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我的確活下來了。然而,在剛離開“牛棚”的時候,我已經雖生猶死,我成了一個半白痴,到商店去買東西,不知道怎樣說話。讓我抬起頭來走路,我覺得不習慣。耳邊不再響起“媽的!”“混蛋!”“王八蛋!”一類的詞兒,我覺得奇怪。見了人,我是口欲張而囁嚅,足欲行而趑趄。我幾乎成了一具行屍走肉,我已經“異化”為“非人”。
我的確活下來了,然而一個念頭老在咬我的心。我一向信奉的“士可殺,不可辱”的教條,怎麼到了現在竟被我完全地拋到腦後了呢?我有勇氣仗義執言,打抱不平,為什麼竟沒有勇氣用自己的性命來抗議這種暴行呢?我有時甚至覺得,隱忍苟活是可恥的。然而,怪還不怪在我的後悔,而在於我在很長的時間內並沒有把這件事同整個的“文化大革命”聯繫在一起。一直到1976年“四人幫”被打倒,我一直擁護七八年一次、一次七八年的“革命”。可見我的政治嗅覺是多麼遲鈍。
------------
我的心是一面鏡子(8)
------------
我做了四十多年的夢,我懷擁“原罪感”四十多年。上面提到的我那三個崇拜對象,我一直崇拜了四十多年。所有這一些對我來說是十分神聖的東西,都被“文革”打得粉碎,而今安在哉!我不否認,我這幾個崇拜對象大部分還是好的,我不應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至於我衷心擁護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則另是一碼事。這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最野蠻、最殘暴、最愚昧、最荒謬的一場悲劇,它給偉大的中華民族臉上抹了黑。我們永遠不應忘記!
“四人幫”垮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中央撥亂反正,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政策,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時間並不太長,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在全國人民眼前,全國知識分子眼前,天日重明,又有了希望。
我在上面講述了解放後四十多年來的遭遇和感受。在這一段時間內,我的心鏡里照出來的是運動,運動,運動;照出來的是我個人和眾多知識分子的遭遇;照出來的是我個人由懵懂到清醒的過程;照出來的是全國人民從政治和經濟危機的深淵岸邊回頭走向富庶的轉機。
我在20世紀生活了八十多年了。再過7年,這一世紀這一千紀就要結束了。這是一個非常複雜、變化多端的世紀。我心裡這一面鏡子照見的東西當然也是富於變化的,五花八門的,但又多姿多彩的。它既照見了陽關大道,也照見了獨木小橋;它既照見了山重水複,也照見了柳暗花明。我不敢保證我這一面心鏡絕對通明鋥亮,但是我卻相信,它是可靠的,其中反映的倒影是符合實際的。
我揣著這一面鏡子,一揣揣了八十多年。我現在怎樣來評價鏡子裡照出來的20世紀呢?我現在怎樣來評價鏡子裡照出來的我的一生呢?嗚呼,慨難言矣!慨難言矣!“卻道天涼好個秋”。我效法這一句詞,說上一句:天涼好個冬!
