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革委會秘書又抬頭看了看暮色中的群山,火把越來越多,遠遠看去望不到頭,像一條神秘而光亮的長龍。他覺得今夜如果不開演,真有可能釀成重大事端,態度就軟了下來:“這樣吧,你女兒上學的事,不難辦,我明天一定給革委會主任說。”
“我很難相信你們。”岳母說。
“那我現在就向你保證,一定讓你女兒上學!”一個秘書就這麼作了決定,這就是“文革”。
“你說了不算數。”岳母還是很硬。
“那我現在就出發去找革委會主任,你上台!”秘書急了。
“那好,你出發,我上台!”岳母說著也看了看山路。秘書逆著火把的隊伍出發了,她也開始化裝。
幾天後,十二歲的小馬蘭拖著一個大木箱,裡邊塞著棉被和棉襖,擠上長途汽車向省城出發。岳父、岳母都分別向自己所在單位請假,說女兒實在太小,省城實在太遠,希望能送一送。兩個單位都不批准。
這次長途汽車,坐了整整八個小時。
聽兩位老人說完,我對那曾經延綿過火把長龍的青山,產生了渴念。
青山下,還有那群湊糧票的右派分子們挖出來的水庫,還有庇護過五歲馬蘭的葉家灣……
妻子對我的這種渴念很感動,說:“那就去一次吧,順便掃一掃長輩們的墓,好在都不
在省城。”
於是,我們一頭撲回到了青山大湖之間,撲回到了妻子十二歲之前留下過腳印的全部地方。
妻子踏入葉家灣時腳步非常小心。這是她五歲離開之後第一次回來,當年接收她的葉小文大爺還身體健朗。她還能記得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的池塘、土坡和泥牆。見到圍過來的鄉親她不斷致謝,感謝這個小村莊讓她在大難中借住了一段永生難忘的時光。
和我一樣,她後來以最長的時間借住在一座城市,而且很對得起那座城市。但是,那座城市在情義上,遠不及這個小村莊。
“大爺,從縣城過來那麼遠的路,當年你是怎麼把我馱過來的?騎在你肩上嗎?”妻子問葉大爺。
“不,是坐在拖蔬菜的板車上,也有一半路是你自己走的。”大爺記得很清楚。
“我記得滿路都是野花。”妻子說。
縣城叫太湖,我們仔仔細細地看了那些街道。今天,這些街道以巨大的熱忱歡迎我妻子的回來,古樸的石板小路邊擁擠著最醇厚的呼叫和微笑。
妻子說:“其實爸爸、媽媽到這裡,也是借住。太湖已經靠近湖北,對省城來說實在太遠,爸爸大學畢業時分配工作,被一個有背景的人‘調包’,糊裡糊塗到了這裡,以前連這地名也沒有聽說過。媽媽更有趣,本是安慶一所女子中學的‘校花’,畢業時聽說太湖招募演員,以為是江蘇的名勝太湖,興高采烈地來了,那天在這個小縣城住下後還問,明天到太湖還要趕多少路?”
“於是,小縣城裡文化最高的小伙子,遇到了小縣城裡最漂亮的女孩子……”我開起了玩笑。但這兩個“最”,倒是來到這裡後一再聽當地老人們說的,不是我的誇張。
“問題就出在這裡。”妻子說,“我後來一直聽很多大叔大媽感嘆,爸爸被打成右派分子受難半輩子,什麼罪名也沒有,只因為他是大學畢業生,而媽媽又漂亮了一點。人們見不得美好,更加見不得兩種美好的結合,覺得太刺眼了,就要想著法子來暗掉。”
“你好不容易到省城讀藝術學校,頭上一直頂著‘右派子女’的帽子吧?”我問。
“處處矮人一截,只能低頭用功。”她說,“在集體宿舍,一位女同學說,她的床飄得到雨,要與我換,我也覺得理所當然,立即換。”
我一算,那時間,正好是我爸爸病危,醫院和單位因他是“打倒對象”而不給會診,我瘋瘋癲癲地到處奔波而求告無門的日子。而且,也是這些年那幾個酒足飯飽的專業誹謗者憑空誹謗我有“歷史問題”的日子。
這時我們已站在縣城到省城去的路口。妻子說 :“那夜大青山上鄉親們的火把長龍救了我,讓我走通了這條路。現在才知道,並沒有走通。”
“我也沒有走通。”我說。
天已薄暮。我們抬頭,青山依舊,卻不知今夜,還有沒有一兩支火把閃爍?
余秋雨《借我一生》
借住何處(二)
冬至到了。
我和妻子提前一天回家鄉打點。第二天早上,幾個家人租了一輛旅行車,陪著媽媽,捧著爸爸的骨灰盒,也到了山口。我、妻子和一大批親眷、族人已在那裡等候。
等車一到,先把媽媽扶到她的表弟長標舅舅家休息,因為鄉俗不主張她出現在爸爸的下
葬現場。
我從弟弟手中接過爸爸的骨灰盒,走在最前面。琴花阿姨早已準備好一把大傘罩在我頭上。長標舅舅提醒我,要邊走邊喊。我問他喊什麼,他說,就喊 :“爸爸,回家了!”
