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就比如求學這件事吧,哪一個青年不懂得要成才,普遍來說就得考大學這一道理呢?但我這一代中,有為數不少的人當年明明有把握考上大學,最終卻自行扼死了上大學的念頭。不是想上大學的欲望不夠強烈,而是因為是長兄,是長姐,不能不替父母供學的實際能力考慮,不能不替弟弟妹妹考慮他們還能否上得起學的問題……
當今的採煤工,十之八九來自於農村,皆青年。倘問他們每個人的欲望是什麼,回答肯定相當一致——多掙點兒錢。
如果他們像孫悟空似的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除了對自己負責,不必再對任何人懷揣責任,那麼他們中的大多數也許就不當採煤工了。幹什麼還不能光明正大地掙幾百元錢自給自足呢?為了多掙幾百元錢而終日冒生命危險,並不特別划算啊!但對家庭的責任已成了他們的欲望。
他們中有人預先立下遺囑——倘若自己哪一天不幸死在井下了,生命補償費多少留給父母做養老錢,多少留給弟弟妹妹做學費,多少留給自己所愛的姑娘,一筆筆劃分得一清二楚。
據某報的一份調查統計顯示——當今的採煤工,尤其黑煤窯雇用的採煤工,獨生子是很少的,已婚做了丈夫和父親的也不太多。更多的人是農村人家的長子,父母年邁,身下有少男少女的弟弟妹妹……
責任和欲望重疊了,互相滲透了,混合了,責任改革了欲望的性質,欲望使責任也某種程度地欲望化了,使責任仿佛便是欲望本身了。這樣的欲望現象,這樣的青年男女,既在古今中外的人世間比比皆是,便也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屢屢出現。
比如老舍的著名小說《月牙兒》中的“我”,一名20世紀40年代的女中學生。“我”出生於一般市民家庭,父母供“我”上中學是較為吃力的。父親去世後,“我”無意間發現,原來自己仍能繼續上學,竟完全是靠母親做私娼。母親還有什麼人生欲望嗎?有的。那便是——無論如何也要供女兒上完中學。母親於絕望中的希望是——只要女兒中學畢業了,就不愁找到一份好工作,嫁給一位好男人。而只要女兒好了,自己的人生當然也就獲得了拯救。說到底,她那時的人生欲望,只不過是再過回從前的小市民生活。她個人的人生欲望,和她一定要供女兒上完中學的責任,已經緊密得根本無法分開。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附焉”。而作為女兒的“我”,她的人生欲望又是什麼呢?眼見某些早於她畢業的女中學生不惜做形形色色有臉面有身份的男人們的姨太太或“外室”,她起初是並不羨慕的,認為是不可取的選擇。她的人生欲望,也只不過是有朝一日過上比父母曾經給予她的那種小市民生活稍好一點兒的生活罷了。但她怎忍明知母親在賣身而無動於衷呢?於是她退學了,工作了,打算首先在生存問題上拯救母親和自己,然後再一步步實現自己的人生欲望。這時“我”的人生欲望遭到了生存問題的壓迫,與生存問題重疊了,互相滲透了,混合了。對自己和對母親的首要責任,改變了她心中欲望的性質,使那一種責任欲望化了,仿佛便是欲望本身了。人生在世,生存一旦成了問題,哪裡還談得上什麼其他的欲望呢?“我”是那麼的令人同情,因為最終連她自己也成了妓女……
比“我”的命運更悲慘,大約要算哈代筆下的苔絲。苔絲原是英國南部一個小村莊裡的農家女,按說她也算是古代騎士的後人,她的家境敗落是由於她父親懶惰成性和嗜酒如命。苔絲天真無邪而又美麗,在家庭生活窘境的迫使之下,不得不到一位富有的遠親家去做下等傭人。一個美麗的姑娘,即使是農家姑娘,那也肯定是有自己美好的生活憧憬的。遠親家的兒子亞雷克對她的美麗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這使苔絲也夢想著與亞雷克發生愛情,並由此順理成章地成為亞雷克夫人。欲望之對於單純的姑娘們,其產生的過程也是單純的。正如欲望之對於孩子,本身也難免地具有孩子氣。何況苔絲正處於青春期,荷爾蒙使她顧不上掂量一下自己想成為亞雷克夫人的欲望是否現實。亞雷克果然是一個壞小子,他誘惑了她,玩弄夠了她,使她珠胎暗結之後理所當然地拋棄了她。
分析起來,苔絲那般容易地就被誘惑了,乃因她一心想成為亞雷克夫人的欲望,不僅僅是一個待嫁的農家姑娘的個人慾望,也由於家庭責任使然,因為她有好幾個弟弟妹妹。她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自己成為亞雷克夫人,弟弟妹妹也就會從水深火熱的苦日子裡爬出來了……
