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但有一天那鈴聲忽然消失,搖鈴的老人也不見了,聽說是回他的農村老家去了。為什麼呢?據說是因為他仍在悄悄地燒香念佛,而一個嶄新的時代應該是無神論的時代。孩子們再走進校門時,看見那銅鈴還在窗前,但物是人非,傳達室里端坐著一名嚴厲的老太太,老太太可不讓孩子們在她的辦公重地胡鬧。上課和下課,老太太只在按鈕上輕輕一點,電鈴於是“哇—哇──”地叫,不分青紅皂白,把整個校園都嚇得要昏過去。在那近乎殘酷的聲音里,孩子們懂得了懷念:以往的鈴聲,它到哪兒去了?惟有一點是確定的,它隨著記憶走進了未來。在它飄逝多年之後,在夢中,我常常又聽見它,聽見它的飄忽與悠揚,看見那搖鈴老人沉著的步伐,在他一無改變的面容中驚醒。那鈴聲中是否早已埋藏下未來,早已知道了以後的事情呢?
多年以後,我21歲,插隊回來,找不到工作,等了很久還是找不到,就進了一個街道生產組。我在另外的文章里寫過,幾間老屋塵灰滿面,我在那兒一干7年,在仿古的家具上畫些花鳥魚蟲、山水人物,每月所得可以餬口。那生產組就在柏林寺的南牆外。其時,柏林寺已改作北京圖書館的一處書庫。我和幾個同是待業的小兄弟常常就在那面紅牆下幹活兒。老屋裡昏暗而且無聊,我們就到外面去,一邊幹活一邊觀望街景,看來來往往的各色人等,時間似乎就輕快了許多。早晨,上班去的人們騎著車,車後架上夾著飯盒,一路吹著口哨,按響車鈴,單那姿態就令人羨慕。上班的人流過後,零零散散地有一些人向柏林寺的大門走來,多半提個皮包,進門時亮一亮證件,也不管守門人看不看得清楚便大步朝裡面去,那氣派更是讓人不由得仰望了。並非什麼人都可以到那兒去借書和查閱資料的,小D說得是教授或者局級才行。“你知道?”“費話!”小D重感覺不重證據。小D比我小几歲,因為小兒麻痹一條腿比一條腿短了三公分,中學一畢業就到了這個生產組;很多招工單位也是重感覺不重證據,小D其實什麼都能幹。我們從早到晚坐在那面廟牆下,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用看表也不用看太陽便知此刻何時。一輛串街的雜貨車,“油鹽醬醋花椒大料洗衣粉”一路喊過來,是上午九點。收買廢品的三輪車來時,大約十點。磨剪子磨刀的老頭總是星期三到,瞄準生產組旁邊的一家小飯館,“磨剪子來嘿──搶菜刀──!”聲音十分洪亮;大家都說他真是糟蹋了,幹嘛不去唱戲?下午三點,必有一群幼兒園的孩子出現,一個牽定一個的衣襟,咿咿呀呀地唱著,以為不經意走進的這個人間將會多麼美好,鮮艷的衣裳彩虹一樣地閃爍,再彩虹一樣地消失。四、五點鐘,常有一輛囚車從我們面前開過,離柏林寺不遠有一座著名的監獄,據說專門收容小偷。有個叫小德子的,十七、八歲沒爹沒媽,跟我們一起在生產組幹過。這小子能吃,有一回生產組不知惹了什麼麻煩要請人吃飯,吃客們走後,折籮足足一臉盆,小德子買了一瓶啤酒,坐在火爐前唏哩呼嚕只用了半小時臉盆就見了底。但是有一天小德子忽然失蹤,生產組的大媽大嬸們四處打聽 ,才知那小子在外面行竊被逮住了。以後的很多天,我們加倍地注意天黑前那輛囚車,看看裡面有沒有他;囚車呼嘯而過,大家一齊喊“小德子!小德子!”小德子還有一個月工資未及領取。
那時,我仍然沒頭沒腦地相信,最好還是要有一份正式工作,倘能進一家全民所有制單位,一生便有了倚靠。母親陪我一起去勞動局申請。我記得那地方廊迴路轉的,庭院深深,大約曾經也是一座廟。什麼申請呀簡直就像去賠禮道歉,一進門母親先就滿臉堆笑,戰戰兢兢,然後不管抓住一個什麼人,就把她的兒子介紹一遍,保證說這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孩子其實仍可勝任很多種工作。那些人自然是滿口官腔,母親跑了前院跑後院,從這屋被支使到那屋。我那時年輕氣盛,沒那麼多好聽的話獻給他們。最後出來一位負責同志,有理有據地給了我們回答:“慢慢再等一等吧,全須兒全尾兒的我們這還分配不過來呢!”此後我不再去找他們了。再也不去。但是母親,直到她去世之前還在一趟一趟地往那兒跑,去之前什麼都不說,疲憊地回來時再向她憤怒的兒子賠不是。我便也不再說什麼,但我知道她還會去的,她會在兩個星期內重新積累起足夠的希望。
我在一篇名為“合歡樹”的散文中寫過,母親就是在去為我找工作的路上,在一棵大樹下,挖回了一棵含羞糙;以為是含羞糙,越長越大,其實是一棵合歡樹。
大約 1979 年夏天,某一日,我們正坐在那廟牆下吃午飯,不知從哪兒忽然走來了兩個緇衣落髮的和尚,一老一少仿佛飄然而至。“喲?”大家停止吞咽,目光一齊追隨他們。他們邊走邊談,眉目清朗,步履輕捷,顰笑之間好象周圍的一切都變得空闊甚至是虛擬了。或許是我們的緊張被他們發現,走過我們面前時他們特意地頷首微笑。這一下,讓我想起了久違的童年。然後,仍然是那樣,他們悄然地走遠,像多年以前一樣不知走到哪裡去了。
“不是柏林寺要恢復了吧?”
