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
當然,站在帝王身側的一種思想立場,也往往貢獻出有益於國泰民安的思想。比如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善修睦。”——這樣的思想,帝王們若不愛聽,其實等於自言自語。
中國古代思想家們,比較自信只要自己們苦口婆心,是完全可以由他們教誨出一代代好的帝王的。
而西方古代思想現象的端點,卻是從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發散開來的。古羅馬帝國是形成過民主政體的雛形的,故在西方古代思想的成果中,“天下為公”是不需要誰教誨誰的,是人類社會的公理,像幾何定義一樣不必討論。
兩種端點是很不同的,所謂“種子”不一樣。
帝王統治不可能完全不依靠思想力。儒家思想乃是帝王們唯一明智選擇的思想力,所以他們經常對儒家思想表現出半真半假的禮遇和倚重。這就形成為一種王權對社會思想的暗示——於是後來的中國知識分子,或曰中國文人,越來越喪失了思想能動力,代代襲承地爭當儒家思想的優秀生,做不做帝王老師都不重要了,能否進入“服官政”的序列變得唯一重要了。當前,“儒家文化”似乎漸熱,對此我是心存憂慮的。
在21世紀,對於一個正在全面崛起的泱泱大國,當代思想力並未見怎樣地發達,卻一味轉過身去從古代封建思想家們那兒去翻找思想殘片,這是極耐人尋味的。而如此一種當代中國的思想現象究竟說明了些什麼,我還沒想清楚,待想清楚了再作匯報……
4.做立體的中國人
(1)
二十幾年前,倘有人問我——在中國,對文學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的姊妹藝術的恰如其分的鑑賞群體在哪裡?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在大學。
十幾年前我開始懷疑自己的這一結論。儘管那時我被邀到大學裡去講座,受歡迎的程度和二十幾年前並無區別,然而我與學子們的對話內容卻很是不同了——二十幾年前學子們問我的是文學本身,進言之是作品本身的問題。我能感覺到他們對於作品本身的興趣遠大於對作者本身,而這是文學的幸運,也是中文教學的幸運;十幾年前他們開始問我文壇的事情——比如文壇上的相互攻訐、辱罵,各種各樣的官司,蜚短流長以及隱私和緋聞。廣泛散布這些是某些媒體的拿手好戲。我與他們能就具體作品交流的話題已然很少。出版業和傳媒幫襯著的並往往有作者親自加盟的炒作在大學裡頗獲成功。某些學子們讀了的,往往便是那些,而我們都清楚,那些並不見得有什麼特別之處。
現在,倘有人像我十幾年前那麼認為,雖然我不會與之爭辯什麼,但我卻清楚地知道那不是真相。或反過來說,對文學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的姊妹藝術的恰如其分的鑑賞群體,它未必仍在大學裡。
那麼,它在哪兒呢?
對文學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的姊妹藝術的恰如其分的鑑賞群體,它當然依舊存在著。正如在世界任何國家一樣,在21世紀初,它不在任何一個相對確定的地方。它自身也是沒法呈現於任何人前的。它分散在千人萬人中。它的數量已大大地縮小,如使它的分散變成聚攏,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它是確乎存在的。而且,也許更加的純粹了。
他們可能是這樣一些人——受過高等教育,同時,在社會這一個大熔爐里,受到過人生的冶煉。文化的起碼素養加上對人生、對時代的準確悟性,使他們較能夠恰如其分地對文學、電影、電視劇、話劇乃至一首歌曲、一幅畫或一幅攝影作品,得出確是自己的,非是人云亦云的,非是盲目從眾的,又基本符合實際的結論。
當然,他們也可能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根本沒邁入過大學的門坎。那麼,他們的鑑賞能力,則幾乎便證明著人在文藝方面的自修能力和天賦能力了。
人在文藝方面的鑑賞能力,檢驗著人的綜合能力。
卡特競選美國總統獲勝的當晚,卡特夫人隨夫上台演講。由於激動,她高跟鞋的後跟扭斷了,卡特夫人撲倒在台上。斯時除了中國等少數幾個國家(當年我們的電視機還未普及),全世界約十幾億人都在觀看那一實況。
卡特夫人站起後,從容走至麥克風前說:“先生們,女士們,我是為你們的競選熱忱而傾倒的。”
能在那時說出那樣一句話的女性,肯定是一位具有較高的文藝鑑賞能力的女性。
迄今為止,法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海軍女中將,當年曾是文學碩士。對於法國海軍和對於那一位女中將,文學鑑賞能力高也肯定非屬偶然。
邱吉爾在二戰中的歷史作用是舉世公認的,他後來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細想想,這二者之間的關係是深刻的。
是的,我固執地認為,對文藝的鑑賞能力,不僅僅是興趣有無的問題。這一點在每一個人的人生中所能說明的,肯定比“興趣”二字大得多。它不僅決定人在自己的社會位置和領域做到了什麼地步,而且,決定人是怎樣做的。
(2)
前不久我所在大學的同學們舉辦了一次“歌唱比賽”——27名學生唱了27首歌,只有一名才入學的女生唱了一首民歌,其他26名學生唱的皆是流行歌曲。而且,無一例外的是——我為你心口疼你為我傷心那一類。
我對流行歌曲其實早已拋棄偏見。我想指出的僅僅是——這一校園現象告訴了我們什麼?