嬰兒夭折,苔絲離開了那遠親家,在一處乳酪農場當起了一名擠奶員。美麗的姑娘,無論在哪兒都會引起男人的注意。這一次她與牧師的兒子安傑爾·克亞雙雙墜入情網,彼此產生真愛。但在新婚之夜,當她坦白往事後,安傑爾卻沒諒解她,一怒之下離家出走……
苔絲一心一意盼望丈夫歸來。而另一邊,父親和弟弟妹妹的窮日子更過不下去了。坐視不管是苔絲所做不到的,於是她在接二連三的人生挫折之後,滿懷屈辱地又回到了亞雷克身邊,復成其性玩偶。
當她再見到回心轉意的丈夫時,新的人生欲望促使她和丈夫共同殺死了亞雷克。夫妻二人開始逃亡,幸福似乎就在前邊,在國界的另一邊。
然而在一天拂曉,在國境線附近,他們被逮捕了。
苔絲的欲望,終結在斷頭台上……
如果某些人的欲望原本是尋常的,是上帝從天上看著完全同意的,而人在人間卻至死都難以實現它,那麼證明人間出了問題。這一種人間問題,即我們常說的“社會問題”。“社會問題”竟將連上帝都同意的某部分人那一種尋常的欲望錘擊得粉碎,這是上帝所根本不能同意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和宗教的關係,其實也是和普世公理的關係。
倘政治家們明知以上悲劇,而居然不難過,不作為,不竭力扭轉和改變狀況,那麼就不配被視為政治家,當他們是政客也還高看了他們……
但欲望將人推上斷頭台的事情,並不一概是由所謂“社會問題”而導致,司湯達筆下的於連的命運說明了此點。於連的父親是市郊小木材廠的老闆,父子相互厭煩。他有一個哥哥,兄弟關係冷漠。這一家人過得是比富人差很多卻又比窮人強很多的生活。於連卻極不甘心一輩子過那麼一種生活,儘管那一種生活肯定是《月牙兒》中的“我”和苔絲們所盼望的。於連一心要成為上層人士,從而過“高尚”的生活。不論在英國還是法國,不論在從前還是現在,總而言之在任何時候,在任何一個國家,那一種生活一直屬於少數人。相對於那一種“高尚”的生活,許許多多世人的生活未免太平常了。而平常,在於連看來等於平庸。如果某人有能力成為上層人士,上帝並不反對他拒絕平常生活的志向。但由普通而“上層”,對任何普通人都是不容易的。只有極少數人順利爬了上去,大多數人到頭來發現,那對自己只不過是一場夢。
當今的採煤工,十之八九來自於農村,皆青年。倘問他們每個人的欲望是什麼,回答肯定相當一致——多掙點兒錢。
如果他們像孫悟空似的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除了對自己負責,不必再對任何人懷揣責任,那麼他們中的大多數也許就不當採煤工了。幹什麼還不能光明正大地掙幾百元錢自給自足呢?為了多掙幾百元錢而終日冒生命危險,並不特別划算啊!但對家庭的責任已成了他們的欲望。
他們中有人預先立下遺囑——倘若自己哪一天不幸死在井下了,生命補償費多少留給父母做養老錢,多少留給弟弟妹妹做學費,多少留給自己所愛的姑娘,一筆筆劃分得一清二楚。
據某報的一份調查統計顯示——當今的採煤工,尤其黑煤窯雇用的採煤工,獨生子是很少的,已婚做了丈夫和父親的也不太多。更多的人是農村人家的長子,父母年邁,身下有少男少女的弟弟妹妹……
責任和欲望重疊了,互相滲透了,混合了,責任改革了欲望的性質,欲望使責任也某種程度地欲望化了,使責任仿佛便是欲望本身了。這樣的欲望現象,這樣的青年男女,既在古今中外的人世間比比皆是,便也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屢屢出現。
比如老舍的著名小說《月牙兒》中的“我”,一名20世紀40年代的女中學生。“我”出生於一般市民家庭,父母供“我”上中學是較為吃力的。父親去世後,“我”無意間發現,原來自己仍能繼續上學,竟完全是靠母親做私娼。母親還有什麼人生欲望嗎?有的。那便是——無論如何也要供女兒上完中學。母親於絕望中的希望是——只要女兒中學畢業了,就不愁找到一份好工作,嫁給一位好男人。而只要女兒好了,自己的人生當然也就獲得了拯救。說到底,她那時的人生欲望,只不過是再過回從前的小市民生活。她個人的人生欲望,和她一定要供女兒上完中學的責任,已經緊密得根本無法分開。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附焉”。