“沒聽說呀?”
“不會。那得多大動靜呀咱能不知道?”
“八成是北邊的淨土寺,那兒的房子早就翻修呢。”
“沒錯兒,淨土寺!”小D說,“前天我瞧見那兒的廟門油漆一新我還說這是要幹嘛呢。”
大家愣愣地朝北邊望。側耳聽時,也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聲音傳來。這時我才忽然想到,廟,已經消失了這麼多年了。消失了,或者封閉了,連同那可以眺望的另一種地方。
在我的印象里,就是從那一刻起,一個時代結束了。
傍晚,我獨自搖著輪椅去找那小廟。我並不明確為什麼要去找它,也許只是為了找回童年的某種感覺?總之,我忽然想念起廟,想念起廟堂的屋檐、石階、門廊,月夜下廟院的幽靜與空荒,香縷細細地飄升,然後破碎。我想念起廟的形式。我由衷地想念那令人猶豫的音樂,也許是那樣的猶豫,終於符合了我的已經不太年輕的生命。然而,其實,我並不是多麼喜歡那樣的音樂。那音樂,想一想也依然令人壓抑、惶恐、膽戰心驚。但以我已經走過的歲月,我不由地回想,不由地眺望,不由地從那音樂的壓力之中聽見另一種存在了。我並不喜歡它,譬如不能像喜歡生一樣地喜歡死。但是要有它。人的心中,先天就埋藏了對它的響應。響應,什麼樣的響應呢?在我,(這個生性愚頑的孩子!)那永遠不會是成就圓滿的欣喜,恰恰相反,是殘缺明確地顯露。眺望越是美好,越是看見自己的丑弱,越是無邊,越看到限制。神在何處?以我的愚頑,怎麼也想像不出一個無苦無憂的極樂之地。設若確有那樣的極樂之地,設若有福的人果真到了那裡,然後呢?我總是這樣想:然後再往哪兒去呢?心如死水還是再有什麼心愿?無論再往哪兒去吧,都說明此地並非圓滿。丑弱的人和圓滿的神,之間,是信者永遠的路。這樣,我聽見,那猶豫的音樂是提醒著一件事: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這大約就是佛之慈悲的那一個悲字吧。慈呢,便是在這一條無盡無休的路上行走,所要有的持念。
多年以後,我21歲,插隊回來,找不到工作,等了很久還是找不到,就進了一個街道生產組。我在另外的文章里寫過,幾間老屋塵灰滿面,我在那兒一干7年,在仿古的家具上畫些花鳥魚蟲、山水人物,每月所得可以餬口。那生產組就在柏林寺的南牆外。其時,柏林寺已改作北京圖書館的一處書庫。我和幾個同是待業的小兄弟常常就在那面紅牆下幹活兒。老屋裡昏暗而且無聊,我們就到外面去,一邊幹活一邊觀望街景,看來來往往的各色人等,時間似乎就輕快了許多。早晨,上班去的人們騎著車,車後架上夾著飯盒,一路吹著口哨,按響車鈴,單那姿態就令人羨慕。上班的人流過後,零零散散地有一些人向柏林寺的大門走來,多半提個皮包,進門時亮一亮證件,也不管守門人看不看得清楚便大步朝裡面去,那氣派更是讓人不由得仰望了。並非什麼人都可以到那兒去借書和查閱資料的,小D說得是教授或者局級才行。“你知道?”“費話!”小D重感覺不重證據。小D比我小几歲,因為小兒麻痹一條腿比一條腿短了三公分,中學一畢業就到了這個生產組;很多招工單位也是重感覺不重證據,小D其實什麼都能幹。我們從早到晚坐在那面廟牆下,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用看表也不用看太陽便知此刻何時。一輛串街的雜貨車,“油鹽醬醋花椒大料洗衣粉”一路喊過來,是上午九點。收買廢品的三輪車來時,大約十點。磨剪子磨刀的老頭總是星期三到,瞄準生產組旁邊的一家小飯館,“磨剪子來嘿──搶菜刀──!”聲音十分洪亮;大家都說他真是糟蹋了,幹嘛不去唱戲?下午三點,必有一群幼兒園的孩子出現,一個牽定一個的衣襟,咿咿呀呀地唱著,以為不經意走進的這個人間將會多麼美好,鮮艷的衣裳彩虹一樣地閃爍,再彩虹一樣地消失。四、五點鐘,常有一輛囚車從我們面前開過,離柏林寺不遠有一座著名的監獄,據說專門收容小偷。有個叫小德子的,十七、八歲沒爹沒媽,跟我們一起在生產組幹過。這小子能吃,有一回生產組不知惹了什麼麻煩要請人吃飯,吃客們走後,折籮足足一臉盆,小德子買了一瓶啤酒,坐在火爐前唏哩呼嚕只用了半小時臉盆就見了底。但是有一天小德子忽然失蹤,生產組的大媽大嬸們四處打聽 ,才知那小子在外面行竊被逮住了。以後的很多天,我們加倍地注意天黑前那輛囚車,看看裡面有沒有他;囚車呼嘯而過,大家一齊喊“小德子!小德子!”小德子還有一個月工資未及領取。
