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許齊昱生前好友甚多,我在美國旅遊的時候,聽到鄭愁予、鄧清茂、白先勇、於崇信、金恆煒都談過他死的情形,大家言下都不免有些悵然。一位名震國際的漢學家,詩書滿腹,卻為了搶救地下室的書籍資料而客死異域,也確要叫人長嘆;但是我後來一想,假如許芥公逃出了屋外,眼見自己的數十年心血、自己最鍾愛的書房被洪水沖走,那麼他的心情又是何等的哀傷呢?這樣想時也就稍微能夠釋然。
我看到書房遭水淹的心情是十分哀傷的,因為在書架的最底層,是我少年時期閱讀的一批書,它雖然隨著歲月褪色了,大究分我也閱讀得熟爛了,然而它們曾經伴隨我度過年少的時光,有許多書一直到今天還深深的影響著我;不管我搬家到哪裡,總是帶著這批我少年時代的書,不忍丟棄,閒時翻閱也頗能使我追想到過去那一段意氣風發的日子,對現在的我仍存在著激勵自省的作用。
這些被水淹的書中,最早的一本是一九五八年大眾書局出版呂津惠翻譯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是我的大姊花五元買的,一個個看下來,如今傳在我的手中,我是在初中一年級讀這本書的。
隨手拾起一些濕淋淋的書,有史懷哲的《非洲手記》、英格瑪·柏格曼的《野草毒》、安德烈·紀德的《剛果記行》、阿德勒的《自卑與生活》、叔本華的《愛與生的苦惱》、田納西·威廉的《青春之鳥》、赫胥黎的《瞬息的燭火》、沙林傑的《麥田守望者》、梅立克和普希金的小說,以及艾斯本的遺稿,總共竟有五百餘冊的損失。
對一個愛書的人,書的受損就像農人的田地被水淹沒一樣,那種心情不僅是物質的損失,而是歲月與心情的傷痕。我蹲在書房裡看劫後的書,突然想起年少時展讀這些書冊的情景,書原來也是有情的,我們可以隨時在書店裡購回同樣內容的新書,但書的心情是永遠也買不回來了。“小千世界”是每個“小小的大千”,種種的紀錄好像在心裡烙下了血的刺青,是風雨也不能磨滅的;但是在風雨里把鍾愛的書籍拋棄,我竟也有了黛玉葬花的心情,一朵花和一本書一樣,它們有自己的心,只是做為俗人的我們,有時候不能體會罷了。
——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一日
翠玉白菜
我曾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看過一張照片: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放在庭院中一大堆白菜裡面,院子裡的陽光燦爛,光線投照在白菜上,只有翠玉白菜反射著耀眼的光芒。
翠玉白菜是一大堆白菜里體積最小的,但最珍貴、最耀目,是故宮的鎮山之寶。
那一幅照片印在我的心版上,經過十幾年了,還未曾稍忘。
翠玉白菜確實是那樣輕薄短小,往往出乎第一次看見的人的意料,大約只有合著的一巴掌那麼大,與一般的白菜大小不能相比。
後來,我發現故宮的許多“重寶”,都是很“輕巧”的,最好的玉器,瓷器,茶具也往往不是頂大的。當然,大的物件也有精品,但最精純的常常是小的。
其實,我們評斷一件東西,最好不要看它的大小,而要看它的精純,它的品質好壞。
看人也是一樣,官大、財太、權大、名大的,小人也是很多的。藝術特別是這樣,好畫不一定要巨大,好音樂不一定要長,好文章也不一定要很長。能把小東西做好的,才能把大東西做好;能照顧小節的人,才會有大的威儀。這是為什麼《佛經》里說道,大到須彌山的虛無和小到微塵的芥菜種子應同等看待,子容須彌,毛孔收剎海”,那是因為最大的正好是最小的累積,而最小的正好是最大的元素。
相傳龍樹菩薩曾在南天竺以白芥子七粒擊開南天鐵塔,取得《大日經》,這和西方童話的“芝麻開門”是多麼相像呀!所以,(維摩潔經)說到一個人如果能徹悟體驗“見須彌入芥子中”,那個人就已經住於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那時就超越了大小、高低、迷悟、生佛的差別見解;進人“大小無疑”的華嚴境界。由於“大如須彌”是難以想像和掌握的,因此我總想,一個人如果要把生活過好,應該從手裡的芥子開始。
我喜歡小巧的藝術品,從中就可以看出創作者偉大的心靈。
我喜歡細膩的生活態度,覺得一個人應該從平凡的生活去體會生命更深的意義。當然,我也喜歡雄偉、厚重、氣勢磅礡的人或作品,只是那樣的人難得,那樣的作品難遇,許多自認為偉大的人,自認為厚重的作品,只是放言空論罷了。
