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上面我胡思亂想得太遠了,還是回到我們人世間來吧。我坦白承認,我對人生的奧秘參透得還不夠,我對自然規律參透得也還不夠。我仍然十分懷念我的咪咪。我心裡仿佛有一個空白,非填起來不行。我一定要找一隻同咪咪一模一樣的白色波斯貓。後來果然朋友又送來了一隻,渾身長毛,潔白如雪,兩隻眼睛全是綠的,亮晶晶像兩塊綠寶石。為了紀念死去的咪咪,我仍然為它命名“咪咪”,見了它,就像見到老咪咪一樣。過了大約又有一年的光景,友人又送了我一隻據說是純種的波斯貓,兩隻眼睛顏色不同,一黃一藍。在太陽光下,黃
的特別黃,藍的特別藍,像兩顆黃藍寶石,閃閃發光,競妍爭艷。這隻貓特別調皮,簡直是膽大無邊,然而也因此就更特別可愛。這一下子又忙壞了虎子,它認為這兩隻小貓都是自己的親生女兒,硬逼著它們吮吸自己那乾癟的奶頭。只要它走出去,不知在什麼地方弄到了小鳥、蚱蜢之類,就帶回家來,給兩隻小貓吃。好久沒有聽到的“咪噢”喚小貓的聲音,現在又聽到了。我心裡漾起了一絲絲甜意。這大大地減輕了我對老咪咪的懷念。
可是歲月不饒人,也不會饒貓的。這一隻“土貓”虎子已經活到十四歲。據通達世情的人們說,貓的十四歲,就等於人的八九十歲。這樣一來,我自己不是成了虎子的同齡“人”了嗎?這個虎子卻也真怪。有時候,頗現出一些老相。兩隻炯炯有神的眼睛裡忽然被一層薄膜蒙了起來;嘴裡流出了哈喇子,鬍子上都沾得亮晶晶的;不大想往屋裡來,日日夜夜扒在陽台上蜂窩煤堆上,不吃,不喝。我有了老咪咪的經驗,知道它快不行了。我也跑到海淀,去買來牛肉和豬肝,想讓它不要餓著肚子離開這個世界。我隨時準備著:第二天早晨一睜眼,虎子不見了。結果虎子並沒有這樣干。我天天凌晨第一件事就是來看虎子;隔著窗子,依然黑糊糊的一團,臥在那裡。我心裡感到安慰。有時候,它也起來走動了。我在本文開頭時寫的就是去年深秋一個下雨天我隔窗看到的虎子的情況。
------------
老貓(4)
------------
到了今天,半年又過去了。虎子不但沒有走,而且頑健勝昔,仍然是天天出去。有時候在晚上,窗外的布帘子的一角驀地被掀了起來,一個丑角似的三花臉一閃。我便知道,這是虎子回來了,連忙開門,放它進來。大概同某一些老年人一樣——不是所有的老年人——到了暮年就改惡向善,虎子的脾氣大大地改變了。幾乎再也不咬人了。我早晨摸黑起床,寫作看書累了,常常到門外湖邊山下去走一走。此時,我冷不防腳下忽然踢著了一團軟乎乎的東西。這是虎子。它在夜裡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呆了一夜,現在看到了我,一下子竄了出來,用身子蹭我的腿,在我身前和身後轉悠。它跟著我,亦步亦趨,我走到哪裡,它就跟到哪裡,寸步不離。我有時故意爬上小山,以為它不會跟來了,然而一回頭,虎子正跟在身後。貓是從來不跟人散步的,只有狗才這樣干。有時候碰到過路的人,他們見了這情景,都大為吃驚。“你看貓跟著主人散步哩!”他們說,露出滿臉驚奇的神色。最近一個時期,虎子似乎更精力旺盛了,它返老還童了。有時候竟帶一個它重孫輩的小公貓到我們家陽台上來。“今夜我們相識。”虎子用不著介紹就相識了。看樣子,虎子一去不復返的日子遙遙無期了。我成了擁有三隻貓的家庭的主人。
我養了十幾年貓,前後共有四隻。貓們向人們學習什麼,我不通貓語,無法詢問。我作為一個人卻確實向貓學習了一些有用的東西。上面講過的對處理死亡的辦法,就是一個例子。我自己畢竟年紀已經很大了,常常想到死的問題。魯迅五十多歲就想到了,我真是瞠乎後矣。人生必有死,這是無法抗禦的。而且我還認為,死也是好事情。如果世界上的人都不死,連我們的軒轅老祖和孔老夫子今天依然峨冠博帶,坐著奔馳車,到天安門去遛彎兒,你想人類世界會成一個什麼樣子!人是百代的過客,總是要走過去的,這決不會影響地球的轉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每一代人都只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途接力賽的一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是宇宙常規。人老了要死,像在淨土裡那樣,應該算是一件喜事。老人跑完了自己的一棒,把棒交給後人,自己要休息了,這是正常的。不管快慢,他們總算跑完了一棒,總算對人類的進步做出了貢獻,總算盡上了自己的天職。年老了要退休,這是身體精神狀況所決定的,不是哪個人能改變的。老人們會不會感到寂寞呢?我認為,會的。但是我卻覺得,這寂寞是順乎自然的,從倫理的高度來看,甚至是應該的。我始終主張,老年人應該為青年人活著,而不是相反。青年人有接力棒在手,世界是他們的,未來是他們的,希望是他們的。吾輩老年人的天職是盡上自己僅存的精力,幫助他們前進,必要時要躺在地上,讓他們踏著自己的軀體前進,前進。如果由於害怕寂寞而學習《紅樓夢》里的賈母,讓一家人都圍著自己轉,這不但是辦不到的,而且從人類前途利益來看是犯罪的行為。我說這些話,也許有人懷疑,我是不是碰到了什麼不如意的事,才說出這樣令某些人駭怪的話來。不,不,決不。我現在身體頑健,家庭和睦,在社會上廣有朋友,每天照樣讀書、寫作、會客、開會不輟。我沒有不如意的事情,也沒有感到寂寞。不過自己畢竟已逾耄耋之年,面前的路有限了,不免有時候胡思亂想。而且,我同貓們相處久了,覺得它們有些東西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這些萬物之靈應該屈尊一下,學習學習。即使只學到貓們處理死亡大事這一手,我們社會上會減少多少麻煩呀!