只有一點我是有信心的:21世紀將是中國文化(東方文化的核心)復興的世紀。現在世界上出現了許多影響人類生存前途的弊端,比如人口爆炸,大自然被污染,生態平衡被破壞,臭氧被破壞,糧食生產有限,淡水資源匱乏等等,這隻有中國文化能克服,這就是我的最後信念。
1993年2月17日
------------
後記——季羨林散文之美(1)
------------
季羨林先生今年已95高齡了。作為曾多年受惠於先生道德文章恩澤的我來說,替先生高興之餘,總想為先生做點什麼。這一想法與中國青年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的思想不謀而合。他們在徵得季羨林先生的首肯與李玉傑女士的支持以後,委託莊偉女士到天津與我商談該書的策劃方案,並由我來完成此事。我感到榮幸與激動並欣然應允。在我六十甲子之年為季先生做成此事,真的心滿意足又如願以償了。
出版社的編輯思想是希望採取分章編輯的方式,將季羨林先生不同時期所寫的人生經歷、人生體驗與人生回憶的文章以“我的人生感悟”為名,匯集整理成書,內容側重於“人生”二字,以指導當今青年一代樹立崇高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以及美好的人生理想。在通讀了季先生幾乎所有的相關文章和書籍之後,我以“修身”、“治學”、“寄情”、“曠達”為題,對先生的這些文字進行了編排,感到其中表現出博大精深的知識領域、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大度包容的道德修養等,都堪稱是對當前社會人心浮躁、道德流失、行為失范等現象的一種反撥,也是對現在有些年輕人惡劣低俗的生活情趣、玩世不恭的人生態度等的一種鞭笞和撻伐。閱讀先生的“人生感悟”,真有一種如大旱雲霓般的渴望、如醍醐灌頂般的豁然。
《我的人生感悟》里所收的都是季羨林先生有感而發所寫的具有文學性的文章,應歸入散文類。這些文人散文無論是回憶往事、記述師友,還是寫物抒情、感時言志,篇篇都洋溢著至深的真情,字字都流露出推敲的匠心,因此感人肺腑。而行文之優美、運筆之輕鬆,又令人愛不釋手。這些以真人真事為題材,以真情真意為蘊涵的散文並不刻意追求情節的完整與結構的清晰,而以篇幅不等、形式自由,表現出不拘一格的靈性,彰顯季先生的精神人格。
《我的人生感悟》里的散文不僅讓人看到的是作為散文家的季羨林,而且讓人發現了一個學者活的靈魂。這些散文思想厚重而文字輕靈,集史、識、才、情於一體,堪稱“老生派”散文的傑作。他以自身親歷過的事情,感受過的情愫,高度概括與濃縮了自己九十餘年漫長的人生苦旅中,那些最為刻骨銘心的生存體驗與人生感悟。由於他的學者經歷,這部散文集超越了個人生活史記錄,具有對人生、社會深度思考後的一種人文精神,表現出20世紀一代知識分子生存檔案的性質。從一個學者的人生個案,人們發現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批老知識分子的心靈史。正如《牛棚雜憶》封面上所寫的:“這是一本用血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他曾在“文革”中被“革命”小將打翻在地,永世不得翻身。“文革”後他否極泰來,獲得身心的雙重解放。八十多歲的耆老之人回味這段令人難忘的歷史,太多的遺憾和困惑油然而生。
季先生以充分的自覺、自察和自省精神,將真實的自我展現給世人。他無意將自己刻畫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正人君子”,一個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的“聖人”,而是以生活的原生態寫出自己是如何成為一個複雜的、多面體的現實中人。在《牛棚雜憶》“自序”中他寫道:“難道我是一個了不起的寬容大度的正人君子嗎﹖否,否,絕不是的。我有愛,有恨,會妒忌,想報復,我的寬容心腸不比任何人高。可是,一動報復之念,我立即想到,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那種氣氛中,每個人,不管他是哪一個山頭,哪一個派別,都像喝了迷魂湯一樣,異化為非人。”這種誠實和坦蕩,使得他的散文無不充滿學者的理性判斷和正義感。散文中的這種生活真實並不以暴露隱私為代價,也不為犧牲自我而譁眾取寵,那是一種學者要為表現生命價值追求、一種對社會和歷史的責任感所進行的靈魂考問,是一種複雜的精神特徵在一代知識分子身上的體現。季先生描寫自己個人化生活境遇的過程中,有許多記憶碎片是寫受屈辱受迫害情景的,但人們看到的不是個人的悲戚與哀怒,而是國家和人民遭受的不幸與恥辱。