當我們回到生活的原點,還原到素樸之地的生活,無非是“輕羅小扇撲流螢”,無非是“薄薄酒,勝茶湯,粗粗衣,勝無裳”,或者是“短笛無腔信口吹”,或者是“小樓昨夜聽春雨”。生命就是由輕薄短小的歷程所組成的,所謂命光不空過,也正是去體驗那小小歷程中深刻的意義,體驗、體驗、再體驗,更深入的體驗,這是到彼岸的智慧之路,(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河。)
在許許多多的白菜中,去找到那棵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那麼輕薄短小出乎我們的意料,它的精巧珍貴卻是我們熟知的。
走向知慧的路,是許多人都在追逐一車車白菜的時候,我們一眼就看見了翠玉白菜,除了它原來就那麼耀目,也是因為我們的慧眼。
天心月圓牽牛
在我還住在三合院的童年,後院的圍籬幾乎被牽牛花包覆,牽牛花的藤蔓總是把竹籬織成一道花牆,在春天時,好像在竹籬上點燃的焰火,爆開!竹籬外的坡地,牽牛花的焰火,爆得更燦爛。
那被一般人認為卑賤,毫不起眼的牽牛花,其實有著極美麗的顏色,有白、粉紅、淺紫與寶藍;也有著極動人的姿態,花藤婉轉、優雅、修長。可惜的是,它不能久放,只要被採下。來,剎時便枯萎了。
我時常想,如果要票選一種可以代表台灣的花,我會投票給牽牛花,因為從北到南,自西至東,牽牛花的藤蔓像絲線一樣,緊緊包覆這個美麗之島。牽牛花的美麗則使辛苦勞作的人,在看見時得到安慰。
牽牛花的名字也宜於聯想,是引導牽牛的農夫迎向美麗的希望吧!
牽牛花又叫“朝顏”,因為它清晨盛開的緣故,這名字,使我想起“透早就出門,天尾漸漸光”的台灣農村父老的背影。
“朝顏”便是早上的臉,你看,台灣大地早上的臉是多麼美,朝顏上還留著昨夜晶瑩的露珠哩!
花與樹的完美
我到一座花園去參觀,看到園中的花正盛開,樹都蒼翠,忍不住讚嘆地說:“這些花和樹是多麼的美呀!”
花園的主人笑起來,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丑的樹,也沒有丑的花。不要說是這花園,即使是路邊的花樹也都是很美的。”
花園主人的說法令我感到意外。確實,世界上沒有一棵樹是丑的,也沒有一朵花是丑的,我以前怎麼沒有發現呢?
相對於一棵樹或一朵花,作為人的我們就顯得有各種的分別,是非、善惡、高低、美醜。高尚得像一棵樹、完美得如一朵花的人是多麼的少見呀!
我看到書房遭水淹的心情是十分哀傷的,因為在書架的最底層,是我少年時期閱讀的一批書,它雖然隨著歲月褪色了,大究分我也閱讀得熟爛了,然而它們曾經伴隨我度過年少的時光,有許多書一直到今天還深深的影響著我;不管我搬家到哪裡,總是帶著這批我少年時代的書,不忍丟棄,閒時翻閱也頗能使我追想到過去那一段意氣風發的日子,對現在的我仍存在著激勵自省的作用。
這些被水淹的書中,最早的一本是一九五八年大眾書局出版呂津惠翻譯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是我的大姊花五元買的,一個個看下來,如今傳在我的手中,我是在初中一年級讀這本書的。
隨手拾起一些濕淋淋的書,有史懷哲的《非洲手記》、英格瑪·柏格曼的《野草毒》、安德烈·紀德的《剛果記行》、阿德勒的《自卑與生活》、叔本華的《愛與生的苦惱》、田納西·威廉的《青春之鳥》、赫胥黎的《瞬息的燭火》、沙林傑的《麥田守望者》、梅立克和普希金的小說,以及艾斯本的遺稿,總共竟有五百餘冊的損失。
對一個愛書的人,書的受損就像農人的田地被水淹沒一樣,那種心情不僅是物質的損失,而是歲月與心情的傷痕。我蹲在書房裡看劫後的書,突然想起年少時展讀這些書冊的情景,書原來也是有情的,我們可以隨時在書店裡購回同樣內容的新書,但書的心情是永遠也買不回來了。“小千世界”是每個“小小的大千”,種種的紀錄好像在心裡烙下了血的刺青,是風雨也不能磨滅的;但是在風雨里把鍾愛的書籍拋棄,我竟也有了黛玉葬花的心情,一朵花和一本書一樣,它們有自己的心,只是做為俗人的我們,有時候不能體會罷了。
——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一日
翠玉白菜
我曾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看過一張照片: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放在庭院中一大堆白菜裡面,院子裡的陽光燦爛,光線投照在白菜上,只有翠玉白菜反射著耀眼的光芒。
