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作為一個執政黨,是否可以在告別革命之後,真正地理性執政,而不是依然用革命的思路,來處理現實中的矛盾?是否可以理性地克制由於目標美好而放鬆過程的混亂與不堪?是否可以真的依法治國,克制人治的衝動?是否可以面對不同甚至刺耳的聲音都可以包容和聆聽,讓自己處於監督之下?這都是理性該到達的地方。
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同樣如此,世界從來不簡單,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笑容里有刺刀,辱罵後還有鮮花,如若不能克制,不能理性地來面對,那這個世界將變得更混亂,更沒有指望,當然,所謂大國崛起,也終究是夢。
理性,無論對個人,對執政黨,對國家民族性格,都不一定那麼舒服,不像放縱情感那樣一時間過癮,但正是這種不舒服,才是它最寶貴之處,讓激情與夢想奔騰在安全的河道里,而不是毀滅一切。
七
信仰太大了,大到無邊無際難以描述,可時常又小得非常具體,心裡沒有它,就會覺得空空落落,對個人對社會都是如此。有信仰,就會有敬畏,就會有變好的衝動與行動,就會有自覺對惡的克制,個體與社會就會美好一些。當然,我必須再次強調,在中國,這信仰可不一定與宗教有關,但一定與我們內心的充實有關。
也正因為如此,未來屬於中國人的信仰,經過多年的摧毀,重建就難,它是在一片廢墟中起程;更何況,在一個新時代下,人心深處與社會的核心,將安放怎樣的信仰,還未確定,因此,只能是慢慢尋找。
也有人質疑說,現實中有很多的問題與障礙,可一下子把未來與目標推到了虛無縹緲的心靈與信仰上面,是不是逃避?是不是面對現實難題的一種無能並無奈的潰敗?
我想並非如此,正是因為這些難題,我們才更需要有清晰的信仰做攻堅的武器,更何況,我們都得知道,我們打算往哪兒走呢?
每一個個體,有自己的路,這裡暫且不談,因它與幸福緊密相連,富裕之後,必是人們的主動選擇。你總該信一些什麼,比如真誠,比如友情,比如適可而止,比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讓自己安寧,也讓周圍的人被感染,沒信仰,恐怕無幸福。
我更要談的是社會。
有人形容說:中國像一輛自行車,只要保持一定速度向前騎行,它就會穩定,而一旦有一天,向前的動力慢下來,它就左右搖擺,速度再慢下來,它就終會倒下。
所以,永遠給它向前的動力,是讓它穩定不倒的重要因素。
三十多年來,我們用速度向前,用一系列的數字增長,維持並保有它的穩定和活力。
但是,向前的動力,可不僅只是物質的、經濟的,尤其是當這種動力註定越來越慢之後。
在2010年的春天,新千年又一個十年開始的時候,中國,在未來的目標中,提出了“尊嚴”二字,這兩個字,無法用數字量化,每年增長多少,無法統計,但在每個公民心中,卻都有一桿秤去衡量它,多了少了,是有標準的。
尊嚴這兩個字提出來,在我看來,相當宏大動人,而且又該知道,其實它比提出成為世界經濟第一這個目標還難實現,但是,提出它,就是中國一個重要的轉折,它意味著,中國這輛自行車,正在尋找新的動力。
在尊嚴之中,包含著政治體制改革,包含著民主自由、公眾的權利,包含著幸福、包容、平等、體面而又開心的生活。
然而,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利益是發動機;建設尊嚴,卻必須有國家的信仰支撐。或許,一個社會尋找信仰的過程,正是尊嚴的建設過程。
八
那麼,十年後,又會怎樣?
對個體,我不會再提出多少宏大而不切實際的目標。
希望自己健康,開心,平靜,依然可以踢球並進球,頭髮還剩不少,體重卻增不多,對世事依然好奇,還會憤怒也會流淚,當然,最重要的是,讓生命的腳步慢下來,慢慢走,欣賞路邊一切的風景。
或許,這些都可以實現,畢竟個體的夢想,自己可以控制大部分,成與不成,都不會抱怨太多。
也許十年後,依然會寫下一本這樣的書,名字叫《終於信仰》,真期待能記錄一個人與一個時代突破之後的如釋重負或者即將突破的興奮與好奇。當然,也不排除,沒幾年,自我出局或被出局,也或者是想得更明白,知道了“無”這個字的真正含義,然後開始心如止水地寫下一本《閒——試著與生活和解》的書,像很多人一樣,生活只與自己和家人有關,時代與社會,那是年輕人該思考的命題。
書,可以這樣寫,放棄卻不太可能,因為挑戰與突破就在不遠處。
經濟持續高增長的階段快結束了,或許,就在這十年裡,這沒什麼可擔心的,一是不得不慢下來,另一方面,也是主動地一種選擇。速度,永遠沒有方向重要,未來十年,是一個讓非物質化方向明確的最重要階段。
也因此,我看重未來十年,中國新動力新改革的試水和成長,不會過於樂觀地認為一切順利,也不會認為十年後的今天大功告成。成長,是未來十年最讓人好奇的東西,因為它與我們所有人的幸福有關。
所以,未來十年,我們都還在路上;期待十年後,我們開始收穫幸福、信仰和笑容!
九
有一天清晨,沐浴後的釋迦牟尼對著自己的石像鞠躬敬拜。
旁邊的弟子看到這一幕,都感到詫異:
“師傅,您的像,是弟子們敬拜用的,為何您親自敬拜?”