因此,當他從容不迫追尋往事時,他已處於另一更高層的生命境界中,有了“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占位高度,這是一種超越了個人視野與社會場景的敘述,已具有了人類普遍意義的追尋。季先生在《牛棚雜憶》“自序”中明白、透徹地寫道:“這場空前的災難,若不留下點記述,則我們的子孫將不會從中汲取應有的教訓,將來氣候一旦適合,還會有人發瘋,干出同樣殘暴的蠢事。”這是何等的明智、何等的高瞻遠矚啊這種寫作理念無疑更多地屬於像季先生一類學者型的散文家所特有。他們對於社會現實和世界未來的憂慮和覺悟,也使他們自身完成了一場自我的“煉獄”,形成一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義憤填膺式的敘述表達,這也是季先生最閃光的敘述之一。
我的確活下來了,然而一個念頭老在咬我的心。我一向信奉的“士可殺,不可辱”的教條,怎麼到了現在竟被我完全地拋到腦後了呢?我有勇氣仗義執言,打抱不平,為什麼竟沒有勇氣用自己的性命來抗議這種暴行呢?我有時甚至覺得,隱忍苟活是可恥的。然而,怪還不怪在我的後悔,而在於我在很長的時間內並沒有把這件事同整個的“文化大革命”聯繫在一起。一直到1976年“四人幫”被打倒,我一直擁護七八年一次、一次七八年的“革命”。可見我的政治嗅覺是多麼遲鈍。
------------
我的心是一面鏡子(8)
------------
我做了四十多年的夢,我懷擁“原罪感”四十多年。上面提到的我那三個崇拜對象,我一直崇拜了四十多年。所有這一些對我來說是十分神聖的東西,都被“文革”打得粉碎,而今安在哉!我不否認,我這幾個崇拜對象大部分還是好的,我不應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至於我衷心擁護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則另是一碼事。這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最野蠻、最殘暴、最愚昧、最荒謬的一場悲劇,它給偉大的中華民族臉上抹了黑。我們永遠不應忘記!
“四人幫”垮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中央撥亂反正,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政策,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時間並不太長,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在全國人民眼前,全國知識分子眼前,天日重明,又有了希望。
我在上面講述了解放後四十多年來的遭遇和感受。在這一段時間內,我的心鏡里照出來的是運動,運動,運動;照出來的是我個人和眾多知識分子的遭遇;照出來的是我個人由懵懂到清醒的過程;照出來的是全國人民從政治和經濟危機的深淵岸邊回頭走向富庶的轉機。
我在20世紀生活了八十多年了。再過7年,這一世紀這一千紀就要結束了。這是一個非常複雜、變化多端的世紀。我心裡這一面鏡子照見的東西當然也是富於變化的,五花八門的,但又多姿多彩的。它既照見了陽關大道,也照見了獨木小橋;它既照見了山重水複,也照見了柳暗花明。我不敢保證我這一面心鏡絕對通明鋥亮,但是我卻相信,它是可靠的,其中反映的倒影是符合實際的。
我揣著這一面鏡子,一揣揣了八十多年。我現在怎樣來評價鏡子裡照出來的20世紀呢?我現在怎樣來評價鏡子裡照出來的我的一生呢?嗚呼,慨難言矣!慨難言矣!“卻道天涼好個秋”。我效法這一句詞,說上一句:天涼好個冬!
只有一點我是有信心的:21世紀將是中國文化(東方文化的核心)復興的世紀。現在世界上出現了許多影響人類生存前途的弊端,比如人口爆炸,大自然被污染,生態平衡被破壞,臭氧被破壞,糧食生產有限,淡水資源匱乏等等,這隻有中國文化能克服,這就是我的最後信念。
1993年2月17日
------------
後記——季羨林散文之美(1)
------------
季羨林先生今年已95高齡了。作為曾多年受惠於先生道德文章恩澤的我來說,替先生高興之餘,總想為先生做點什麼。這一想法與中國青年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的思想不謀而合。他們在徵得季羨林先生的首肯與李玉傑女士的支持以後,委託莊偉女士到天津與我商談該書的策劃方案,並由我來完成此事。我感到榮幸與激動並欣然應允。在我六十甲子之年為季先生做成此事,真的心滿意足又如願以償了。
