都明白如話,決不晦澀難懂。比如韓愈的《師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此而已。又如他的《雜說四》: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至於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更是不押韻的白話詩: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白居易的新樂府就更是如此。據說,他的樂府詩是連普通民眾都能聽懂的。難怪同時代的日本人欣賞唐詩時更偏愛中唐,在中唐詩人中又最喜歡白居易。畢竟,那時他們正在向中華文明學習,而且“文化程度還不高”。[59]
但這並不妨礙白居易寫出極其高雅的七律: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糙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60]
與盛唐一樣,這裡面體現出的仍然是大唐精神,是個性的張揚和幸福的追求,只不過個性更加鮮明,對幸福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韓愈可以因堅持己見而得罪皇帝: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cháo陽路八千;杜牧也可以不管不顧地流連忘返於紅燈區: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61]
同樣,他們可以一面談情說愛,一面憂國憂民;昨日指點江山,今朝禮佛參禪。因此,儘管柳州城“驚風亂颭(讀如斬)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長安和洛陽的牡丹花下仍是遊人如織。那是一種時尚,與貴賤窮達無關。相反,官僚政治和派系鬥爭時代的士大夫,早已習慣了宦海沉浮。君不見,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62]
牡丹也一樣。
只不過,牡丹花會被代以黃金甲。
是的,黃巢用他的《jú花》詩,以批判的武器為唐詩精神做了總結,也靠轉戰南北,用武器的批判為世界帝國畫了句號。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十二月,他攻陷了大唐的東南口岸福州,又在次年兵臨廣州城下。擔任廣州節度使的要求被拒絕後,黃巢破門而入,屠殺了堅持抵抗的居民,其中便包括穆斯林、基督徒、猶太人和瑣羅亞斯德教徒。這些外國人是絲綢、瓷器、茶葉、樟腦等中國產品的出口商,黃巢卻連桑樹都砍掉了,讓阿拉伯人很久穿不上漂亮衣服。[63]
這一切,長安市上酒家眠的李白可曾想到?
應該想不到。但傳為他所作的《憶秦娥》,卻不妨看作長安和長安所代表之時代的悼詞: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沒錯,大唐滅亡後,長安將永遠不再成為帝都。代之而起的是新的城市,也將是幾乎全新的文明。
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卷終
請關注下卷《大宋革新》
[52]見白居易《上陽白髮人》。
[53]見(唐)李肇《國史補》,並請參看李澤厚《美的歷程》。本節所述多處引用了李澤厚先生此書研究成果,恕不能一一註明,謹此鳴謝。
[54]請參看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55]唐德宗時宰相陸贄的《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即稱: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資產少者則其稅少,資產多者則其稅多。
[56]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三貞元三年十二月條及“臣光曰”。
[57]唐代科舉三階段,見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
[58]《枕中記》的作者是曾任史館修撰的沈既濟,《李娃傳》的作者是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
[59]請參看(日本)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
[60]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61]見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杜牧《遣懷》。
[62]中唐士大夫以賞牡丹為時尚,見李肇《國史補》,本段所引詩分別見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63]據《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三乾符五年十二月條,乾符六年五月、六月、九月條,(阿拉伯帝國)蘇萊曼、艾布·載德·哈桑·西拉菲《中國印度見聞錄》(中華書局2001),同時參看(日本)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法國)勒內·格魯塞《中國的文明》。
附錄
本卷大事年表
710年(景雲元年)六月二日,中宗被殺。二十日,李隆基發動兵變,推翻韋皇后集團。二十四日,睿宗李旦即位。
712年(延和元年)八月,睿宗李旦自任太上皇,傳位於李隆基,是為唐玄宗。同月改元先天。
農戶叫趙光奇。
唐德宗問:怎麼樣?老百姓都很幸福吧?
趙光奇答:不幸福。
德宗奇怪:豐衣足食,為什麼不幸福?
趙光奇說:因為政府不講誠信。說是地稅和戶稅之外不取分文,其實額外收的比兩稅還多。後來又說什麼平價收購糧食,實際上是只拿糧食不給錢,還要我們運到老遠,害得我們幾乎破產。我等愁苦如此,哪有幸福?