告訴我們——一代新人原來是在多麼單一而又單薄的文化背景之下成長的。他們從小學到中學,在那一文化背景之下“自然”成長,也許從來不覺得缺乏什麼。他們以相當高的考分進入大學,似乎依然僅僅親和於那一文化背景。但,他們身上真的並不缺乏什麼嗎?欲使他們明白缺失的究竟是什麼,已然非是易事。甚而,也許會使我這樣的人令他們嫌惡吧?
到目前為止,我的學生們對我是尊敬而又真誠的。他們正開始珍惜我和他們的關係。這是我的欣慰。
(3)
大學裡漢字書寫得好的學生竟那麼的少。這一普遍現象令我愕異。
在我的選修生中,漢字書寫得好的男生多於女生。
從農村出來的學生,反而漢字都書寫得比較好。他們中有人寫得一手秀麗的字。
這是耐人尋味的。
我的同事告訴我——他甚至極為鄭重地要求他的研究生在電腦列印的畢業論文上,必須將親筆簽名寫得像點兒樣子。
我特別喜歡我班裡的男生——他們能寫出在我看來相當好的詩、散文、小品文等等。
近十年來,我對大學的考察結果是——理科大學的學生對於文學的興趣反而比較有真性情。因為他們跨出校門的擇業方向是相對明確的,所以他們豐富自身的願望也顯得由衷;師範類大學的學生對文學的興趣亦然,因為他們畢業後大多數是要做教師的。他們不用別人告訴自己也明白——將來往講台上一站,知識儲備究竟豐厚還是單薄,幾堂課講下來便在學生那兒見分曉了;對文學的興趣特別勉強,甚而覺得成為中文系學子簡直是沮喪之事的學生,反而恰恰在中文系學生中為數不少。又,這麼覺得的女生多於男生。
中國古代思想家們,比較自信只要自己們苦口婆心,是完全可以由他們教誨出一代代好的帝王的。
而西方古代思想現象的端點,卻是從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發散開來的。古羅馬帝國是形成過民主政體的雛形的,故在西方古代思想的成果中,“天下為公”是不需要誰教誨誰的,是人類社會的公理,像幾何定義一樣不必討論。
兩種端點是很不同的,所謂“種子”不一樣。
帝王統治不可能完全不依靠思想力。儒家思想乃是帝王們唯一明智選擇的思想力,所以他們經常對儒家思想表現出半真半假的禮遇和倚重。這就形成為一種王權對社會思想的暗示——於是後來的中國知識分子,或曰中國文人,越來越喪失了思想能動力,代代襲承地爭當儒家思想的優秀生,做不做帝王老師都不重要了,能否進入“服官政”的序列變得唯一重要了。當前,“儒家文化”似乎漸熱,對此我是心存憂慮的。
在21世紀,對於一個正在全面崛起的泱泱大國,當代思想力並未見怎樣地發達,卻一味轉過身去從古代封建思想家們那兒去翻找思想殘片,這是極耐人尋味的。而如此一種當代中國的思想現象究竟說明了些什麼,我還沒想清楚,待想清楚了再作匯報……
4.做立體的中國人
(1)
二十幾年前,倘有人問我——在中國,對文學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的姊妹藝術的恰如其分的鑑賞群體在哪裡?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在大學。
十幾年前我開始懷疑自己的這一結論。儘管那時我被邀到大學裡去講座,受歡迎的程度和二十幾年前並無區別,然而我與學子們的對話內容卻很是不同了——二十幾年前學子們問我的是文學本身,進言之是作品本身的問題。我能感覺到他們對於作品本身的興趣遠大於對作者本身,而這是文學的幸運,也是中文教學的幸運;十幾年前他們開始問我文壇的事情——比如文壇上的相互攻訐、辱罵,各種各樣的官司,蜚短流長以及隱私和緋聞。廣泛散布這些是某些媒體的拿手好戲。我與他們能就具體作品交流的話題已然很少。出版業和傳媒幫襯著的並往往有作者親自加盟的炒作在大學裡頗獲成功。某些學子們讀了的,往往便是那些,而我們都清楚,那些並不見得有什麼特別之處。
現在,倘有人像我十幾年前那麼認為,雖然我不會與之爭辯什麼,但我卻清楚地知道那不是真相。或反過來說,對文學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的姊妹藝術的恰如其分的鑑賞群體,它未必仍在大學裡。
那麼,它在哪兒呢?
