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下面介紹葉崇智(公超)教授。他教我們第一年英語,用的課本是英國女作家JaneAusten的《傲慢與偏見》。他的教學法非常離奇,一不講授,二不解釋,而是按照學生的座次——我先補充一句,學生的座次是並不固定的——從第一排右手起,每一個學生念一段,依次念下去。念多麼長?好像也並沒有一定之規,他一聲令下:Stop!於是就stop了。他問學生:“有問題沒有?”如果沒有,就是鄰座的第二個學生念下去。有一次,一個同學提了一個問題,他大聲喝道:“查字典去!”一聲獅子吼,全堂愕然、肅然,屋裡靜得能聽到彼此的呼吸聲。從此天下太平,再沒有人提任何問題了。就這樣過了一年。公超先生英文非常好,對英國散文大概是很有研究的。可惜他惜墨如金,從來沒見他寫過任何文章。
在文壇上,公超先生大概屬於新月派一系。他曾主編過——或者幫助編過一個純文學雜誌《學文》。我曾寫過一篇散文《年》,送給了他。他給予這篇文章極高的評價,說我寫的不是小思想、小感情,而是“人類普遍的意識”。他立即將文章送《學文》發表。這實出我望外,欣然自喜,頗有受寵若驚之感。為了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兼懷有巴結之意,我寫了一篇《我是怎樣寫起文章來的?》送呈先生。然而,這次卻大出我意料,狠狠地碰了一個釘子。他把我叫了去,鐵青著臉,把原稿擲給了我,大聲說道:“我一個字都沒有看!”我一時目瞪口呆,趕快拿著文章開路大吉。箇中原因我至今不解。難道這樣的文章只有成了名的作家才配得上去寫嗎?此文原稿已經佚失,我自己是自我感覺極為良好的。平心而論,我在清華4年,只寫過幾篇散文:《年》、《黃昏》、《寂寞》、《枸杞樹》,一直到今天,還是一片讚美聲。清夜捫心,這樣的文章我今天無論如何也寫不出來了。我一生從不敢以作家自居,而只以學術研究者自命。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如果說我的學術研究起點很低的話,我的散文創作的起點應該說是不低的。
------------
學海泛槎(4)
------------
公超先生雖然一篇文章也不寫,但是,他並非懶於動腦筋的人。有一次,他告訴我們幾個同學,他正考慮一個問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人的感覺——或者只是詩人的感覺的轉換問題。他舉了一句唐詩:“靜聽松風寒。”最初只是用耳朵聽,然而後來卻變成了軀體的感受“寒”。雖然後來沒見有文章寫出,卻表示他在考慮一些文藝理論的問題。當時教授與學生之間有明顯的鴻溝:教授工資高,社會地位高,存在決定意識,由此就形成了“教授架子”這一個詞兒。我們學生只是一群有待於到社會上去搶一隻飯碗的碌碌青年。我們同教授們不大來往,路上見了面,也是望望然而去之,不敢用代替西方“早安”、“晚安”一類的致敬詞兒的“國禮”:“你吃飯了嗎?”“你到哪裡去呀?”去向教授們表示敬意。公超先生後來當了大官:台灣的外交部長。關於這一件事,我同我的一位師弟——一位著名的詩人有不同的看法。我曾在香港《大公報·文學副刊》上發表過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此事。此文上面已提到。
現在再介紹一位不能算是主要教授的外國女教授,她是德國人華蘭德小姐,講授法語。她滿頭銀髮,閃閃發光,恐怕已經有了一把子年紀,終身未婚。中國人習慣稱之為“老姑娘”。也許正因為她是“老姑娘”,所以脾氣有點變態。用醫生的話說,可能就是迫害狂。她教一年級法語,像是教初小一年級的學生。後來我領略到的那種德國外語教學方法,她一點都沒有。極簡單的句子,翻來覆去地教,令人從內心深處厭惡。她脾氣卻極壞,又極怪,每堂課都在罵人。如果學生的卷子答得極其正確,讓她無辮子可抓,她就越發生氣,氣得簡直
渾身發抖,面紅耳赤,開口罵人,語無倫次。結果是把80%的學生全罵走了,只剩下我們五六個不怕罵的學生。我們商量“教訓”她一下。有一天,在課堂上,我們一齊站起來,對她狠狠地頂撞了一番。大出我們所料,她屈服了。從此以後,天下太平,再也沒有看到她撒野罵人了。她住在當時燕京大學南面軍機處的一座大院子裡,同一個美國“老姑娘”相依為命。二人合夥吃飯,輪流每人管一個月的伙食。在這一個月中,不管伙食的那一位就百般挑剔,惡毒咒罵。到了下個月,人變換了位置,罵者與被罵者也顛倒了過來。總之是每月每天必吵。然而二人卻誰也離不開誰,好像吵架已經成了生活的必不可缺的內容。
