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頁
現代人內心沒有自己的信仰,這種沒有信仰已經到了這個地步,甚至連真正的虛偽也很少見了。尼采說,虛偽屬於有強大信仰的時代。什麼是虛偽?就是你本來是有自己的信仰的,當外在勢力強迫你接受另一種信仰的時候,你假裝接受了,但是內心並不放棄從前的信仰,你表里不一,所以是虛偽,而這種虛偽正說明你是有信仰的。現代人不一樣,反正沒有自己的信仰,信什麼都無所謂,你讓我信什麼我就信什麼,我都接受,而且他仍然是誠實的,因為他內心確實沒有任何牴觸。所以尼采說,左右逢源而毫無罪惡感,撒謊而心安理得,是典型的現代特徵。
4.心靈的麻木和藝術的墮落
現代人的心靈是麻木的,為此需要刺激劑,又是容易病態地亢奮的,所以又需要麻醉劑,現代藝術就起了這個刺激劑和麻醉劑的作用。因為厭倦和麻木,現代人渴望痛苦、憤怒、仇恨、激昂、驚嚇、緊張等等這類激烈的情感,人為地製造亢奮,於是現代藝術家就率領著浩浩蕩蕩的激情,就好像率領著一群狂吠的狗,按照現代人的要求放開它們,讓它們向現代人撲去。現代人寧願被捕獵、咬傷、撕碎,也不願意在寂靜中與自己相處,與自己相處,這對現代人來說是最可怕的,就像怕鬼一樣地害怕。亢奮過頭了,現代藝術家就提供麻醉劑,那些靡靡之音或者虛假的宗教音樂。
第78章 尼采對現代文化的批判(3)
現代藝術墮落的另一個表現是娛樂化,藝術不再有嚴肅的使命了,變成了娛樂的閒事,茶餘飯後的消遣。尼采說,沒有一個時代,人們對藝術談論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他尤其討厭劇場,歐洲人去看歌劇的時候,一個個都非常正經,穿最體面的衣服,可是在尼采看來,在劇場裡人是最沒有個性的,都成了公眾,審美趣味都一樣了。他說了一句很損的話,說劇場是趣味上的公共廁所(笑聲),大家都到那裡排泄去了。
三、解剖現代文化的主角
在尼采看來,現代文化實質上已經不是文化,在現代文化舞台上唱主角的當然也不是文化,而是一些偽裝成文化出現的角色,真正的主角是誰呢?我歸納了一下,按照他的論述,最重要的角色是四個,就是學術、新聞、、商業和政治,現代文化是被這四個角色支配的。學術是關於過去時代文化的知識,新聞是當下的信息,商業是個體的利益,政治是國家的利益,現代文化基本上是被信息和利益支配的。
1.學術(學者)
學術就是關於過去時代文化的知識,現代文化基本上是學術,上面已經談了。尼采對學者有很多的描述,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學術的鄙視。他把學者看成藝術家和哲學家的反面,在他眼中,真正的哲學家和藝術家是有創造性的,學者基本上沒有創造性。
首先,學者的生命是不健康的。學術不關心人性,不但不關心,而且是摧殘人性的。它把學者當作它的僕人,強迫他們為自己服務,使他們的天性扭曲和枯竭,盲目地、過早地為科學獻身,以一個駝背為其特徵。按照尼采的描繪,學者是一副可憐相,一輩子坐在墨水瓶前面,現在是坐在電腦前面,彎著腰,基本上我也過這樣的生活(笑聲),頭垂在紙上,在書齋沉重的天花板下過著壓抑的生活,長成了精神上和肉體上的駝背。學者一旦占有了一門學問,就被這門學問占有,在一個小角落裡畸形地生長,成為他那個專業的犧牲品。(笑聲)你們千萬不要走這條路(笑聲),不要太用功(笑聲),讀書面廣一點好。從事任何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的研究,都必須有深刻的哲學思維和廣闊的人文視野,如果你只局限在你的專業里,一定是搞不好的。
在尼采看來,學者之所以可憐,就是因為成了專業的奴僕。現在學術的範圍已經擴展得非常大,就像一個巨大的工廠,分工又非常細,分成很多車間,一個學者如果想在學術上有成就,就必須潛心於某一個狹小的專業領域,在一個小小的車間裡,守在某一台機器旁邊,一輩子在干同一件活。所以他說,學者實際上是科學工廠里的奴隸,是有學識的工人階層。你一輩子幹這同一件活,做這一小塊學術,你當然做得很好,能練就令人難以置信的精湛技藝,在這個領域你算得上是鶴立雞群,但是,在所有別的領域,你卻屬於雞群。這所有別的領域,尼采說實際上就是人生所有主要的事情,包括人生的境界,文化的修養,你都很平庸、很可憐,是一隻雞。大師的看法是一致的,愛因斯坦也說過,教育的目標不是培養專家,而是培育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他說什麼是專家?專家無非是一條訓練有素的狗(笑聲),在一個狹小的領域內訓練有素,反應靈敏而準確,但是在整個人生和文化的領域裡其實很膚淺。
