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焚香是最奇怪的,不論何時,只要看到一住香,心靈就有了安定的力量;相信那香不只是一縷煙,而是在遙遠的地方,有一個神借著那一縷煙,聆聽了我們的聲音。

  一位朋友從外國回來,送我一束西藏異香,香袋上寫滿了遷延扭曲的西藏文。由於它來自天寒的北方,輾轉那麼不易,使我一直捨不得點燃,好像用了以後,它燒盡了,就要損失什麼一樣。

  春天以來,接連下了幾十天的雨,人的心如同被雨醃製了,變酸發霉了,每天在屋子裡繞來繞去,真是令人氣悶。

  打開窗,那些春雨的細絲隨著微風飄進屋來,屋子裡總是有著濡濕的氣味,有一天,我心愛的一株麒麟草的盆景,因為連日的陰雨而有了枯萎的面貌,我看著麒麟草,心中突然感到憂愁紛亂起來。

  我從柜子里取出那一束西藏異香,在香案上點了一支。那香比一般廟裡的香要粗一些,它的煙也是凝聚著的,過了三尺的地方就往四周散去,屋子裡猛然間瀰漫著一股清香。

  香給人的感覺是溫馨而乾燥的,抗拒著屋內的潮濕。我坐在書桌前,不看書,也不工作,只是靜靜的冥想,讓自己的心思像一支香凝聚在一起,憂鬱與紛亂緩緩地淡去了,心慢慢的清醒起來。

  我是喜歡雨的,但雨應該是晴天的間奏,而不能是天氣的主調;一旦雨成為天氣的主調,人的心情也如雨一樣,交錯著找不到一個重心。然而老是下雨也是無可如何的事,這時就在屋裡點一支香吧!

  一支香很小,卻像大雨的原野里有一座涼亭,為我保有了一塊於淨的土地——那時是,在江南的雨勢里,還有西藏草原的風情。

  喝茶常常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情趣,尤其是喝功夫茶,一具小小的杯子,不能一口飲盡,而是一點點細品。

  所有的茶里我最愛凍頂烏龍。凍頂不像香片那麼浮,不像清茶那麼澀,不像普洱那麼苦,也不像鐵觀音那麼硬;它的味道是拙樸的,它的顏色是金澄的,可以細細地品嘗。

  有一位朋友知道我愛凍頂,送來了一罐收藏多年的陳年凍頂,罐於上寫了“沉香”兩個字,沉香的色澤比凍頂要濃,氣味卻完全改變了。烏龍雖拙,還是有一點甘香,沉香卻把甘和香蘊藏起來,只剩下真正的拙,絲毫沒有火氣,好像是從記憶中滌濾過的;記憶有時是無味的,卻千疊萬壑的幽深,讓人沉潛其中,不知歲月的流轉。

  中國人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敬陪未座,我覺得如果有“沉香”喝,它就往前躥升,可以排到前面的位置。

  最好的當然是在雨天,屋裡點起一炷香,當微雨如星芒在屋外浮動時,泡一壺沉香,看煙香裊裊,而茶香盈胸,那時真可以做到寵辱皆忘的境界。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三日

  瓠仔也好,菜瓜也好

  陪太太到市場買菜,很驚異地發現絲瓜的價錢比瓠瓜貴,幾乎貴上兩倍,這使我想起老先覺講的話:“人若在衰,種瓠仔,生菜瓜。”這句話翻譯成國語,意思是說:人如果在很倒霉的時候,種部瓜下去,收成的時候也會長出絲瓜來。我對太太講:“這一句台灣諺語應該改成‘人若在衰,種菜瓜,生瓠仔’。或者‘人若在好,種瓠仔,生菜瓜’。只可惜沒有押韻吧!”

  其實,在真實的生活里,瓠瓜也好,菜瓜也好,只因人的分別心才產生貴賤。何況,“種部仔,生菜瓜”在現代的耕種接植的技術上,已經是很平常的事了。

  我有一個朋友在外雙溪的山上種花,他最有興趣的事情是發現花的新品種,有時為了遊戲,也做一些接校培種的試驗。他說:“只要把絲瓜藤接在部仔的頭(根)上,就可以同時長出絲瓜和瓠仔,甚至長出冬瓜、西瓜都很簡單。”他開玩笑地說:“種瓢仔,生菜瓜,是連上帝也沒有想過的事,我們卻輕易就做成了。”

  朋友帶我去看他的花園,裡面遍植杏花和杜鵑,由於不斷培種、育種、接枝的試驗,他的花園中五彩斑斕,幾乎到了難思難議的地步。朋友說:“一個種子埋在土裡,基因雖不改變,只要我們在培育、接枝上努力,可以開出完全不同的花!”我在心裡驚呼起來:這不就是覺悟嗎!一個人在覺悟的當念,並不是去改變它的種子,而是去嫁接,希望在俗世的種子上開出清淨的花來。

  時常有人問起我關於因果的真實,若從因果不迂曲的道理來看,因果是絕不改變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是絕對的,絲毫沒有商貸的餘地。但這是指完全沒有培育、接枝的努力,只是順其自然的結果。

  假使我們能努力做更好的培育工作,接上更好的枝椏,那麼在腐樹上種出最名貴品種的蘭花,不僅可能,也是可為的。

  “覺悟”與“因果”的關係並不難釐清。

  朋友又帶我們去參觀他種蘭花的地方,最名貴的達摩蘭,他就種了十幾盆。他說,對於蘭花,他是一視同仁,平等待之,因為蘭花本無貴賤,全是商人炒作的結果,種蘭花原是文雅的美事,在價錢炒作下,卻成為最庸俗可鄙的行業,令人痛心。“開春的時候,蘭花開得太多,我把花剪下來,像金針菜一樣,炒成一大盤,和孩於一起吃,小孩邊吃還邊嫌太苦呢!”聽朋友說,使我們都忍不住咋舌,轉念一想:蘭花與青菜何嘗有什麼貴賤?我們可以用菊花、茉莉泡茶,以玫瑰、桂花做酸梅汁,用蘭花炒菜又有何掛礙呢?

  從外雙溪回來,朋友送我一盆拖鞋蘭,經過一個多月,開出一朵酷似拖鞋的蘭花。

  我想:這麼美的蘭花,口、什麼蘭都可以的,或者想一個“觀音蘭”“文殊蘭”“釋迦蘭”“淨土蘭”“弘一蘭”,呀!對了,叫現在比較熱門的“證嚴蘭”“聖嚴蘭”“惟覺蘭”“星雲蘭”什麼的,說不定會有千萬元的身價也說不一定。

  蘭花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我每次看到那一朵盛開的蘭花,想到絲瓜比瓠瓜更貴,絲瓜與瓠瓜能長在同一個枝藤上,就覺得生命應有更深入的觀照與思維,要常常有多元的觀照與逆向的思考,才不會在固執。僵化、單一的見解中淪陷。所謂菩提者,常在提升與超越;所謂般若者,常有彈性與柔軟;所謂空性者,掃除了一切的盲點、暗影與欲求;有如湛明的天空。

  春假時,閉門讀《孟子》,發現《孟子》里有許多多元觀照與逆向思考。

  “持其志,毋暴其氣。”——這是理直而氣和。

  “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這是以平等心看待國王或百姓。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也。”——這是時常做自我觀照,理直,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道,是人的仁義,而不是另有一個地方,一條路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