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四 道之謎(3)
顯然,在老子這裡,德、仁、義、禮,是由高到低、從好到壞的四個層次。德最好,仁次之,義再次,禮最壞。老子說,禮,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就是忠信的淡化,禍亂的開端。社會一旦必須講禮,那就勢必天下大亂。禮樂制度,豈能不批判?
不過這樣一來,也就有了兩個問題。第一,禮,為什麼就這麼壞呢?第二,如此之壞的禮,又是怎麼冒出來的呢?
第一個問題,只要列出表來,便一看就明白了:
上德 思想和行動都無為
下德 上仁 行動有為,思想無為
上義 行動有為,思想也有為
上禮 自己思想、行動都有為,還強迫別人有為
由此可見,在老子看來,無為才有德,有為必失德。越是有為,就越是失德。禮最有為,所以最失德,也最壞。
那麼,這個最壞的“禮”,又是怎麼回事?老子認為,是道德淪喪的結果。而且歸根結底,是最高道德淪喪的結果。最高道德是什麼?是徹底無為的“不德之德”,也就是“上德之德”。可惜,它後來沒有了。失去了德,就只好講仁,這就叫“失德而後仁”。後來,仁也沒有了。失去了仁,就只好講義,這就叫“失仁而後義”。再後來,義也沒有了。失去了義,就只好講禮,這就叫“失義而後禮”。到了講“禮”的時候,就很糟糕,就不可收拾了。這可真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當初不丟掉“德”,多好!
這就有了第三個問題:德,又是怎麼丟掉的呢?老子的說法,是因為失去了“道”。失去了道,就只好講德。這就叫“失道而後德”。後面的事情,就是不可遏制地滑坡: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最後是禮壞樂崩,天下大亂。看來,說到底,根本的原因,還是“失道”。因此,解救道德淪喪的唯一辦法,就是回到“道”。
那麼,什麼是“道”?
要弄清楚什麼是“道”,先得說清楚什麼是“德”。因為道與德是相對的。沒有德,也就無所謂道。德,甲骨文的字形,是一隻眼睛在看路。看路,當然是直直地看過去。所以,德有“直”的意思,也讀如直。它也可以寫作雙人旁加直,即路走得正;或者上面一個直字,下面一個心字,即內心正直。還有一種寫法,是上直下心再加雙人旁。無論哪種寫法,都從直得聲。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就因為德與直有關係,可以玩這個文字遊戲(請參看李零《喪家狗》)。
德的第二個意思是“得”,得到的得。德,有兩個讀音。一是讀如直,意思也是直;二是讀如得,意思也是得。從哪裡得來的呢?路上。德的字形,就是一隻眼睛在看路麼!路,也就是道,合起來叫“道路”,只不過大的叫道(大道),小的叫路(小路)。這就是道。德,則是看路的眼睛,以及眼睛看到的東西。也就是說,德,就是從“道”那裡得到的東西;道,則是能夠讓“德”有所得的東西。老子從“道”那裡得到的東西(德)是什麼呢?無為。由此推論,道,也是無為。所謂“回到道”,就是回到“無為”。
這一點,老子自己說得也很清楚,比如《三十七章》就說“道常無為”。而且,道不僅無為,甚至根本就是“無”:無名,無欲,無聲,無形。這些都沒有問題。問題是:回到無為,就是回到哪裡去?無為的社會,又是什麼社會?
四 道之謎(4)
這就要弄清楚來龍去脈。前面說過,老子的“德”,是從“道”那裡來的。那麼,老子的“道”,又是從哪裡來的?有人說是想像出來的,我不太同意。一個人,怎麼可能憑空想出一個“道”來,還說得頭頭是道呢?陳鼓應先生說,老子的“道”,其實是“他在經驗世界中所體悟的道理”(《老子哲學系統的形成》),這個我同意。比如“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就可以在經驗世界得到證明。怎麼證明?西周初年,周公講德;春秋晚期,孔子講仁;戰國中期,孟子講義;戰國晚期,荀子講禮。這不正好就是一個由德而仁、由仁而義、由義而禮的過程嗎?所以有人據此認為,《老子》一書是戰國末年的作品,要不然怎麼講得這麼准?豈不真成了神?這就暫不討論了。反正,歷史上既然真實地存在著德的時代,仁的時代,義的時代,禮的時代,那麼,道的時代,也應該是曾經有過的。這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的社會,就是老子“道”的來源。
那麼,這是什麼時代,又是什麼社會呢?