於是我喊 :“爸爸,回家了!我們回家了!”
我童年時非常熟悉的山草氣息撲面而來。眼前就是了,大地的祭壇,百家的祠堂,永遠的吳石嶺。
上山坡了。山坡邊上已排著親眷、鄰里送的一個個花圈。腳下是山石和泥沙,還有大量落葉和松針。我又喊 :“爸爸您看,那麼多人陪著您,琴花阿姨給您打著傘,我們一起回家了!”
山坡下那條由東向西的路,就是我在六歲前的一個晚上獨自翻過吳石嶺和大廟嶺去尋找媽媽的路,這事,爸爸一直不知道。山坡上全是密密的楊梅樹,我在《牌坊》中寫過,小學同班同學中有一部分住在山腳下,家裡都有楊梅樹,楊梅季節邀請老師進山吃楊梅,老師進山後只聽到四周親熱的呼叫聲卻不見人影,呼叫聲來自於綠雲般的樹叢。這些描述,爸爸都讀過,他現在就要到綠雲深處長眠。
山坡往西一箭之遙,就是上林湖了。這裡細潔的泥土、清澈的湖水、純淨的炭火,燒制過曹操、王羲之、陶淵明、李白的酒杯。我在《鄉關何處》里寫到過這一切,這篇文章爸爸也讀過,從今天開始,他要夜夜傾聽那遙遠的宴饗。
宴饗結束之時,爸爸也許能見到那位尚未確證的祖先余上林先生,以及他的兒子和朱夫人,最後一對窯主夫婦。千年窯火與南宋一起熄滅,與岳飛、文天祥、辛棄疾一起熄滅,為的是留取半山的乾爽,來侍奉那一批古書,文化的遺脈。但遺脈一直沒有找到,直到今天。這裡邊埋藏著太多的未知,爸爸細緻,會有耐心去一一探詢。
無論如何,那個初春的夜晚,上林湖邊隨著一對年輕夫婦的喊聲,窯火一一熄滅時的景象非常壯觀。我想,從今以後,爸爸只要看到夕陽沉入上林湖時的悽美圖景,都會產生聯想。
隔著一條山路,對面的山坡上有一長溜平展的墓台,那裡留下了我家的另一段歷史。四年前我與妻子來拜掃時長草沒身、路徑難尋,便修築了這個水泥墓台,以及通向墓台的一條水泥小路。
“我很難相信你們。”岳母說。
“那我現在就向你保證,一定讓你女兒上學!”一個秘書就這麼作了決定,這就是“文革”。
“你說了不算數。”岳母還是很硬。
“那我現在就出發去找革委會主任,你上台!”秘書急了。
“那好,你出發,我上台!”岳母說著也看了看山路。秘書逆著火把的隊伍出發了,她也開始化裝。
幾天後,十二歲的小馬蘭拖著一個大木箱,裡邊塞著棉被和棉襖,擠上長途汽車向省城出發。岳父、岳母都分別向自己所在單位請假,說女兒實在太小,省城實在太遠,希望能送一送。兩個單位都不批准。
這次長途汽車,坐了整整八個小時。
聽兩位老人說完,我對那曾經延綿過火把長龍的青山,產生了渴念。
青山下,還有那群湊糧票的右派分子們挖出來的水庫,還有庇護過五歲馬蘭的葉家灣……
妻子對我的這種渴念很感動,說:“那就去一次吧,順便掃一掃長輩們的墓,好在都不
在省城。”
於是,我們一頭撲回到了青山大湖之間,撲回到了妻子十二歲之前留下過腳印的全部地方。
妻子踏入葉家灣時腳步非常小心。這是她五歲離開之後第一次回來,當年接收她的葉小文大爺還身體健朗。她還能記得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的池塘、土坡和泥牆。見到圍過來的鄉親她不斷致謝,感謝這個小村莊讓她在大難中借住了一段永生難忘的時光。
和我一樣,她後來以最長的時間借住在一座城市,而且很對得起那座城市。但是,那座城市在情義上,遠不及這個小村莊。
“大爺,從縣城過來那麼遠的路,當年你是怎麼把我馱過來的?騎在你肩上嗎?”妻子問葉大爺。
“不,是坐在拖蔬菜的板車上,也有一半路是你自己走的。”大爺記得很清楚。
“我記得滿路都是野花。”妻子說。
縣城叫太湖,我們仔仔細細地看了那些街道。今天,這些街道以巨大的熱忱歡迎我妻子的回來,古樸的石板小路邊擁擠著最醇厚的呼叫和微笑。
妻子說:“其實爸爸、媽媽到這裡,也是借住。太湖已經靠近湖北,對省城來說實在太遠,爸爸大學畢業時分配工作,被一個有背景的人‘調包’,糊裡糊塗到了這裡,以前連這地名也沒有聽說過。媽媽更有趣,本是安慶一所女子中學的‘校花’,畢業時聽說太湖招募演員,以為是江蘇的名勝太湖,興高采烈地來了,那天在這個小縣城住下後還問,明天到太湖還要趕多少路?”