“那麼,你是不是準備學習呢?”我仿佛聽到有人這樣質問了。是的,我心裡是想學習的。不過也還有些困難。我沒有貓的本能,我不知道自己的大限何時來到。而且我還有點兒擔心。如果我真正學習了貓,有一天忽然偷偷地溜出了家門,到一個旮旯里、樹叢里、山洞裡、河溝里,一頭鑽進去,藏了起來,這樣一來,我們人類社會可不像貓社會那樣平淨,有些人必然認為這是特大新聞,指手畫腳,嘁嘁喳喳。如果是在舊社會裡或者在今天的香港等地的話,這必將成為頭版頭條的爆炸性新聞,不亞於當年的楊乃武和小白菜。我的親屬和朋友
也必將派人出去尋找,派的人也許比尋找彭加木的人還要多。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呀!因此我就遲疑起來。至於最後究竟何去何從?我正在考慮、推敲、研究。
1992年2月17日
------------
大放光明(1)
------------
幼年時候,我喜歡讀唐代詩人劉夢得的詩《贈眼醫婆羅門僧》:
三秋傷望遠,終日泣途窮。
兩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
看朱漸成碧,羞日不禁風。
師有金篦術,如何為發蒙?
覺得頗為有趣。一個印度遊方郎中眼醫,不遠萬里,跋山涉水,來到中國行醫,如果把他的經歷寫下來,其價值恐怕不會低於《馬可·波羅遊記》。只可惜,我當年目光如炬,“欲窮千里目”,易如反掌;對劉夢得的處境和心情,一點都不理解,以為這不過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件不大不小的事跡而已。不有同病,焉能相憐!
的特別黃,藍的特別藍,像兩顆黃藍寶石,閃閃發光,競妍爭艷。這隻貓特別調皮,簡直是膽大無邊,然而也因此就更特別可愛。這一下子又忙壞了虎子,它認為這兩隻小貓都是自己的親生女兒,硬逼著它們吮吸自己那乾癟的奶頭。只要它走出去,不知在什麼地方弄到了小鳥、蚱蜢之類,就帶回家來,給兩隻小貓吃。好久沒有聽到的“咪噢”喚小貓的聲音,現在又聽到了。我心裡漾起了一絲絲甜意。這大大地減輕了我對老咪咪的懷念。
可是歲月不饒人,也不會饒貓的。這一隻“土貓”虎子已經活到十四歲。據通達世情的人們說,貓的十四歲,就等於人的八九十歲。這樣一來,我自己不是成了虎子的同齡“人”了嗎?這個虎子卻也真怪。有時候,頗現出一些老相。兩隻炯炯有神的眼睛裡忽然被一層薄膜蒙了起來;嘴裡流出了哈喇子,鬍子上都沾得亮晶晶的;不大想往屋裡來,日日夜夜扒在陽台上蜂窩煤堆上,不吃,不喝。我有了老咪咪的經驗,知道它快不行了。我也跑到海淀,去買來牛肉和豬肝,想讓它不要餓著肚子離開這個世界。我隨時準備著:第二天早晨一睜眼,虎子不見了。結果虎子並沒有這樣干。我天天凌晨第一件事就是來看虎子;隔著窗子,依然黑糊糊的一團,臥在那裡。我心裡感到安慰。有時候,它也起來走動了。我在本文開頭時寫的就是去年深秋一個下雨天我隔窗看到的虎子的情況。
------------
老貓(4)
------------
到了今天,半年又過去了。虎子不但沒有走,而且頑健勝昔,仍然是天天出去。有時候在晚上,窗外的布帘子的一角驀地被掀了起來,一個丑角似的三花臉一閃。我便知道,這是虎子回來了,連忙開門,放它進來。大概同某一些老年人一樣——不是所有的老年人——到了暮年就改惡向善,虎子的脾氣大大地改變了。幾乎再也不咬人了。我早晨摸黑起床,寫作看書累了,常常到門外湖邊山下去走一走。此時,我冷不防腳下忽然踢著了一團軟乎乎的東西。這是虎子。它在夜裡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呆了一夜,現在看到了我,一下子竄了出來,用身子蹭我的腿,在我身前和身後轉悠。它跟著我,亦步亦趨,我走到哪裡,它就跟到哪裡,寸步不離。我有時故意爬上小山,以為它不會跟來了,然而一回頭,虎子正跟在身後。貓是從來不跟人散步的,只有狗才這樣干。有時候碰到過路的人,他們見了這情景,都大為吃驚。“你看貓跟著主人散步哩!”他們說,露出滿臉驚奇的神色。最近一個時期,虎子似乎更精力旺盛了,它返老還童了。有時候竟帶一個它重孫輩的小公貓到我們家陽台上來。“今夜我們相識。”虎子用不著介紹就相識了。看樣子,虎子一去不復返的日子遙遙無期了。我成了擁有三隻貓的家庭的主人。
