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我實在希望深圳人能多少讀一點書。問題並不在於讀多少,而在於愛不愛讀。這份愛,不僅是對書籍的愛,也是對生活的愛,對人生的愛,對人類文明的愛,對未來社會的愛。愛,是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境界的。因此,有此一份愛,即有希望存焉。
六 在希望的田野上
深圳無疑是有希望的,只是還要努力。
與半個世紀以前七零八落跑到上海灘“撈世界”的各色人等不同,所謂“深圳人”,基本上是一個齊刷刷的高學歷群。他們原本就是廣泛意義上的“讀書人”,他們也多半都有讀書的興趣和愛好。只是因為迫於生計,才不得不忍痛割“愛”。的確,當“明天的早餐在哪裡”尚且不得而知時,是不該要求人們“為讀書而讀書”的;而在一個保險套售賣機多過提款機、夜總會歌舞廳燈紅酒綠通宵達旦、股票指數分分秒秒跳動不已的城市裡,也是不能指望別人“面壁十年”的。但是,當生存已不再成為問題,甚至已經成了“先富一族”時,難道不該打開塵封的記憶,重新喚醒那一份人文關懷?不錯,文化是不能或很難增加財富,但,如果沒有文化,豈非更是“窮得只剩下錢”?而如果連最應該也最有條件讀書的人都與書無緣,那麼,深圳十六歲的花又還能開幾季?
這裡無疑有一個硬體和軟體的關係問題。在我看來,為實用而讀書,和蓋書城建圖書館一樣,只屬於硬體的建設;創造讀書的氛圍,培養讀書的興趣,才是軟體的開發。深圳需要這樣的軟體,舍此便不足以與北京、上海相提並論,也沒有可能建設成“現代文化名城”。城市的文化不僅在街道、在廣場、在摩天大樓立交橋,在影劇院、圖書館、博物館,更在人心。深圳的硬體建設是相當成功的,通過國際諮詢完成的市中心城市設計堪稱美輪美矣。但人的塑造 難道人的塑造也能通過國際諮詢來完成?深圳當然是在創造一種全新的文化,它也沒有必要重走北京、上海的老路。然而這種新文化的象徵物總不該是歌舞廳夜總會,全新的深圳人(包括他們的下一代)也總不該只會炒股掙錢,或只會蹦迪泡妞,或只會玩電腦打高爾夫球吧?
更何況,任何新文化的創造都不可能沒有對傳統的繼承,而一個“開風氣之先”的城市也不能沒有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人文關懷。我們並不主張深圳人都變成學者和哲學家,或者像北京那樣,人人都是政治家,——這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我們更不希望深圳變得老氣橫秋,街上走滿了遺老遺少,——那將是可悲的也是可笑的。我們只希望深圳多一點厚重少一點浮躁,多一點深沉少一點輕狂,把現代和傳統、實踐和理論、工商和人文完美地結合起來。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說:“建設特區的意義,不是造一個流金溢彩的一夜城池、銷金窩子,也不是增一點產值,多收點外匯,更不是給香港再劃一塊郊區過去”(張冠生《揚州昨夜,深圳今宵》,深圳,畢竟還承擔著文化創造的歷史使命
深圳是有這個條件的。第一,深圳事實上有不少讀書人,有不少關心人類命運和人生意義的人,只不過多半並不在文化機構中而已。對於深圳的文化建設而言,他們是一種隱性的存在,正所謂“大隱隱於市”。惟其如此,他們所起的作用便有可能會超過那些在文化機構中吃政府飯的人。第二,深圳有很好的機制。儘管它自己沒有太多的文化積累和較強的文化力量,卻有可能在全國範圍內調動這些積累,借用這些力量。深圳畢竟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城市,深圳的政策也相對靈活,完全有可能和內地某些有思想有潛力的學者建立一種雙方都自由、雙方都受益的聯繫,把他們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在深圳加工、重組、包裝後再推向全國。總之,深圳可以先把自己建設成文化傳播的重鎮,然後再發展成文化生產的基地,就像先搞“三來一補”再自己開發新產品一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深圳已經有了自己的人文精神,這就是“自我實現”和“自我解放”。許多闖深圳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來到深圳以後,似乎一夜之間人就變 膽子變大了,力量變強了,人也變聰明 因為在他們看來,闖蕩深圳就是告別過去。過去的關係既靠不上,過去的包袱也不用背。於是,他們在心理上就先鬆了一口氣。心理上輕鬆了,思想上自由了,現實上又是無人可靠,潛能自然而然也就調動起來 顯然,這個潛能是他自己調動的,這個包袱也是他自己放下的,因此是“自我實現”和“自我解放”。