釋迦牟尼輕輕一笑,答道:“求人不如求己。”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如侵權,請郵件聯繫。
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同樣如此,世界從來不簡單,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笑容里有刺刀,辱罵後還有鮮花,如若不能克制,不能理性地來面對,那這個世界將變得更混亂,更沒有指望,當然,所謂大國崛起,也終究是夢。
理性,無論對個人,對執政黨,對國家民族性格,都不一定那麼舒服,不像放縱情感那樣一時間過癮,但正是這種不舒服,才是它最寶貴之處,讓激情與夢想奔騰在安全的河道里,而不是毀滅一切。
七
信仰太大了,大到無邊無際難以描述,可時常又小得非常具體,心裡沒有它,就會覺得空空落落,對個人對社會都是如此。有信仰,就會有敬畏,就會有變好的衝動與行動,就會有自覺對惡的克制,個體與社會就會美好一些。當然,我必須再次強調,在中國,這信仰可不一定與宗教有關,但一定與我們內心的充實有關。
也正因為如此,未來屬於中國人的信仰,經過多年的摧毀,重建就難,它是在一片廢墟中起程;更何況,在一個新時代下,人心深處與社會的核心,將安放怎樣的信仰,還未確定,因此,只能是慢慢尋找。
也有人質疑說,現實中有很多的問題與障礙,可一下子把未來與目標推到了虛無縹緲的心靈與信仰上面,是不是逃避?是不是面對現實難題的一種無能並無奈的潰敗?
我想並非如此,正是因為這些難題,我們才更需要有清晰的信仰做攻堅的武器,更何況,我們都得知道,我們打算往哪兒走呢?
每一個個體,有自己的路,這裡暫且不談,因它與幸福緊密相連,富裕之後,必是人們的主動選擇。你總該信一些什麼,比如真誠,比如友情,比如適可而止,比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讓自己安寧,也讓周圍的人被感染,沒信仰,恐怕無幸福。
我更要談的是社會。
有人形容說:中國像一輛自行車,只要保持一定速度向前騎行,它就會穩定,而一旦有一天,向前的動力慢下來,它就左右搖擺,速度再慢下來,它就終會倒下。
所以,永遠給它向前的動力,是讓它穩定不倒的重要因素。
三十多年來,我們用速度向前,用一系列的數字增長,維持並保有它的穩定和活力。
但是,向前的動力,可不僅只是物質的、經濟的,尤其是當這種動力註定越來越慢之後。
在2010年的春天,新千年又一個十年開始的時候,中國,在未來的目標中,提出了“尊嚴”二字,這兩個字,無法用數字量化,每年增長多少,無法統計,但在每個公民心中,卻都有一桿秤去衡量它,多了少了,是有標準的。
尊嚴這兩個字提出來,在我看來,相當宏大動人,而且又該知道,其實它比提出成為世界經濟第一這個目標還難實現,但是,提出它,就是中國一個重要的轉折,它意味著,中國這輛自行車,正在尋找新的動力。
在尊嚴之中,包含著政治體制改革,包含著民主自由、公眾的權利,包含著幸福、包容、平等、體面而又開心的生活。
然而,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利益是發動機;建設尊嚴,卻必須有國家的信仰支撐。或許,一個社會尋找信仰的過程,正是尊嚴的建設過程。
八
那麼,十年後,又會怎樣?
對個體,我不會再提出多少宏大而不切實際的目標。
希望自己健康,開心,平靜,依然可以踢球並進球,頭髮還剩不少,體重卻增不多,對世事依然好奇,還會憤怒也會流淚,當然,最重要的是,讓生命的腳步慢下來,慢慢走,欣賞路邊一切的風景。
或許,這些都可以實現,畢竟個體的夢想,自己可以控制大部分,成與不成,都不會抱怨太多。
也許十年後,依然會寫下一本這樣的書,名字叫《終於信仰》,真期待能記錄一個人與一個時代突破之後的如釋重負或者即將突破的興奮與好奇。當然,也不排除,沒幾年,自我出局或被出局,也或者是想得更明白,知道了“無”這個字的真正含義,然後開始心如止水地寫下一本《閒——試著與生活和解》的書,像很多人一樣,生活只與自己和家人有關,時代與社會,那是年輕人該思考的命題。
書,可以這樣寫,放棄卻不太可能,因為挑戰與突破就在不遠處。
經濟持續高增長的階段快結束了,或許,就在這十年裡,這沒什麼可擔心的,一是不得不慢下來,另一方面,也是主動地一種選擇。速度,永遠沒有方向重要,未來十年,是一個讓非物質化方向明確的最重要階段。
也因此,我看重未來十年,中國新動力新改革的試水和成長,不會過於樂觀地認為一切順利,也不會認為十年後的今天大功告成。成長,是未來十年最讓人好奇的東西,因為它與我們所有人的幸福有關。
所以,未來十年,我們都還在路上;期待十年後,我們開始收穫幸福、信仰和笑容!
九
有一天清晨,沐浴後的釋迦牟尼對著自己的石像鞠躬敬拜。
旁邊的弟子看到這一幕,都感到詫異:
“師傅,您的像,是弟子們敬拜用的,為何您親自敬拜?”
釋迦牟尼輕輕一笑,答道:“求人不如求己。”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如侵權,請郵件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