翠玉白菜是一大堆白菜里體積最小的,但最珍貴、最耀目,是故宮的鎮山之寶。
那一幅照片印在我的心版上,經過十幾年了,還未曾稍忘。
翠玉白菜確實是那樣輕薄短小,往往出乎第一次看見的人的意料,大約只有合著的一巴掌那麼大,與一般的白菜大小不能相比。
後來,我發現故宮的許多“重寶”,都是很“輕巧”的,最好的玉器,瓷器,茶具也往往不是頂大的。當然,大的物件也有精品,但最精純的常常是小的。
其實,我們評斷一件東西,最好不要看它的大小,而要看它的精純,它的品質好壞。
看人也是一樣,官大、財太、權大、名大的,小人也是很多的。藝術特別是這樣,好畫不一定要巨大,好音樂不一定要長,好文章也不一定要很長。能把小東西做好的,才能把大東西做好;能照顧小節的人,才會有大的威儀。這是為什麼《佛經》里說道,大到須彌山的虛無和小到微塵的芥菜種子應同等看待,子容須彌,毛孔收剎海”,那是因為最大的正好是最小的累積,而最小的正好是最大的元素。
相傳龍樹菩薩曾在南天竺以白芥子七粒擊開南天鐵塔,取得《大日經》,這和西方童話的“芝麻開門”是多麼相像呀!所以,(維摩潔經)說到一個人如果能徹悟體驗“見須彌入芥子中”,那個人就已經住於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那時就超越了大小、高低、迷悟、生佛的差別見解;進人“大小無疑”的華嚴境界。由於“大如須彌”是難以想像和掌握的,因此我總想,一個人如果要把生活過好,應該從手裡的芥子開始。
我喜歡小巧的藝術品,從中就可以看出創作者偉大的心靈。
我喜歡細膩的生活態度,覺得一個人應該從平凡的生活去體會生命更深的意義。當然,我也喜歡雄偉、厚重、氣勢磅礡的人或作品,只是那樣的人難得,那樣的作品難遇,許多自認為偉大的人,自認為厚重的作品,只是放言空論罷了。
當我們回到生活的原點,還原到素樸之地的生活,無非是“輕羅小扇撲流螢”,無非是“薄薄酒,勝茶湯,粗粗衣,勝無裳”,或者是“短笛無腔信口吹”,或者是“小樓昨夜聽春雨”。生命就是由輕薄短小的歷程所組成的,所謂命光不空過,也正是去體驗那小小歷程中深刻的意義,體驗、體驗、再體驗,更深入的體驗,這是到彼岸的智慧之路,(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河。)
在許許多多的白菜中,去找到那棵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那麼輕薄短小出乎我們的意料,它的精巧珍貴卻是我們熟知的。
走向知慧的路,是許多人都在追逐一車車白菜的時候,我們一眼就看見了翠玉白菜,除了它原來就那麼耀目,也是因為我們的慧眼。
天心月圓牽牛
在我還住在三合院的童年,後院的圍籬幾乎被牽牛花包覆,牽牛花的藤蔓總是把竹籬織成一道花牆,在春天時,好像在竹籬上點燃的焰火,爆開!竹籬外的坡地,牽牛花的焰火,爆得更燦爛。
那被一般人認為卑賤,毫不起眼的牽牛花,其實有著極美麗的顏色,有白、粉紅、淺紫與寶藍;也有著極動人的姿態,花藤婉轉、優雅、修長。可惜的是,它不能久放,只要被採下。來,剎時便枯萎了。
我時常想,如果要票選一種可以代表台灣的花,我會投票給牽牛花,因為從北到南,自西至東,牽牛花的藤蔓像絲線一樣,緊緊包覆這個美麗之島。牽牛花的美麗則使辛苦勞作的人,在看見時得到安慰。
牽牛花的名字也宜於聯想,是引導牽牛的農夫迎向美麗的希望吧!
牽牛花又叫“朝顏”,因為它清晨盛開的緣故,這名字,使我想起“透早就出門,天尾漸漸光”的台灣農村父老的背影。
“朝顏”便是早上的臉,你看,台灣大地早上的臉是多麼美,朝顏上還留著昨夜晶瑩的露珠哩!
花與樹的完美
我到一座花園去參觀,看到園中的花正盛開,樹都蒼翠,忍不住讚嘆地說:“這些花和樹是多麼的美呀!”
花園的主人笑起來,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丑的樹,也沒有丑的花。不要說是這花園,即使是路邊的花樹也都是很美的。”
花園主人的說法令我感到意外。確實,世界上沒有一棵樹是丑的,也沒有一朵花是丑的,我以前怎麼沒有發現呢?
相對於一棵樹或一朵花,作為人的我們就顯得有各種的分別,是非、善惡、高低、美醜。高尚得像一棵樹、完美得如一朵花的人是多麼的少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