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颱風晚上八點才登陸,緊張什麼?”

  什麼山呢?

  朋友說,在木柵指南山有一個開放的茶園,卅農會在山上蓋了一棟木造的現代建築,臨著高高的窗口,可以看到整個綠絨絨的山谷。“並且,那裡有著上好的鐵觀音與包種茶,保證不虛此行。”

  我們便沿著指南路開始往山上開去。一入山,才發現這一整片山除了林木,就是茶園,茶園雖然沒有什麼變化,但只要想到它的芳香,那每一片茶葉都美麗了起來。走過了樟山寺,佩姬的裙擺便開始浪漫地搖擺起來了。

  一路上走走停停,繞過瓦厝、樟湖,時常有動人的視野出現,尤其到了樟湖的拗口附近,同時有三條彩虹出現:天上一道,山谷里也有兩彎。在揉和著雨絲與陽光的午後,有一種出塵之美,朋友說:“看到這三條彩虹,再大的風雨也值得了吧?”

  等我們到達了傳聞中美麗的建築,才知道這棟外表全以紅磚建造,內部由木頭構成的樓房名稱是“台北市鐵觀音、包種茶展示中心”,名字雖然俗氣,內部倒是十分雅致。它背山面谷,一望無際,我想,在這樣的地方喝茶,不管什麼茶都會好上三分。

  可惜福緣不夠,這茶中心已經打烊了,我們雖然一再拜託,但中心的人因為要趕著下山,便不能招待我們了。這時走過來一位年輕帥氣的青年,熱情地說:“你們要喝茶,請到我們家來吧!”

  這位青年就是眼前的張銘財。

  他把我們帶回家的時候,他的母親和妻子並不感意外,那是因為他時常帶人回家裡喝茶,在他家的前庭還蓋了一個露天飲茶的石桌椅,可惜風雨太大,使我們不能在戶外喝茶。

  張銘財對他自己所種的茶葉有十足的信心。他說自己在茶樹中長大,由於住在深山之中,對物質早已沒什麼欲望,他最大的理想是研究茶的品種與技術,希望能種出更好的茶來。

  “做出更好的茶,實在是一個茶農小小的心愿呀!”他看著窗外,談起了他回到茶鄉的一些心情。

  張銘財退伍的時候很有可能在平地發展,但最後他選擇回到家鄉,那是他找到一位賢淑的妻子,她為了鼓勵他繼續在茶方面發展,同意隨他搬到山上,才使他更安心在山上種茶。他現在是木柵觀光茶園的示範戶,平時又在茶中心上班,生活過得非常愜意。

  張太太說剛住到山上來有些不習慣,日子久了,習於山上平靜的生活,也懶得下山了。他們有兩個小孩,都很活潑可愛,這樣的風雨天還在屋前的茶園玩耍,我想著:這會不會又是鐵觀音的新一代呢?

  天色已暗,我們才不舍地告辭出來。張銘財的母親趕緊跑進屋內,提了一袋她早上才從竹筍田挖來的竹筍,說:“山里沒有什麼招待你們,帶點竹筍回去吧!”請不容辭,我摸摸竹筍,感覺到一種山上人家特有的溫暖,這才是人的真實,只是我們久為紅塵所擾,失去了這種真實吧!

  回到家裡,打開隨手在茶展示中心拿的簡介,上面有兩段描述茶的味道的句子,很有意思:

  “鐵觀音茶:形狀半球緊結,沖泡之茶湯水色蜜綠澄清,香醇有獨特之喉韻。”

  “包種茶:形狀條索整齊,沖泡之茶湯水色蜜黃澄清,甘怡有清雅之花香味。”

  有時候,我們喝一壺茶,知道某種聯想、某種韻律,是從生活的溫暖與真實中泡出來,那麼不僅是茶,連人情世界都是蜜綠澄清、香醇甘怡有獨特的韻味了。

  不可一日無茶(1)

  到外地旅行,我習慣帶一罐茶葉,因為只要幾天不喝茶就覺得渾身不對勁,很容易感冒、疲累或下痢。

  一旦每天都有茶喝,不只百病不侵,而且精神颯爽,因此對於茶葉有身心的助益我是深信不疑的。

  旅行的時候不能靜定下來喝茶,只能因地制宜,以熱開水泡大杯茶,但覺有茶就好。如果是在家,從早到晚,日飲百杯,對我也是常事。茶對我不只是水、是飲料,也是日常保健的藥。

  茶在中國,最早不是飲用,而是藥用。最早關於茶的神效之傳說,是神農氏愛民如子,為了救治百姓的病,親自採藥,遍嘗百草。

  有一次,神農氏嘗了一種青綠色的滾山珠中毒,昏死在樹下,樹的汁液滴入他的口中,因而得救。那棵樹就是茶樹,神農從此發現茶有解百毒的神效,採藥時常攜帶茶葉隨身,每次中毒都靠茶來解毒。

  最嚴重時,神農氏曾一天中毒七十二次,全依茶渡過險關。

  還有一個傳說,神農有一天在野外以釜鍋煮水,一片葉子落入水中,芳香四溢,神農喝了之後,發現了茶的神效。

  最後,神農嘗到一種劇毒的植物叫“斷腸草”,連茶也不能解,就喪命了。

  神農與茶的傳說,記載在《神農本草經》里。這本書作於秦漢年間,因此至少在戰國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喝茶,以茶作藥了。

  茶,起先是用於藥,慢慢從醫療的功效轉到精神的層面。

  東晉時代,以“聞雞起舞”留名青史的志士劉琨,在給侄兒的信中說:

  “前得安州乾薑一斤、桂一斤、黃芩一斤,皆所須也。吾體中潰悶,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劉琨每次有鬱卒之氣,都仰賴茶的效用,我們或可以想見,他在天色微明之際,舞劍之前,先飲“真茶”一杯的情景。

  由於茶可以治體中的潰悶,才逐漸與禪的修行結合,因為與修行結合,飲茶才提升了藝術與生活的境界。

  關於茶與禪的結合也有一個傳說:

  達摩祖師東來中國,在少林寺面壁,誓言無眠禪定九年,以警醒世人,但到第三年就常打瞌睡,羞憤的達摩遂把眼皮撕下來丟在地上,結果地上長出一棵樹,雙葉並生,有如眼皮,弟子們采了葉子來飲用,發現能益神醒腦,就開始了禪寺飲茶之風。

  傳說當然是無稽之談,達摩祖師何許人也!然而,在唐朝的禪寺飲茶之風大盛,則是真的。莫說趙州禪師“吃茶去!”的公案流傳千古,降魔大師教禪時也要弟子喝茶省睡。百丈禪師設立《叢林清規》時甚至設茶座、茶頭,有的大寺院光是泡茶的茶座就有十幾個。

  紫砂壺則是禪僧雲水行腳時,為了便利隨身攜帶而發明的。歷代寺院附近都是名茶產地,每年春天在寺里“鬥茶”提升了茶的品質……這都說明了茶與禪有不可分的關係,但這是後話,我們再回到茶的功效來吧!

  漢代《神農本草經》:“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睡、輕身、明目。”

  漢代《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東漢神醫華佗的《食論》:“苦茶久食,益意思。”

  梁代陶弘景《雜錄》:“苦茶輕身換骨。”

  唐代《唐本草》:“茗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

  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唐代陸羽《茶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