被圈在一個可憐的角落裡,這樣過一輩子,當然是生命的犧牲和浪費。可是,尼采說,學者們非常謙虛,也就是說,把自己看得非常渺小,所以絲毫不感到這是犧牲和浪費。他們仿佛刻骨銘心地知道自己不是飛禽,只是爬蟲,只配爬行。文化的使命是要為人生探索和創造意義,可是,學者們這樣生活,自己的人生已經沒有意義,怎麼可能為人生探索和創造意義呢?這樣一種學術,吸血鬼似地榨取它的僕人的生命,究竟能有什麼價值?學術界的競爭非常激烈,用尼采的話說,大家都參加這個野蠻的賽跑,唯恐落在後面,在這種情形下,還有多少人能夠保持平靜的目光,看出這種賽跑毫無意義,本身就是一種野蠻呢?基本上都顧不上反省了,都看不出來了。
其次,如果說學者的生命是扭曲的,那麼,學者的靈魂是冷漠的,毫不關心人生的最高問題。尼采說,科學是冷漠的,沒有愛,對於人生的痛苦和渴望之情一無所知,眼中只有所謂的認識問題,在他們的視野里,人生的苦難和自己沒有關係,是一種不可理解的東西,最多也是一個認識問題罷了。
人生本來是充滿問題,值得我們質疑的。我們從虛無中來,又要到虛無中去,就好像走在懸崖上,後面是深淵,前面也是深淵,我們怎麼能不去想一下懸崖前後的深淵到底是什麼呢?怎麼能不去想一下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這種問題你是不能迴避的。可是,尼采說,學者的本性中有一個悖論,在他們眼中,人生不是問題,而是一份財產,他們不允許自己把生命浪費在思考人生的大問題上,卻又把全部時間和力量花在非常細小的任務上,比如數一朵花里有幾個雄蕊,或者敲碎路邊的石頭分析它的成分。換一種說法,面對世界和人生的整幅圖畫,學者不去思考和解釋這幅圖畫的含義是什麼,反而是把全部精力花在研究枝節問題上,比如這幅圖畫用的是什麼顏料,畫布用的是什麼布料,完全是舍本求末。所以,尼采說,在今天的時代,在天性真誠的人所關心的一切普遍性問題上,尤其是在最高的哲學問題上,學者已經完全沒有發言權了。我想這對我們在座的年輕學子是一個必要的提醒,我們不論從事的是什麼專業,都要有哲學的功底,用大問題的思考統率小問題的思考,用智慧照亮知識。一個學者不具備哲學的素質,就是一個根本性的缺陷。
4.心靈的麻木和藝術的墮落
現代人的心靈是麻木的,為此需要刺激劑,又是容易病態地亢奮的,所以又需要麻醉劑,現代藝術就起了這個刺激劑和麻醉劑的作用。因為厭倦和麻木,現代人渴望痛苦、憤怒、仇恨、激昂、驚嚇、緊張等等這類激烈的情感,人為地製造亢奮,於是現代藝術家就率領著浩浩蕩蕩的激情,就好像率領著一群狂吠的狗,按照現代人的要求放開它們,讓它們向現代人撲去。現代人寧願被捕獵、咬傷、撕碎,也不願意在寂靜中與自己相處,與自己相處,這對現代人來說是最可怕的,就像怕鬼一樣地害怕。亢奮過頭了,現代藝術家就提供麻醉劑,那些靡靡之音或者虛假的宗教音樂。
第78章 尼采對現代文化的批判(3)
現代藝術墮落的另一個表現是娛樂化,藝術不再有嚴肅的使命了,變成了娛樂的閒事,茶餘飯後的消遣。尼采說,沒有一個時代,人們對藝術談論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他尤其討厭劇場,歐洲人去看歌劇的時候,一個個都非常正經,穿最體面的衣服,可是在尼采看來,在劇場裡人是最沒有個性的,都成了公眾,審美趣味都一樣了。他說了一句很損的話,說劇場是趣味上的公共廁所(笑聲),大家都到那裡排泄去了。
三、解剖現代文化的主角
在尼采看來,現代文化實質上已經不是文化,在現代文化舞台上唱主角的當然也不是文化,而是一些偽裝成文化出現的角色,真正的主角是誰呢?我歸納了一下,按照他的論述,最重要的角色是四個,就是學術、新聞、、商業和政治,現代文化是被這四個角色支配的。學術是關於過去時代文化的知識,新聞是當下的信息,商業是個體的利益,政治是國家的利益,現代文化基本上是被信息和利益支配的。
1.學術(學者)
學術就是關於過去時代文化的知識,現代文化基本上是學術,上面已經談了。尼采對學者有很多的描述,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學術的鄙視。他把學者看成藝術家和哲學家的反面,在他眼中,真正的哲學家和藝術家是有創造性的,學者基本上沒有創造性。