對文學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的姊妹藝術的恰如其分的鑑賞群體,它當然依舊存在著。正如在世界任何國家一樣,在21世紀初,它不在任何一個相對確定的地方。它自身也是沒法呈現於任何人前的。它分散在千人萬人中。它的數量已大大地縮小,如使它的分散變成聚攏,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它是確乎存在的。而且,也許更加的純粹了。
他們可能是這樣一些人——受過高等教育,同時,在社會這一個大熔爐里,受到過人生的冶煉。文化的起碼素養加上對人生、對時代的準確悟性,使他們較能夠恰如其分地對文學、電影、電視劇、話劇乃至一首歌曲、一幅畫或一幅攝影作品,得出確是自己的,非是人云亦云的,非是盲目從眾的,又基本符合實際的結論。
當然,他們也可能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根本沒邁入過大學的門坎。那麼,他們的鑑賞能力,則幾乎便證明著人在文藝方面的自修能力和天賦能力了。
人在文藝方面的鑑賞能力,檢驗著人的綜合能力。
卡特競選美國總統獲勝的當晚,卡特夫人隨夫上台演講。由於激動,她高跟鞋的後跟扭斷了,卡特夫人撲倒在台上。斯時除了中國等少數幾個國家(當年我們的電視機還未普及),全世界約十幾億人都在觀看那一實況。
卡特夫人站起後,從容走至麥克風前說:“先生們,女士們,我是為你們的競選熱忱而傾倒的。”
能在那時說出那樣一句話的女性,肯定是一位具有較高的文藝鑑賞能力的女性。
迄今為止,法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海軍女中將,當年曾是文學碩士。對於法國海軍和對於那一位女中將,文學鑑賞能力高也肯定非屬偶然。
邱吉爾在二戰中的歷史作用是舉世公認的,他後來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細想想,這二者之間的關係是深刻的。
是的,我固執地認為,對文藝的鑑賞能力,不僅僅是興趣有無的問題。這一點在每一個人的人生中所能說明的,肯定比“興趣”二字大得多。它不僅決定人在自己的社會位置和領域做到了什麼地步,而且,決定人是怎樣做的。
(2)
前不久我所在大學的同學們舉辦了一次“歌唱比賽”——27名學生唱了27首歌,只有一名才入學的女生唱了一首民歌,其他26名學生唱的皆是流行歌曲。而且,無一例外的是——我為你心口疼你為我傷心那一類。
我對流行歌曲其實早已拋棄偏見。我想指出的僅僅是——這一校園現象告訴了我們什麼?
告訴我們——一代新人原來是在多麼單一而又單薄的文化背景之下成長的。他們從小學到中學,在那一文化背景之下“自然”成長,也許從來不覺得缺乏什麼。他們以相當高的考分進入大學,似乎依然僅僅親和於那一文化背景。但,他們身上真的並不缺乏什麼嗎?欲使他們明白缺失的究竟是什麼,已然非是易事。甚而,也許會使我這樣的人令他們嫌惡吧?
到目前為止,我的學生們對我是尊敬而又真誠的。他們正開始珍惜我和他們的關係。這是我的欣慰。
(3)
大學裡漢字書寫得好的學生竟那麼的少。這一普遍現象令我愕異。
在我的選修生中,漢字書寫得好的男生多於女生。
從農村出來的學生,反而漢字都書寫得比較好。他們中有人寫得一手秀麗的字。
這是耐人尋味的。
我的同事告訴我——他甚至極為鄭重地要求他的研究生在電腦列印的畢業論文上,必須將親筆簽名寫得像點兒樣子。
我特別喜歡我班裡的男生——他們能寫出在我看來相當好的詩、散文、小品文等等。
近十年來,我對大學的考察結果是——理科大學的學生對於文學的興趣反而比較有真性情。因為他們跨出校門的擇業方向是相對明確的,所以他們豐富自身的願望也顯得由衷;師範類大學的學生對文學的興趣亦然,因為他們畢業後大多數是要做教師的。他們不用別人告訴自己也明白——將來往講台上一站,知識儲備究竟豐厚還是單薄,幾堂課講下來便在學生那兒見分曉了;對文學的興趣特別勉強,甚而覺得成為中文系學子簡直是沮喪之事的學生,反而恰恰在中文系學生中為數不少。又,這麼覺得的女生多於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