而作為女兒的“我”,她的人生欲望又是什麼呢?眼見某些早於她畢業的女中學生不惜做形形色色有臉面有身份的男人們的姨太太或“外室”,她起初是並不羨慕的,認為是不可取的選擇。她的人生欲望,也只不過是有朝一日過上比父母曾經給予她的那種小市民生活稍好一點兒的生活罷了。但她怎忍明知母親在賣身而無動於衷呢?於是她退學了,工作了,打算首先在生存問題上拯救母親和自己,然後再一步步實現自己的人生欲望。這時“我”的人生欲望遭到了生存問題的壓迫,與生存問題重疊了,互相滲透了,混合了。對自己和對母親的首要責任,改變了她心中欲望的性質,使那一種責任欲望化了,仿佛便是欲望本身了。人生在世,生存一旦成了問題,哪裡還談得上什麼其他的欲望呢?“我”是那麼的令人同情,因為最終連她自己也成了妓女……
比“我”的命運更悲慘,大約要算哈代筆下的苔絲。苔絲原是英國南部一個小村莊裡的農家女,按說她也算是古代騎士的後人,她的家境敗落是由於她父親懶惰成性和嗜酒如命。苔絲天真無邪而又美麗,在家庭生活窘境的迫使之下,不得不到一位富有的遠親家去做下等傭人。一個美麗的姑娘,即使是農家姑娘,那也肯定是有自己美好的生活憧憬的。遠親家的兒子亞雷克對她的美麗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這使苔絲也夢想著與亞雷克發生愛情,並由此順理成章地成為亞雷克夫人。欲望之對於單純的姑娘們,其產生的過程也是單純的。正如欲望之對於孩子,本身也難免地具有孩子氣。何況苔絲正處於青春期,荷爾蒙使她顧不上掂量一下自己想成為亞雷克夫人的欲望是否現實。亞雷克果然是一個壞小子,他誘惑了她,玩弄夠了她,使她珠胎暗結之後理所當然地拋棄了她。
分析起來,苔絲那般容易地就被誘惑了,乃因她一心想成為亞雷克夫人的欲望,不僅僅是一個待嫁的農家姑娘的個人慾望,也由於家庭責任使然,因為她有好幾個弟弟妹妹。她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自己成為亞雷克夫人,弟弟妹妹也就會從水深火熱的苦日子裡爬出來了……
嬰兒夭折,苔絲離開了那遠親家,在一處乳酪農場當起了一名擠奶員。美麗的姑娘,無論在哪兒都會引起男人的注意。這一次她與牧師的兒子安傑爾·克亞雙雙墜入情網,彼此產生真愛。但在新婚之夜,當她坦白往事後,安傑爾卻沒諒解她,一怒之下離家出走……
苔絲一心一意盼望丈夫歸來。而另一邊,父親和弟弟妹妹的窮日子更過不下去了。坐視不管是苔絲所做不到的,於是她在接二連三的人生挫折之後,滿懷屈辱地又回到了亞雷克身邊,復成其性玩偶。
當她再見到回心轉意的丈夫時,新的人生欲望促使她和丈夫共同殺死了亞雷克。夫妻二人開始逃亡,幸福似乎就在前邊,在國界的另一邊。
然而在一天拂曉,在國境線附近,他們被逮捕了。
苔絲的欲望,終結在斷頭台上……
如果某些人的欲望原本是尋常的,是上帝從天上看著完全同意的,而人在人間卻至死都難以實現它,那麼證明人間出了問題。這一種人間問題,即我們常說的“社會問題”。“社會問題”竟將連上帝都同意的某部分人那一種尋常的欲望錘擊得粉碎,這是上帝所根本不能同意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和宗教的關係,其實也是和普世公理的關係。
倘政治家們明知以上悲劇,而居然不難過,不作為,不竭力扭轉和改變狀況,那麼就不配被視為政治家,當他們是政客也還高看了他們……
但欲望將人推上斷頭台的事情,並不一概是由所謂“社會問題”而導致,司湯達筆下的於連的命運說明了此點。於連的父親是市郊小木材廠的老闆,父子相互厭煩。他有一個哥哥,兄弟關係冷漠。這一家人過得是比富人差很多卻又比窮人強很多的生活。於連卻極不甘心一輩子過那麼一種生活,儘管那一種生活肯定是《月牙兒》中的“我”和苔絲們所盼望的。於連一心要成為上層人士,從而過“高尚”的生活。不論在英國還是法國,不論在從前還是現在,總而言之在任何時候,在任何一個國家,那一種生活一直屬於少數人。相對於那一種“高尚”的生活,許許多多世人的生活未免太平常了。而平常,在於連看來等於平庸。如果某人有能力成為上層人士,上帝並不反對他拒絕平常生活的志向。但由普通而“上層”,對任何普通人都是不容易的。只有極少數人順利爬了上去,大多數人到頭來發現,那對自己只不過是一場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