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這樣率性而為的行為,使任何人都不能猜測到這個權力制高點上的統治者內心真正的想法。複雜莫辨——這也許是所有人對於帝國第三任元帥:比夏·馮·斐迪亞斯的評語了。”
“然而,我個人認為,在那些以往對斐迪亞斯元帥和海因總督的評論,卻是奇異地錯位了的——事實上,他們的性格和後世的定論正好相反。正好相反!”
“斐迪亞斯元帥為人看似複雜,內心真正的想法則相當簡潔明了——無論是他少年時堅持讀完高級中學的決定、青年時毅然發動政變的想法、還是在離創造空前偉業只有一步之遙時淡然的轉身離去……這些看似令人不解的舉動背後,其實全是這個天才人物那叛逆、自由的天性使然而已——就如同那一句刻入他墓碑上的話一樣:
像風一樣自由。
真正令人費解的,反而是太陽-銀河聯盟的米格爾·海因總督。這個信念堅定、目標明確、被本國人民譽為‘守護戰士’、‘太陽之子’的黑眸軍人,在看似簡單的性格背後,卻有著太多令人驚訝的疑點——他的出身本來就是一個謎,直到宇宙歷43年戰死,他都沒有透露出一絲真相。然而,那些流傳在舊聯盟境內的關於總督身世的傳言卻依舊在被私下交換著。
“如果那些消息是真的話、那麼總督的親生父母居然就是被尊稱為‘國母’的柯琳·蕭夫人和太陽聯邦的第一任總督:安東尼·費爾南多!”
“在亡夫刺殺了開創帝國的狄士雷利元帥後,作為英雄的未亡人、柯琳·蕭夫人一夜之間就從一個普通女子被簇擁到了萬眾矚目的‘國母’的地位上,並且終其一生都不得不坐在了那個位置上——然而,這一切,是不是她內心真正期望的呢?
“作為國母的她,不但負擔了沉重的政務,更成為了一個道德楷模。她無法向外界公開和當時聯盟總督之間的戀情——如果海因真的是他們兩個人的私生子,那麼在他誕生到這個銀河的那一天,就已經是註定了不被父母承認、不被社會認可的命運!”
“然而,那個父母雙全的‘孤兒’卻並沒有被埋葬在陰暗裡。海因總督從社會的最基層開始奮鬥、最終能憑著自身的卓越能力站到歷史舞台正中——難道這一切,只是為了讓那一對高高在上的父母、能把目光投注到那個被遺棄在荒涼星球的孤兒身上?”
“海因總督一生都不曾承認過自己的身份,甚至在身居高位後、對朝夕相處的女執政官和總督的態度也非常冷淡,和對待陌生人沒有區別。他是那樣冷靜縝密的人,足智多謀,自製高潔——如果不是手段有時過於凌厲狠毒,從各方面來說,他簡直幾近於聖人。”
“在戰爭中,他那不擇一切手段奪取勝利的做法,曾經遭到了後世的詬病。聯盟中最負盛名的代號‘南十字星’的暗殺組織,也是由海因一手建立的——在這個恐怖組織的策劃下,軍事帝國先後失去了三位舉足輕重的領導層人物,包括當時帝國第二號人物、國務卿馬格林上將。”
“然而,儘管總督的性格中存在著陰影,就算他守護太陽系人民的初衷值得懷疑,但他的一生,確確實實是為了國家和民族而燃燒殆盡的。
“據當年斐迪亞斯身邊的侍衛官阿爾培回憶,在引爆自己的旗艦、打開核爆反應鏈的時候,海因最後一次和帝國元帥進行了對話。一反平日嚴肅冷漠的為人,在把手伸向起爆按鈕的時候,聯盟總督一生中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
“‘我的人生就要謝幕了,怎麼,不來點掌聲嗎,斐迪亞斯?’最後一刻,32歲的總督在屏幕那邊對帝國元帥說,一向波瀾不驚的臉上居然有淡淡的笑容。”
“在一光年外的旗艦指揮室內,斐迪亞斯元帥揚眉看著一生中最強的敵手、站起身,緩緩鼓掌——在掌聲響起的時候,海因摁下了核爆按鈕,刺眼的白光隨即湮沒了總督微笑的臉,驚人的爆炸在連鎖式的反應作用下向周圍迅速擴散,包圍聯盟艦隊的帝國部隊根本來不及撤退,整個第四、第九、第十一軍團在瞬間被駭人的爆炸摧毀!”