原始時代,氏族社會。
原始氏族社會,確實是曾經有過的。到了戰國時代,可能還有一些記憶或傳說。比如編纂成書於西漢的儒家著作《禮記》,就描述了這個社會。《禮記·禮運》說:那個時候,人們選舉賢良和能幹的人擔任領導(選賢與能),講誠信,愛和平(講信修睦)。所有人都不僅僅只親愛自己的父母(不獨親其親),不僅僅只疼愛自己的孩子(不獨子其子)。所有的老人都能得到贍養(老有所終),所有的壯年都能找到工作(壯有所用),所有的兒童都能得到撫育(幼有所長),鰥夫、寡婦、孤兒、沒有子女的老人、殘疾人,也都能夠得到照顧(皆有所養)。男人有職業(男有分),女人有歸宿(女有歸)。東西隨便放,用不著藏起來(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氣儘量出,卻並不為自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因此,沒有人會去搞陰謀詭計(謀閉而不興),也沒有小偷出沒,強盜橫行(盜竊亂賊而不作),家家戶戶都不關大門(外戶而不閉)。這就叫做“大同之世”(是謂大同)。後來,大同之世結束了。所有人都只親愛自己的父母(各親其親),只疼愛自己的孩子(各子其子),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貨力為己),領導人的職位世襲也成為制度(大人世及以為禮)。人們建起城池來保護財產(城郭溝池以為固),確定禮義來管理社會(禮義以為紀),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的關係(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並根據這一整套倫理道德規範,來建立制度(以設制度),劃分領地(以立田裡),豢養爪牙(以賢勇知)。正因為成就功業都是為了自己(以功為己),所以陰謀也有了(謀用是作),戰爭也有了(兵由此起)。這就叫做“小康之世”(是謂小康)。
這樣一說,就很清楚。《禮記》所謂“大同”,就是道家“道的時代”。因為這個時代的前提,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所謂“小康”,就是道家“德的時代”。因為這個時代的前提,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大道既隱,就是“失道”。失道而後德,所以有周公的“以德治國”。到春秋時期,禮壞樂崩了,這就是“失德”。失德而後仁,所以孔子講仁。到戰國中期,孔子這一套也不行,這就是“失仁”。失仁而後義,所以孟子講義。到戰國後期,孟子這一套也沒人聽,這就是“失義”。失義而後禮,所以荀子講禮。請大家想想,這樣說,是不是都講通了?
顯然,在老子這裡,德、仁、義、禮,是由高到低、從好到壞的四個層次。德最好,仁次之,義再次,禮最壞。老子說,禮,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就是忠信的淡化,禍亂的開端。社會一旦必須講禮,那就勢必天下大亂。禮樂制度,豈能不批判?
不過這樣一來,也就有了兩個問題。第一,禮,為什麼就這麼壞呢?第二,如此之壞的禮,又是怎麼冒出來的呢?
第一個問題,只要列出表來,便一看就明白了:
上德 思想和行動都無為
下德 上仁 行動有為,思想無為
上義 行動有為,思想也有為
上禮 自己思想、行動都有為,還強迫別人有為
由此可見,在老子看來,無為才有德,有為必失德。越是有為,就越是失德。禮最有為,所以最失德,也最壞。
那麼,這個最壞的“禮”,又是怎麼回事?老子認為,是道德淪喪的結果。而且歸根結底,是最高道德淪喪的結果。最高道德是什麼?是徹底無為的“不德之德”,也就是“上德之德”。可惜,它後來沒有了。失去了德,就只好講仁,這就叫“失德而後仁”。後來,仁也沒有了。失去了仁,就只好講義,這就叫“失仁而後義”。再後來,義也沒有了。失去了義,就只好講禮,這就叫“失義而後禮”。到了講“禮”的時候,就很糟糕,就不可收拾了。這可真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當初不丟掉“德”,多好!
這就有了第三個問題:德,又是怎麼丟掉的呢?老子的說法,是因為失去了“道”。失去了道,就只好講德。這就叫“失道而後德”。後面的事情,就是不可遏制地滑坡: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最後是禮壞樂崩,天下大亂。看來,說到底,根本的原因,還是“失道”。因此,解救道德淪喪的唯一辦法,就是回到“道”。
那麼,什麼是“道”?