那時,我仍然沒頭沒腦地相信,最好還是要有一份正式工作,倘能進一家全民所有制單位,一生便有了倚靠。母親陪我一起去勞動局申請。我記得那地方廊迴路轉的,庭院深深,大約曾經也是一座廟。什麼申請呀簡直就像去賠禮道歉,一進門母親先就滿臉堆笑,戰戰兢兢,然後不管抓住一個什麼人,就把她的兒子介紹一遍,保證說這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孩子其實仍可勝任很多種工作。那些人自然是滿口官腔,母親跑了前院跑後院,從這屋被支使到那屋。我那時年輕氣盛,沒那麼多好聽的話獻給他們。最後出來一位負責同志,有理有據地給了我們回答:“慢慢再等一等吧,全須兒全尾兒的我們這還分配不過來呢!”此後我不再去找他們了。再也不去。但是母親,直到她去世之前還在一趟一趟地往那兒跑,去之前什麼都不說,疲憊地回來時再向她憤怒的兒子賠不是。我便也不再說什麼,但我知道她還會去的,她會在兩個星期內重新積累起足夠的希望。
我在一篇名為“合歡樹”的散文中寫過,母親就是在去為我找工作的路上,在一棵大樹下,挖回了一棵含羞糙;以為是含羞糙,越長越大,其實是一棵合歡樹。
大約 1979 年夏天,某一日,我們正坐在那廟牆下吃午飯,不知從哪兒忽然走來了兩個緇衣落髮的和尚,一老一少仿佛飄然而至。“喲?”大家停止吞咽,目光一齊追隨他們。他們邊走邊談,眉目清朗,步履輕捷,顰笑之間好象周圍的一切都變得空闊甚至是虛擬了。或許是我們的緊張被他們發現,走過我們面前時他們特意地頷首微笑。這一下,讓我想起了久違的童年。然後,仍然是那樣,他們悄然地走遠,像多年以前一樣不知走到哪裡去了。
“不是柏林寺要恢復了吧?”
“沒聽說呀?”
“不會。那得多大動靜呀咱能不知道?”
“八成是北邊的淨土寺,那兒的房子早就翻修呢。”
“沒錯兒,淨土寺!”小D說,“前天我瞧見那兒的廟門油漆一新我還說這是要幹嘛呢。”
大家愣愣地朝北邊望。側耳聽時,也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聲音傳來。這時我才忽然想到,廟,已經消失了這麼多年了。消失了,或者封閉了,連同那可以眺望的另一種地方。
在我的印象里,就是從那一刻起,一個時代結束了。
傍晚,我獨自搖著輪椅去找那小廟。我並不明確為什麼要去找它,也許只是為了找回童年的某種感覺?總之,我忽然想念起廟,想念起廟堂的屋檐、石階、門廊,月夜下廟院的幽靜與空荒,香縷細細地飄升,然後破碎。我想念起廟的形式。我由衷地想念那令人猶豫的音樂,也許是那樣的猶豫,終於符合了我的已經不太年輕的生命。然而,其實,我並不是多麼喜歡那樣的音樂。那音樂,想一想也依然令人壓抑、惶恐、膽戰心驚。但以我已經走過的歲月,我不由地回想,不由地眺望,不由地從那音樂的壓力之中聽見另一種存在了。我並不喜歡它,譬如不能像喜歡生一樣地喜歡死。但是要有它。人的心中,先天就埋藏了對它的響應。響應,什麼樣的響應呢?在我,(這個生性愚頑的孩子!)那永遠不會是成就圓滿的欣喜,恰恰相反,是殘缺明確地顯露。眺望越是美好,越是看見自己的丑弱,越是無邊,越看到限制。神在何處?以我的愚頑,怎麼也想像不出一個無苦無憂的極樂之地。設若確有那樣的極樂之地,設若有福的人果真到了那裡,然後呢?我總是這樣想:然後再往哪兒去呢?心如死水還是再有什麼心愿?無論再往哪兒去吧,都說明此地並非圓滿。丑弱的人和圓滿的神,之間,是信者永遠的路。這樣,我聽見,那猶豫的音樂是提醒著一件事: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這大約就是佛之慈悲的那一個悲字吧。慈呢,便是在這一條無盡無休的路上行走,所要有的持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