我在上面介紹了清華西洋文學系的大概情況,決沒有一句謊言。中國古話:為尊者諱,為賢者諱。這道理我不是不懂。但是為了真理,我不能用撒謊來諱,我只能據實直說。我也決不是說,西洋文學系一無是處。這個系能出像錢鍾書和萬家寶(曹禺)這樣大師級的人物,必然有它的道理。我在這裡無法詳細推究了。
專就我個人而論,專從學術研究發軔這個角度上來看,我認為,我在清華4年,有兩門課對我影響最大:一門是旁聽而又因時間衝突沒能聽全的歷史系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一門是中文系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是一門選修課。這兩門不屬於西洋文學系的課程,我可萬沒有想到會對我終生產生了深刻而悠久的影響,決非本系的任何課程所能相比於萬一。陳先生上課時讓每個學生都買一本《六祖壇經》。我曾到今天的美術館後面的某一座大寺廟裡去購買此書。先生上課時,任何廢話都不說,先在黑板上抄寫資料,把黑板抄得滿滿的,然後再根據所抄的資料進行講解分析;對一般人都不注意的地方提出嶄新的見解,令人頓生石破天驚之感,仿佛酷暑飲冰,涼意遍體,茅塞頓開。聽他講課,簡直是最高最純的享受。這同他寫文章的做法如出一轍。當時我對他的學術論文已經讀了一些,比如《四聲三問》等等。每每還同幾個同學到原物理樓南邊王靜安先生紀念碑前,共同閱讀寅恪先生撰寫的碑文,覺得文體與流俗不同,我們戲說這是“同光體”。有時在路上碰到先生腋下夾著一個黃布書包,走到什麼地方去上課,步履穩重,目不斜視,學生們都投以極其尊重的目光。
朱孟實(光潛)先生是北大的教授,在清華兼課。當時他才從歐洲學成歸來。他講“文藝心理學”,其實也就是美學。他的著作《文藝心理學》還沒有出版,也沒有講義,他只是口講,我們筆記。孟實先生的口才並不好,他不屬於能言善辯一流,而且還似乎有點怕學生,講課時眼睛總是往上翻,看著天花板上的某—個地方,不敢瞪著眼睛看學生。可他一句廢話也不說,慢條斯理,操著安徽鄉音很重的藍青官話,講著並不太容易理解的深奧玄虛的美學道理,句句仿佛都能鑽入學生心中。他顯然同魯迅先生所說的那一類,在外國把老子或莊子寫成論文讓洋人嚇了一跳,回國後卻偏又講康德、黑格爾的教授,完全不可相提並論。他深通西方哲學和當時在西方流行的美學流派,而對中國舊的詩詞又極嫻熟。所以在課堂上引東證西或引西證東,觸類旁通,頭頭是道,毫無感扞格牽強之處。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比較文學,比較詩學。這樣的本領,在當時是鳳毛麟角,到了今天,也不多見。他講的許多理論,我終身難忘,比如Lipps的“感情移人說”,到現在我還認為是真理,不能更動。
在文壇上,公超先生大概屬於新月派一系。他曾主編過——或者幫助編過一個純文學雜誌《學文》。我曾寫過一篇散文《年》,送給了他。他給予這篇文章極高的評價,說我寫的不是小思想、小感情,而是“人類普遍的意識”。他立即將文章送《學文》發表。這實出我望外,欣然自喜,頗有受寵若驚之感。為了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兼懷有巴結之意,我寫了一篇《我是怎樣寫起文章來的?》送呈先生。然而,這次卻大出我意料,狠狠地碰了一個釘子。他把我叫了去,鐵青著臉,把原稿擲給了我,大聲說道:“我一個字都沒有看!”我一時目瞪口呆,趕快拿著文章開路大吉。箇中原因我至今不解。難道這樣的文章只有成了名的作家才配得上去寫嗎?此文原稿已經佚失,我自己是自我感覺極為良好的。平心而論,我在清華4年,只寫過幾篇散文:《年》、《黃昏》、《寂寞》、《枸杞樹》,一直到今天,還是一片讚美聲。清夜捫心,這樣的文章我今天無論如何也寫不出來了。我一生從不敢以作家自居,而只以學術研究者自命。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如果說我的學術研究起點很低的話,我的散文創作的起點應該說是不低的。
------------
學海泛槎(4)
------------
公超先生雖然一篇文章也不寫,但是,他並非懶於動腦筋的人。有一次,他告訴我們幾個同學,他正考慮一個問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人的感覺——或者只是詩人的感覺的轉換問題。他舉了一句唐詩:“靜聽松風寒。”最初只是用耳朵聽,然而後來卻變成了軀體的感受“寒”。雖然後來沒見有文章寫出,卻表示他在考慮一些文藝理論的問題。當時教授與學生之間有明顯的鴻溝:教授工資高,社會地位高,存在決定意識,由此就形成了“教授架子”這一個詞兒。我們學生只是一群有待於到社會上去搶一隻飯碗的碌碌青年。我們同教授們不大來往,路上見了面,也是望望然而去之,不敢用代替西方“早安”、“晚安”一類的致敬詞兒的“國禮”:“你吃飯了嗎?”“你到哪裡去呀?”去向教授們表示敬意。公超先生後來當了大官:台灣的外交部長。關於這一件事,我同我的一位師弟——一位著名的詩人有不同的看法。我曾在香港《大公報·文學副刊》上發表過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此事。此文上面已提到。