要弄清楚什麼是“道”,先得說清楚什麼是“德”。因為道與德是相對的。沒有德,也就無所謂道。德,甲骨文的字形,是一隻眼睛在看路。看路,當然是直直地看過去。所以,德有“直”的意思,也讀如直。它也可以寫作雙人旁加直,即路走得正;或者上面一個直字,下面一個心字,即內心正直。還有一種寫法,是上直下心再加雙人旁。無論哪種寫法,都從直得聲。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就因為德與直有關係,可以玩這個文字遊戲(請參看李零《喪家狗》)。
德的第二個意思是“得”,得到的得。德,有兩個讀音。一是讀如直,意思也是直;二是讀如得,意思也是得。從哪裡得來的呢?路上。德的字形,就是一隻眼睛在看路麼!路,也就是道,合起來叫“道路”,只不過大的叫道(大道),小的叫路(小路)。這就是道。德,則是看路的眼睛,以及眼睛看到的東西。也就是說,德,就是從“道”那裡得到的東西;道,則是能夠讓“德”有所得的東西。老子從“道”那裡得到的東西(德)是什麼呢?無為。由此推論,道,也是無為。所謂“回到道”,就是回到“無為”。
這一點,老子自己說得也很清楚,比如《三十七章》就說“道常無為”。而且,道不僅無為,甚至根本就是“無”:無名,無欲,無聲,無形。這些都沒有問題。問題是:回到無為,就是回到哪裡去?無為的社會,又是什麼社會?
四 道之謎(4)
這就要弄清楚來龍去脈。前面說過,老子的“德”,是從“道”那裡來的。那麼,老子的“道”,又是從哪裡來的?有人說是想像出來的,我不太同意。一個人,怎麼可能憑空想出一個“道”來,還說得頭頭是道呢?陳鼓應先生說,老子的“道”,其實是“他在經驗世界中所體悟的道理”(《老子哲學系統的形成》),這個我同意。比如“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就可以在經驗世界得到證明。怎麼證明?西周初年,周公講德;春秋晚期,孔子講仁;戰國中期,孟子講義;戰國晚期,荀子講禮。這不正好就是一個由德而仁、由仁而義、由義而禮的過程嗎?所以有人據此認為,《老子》一書是戰國末年的作品,要不然怎麼講得這麼准?豈不真成了神?這就暫不討論了。反正,歷史上既然真實地存在著德的時代,仁的時代,義的時代,禮的時代,那麼,道的時代,也應該是曾經有過的。這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的社會,就是老子“道”的來源。
那麼,這是什麼時代,又是什麼社會呢?
原始時代,氏族社會。
原始氏族社會,確實是曾經有過的。到了戰國時代,可能還有一些記憶或傳說。比如編纂成書於西漢的儒家著作《禮記》,就描述了這個社會。《禮記·禮運》說:那個時候,人們選舉賢良和能幹的人擔任領導(選賢與能),講誠信,愛和平(講信修睦)。所有人都不僅僅只親愛自己的父母(不獨親其親),不僅僅只疼愛自己的孩子(不獨子其子)。所有的老人都能得到贍養(老有所終),所有的壯年都能找到工作(壯有所用),所有的兒童都能得到撫育(幼有所長),鰥夫、寡婦、孤兒、沒有子女的老人、殘疾人,也都能夠得到照顧(皆有所養)。男人有職業(男有分),女人有歸宿(女有歸)。東西隨便放,用不著藏起來(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氣儘量出,卻並不為自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因此,沒有人會去搞陰謀詭計(謀閉而不興),也沒有小偷出沒,強盜橫行(盜竊亂賊而不作),家家戶戶都不關大門(外戶而不閉)。這就叫做“大同之世”(是謂大同)。後來,大同之世結束了。所有人都只親愛自己的父母(各親其親),只疼愛自己的孩子(各子其子),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貨力為己),領導人的職位世襲也成為制度(大人世及以為禮)。人們建起城池來保護財產(城郭溝池以為固),確定禮義來管理社會(禮義以為紀),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的關係(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並根據這一整套倫理道德規範,來建立制度(以設制度),劃分領地(以立田裡),豢養爪牙(以賢勇知)。正因為成就功業都是為了自己(以功為己),所以陰謀也有了(謀用是作),戰爭也有了(兵由此起)。這就叫做“小康之世”(是謂小康)。
這樣一說,就很清楚。《禮記》所謂“大同”,就是道家“道的時代”。因為這個時代的前提,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所謂“小康”,就是道家“德的時代”。因為這個時代的前提,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大道既隱,就是“失道”。失道而後德,所以有周公的“以德治國”。到春秋時期,禮壞樂崩了,這就是“失德”。失德而後仁,所以孔子講仁。到戰國中期,孔子這一套也不行,這就是“失仁”。失仁而後義,所以孟子講義。到戰國後期,孟子這一套也沒人聽,這就是“失義”。失義而後禮,所以荀子講禮。請大家想想,這樣說,是不是都講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