“‘海因,算你厲害……’這是侍衛官聽到的元帥的唯一一句評語——此後,斐迪亞斯再也沒有對這個最強敵手發出過任何的議論。
“然而,幾十年後回顧歷史時,大家才清楚地發現、從那以後,帝國元帥人生就開始荒蕪了——那正是2年後斐迪亞斯忽然掛冠而去的序曲。”
——《愛梅小札·星耀銀河篇》
以上那一段膾炙人口的評論,就摘自於兩年以後蒙特西夫人推出的第二部作品:《愛梅小札》——由於文章只是對於歷史的個人評論,所以帶著很強的個人感情色彩。
也許因為作者同那個紅髮少女的私人感情,必然將影響到她對於歷史事件的客觀態度,為了史書的公正性起見,她才把這些話寫在了以非正式的私人筆記中。
“黛絲死的時候是24歲,正是鮮花般盛開的年華。那一年,比夏·馮·斐迪亞斯元帥30歲,米格爾·海因則為29歲——也都是正值巔峰的時期。
“然而,在黛死後的五十多年來,我一直在想:在那兩個大人物當時的心裡、我那個紅髮的好友究竟是什麼樣的地位呢?”
“帝國元帥的心思反而比較容易懂,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裡、身邊的任何人都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他與以往的不同。所以,也很容易地解開了斐迪亞斯為什麼會在失蹤後死亡在海德拉瓦的謎——以叛逆‘戰神’著稱的元帥,其實是一直對這個‘楷模’有著不可名狀的複雜感受。他一生都想著要超越狄士雷利,卻不知不覺地反而站到了戰神的陰影里。
“在黛絲慘死後,元帥本身也猝然發現了這一點吧?所以才會獨自駕駛著極光太空梭千里迢迢地去拜訪戰神的故鄉。
“然而,在海德拉瓦的遇刺,反而成了這個一生輝煌的軍人生命中灰色諷刺的結尾!
“歷史總是在令人哭笑不得地重複:與卡爾·狄士雷利一樣,斐迪亞斯永遠失去了唯一的戀人;與卡爾·狄士雷利一樣,他在權力的巔峰出人意料地抽身急退;甚至與狄士雷利一樣,在海德拉瓦星球被太陽系的遺民刺殺!!
“如果斐迪亞斯事後還能說話,一定會苦笑著說:‘怎麼又是和那個該死的卡爾一樣的死法?’——然而,歷史的車輪就這樣無情地從他身上碾過去了。
“據當時現場的目擊者聲稱:在發覺身邊的女子攜帶了人體炸彈後,帝國元帥應該有機會在瞬間把刺客推開的——這樣存活的機率一定是會大得多。然而,所有的目擊者均一致做證,在刺客宣稱是為海因總督報仇而來、並引爆體內炸彈時,當時的斐迪亞斯卻遲疑了一下——正是那一剎間的猶豫,要了軍事天才的命!
“然而,我個人認為,在那些以往對斐迪亞斯元帥和海因總督的評論,卻是奇異地錯位了的——事實上,他們的性格和後世的定論正好相反。正好相反!”
“斐迪亞斯元帥為人看似複雜,內心真正的想法則相當簡潔明了——無論是他少年時堅持讀完高級中學的決定、青年時毅然發動政變的想法、還是在離創造空前偉業只有一步之遙時淡然的轉身離去……這些看似令人不解的舉動背後,其實全是這個天才人物那叛逆、自由的天性使然而已——就如同那一句刻入他墓碑上的話一樣:
像風一樣自由。
真正令人費解的,反而是太陽-銀河聯盟的米格爾·海因總督。這個信念堅定、目標明確、被本國人民譽為‘守護戰士’、‘太陽之子’的黑眸軍人,在看似簡單的性格背後,卻有著太多令人驚訝的疑點——他的出身本來就是一個謎,直到宇宙歷43年戰死,他都沒有透露出一絲真相。然而,那些流傳在舊聯盟境內的關於總督身世的傳言卻依舊在被私下交換著。
“如果那些消息是真的話、那麼總督的親生父母居然就是被尊稱為‘國母’的柯琳·蕭夫人和太陽聯邦的第一任總督:安東尼·費爾南多!”
“在亡夫刺殺了開創帝國的狄士雷利元帥後,作為英雄的未亡人、柯琳·蕭夫人一夜之間就從一個普通女子被簇擁到了萬眾矚目的‘國母’的地位上,並且終其一生都不得不坐在了那個位置上——然而,這一切,是不是她內心真正期望的呢?
“作為國母的她,不但負擔了沉重的政務,更成為了一個道德楷模。她無法向外界公開和當時聯盟總督之間的戀情——如果海因真的是他們兩個人的私生子,那麼在他誕生到這個銀河的那一天,就已經是註定了不被父母承認、不被社會認可的命運!”
“然而,那個父母雙全的‘孤兒’卻並沒有被埋葬在陰暗裡。海因總督從社會的最基層開始奮鬥、最終能憑著自身的卓越能力站到歷史舞台正中——難道這一切,只是為了讓那一對高高在上的父母、能把目光投注到那個被遺棄在荒涼星球的孤兒身上?”