德宗嘆息,下令補償趙光奇。
農民趙光奇確實光奇,皇帝唐德宗卻其實不德。趙光奇說得非常清楚:朝廷體恤民眾的所有詔令,到了地方上從來就是畫餅和空文。德宗不解決這個根本問題,只是補償趙光奇一家,又有什麼意義?難怪司馬光很不以為然。[56]
但,實行兩稅法以後,帝國變得安定富庶,官員也變得闊綽起來,則是事實。更重要的是,由於唐代科舉之盛始於高宗之時,成於玄宗之代,極於德宗之世,所以創造了兩稅法的德宗朝,便成為歷史的一個分界點——此後的中華帝國將是庶族地主階級的政治舞台。[57]
沒錯,科舉制和兩稅法,都是有利於他們的。
新階級要有新文化。於是有了韓愈、柳宗元代表的古文運動,白居易的新樂府,以及唐傳奇。傳奇就是小說。小說原本不入流,唐傳奇的作者卻是大家,比如創作《枕中記》的是史官,創作《李娃傳》的是詩人,元代戲曲《西廂記》前身《鶯鶯傳》的作者更是大名鼎鼎的元稹。[58]
實際上傳奇與唐詩不但並行不悖,而且相輔相成。白居易寫了《長恨歌》,陳鴻就寫《長恨歌傳》;白行簡寫了《李娃傳》,元稹就寫《李娃行》。歷來被看作高雅藝術的詩與通俗文學傳奇,竟然毫無障礙地“同流合污”。
這是中晚唐的時代精神。
的確,由于越來越多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走上仕途,並逐漸成為官僚隊伍的主流,文學藝術的平民化已是大勢所趨。事實上,正如歐洲的文藝復興指向未來,古文運動也是借復古之名,行創新之實。韓愈和柳宗元們反對四六駢文,則其實是要顛覆門閥士族的意識形態和話語權。
因此,韓、柳的文章都明白如話,決不晦澀難懂。比如韓愈的《師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此而已。又如他的《雜說四》: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至於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更是不押韻的白話詩: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白居易的新樂府就更是如此。據說,他的樂府詩是連普通民眾都能聽懂的。難怪同時代的日本人欣賞唐詩時更偏愛中唐,在中唐詩人中又最喜歡白居易。畢竟,那時他們正在向中華文明學習,而且“文化程度還不高”。[59]
但這並不妨礙白居易寫出極其高雅的七律: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糙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60]
與盛唐一樣,這裡面體現出的仍然是大唐精神,是個性的張揚和幸福的追求,只不過個性更加鮮明,對幸福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韓愈可以因堅持己見而得罪皇帝: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cháo陽路八千;杜牧也可以不管不顧地流連忘返於紅燈區: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61]
同樣,他們可以一面談情說愛,一面憂國憂民;昨日指點江山,今朝禮佛參禪。因此,儘管柳州城“驚風亂颭(讀如斬)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長安和洛陽的牡丹花下仍是遊人如織。那是一種時尚,與貴賤窮達無關。相反,官僚政治和派系鬥爭時代的士大夫,早已習慣了宦海沉浮。君不見,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62]
牡丹也一樣。
只不過,牡丹花會被代以黃金甲。
是的,黃巢用他的《jú花》詩,以批判的武器為唐詩精神做了總結,也靠轉戰南北,用武器的批判為世界帝國畫了句號。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十二月,他攻陷了大唐的東南口岸福州,又在次年兵臨廣州城下。擔任廣州節度使的要求被拒絕後,黃巢破門而入,屠殺了堅持抵抗的居民,其中便包括穆斯林、基督徒、猶太人和瑣羅亞斯德教徒。這些外國人是絲綢、瓷器、茶葉、樟腦等中國產品的出口商,黃巢卻連桑樹都砍掉了,讓阿拉伯人很久穿不上漂亮衣服。[63]
這一切,長安市上酒家眠的李白可曾想到?
應該想不到。但傳為他所作的《憶秦娥》,卻不妨看作長安和長安所代表之時代的悼詞: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沒錯,大唐滅亡後,長安將永遠不再成為帝都。代之而起的是新的城市,也將是幾乎全新的文明。
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卷終
請關注下卷《大宋革新》
[52]見白居易《上陽白髮人》。
[53]見(唐)李肇《國史補》,並請參看李澤厚《美的歷程》。本節所述多處引用了李澤厚先生此書研究成果,恕不能一一註明,謹此鳴謝。
[54]請參看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55]唐德宗時宰相陸贄的《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即稱: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資產少者則其稅少,資產多者則其稅多。
[56]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三貞元三年十二月條及“臣光曰”。
[57]唐代科舉三階段,見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
[58]《枕中記》的作者是曾任史館修撰的沈既濟,《李娃傳》的作者是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
[59]請參看(日本)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
[60]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61]見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杜牧《遣懷》。
[62]中唐士大夫以賞牡丹為時尚,見李肇《國史補》,本段所引詩分別見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63]據《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三乾符五年十二月條,乾符六年五月、六月、九月條,(阿拉伯帝國)蘇萊曼、艾布·載德·哈桑·西拉菲《中國印度見聞錄》(中華書局2001),同時參看(日本)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法國)勒內·格魯塞《中國的文明》。
附錄
本卷大事年表
710年(景雲元年)六月二日,中宗被殺。二十日,李隆基發動兵變,推翻韋皇后集團。二十四日,睿宗李旦即位。
712年(延和元年)八月,睿宗李旦自任太上皇,傳位於李隆基,是為唐玄宗。同月改元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