我養了十幾年貓,前後共有四隻。貓們向人們學習什麼,我不通貓語,無法詢問。我作為一個人卻確實向貓學習了一些有用的東西。上面講過的對處理死亡的辦法,就是一個例子。我自己畢竟年紀已經很大了,常常想到死的問題。魯迅五十多歲就想到了,我真是瞠乎後矣。人生必有死,這是無法抗禦的。而且我還認為,死也是好事情。如果世界上的人都不死,連我們的軒轅老祖和孔老夫子今天依然峨冠博帶,坐著奔馳車,到天安門去遛彎兒,你想人類世界會成一個什麼樣子!人是百代的過客,總是要走過去的,這決不會影響地球的轉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每一代人都只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途接力賽的一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是宇宙常規。人老了要死,像在淨土裡那樣,應該算是一件喜事。老人跑完了自己的一棒,把棒交給後人,自己要休息了,這是正常的。不管快慢,他們總算跑完了一棒,總算對人類的進步做出了貢獻,總算盡上了自己的天職。年老了要退休,這是身體精神狀況所決定的,不是哪個人能改變的。老人們會不會感到寂寞呢?我認為,會的。但是我卻覺得,這寂寞是順乎自然的,從倫理的高度來看,甚至是應該的。我始終主張,老年人應該為青年人活著,而不是相反。青年人有接力棒在手,世界是他們的,未來是他們的,希望是他們的。吾輩老年人的天職是盡上自己僅存的精力,幫助他們前進,必要時要躺在地上,讓他們踏著自己的軀體前進,前進。如果由於害怕寂寞而學習《紅樓夢》里的賈母,讓一家人都圍著自己轉,這不但是辦不到的,而且從人類前途利益來看是犯罪的行為。我說這些話,也許有人懷疑,我是不是碰到了什麼不如意的事,才說出這樣令某些人駭怪的話來。不,不,決不。我現在身體頑健,家庭和睦,在社會上廣有朋友,每天照樣讀書、寫作、會客、開會不輟。我沒有不如意的事情,也沒有感到寂寞。不過自己畢竟已逾耄耋之年,面前的路有限了,不免有時候胡思亂想。而且,我同貓們相處久了,覺得它們有些東西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這些萬物之靈應該屈尊一下,學習學習。即使只學到貓們處理死亡大事這一手,我們社會上會減少多少麻煩呀!
“那麼,你是不是準備學習呢?”我仿佛聽到有人這樣質問了。是的,我心裡是想學習的。不過也還有些困難。我沒有貓的本能,我不知道自己的大限何時來到。而且我還有點兒擔心。如果我真正學習了貓,有一天忽然偷偷地溜出了家門,到一個旮旯里、樹叢里、山洞裡、河溝里,一頭鑽進去,藏了起來,這樣一來,我們人類社會可不像貓社會那樣平淨,有些人必然認為這是特大新聞,指手畫腳,嘁嘁喳喳。如果是在舊社會裡或者在今天的香港等地的話,這必將成為頭版頭條的爆炸性新聞,不亞於當年的楊乃武和小白菜。我的親屬和朋友
也必將派人出去尋找,派的人也許比尋找彭加木的人還要多。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呀!因此我就遲疑起來。至於最後究竟何去何從?我正在考慮、推敲、研究。
1992年2月17日
------------
大放光明(1)
------------
幼年時候,我喜歡讀唐代詩人劉夢得的詩《贈眼醫婆羅門僧》:
三秋傷望遠,終日泣途窮。
兩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
看朱漸成碧,羞日不禁風。
師有金篦術,如何為發蒙?
覺得頗為有趣。一個印度遊方郎中眼醫,不遠萬里,跋山涉水,來到中國行醫,如果把他的經歷寫下來,其價值恐怕不會低於《馬可·波羅遊記》。只可惜,我當年目光如炬,“欲窮千里目”,易如反掌;對劉夢得的處境和心情,一點都不理解,以為這不過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件不大不小的事跡而已。不有同病,焉能相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