“海因總督一生都不曾承認過自己的身份,甚至在身居高位後、對朝夕相處的女執政官和總督的態度也非常冷淡,和對待陌生人沒有區別。他是那樣冷靜縝密的人,足智多謀,自製高潔——如果不是手段有時過於凌厲狠毒,從各方面來說,他簡直幾近於聖人。”
“在戰爭中,他那不擇一切手段奪取勝利的做法,曾經遭到了後世的詬病。聯盟中最負盛名的代號‘南十字星’的暗殺組織,也是由海因一手建立的——在這個恐怖組織的策劃下,軍事帝國先後失去了三位舉足輕重的領導層人物,包括當時帝國第二號人物、國務卿馬格林上將。”
“然而,儘管總督的性格中存在著陰影,就算他守護太陽系人民的初衷值得懷疑,但他的一生,確確實實是為了國家和民族而燃燒殆盡的。
“據當年斐迪亞斯身邊的侍衛官阿爾培回憶,在引爆自己的旗艦、打開核爆反應鏈的時候,海因最後一次和帝國元帥進行了對話。一反平日嚴肅冷漠的為人,在把手伸向起爆按鈕的時候,聯盟總督一生中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
“‘我的人生就要謝幕了,怎麼,不來點掌聲嗎,斐迪亞斯?’最後一刻,32歲的總督在屏幕那邊對帝國元帥說,一向波瀾不驚的臉上居然有淡淡的笑容。”
“在一光年外的旗艦指揮室內,斐迪亞斯元帥揚眉看著一生中最強的敵手、站起身,緩緩鼓掌——在掌聲響起的時候,海因摁下了核爆按鈕,刺眼的白光隨即湮沒了總督微笑的臉,驚人的爆炸在連鎖式的反應作用下向周圍迅速擴散,包圍聯盟艦隊的帝國部隊根本來不及撤退,整個第四、第九、第十一軍團在瞬間被駭人的爆炸摧毀!”
“‘海因,算你厲害……’這是侍衛官聽到的元帥的唯一一句評語——此後,斐迪亞斯再也沒有對這個最強敵手發出過任何的議論。
“然而,幾十年後回顧歷史時,大家才清楚地發現、從那以後,帝國元帥人生就開始荒蕪了——那正是2年後斐迪亞斯忽然掛冠而去的序曲。”
——《愛梅小札·星耀銀河篇》
以上那一段膾炙人口的評論,就摘自於兩年以後蒙特西夫人推出的第二部作品:《愛梅小札》——由於文章只是對於歷史的個人評論,所以帶著很強的個人感情色彩。
也許因為作者同那個紅髮少女的私人感情,必然將影響到她對於歷史事件的客觀態度,為了史書的公正性起見,她才把這些話寫在了以非正式的私人筆記中。
“黛絲死的時候是24歲,正是鮮花般盛開的年華。那一年,比夏·馮·斐迪亞斯元帥30歲,米格爾·海因則為29歲——也都是正值巔峰的時期。
“然而,在黛死後的五十多年來,我一直在想:在那兩個大人物當時的心裡、我那個紅髮的好友究竟是什麼樣的地位呢?”
“帝國元帥的心思反而比較容易懂,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裡、身邊的任何人都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他與以往的不同。所以,也很容易地解開了斐迪亞斯為什麼會在失蹤後死亡在海德拉瓦的謎——以叛逆‘戰神’著稱的元帥,其實是一直對這個‘楷模’有著不可名狀的複雜感受。他一生都想著要超越狄士雷利,卻不知不覺地反而站到了戰神的陰影里。
“在黛絲慘死後,元帥本身也猝然發現了這一點吧?所以才會獨自駕駛著極光太空梭千里迢迢地去拜訪戰神的故鄉。
“然而,在海德拉瓦的遇刺,反而成了這個一生輝煌的軍人生命中灰色諷刺的結尾!
“歷史總是在令人哭笑不得地重複:與卡爾·狄士雷利一樣,斐迪亞斯永遠失去了唯一的戀人;與卡爾·狄士雷利一樣,他在權力的巔峰出人意料地抽身急退;甚至與狄士雷利一樣,在海德拉瓦星球被太陽系的遺民刺殺!!
“如果斐迪亞斯事後還能說話,一定會苦笑著說:‘怎麼又是和那個該死的卡爾一樣的死法?’——然而,歷史的車輪就這樣無情地從他身上碾過去了。
“據當時現場的目擊者聲稱:在發覺身邊的女子攜帶了人體炸彈後,帝國元帥應該有機會在瞬間把刺客推開的——這樣存活的機率一定是會大得多。然而,所有的目擊者均一致做證,在刺客宣稱是為海因總督報仇而來、並引爆體內炸彈時,當時的斐迪亞斯卻遲疑了一下——正是那一剎間的猶豫,要了軍事天才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