現在再介紹一位不能算是主要教授的外國女教授,她是德國人華蘭德小姐,講授法語。她滿頭銀髮,閃閃發光,恐怕已經有了一把子年紀,終身未婚。中國人習慣稱之為“老姑娘”。也許正因為她是“老姑娘”,所以脾氣有點變態。用醫生的話說,可能就是迫害狂。她教一年級法語,像是教初小一年級的學生。後來我領略到的那種德國外語教學方法,她一點都沒有。極簡單的句子,翻來覆去地教,令人從內心深處厭惡。她脾氣卻極壞,又極怪,每堂課都在罵人。如果學生的卷子答得極其正確,讓她無辮子可抓,她就越發生氣,氣得簡直
渾身發抖,面紅耳赤,開口罵人,語無倫次。結果是把80%的學生全罵走了,只剩下我們五六個不怕罵的學生。我們商量“教訓”她一下。有一天,在課堂上,我們一齊站起來,對她狠狠地頂撞了一番。大出我們所料,她屈服了。從此以後,天下太平,再也沒有看到她撒野罵人了。她住在當時燕京大學南面軍機處的一座大院子裡,同一個美國“老姑娘”相依為命。二人合夥吃飯,輪流每人管一個月的伙食。在這一個月中,不管伙食的那一位就百般挑剔,惡毒咒罵。到了下個月,人變換了位置,罵者與被罵者也顛倒了過來。總之是每月每天必吵。然而二人卻誰也離不開誰,好像吵架已經成了生活的必不可缺的內容。
我在上面介紹了清華西洋文學系的大概情況,決沒有一句謊言。中國古話:為尊者諱,為賢者諱。這道理我不是不懂。但是為了真理,我不能用撒謊來諱,我只能據實直說。我也決不是說,西洋文學系一無是處。這個系能出像錢鍾書和萬家寶(曹禺)這樣大師級的人物,必然有它的道理。我在這裡無法詳細推究了。
專就我個人而論,專從學術研究發軔這個角度上來看,我認為,我在清華4年,有兩門課對我影響最大:一門是旁聽而又因時間衝突沒能聽全的歷史系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一門是中文系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是一門選修課。這兩門不屬於西洋文學系的課程,我可萬沒有想到會對我終生產生了深刻而悠久的影響,決非本系的任何課程所能相比於萬一。陳先生上課時讓每個學生都買一本《六祖壇經》。我曾到今天的美術館後面的某一座大寺廟裡去購買此書。先生上課時,任何廢話都不說,先在黑板上抄寫資料,把黑板抄得滿滿的,然後再根據所抄的資料進行講解分析;對一般人都不注意的地方提出嶄新的見解,令人頓生石破天驚之感,仿佛酷暑飲冰,涼意遍體,茅塞頓開。聽他講課,簡直是最高最純的享受。這同他寫文章的做法如出一轍。當時我對他的學術論文已經讀了一些,比如《四聲三問》等等。每每還同幾個同學到原物理樓南邊王靜安先生紀念碑前,共同閱讀寅恪先生撰寫的碑文,覺得文體與流俗不同,我們戲說這是“同光體”。有時在路上碰到先生腋下夾著一個黃布書包,走到什麼地方去上課,步履穩重,目不斜視,學生們都投以極其尊重的目光。
朱孟實(光潛)先生是北大的教授,在清華兼課。當時他才從歐洲學成歸來。他講“文藝心理學”,其實也就是美學。他的著作《文藝心理學》還沒有出版,也沒有講義,他只是口講,我們筆記。孟實先生的口才並不好,他不屬於能言善辯一流,而且還似乎有點怕學生,講課時眼睛總是往上翻,看著天花板上的某—個地方,不敢瞪著眼睛看學生。可他一句廢話也不說,慢條斯理,操著安徽鄉音很重的藍青官話,講著並不太容易理解的深奧玄虛的美學道理,句句仿佛都能鑽入學生心中。他顯然同魯迅先生所說的那一類,在外國把老子或莊子寫成論文讓洋人嚇了一跳,回國後卻偏又講康德、黑格爾的教授,完全不可相提並論。他深通西方哲學和當時在西方流行的美學流派,而對中國舊的詩詞又極嫻熟。所以在課堂上引東證西或引西證東,觸類旁通,頭頭是道,毫無感扞格牽強之處。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比較文學,比較詩學。這樣的本領,在當時是鳳毛麟角,到了今天,也不多見。他講的許多理論,我終身難忘,比如Lipps的“感情移人說”,到現在我還認為是真理,不能更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