“於是,小縣城裡文化最高的小伙子,遇到了小縣城裡最漂亮的女孩子……”我開起了玩笑。但這兩個“最”,倒是來到這裡後一再聽當地老人們說的,不是我的誇張。
“問題就出在這裡。”妻子說,“我後來一直聽很多大叔大媽感嘆,爸爸被打成右派分子受難半輩子,什麼罪名也沒有,只因為他是大學畢業生,而媽媽又漂亮了一點。人們見不得美好,更加見不得兩種美好的結合,覺得太刺眼了,就要想著法子來暗掉。”
“你好不容易到省城讀藝術學校,頭上一直頂著‘右派子女’的帽子吧?”我問。
“處處矮人一截,只能低頭用功。”她說,“在集體宿舍,一位女同學說,她的床飄得到雨,要與我換,我也覺得理所當然,立即換。”
我一算,那時間,正好是我爸爸病危,醫院和單位因他是“打倒對象”而不給會診,我瘋瘋癲癲地到處奔波而求告無門的日子。而且,也是這些年那幾個酒足飯飽的專業誹謗者憑空誹謗我有“歷史問題”的日子。
這時我們已站在縣城到省城去的路口。妻子說 :“那夜大青山上鄉親們的火把長龍救了我,讓我走通了這條路。現在才知道,並沒有走通。”
“我也沒有走通。”我說。
天已薄暮。我們抬頭,青山依舊,卻不知今夜,還有沒有一兩支火把閃爍?
余秋雨《借我一生》
借住何處(二)
冬至到了。
我和妻子提前一天回家鄉打點。第二天早上,幾個家人租了一輛旅行車,陪著媽媽,捧著爸爸的骨灰盒,也到了山口。我、妻子和一大批親眷、族人已在那裡等候。
等車一到,先把媽媽扶到她的表弟長標舅舅家休息,因為鄉俗不主張她出現在爸爸的下
葬現場。
我從弟弟手中接過爸爸的骨灰盒,走在最前面。琴花阿姨早已準備好一把大傘罩在我頭上。長標舅舅提醒我,要邊走邊喊。我問他喊什麼,他說,就喊 :“爸爸,回家了!”
於是我喊 :“爸爸,回家了!我們回家了!”
我童年時非常熟悉的山草氣息撲面而來。眼前就是了,大地的祭壇,百家的祠堂,永遠的吳石嶺。
上山坡了。山坡邊上已排著親眷、鄰里送的一個個花圈。腳下是山石和泥沙,還有大量落葉和松針。我又喊 :“爸爸您看,那麼多人陪著您,琴花阿姨給您打著傘,我們一起回家了!”
山坡下那條由東向西的路,就是我在六歲前的一個晚上獨自翻過吳石嶺和大廟嶺去尋找媽媽的路,這事,爸爸一直不知道。山坡上全是密密的楊梅樹,我在《牌坊》中寫過,小學同班同學中有一部分住在山腳下,家裡都有楊梅樹,楊梅季節邀請老師進山吃楊梅,老師進山後只聽到四周親熱的呼叫聲卻不見人影,呼叫聲來自於綠雲般的樹叢。這些描述,爸爸都讀過,他現在就要到綠雲深處長眠。
山坡往西一箭之遙,就是上林湖了。這裡細潔的泥土、清澈的湖水、純淨的炭火,燒制過曹操、王羲之、陶淵明、李白的酒杯。我在《鄉關何處》里寫到過這一切,這篇文章爸爸也讀過,從今天開始,他要夜夜傾聽那遙遠的宴饗。
宴饗結束之時,爸爸也許能見到那位尚未確證的祖先余上林先生,以及他的兒子和朱夫人,最後一對窯主夫婦。千年窯火與南宋一起熄滅,與岳飛、文天祥、辛棄疾一起熄滅,為的是留取半山的乾爽,來侍奉那一批古書,文化的遺脈。但遺脈一直沒有找到,直到今天。這裡邊埋藏著太多的未知,爸爸細緻,會有耐心去一一探詢。
無論如何,那個初春的夜晚,上林湖邊隨著一對年輕夫婦的喊聲,窯火一一熄滅時的景象非常壯觀。我想,從今以後,爸爸只要看到夕陽沉入上林湖時的悽美圖景,都會產生聯想。
隔著一條山路,對面的山坡上有一長溜平展的墓台,那裡留下了我家的另一段歷史。四年前我與妻子來拜掃時長草沒身、路徑難尋,便修築了這個水泥墓台,以及通向墓台的一條水泥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