當一個城市以“自我實現”和“自我解放”為人文精神時,這個城市的前程遠大也就是無庸置疑的 世界上,還有什麼比自己更可靠的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深圳,一定會是大有作為的。
寫完本書這最後一章,又是一年“東方風來滿眼春”。春節過後,大批的民工又將從全國各地返回深圳,形成一年一度的民工cháo。從去年秋天改寫北京,到今年春天寫完深圳,正是從秋天寫到春天,不禁使人頓生輪迴之感。的確,如果說深圳是春天的故事,那麼,北京就是秋天的詩。北京是充滿詩意的,北京的秋天就更是詩意盎然。想想香山紅葉,秋夜胡同,巍峨城闕瑰麗樓台上的夕陽晚照,四合院老槐樹下談今論古細說前朝往事的大爺,再想想深南大道上四季常開的鮮花,世界之窗和歡樂谷流光溢彩的表演,蛇口工業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牌和那些夾著公文包行色匆匆的年輕人,真正“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五千年文明史彈指而過,21世紀就在眼前。中國的城市,又會譜寫怎樣的篇章
也許,春天的故事還會再講下去,秋天的詩則會更加韻味悠長。
易中天《讀城記》——新版後記
xiea 發表於 2006-4-19 17:02:00
--------------------------------------------------------------------------------
本書初版書稿只寫了25天,修訂卻花了不止大半年工夫。
修訂的想法在初版面世時就有 當時的打算,是增加成都、深圳兩個城市。這個建議,是我的朋友徐新建教授提出來的。那是1997年11月,我們在廈門參加文學人類學研討會,同時為上海文藝出版社新推出的“文化人類學筆記叢書”(《讀城記》即其中的一本)舉行首發式。新建和我都是這套叢書的編委和作者,自然議論到本書。這個建議立即得到責任編輯趙南榮兄的贊同。我也就開始了準備工作。
但讀者的反應很快就來 除紛紛表示喜歡這本書外,一個普遍的意見,就是覺得書太薄(不到10萬字),內容太少,不過癮。武漢作家周翼南一面在武漢報紙上呼籲武漢人應人手一本,一面在《書與人》雜誌上撰文,說“讀後有不滿足感”。他認為這本書“滿可以洋洋灑灑寫成30萬字的專著”,而且還說我也同意他的看法。一家在國內頗有些名氣、專營高品位學術書籍的民營書店一曉風書屋”的老闆許志強君也有相同意見。看來,不抓緊時間進行修訂是交代不過去的了;而所謂修訂,也不僅僅只是增加兩個城市。原有的章節,幾乎都要重寫。
六 在希望的田野上
深圳無疑是有希望的,只是還要努力。
與半個世紀以前七零八落跑到上海灘“撈世界”的各色人等不同,所謂“深圳人”,基本上是一個齊刷刷的高學歷群。他們原本就是廣泛意義上的“讀書人”,他們也多半都有讀書的興趣和愛好。只是因為迫於生計,才不得不忍痛割“愛”。的確,當“明天的早餐在哪裡”尚且不得而知時,是不該要求人們“為讀書而讀書”的;而在一個保險套售賣機多過提款機、夜總會歌舞廳燈紅酒綠通宵達旦、股票指數分分秒秒跳動不已的城市裡,也是不能指望別人“面壁十年”的。但是,當生存已不再成為問題,甚至已經成了“先富一族”時,難道不該打開塵封的記憶,重新喚醒那一份人文關懷?不錯,文化是不能或很難增加財富,但,如果沒有文化,豈非更是“窮得只剩下錢”?而如果連最應該也最有條件讀書的人都與書無緣,那麼,深圳十六歲的花又還能開幾季?
這裡無疑有一個硬體和軟體的關係問題。在我看來,為實用而讀書,和蓋書城建圖書館一樣,只屬於硬體的建設;創造讀書的氛圍,培養讀書的興趣,才是軟體的開發。深圳需要這樣的軟體,舍此便不足以與北京、上海相提並論,也沒有可能建設成“現代文化名城”。城市的文化不僅在街道、在廣場、在摩天大樓立交橋,在影劇院、圖書館、博物館,更在人心。深圳的硬體建設是相當成功的,通過國際諮詢完成的市中心城市設計堪稱美輪美矣。但人的塑造 難道人的塑造也能通過國際諮詢來完成?深圳當然是在創造一種全新的文化,它也沒有必要重走北京、上海的老路。然而這種新文化的象徵物總不該是歌舞廳夜總會,全新的深圳人(包括他們的下一代)也總不該只會炒股掙錢,或只會蹦迪泡妞,或只會玩電腦打高爾夫球吧?