出版社的編輯思想是希望採取分章編輯的方式,將季羨林先生不同時期所寫的人生經歷、人生體驗與人生回憶的文章以“我的人生感悟”為名,匯集整理成書,內容側重於“人生”二字,以指導當今青年一代樹立崇高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以及美好的人生理想。在通讀了季先生幾乎所有的相關文章和書籍之後,我以“修身”、“治學”、“寄情”、“曠達”為題,對先生的這些文字進行了編排,感到其中表現出博大精深的知識領域、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大度包容的道德修養等,都堪稱是對當前社會人心浮躁、道德流失、行為失范等現象的一種反撥,也是對現在有些年輕人惡劣低俗的生活情趣、玩世不恭的人生態度等的一種鞭笞和撻伐。閱讀先生的“人生感悟”,真有一種如大旱雲霓般的渴望、如醍醐灌頂般的豁然。
《我的人生感悟》里所收的都是季羨林先生有感而發所寫的具有文學性的文章,應歸入散文類。這些文人散文無論是回憶往事、記述師友,還是寫物抒情、感時言志,篇篇都洋溢著至深的真情,字字都流露出推敲的匠心,因此感人肺腑。而行文之優美、運筆之輕鬆,又令人愛不釋手。這些以真人真事為題材,以真情真意為蘊涵的散文並不刻意追求情節的完整與結構的清晰,而以篇幅不等、形式自由,表現出不拘一格的靈性,彰顯季先生的精神人格。
《我的人生感悟》里的散文不僅讓人看到的是作為散文家的季羨林,而且讓人發現了一個學者活的靈魂。這些散文思想厚重而文字輕靈,集史、識、才、情於一體,堪稱“老生派”散文的傑作。他以自身親歷過的事情,感受過的情愫,高度概括與濃縮了自己九十餘年漫長的人生苦旅中,那些最為刻骨銘心的生存體驗與人生感悟。由於他的學者經歷,這部散文集超越了個人生活史記錄,具有對人生、社會深度思考後的一種人文精神,表現出20世紀一代知識分子生存檔案的性質。從一個學者的人生個案,人們發現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批老知識分子的心靈史。正如《牛棚雜憶》封面上所寫的:“這是一本用血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他曾在“文革”中被“革命”小將打翻在地,永世不得翻身。“文革”後他否極泰來,獲得身心的雙重解放。八十多歲的耆老之人回味這段令人難忘的歷史,太多的遺憾和困惑油然而生。
季先生以充分的自覺、自察和自省精神,將真實的自我展現給世人。他無意將自己刻畫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正人君子”,一個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的“聖人”,而是以生活的原生態寫出自己是如何成為一個複雜的、多面體的現實中人。在《牛棚雜憶》“自序”中他寫道:“難道我是一個了不起的寬容大度的正人君子嗎﹖否,否,絕不是的。我有愛,有恨,會妒忌,想報復,我的寬容心腸不比任何人高。可是,一動報復之念,我立即想到,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那種氣氛中,每個人,不管他是哪一個山頭,哪一個派別,都像喝了迷魂湯一樣,異化為非人。”這種誠實和坦蕩,使得他的散文無不充滿學者的理性判斷和正義感。散文中的這種生活真實並不以暴露隱私為代價,也不為犧牲自我而譁眾取寵,那是一種學者要為表現生命價值追求、一種對社會和歷史的責任感所進行的靈魂考問,是一種複雜的精神特徵在一代知識分子身上的體現。季先生描寫自己個人化生活境遇的過程中,有許多記憶碎片是寫受屈辱受迫害情景的,但人們看到的不是個人的悲戚與哀怒,而是國家和人民遭受的不幸與恥辱。因此,當他從容不迫追尋往事時,他已處於另一更高層的生命境界中,有了“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占位高度,這是一種超越了個人視野與社會場景的敘述,已具有了人類普遍意義的追尋。季先生在《牛棚雜憶》“自序”中明白、透徹地寫道:“這場空前的災難,若不留下點記述,則我們的子孫將不會從中汲取應有的教訓,將來氣候一旦適合,還會有人發瘋,干出同樣殘暴的蠢事。”這是何等的明智、何等的高瞻遠矚啊這種寫作理念無疑更多地屬於像季先生一類學者型的散文家所特有。他們對於社會現實和世界未來的憂慮和覺悟,也使他們自身完成了一場自我的“煉獄”,形成一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義憤填膺式的敘述表達,這也是季先生最閃光的敘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