首先,學者的生命是不健康的。學術不關心人性,不但不關心,而且是摧殘人性的。它把學者當作它的僕人,強迫他們為自己服務,使他們的天性扭曲和枯竭,盲目地、過早地為科學獻身,以一個駝背為其特徵。按照尼采的描繪,學者是一副可憐相,一輩子坐在墨水瓶前面,現在是坐在電腦前面,彎著腰,基本上我也過這樣的生活(笑聲),頭垂在紙上,在書齋沉重的天花板下過著壓抑的生活,長成了精神上和肉體上的駝背。學者一旦占有了一門學問,就被這門學問占有,在一個小角落裡畸形地生長,成為他那個專業的犧牲品。(笑聲)你們千萬不要走這條路(笑聲),不要太用功(笑聲),讀書面廣一點好。從事任何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的研究,都必須有深刻的哲學思維和廣闊的人文視野,如果你只局限在你的專業里,一定是搞不好的。
在尼采看來,學者之所以可憐,就是因為成了專業的奴僕。現在學術的範圍已經擴展得非常大,就像一個巨大的工廠,分工又非常細,分成很多車間,一個學者如果想在學術上有成就,就必須潛心於某一個狹小的專業領域,在一個小小的車間裡,守在某一台機器旁邊,一輩子在干同一件活。所以他說,學者實際上是科學工廠里的奴隸,是有學識的工人階層。你一輩子幹這同一件活,做這一小塊學術,你當然做得很好,能練就令人難以置信的精湛技藝,在這個領域你算得上是鶴立雞群,但是,在所有別的領域,你卻屬於雞群。這所有別的領域,尼采說實際上就是人生所有主要的事情,包括人生的境界,文化的修養,你都很平庸、很可憐,是一隻雞。大師的看法是一致的,愛因斯坦也說過,教育的目標不是培養專家,而是培育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他說什麼是專家?專家無非是一條訓練有素的狗(笑聲),在一個狹小的領域內訓練有素,反應靈敏而準確,但是在整個人生和文化的領域裡其實很膚淺。
被圈在一個可憐的角落裡,這樣過一輩子,當然是生命的犧牲和浪費。可是,尼采說,學者們非常謙虛,也就是說,把自己看得非常渺小,所以絲毫不感到這是犧牲和浪費。他們仿佛刻骨銘心地知道自己不是飛禽,只是爬蟲,只配爬行。文化的使命是要為人生探索和創造意義,可是,學者們這樣生活,自己的人生已經沒有意義,怎麼可能為人生探索和創造意義呢?這樣一種學術,吸血鬼似地榨取它的僕人的生命,究竟能有什麼價值?學術界的競爭非常激烈,用尼采的話說,大家都參加這個野蠻的賽跑,唯恐落在後面,在這種情形下,還有多少人能夠保持平靜的目光,看出這種賽跑毫無意義,本身就是一種野蠻呢?基本上都顧不上反省了,都看不出來了。
其次,如果說學者的生命是扭曲的,那麼,學者的靈魂是冷漠的,毫不關心人生的最高問題。尼采說,科學是冷漠的,沒有愛,對於人生的痛苦和渴望之情一無所知,眼中只有所謂的認識問題,在他們的視野里,人生的苦難和自己沒有關係,是一種不可理解的東西,最多也是一個認識問題罷了。
人生本來是充滿問題,值得我們質疑的。我們從虛無中來,又要到虛無中去,就好像走在懸崖上,後面是深淵,前面也是深淵,我們怎麼能不去想一下懸崖前後的深淵到底是什麼呢?怎麼能不去想一下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這種問題你是不能迴避的。可是,尼采說,學者的本性中有一個悖論,在他們眼中,人生不是問題,而是一份財產,他們不允許自己把生命浪費在思考人生的大問題上,卻又把全部時間和力量花在非常細小的任務上,比如數一朵花里有幾個雄蕊,或者敲碎路邊的石頭分析它的成分。換一種說法,面對世界和人生的整幅圖畫,學者不去思考和解釋這幅圖畫的含義是什麼,反而是把全部精力花在研究枝節問題上,比如這幅圖畫用的是什麼顏料,畫布用的是什麼布料,完全是舍本求末。所以,尼采說,在今天的時代,在天性真誠的人所關心的一切普遍性問題上,尤其是在最高的哲學問題上,學者已經完全沒有發言權了。我想這對我們在座的年輕學子是一個必要的提醒,我們不論從事的是什麼專業,都要有哲學的功底,用大問題的思考統率小問題的思考,用智慧照亮知識。一個學者不具備哲學的素質,就是一個根本性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