更何況,任何新文化的創造都不可能沒有對傳統的繼承,而一個“開風氣之先”的城市也不能沒有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人文關懷。我們並不主張深圳人都變成學者和哲學家,或者像北京那樣,人人都是政治家,——這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我們更不希望深圳變得老氣橫秋,街上走滿了遺老遺少,——那將是可悲的也是可笑的。我們只希望深圳多一點厚重少一點浮躁,多一點深沉少一點輕狂,把現代和傳統、實踐和理論、工商和人文完美地結合起來。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說:“建設特區的意義,不是造一個流金溢彩的一夜城池、銷金窩子,也不是增一點產值,多收點外匯,更不是給香港再劃一塊郊區過去”(張冠生《揚州昨夜,深圳今宵》,深圳,畢竟還承擔著文化創造的歷史使命
深圳是有這個條件的。第一,深圳事實上有不少讀書人,有不少關心人類命運和人生意義的人,只不過多半並不在文化機構中而已。對於深圳的文化建設而言,他們是一種隱性的存在,正所謂“大隱隱於市”。惟其如此,他們所起的作用便有可能會超過那些在文化機構中吃政府飯的人。第二,深圳有很好的機制。儘管它自己沒有太多的文化積累和較強的文化力量,卻有可能在全國範圍內調動這些積累,借用這些力量。深圳畢竟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城市,深圳的政策也相對靈活,完全有可能和內地某些有思想有潛力的學者建立一種雙方都自由、雙方都受益的聯繫,把他們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在深圳加工、重組、包裝後再推向全國。總之,深圳可以先把自己建設成文化傳播的重鎮,然後再發展成文化生產的基地,就像先搞“三來一補”再自己開發新產品一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深圳已經有了自己的人文精神,這就是“自我實現”和“自我解放”。許多闖深圳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來到深圳以後,似乎一夜之間人就變 膽子變大了,力量變強了,人也變聰明 因為在他們看來,闖蕩深圳就是告別過去。過去的關係既靠不上,過去的包袱也不用背。於是,他們在心理上就先鬆了一口氣。心理上輕鬆了,思想上自由了,現實上又是無人可靠,潛能自然而然也就調動起來 顯然,這個潛能是他自己調動的,這個包袱也是他自己放下的,因此是“自我實現”和“自我解放”。
當一個城市以“自我實現”和“自我解放”為人文精神時,這個城市的前程遠大也就是無庸置疑的 世界上,還有什麼比自己更可靠的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深圳,一定會是大有作為的。
寫完本書這最後一章,又是一年“東方風來滿眼春”。春節過後,大批的民工又將從全國各地返回深圳,形成一年一度的民工cháo。從去年秋天改寫北京,到今年春天寫完深圳,正是從秋天寫到春天,不禁使人頓生輪迴之感。的確,如果說深圳是春天的故事,那麼,北京就是秋天的詩。北京是充滿詩意的,北京的秋天就更是詩意盎然。想想香山紅葉,秋夜胡同,巍峨城闕瑰麗樓台上的夕陽晚照,四合院老槐樹下談今論古細說前朝往事的大爺,再想想深南大道上四季常開的鮮花,世界之窗和歡樂谷流光溢彩的表演,蛇口工業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牌和那些夾著公文包行色匆匆的年輕人,真正“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五千年文明史彈指而過,21世紀就在眼前。中國的城市,又會譜寫怎樣的篇章
也許,春天的故事還會再講下去,秋天的詩則會更加韻味悠長。
易中天《讀城記》——新版後記
xiea 發表於 2006-4-19 17:02:00
--------------------------------------------------------------------------------
本書初版書稿只寫了25天,修訂卻花了不止大半年工夫。
修訂的想法在初版面世時就有 當時的打算,是增加成都、深圳兩個城市。這個建議,是我的朋友徐新建教授提出來的。那是1997年11月,我們在廈門參加文學人類學研討會,同時為上海文藝出版社新推出的“文化人類學筆記叢書”(《讀城記》即其中的一本)舉行首發式。新建和我都是這套叢書的編委和作者,自然議論到本書。這個建議立即得到責任編輯趙南榮兄的贊同。我也就開始了準備工作。
但讀者的反應很快就來 除紛紛表示喜歡這本書外,一個普遍的意見,就是覺得書太薄(不到10萬字),內容太少,不過癮。武漢作家周翼南一面在武漢報紙上呼籲武漢人應人手一本,一面在《書與人》雜誌上撰文,說“讀後有不滿足感”。他認為這本書“滿可以洋洋灑灑寫成30萬字的專著”,而且還說我也同意他的看法。一家在國內頗有些名氣、專營高品位學術書籍的民營書店一曉風書屋”的老闆許志強君也有相同意見。看來,不抓緊時間進行修訂是交代不過去的了;而所謂修訂,也不僅僅只是增加兩個城市。原有的章節,幾乎都要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