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白居易:“何以修心?”
惟寬:“心本無損傷,云何要理?無論垢與淨,切勿起念。”
白居易:“垢即不可念,淨無念可乎?”
惟寬:“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雖珍寶,在眼亦為病。”
惟寬禪師的說法,使我們知道,縱是淨的念頭也像眼睛裡的金屑,並不值得追求。那麼,若能垢淨不染,則歡樂自然也不可求了。
禪師不著於生命,乃至不著一切意念的垢淨,並不表示清淨的人必須逃避濁世人生。在《西廂記》里有兩句話:“你也掉下半天風韻,我也飄去萬種思量。”是說如果你不是那樣美麗,我也不會如此思念你了。金聖歎看到這兩句話就批道:“昔時有人嗜蟹,有人勸他不可多食,他就發誓說:‘希望來生我見不著蟹,也免得我吃蟹。’”這真是妙批,是希望從逃避外緣來免得愛恨的苦惱,但禪師不是這樣的,他是從內心來根除染著,外緣上反而能不避,甚至可以無畏的承當了。也就是在繁花似錦之中,能向萬里無寸草處行去!
宗寶禪師說得非常清楚透徹:“聖人所以同者心也,凡人所以異者情也。此心彌滿清淨,中不容他,遍界遍空,如十日並照。覿面堂堂,如臨寶鏡,眉目分明。雖則分明,而欲求其體質,了不可得。雖不可得,而大用現前,折、旋、俯、仰,見、聞、覺、知,一一天真,無暫時休廢。直下證入,名為得道。得時不是聖,未得時不是凡。只凡人當面錯過,內見有心,外見有境,晝夜紛紜,隨情造業,詰本穹源,實無根蒂。若是達心高士,一把金剛王寶劍,逢著便與截斷,卻不是遏捺念慮,屏除聲色。一切時中,凡一切事,都不妨他,只是事來時不惑,事去時不留。”
真到寸絲不掛的禪者,他不是逃避世界的,也不是遏止捺住念頭或掛慮,當然更不是屏除一切聲色,他只是一一天真的面對世界,而能“事來時不惑,事去時不留”。
這是多麼廣大、高遠的境界!
我們凡夫幾乎是做不到一一天真,不惑不留的,卻也不是不能轉化憂歡的人生歷練。我聽過這樣的故事:一位女歌手在演唱會中場休息的時候,知道了母親過世的消息,她擦乾眼淚繼續上台做未完的表演,唱了許多歡樂之歌,用悲哀的淚水帶給更多人歡笑。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更多的演員與歌手,他們必須在心情歡愉時唱憂傷之歌,演悲劇的戲;或者在飽受慘痛折磨時,還必須唱歡樂的歌,演喜劇的戲。而不管他們演的是喜是悲,都是為了化解觀眾生命的苦惱,使憂愁的人得到清洗,使歡喜的人更感覺幸福。文學家、音樂家、藝術家等心靈工作者,無不是這樣子的。
實際人生也差不多是這樣子,微笑的人可能是在掩蓋心中的傷痛,哀愁者也可能隱藏或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更多的時候,是憂與歡的淚水同時流下。
不管是快樂或痛苦,人生的歷程有許多沒有選擇餘地的經驗,這是有情者最大的困局。我們也許做不到禪師那樣明淨空如,但我們可以轉換另一種表現,試圖去跨越困局,使我們能茶青水清,並用來獻給與我們一樣有情的凡人,以自己無比的悲痛來療治洗滌別人生命的傷口,困局經常是這樣轉化,心靈往往是這樣逐漸清明的。
因此,讓我們幸福的時候,唱歡樂之歌吧!
讓我們憂傷的時候,更大聲的唱歡樂之歌吧!
憂歡雖是有情必然的一種連結,但憂歡也只是生命偶然的一場派對!
我們在海邊無意拾獲的貝殼之美才是純粹的美。
牡丹也者 溫莎公爵夫人過世的那一天,正巧是故宮博物院至善園展出牡丹的第一天。
真是令人感嘆的巧合,溫莎公爵夫人是本世紀最動人的愛情故事的主角,而牡丹恰是中國歷史上被認為是最動人的花。一百盆“花中之後”在春天的艷陽中開放,而一朵偉大的“愛情之花”卻在和煦的微風中凋謝了。
我們趕著到外雙溪去看牡丹,在人潮中的牡丹顯得是多麼脆弱呀!因為人群中蒸騰的濁氣竟使它們提前凋謝了,保護牡丹的冰塊被放置在花盆四周,平衡了人群的熱氣。
好不容易撥開人群,衝到牡丹面前,許多人都會發出一聲嘆息:終於看到了一直嚮往著的牡丹花!接下來則未免怏怏:牡丹花也像是芙蓉花、大理菊一樣,不過如此,真是一見不如百聞呀!在回程的路上,不免興起一些感慨,我們心中所存在的一些美好的想像,有時候禁不起真實的面對,這種面對碎裂了我們的美好與想像。
我不是這一次才見到牡丹的,記得兩年前在日本旅行,朋友約我到東京郊外看牡丹花展,那一夜差一點令我在勞頓的旅次中也為之失眠,心裡一直夢想著從唐朝以來一再點燃詩人藝術家美感經驗的帝王之花的姿容。自然,我對牡丹不是那麼陌生的,我曾在無數的扇面、冊頁、巨作中見過畫家最細膩翔實的描繪,也在無數的詩歌里看到那紅艷凝香的側影,可是如今要去看活生生地開放著的牡丹花,心潮也不免為之蕩漾。
在日本看到牡丹的那一刻,可以說是失望的,那種失望並不是因為牡丹不美,牡丹還是不愧為帝王之花、花中之後的稱號,有非常之美,但是距離我們心靈所期待的美麗還是不及的。而且,牡丹一直是中國人富貴與吉祥的象徵,富貴與吉祥雖好,多少卻帶著俗氣。
惟寬:“心本無損傷,云何要理?無論垢與淨,切勿起念。”
白居易:“垢即不可念,淨無念可乎?”
惟寬:“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雖珍寶,在眼亦為病。”
惟寬禪師的說法,使我們知道,縱是淨的念頭也像眼睛裡的金屑,並不值得追求。那麼,若能垢淨不染,則歡樂自然也不可求了。
禪師不著於生命,乃至不著一切意念的垢淨,並不表示清淨的人必須逃避濁世人生。在《西廂記》里有兩句話:“你也掉下半天風韻,我也飄去萬種思量。”是說如果你不是那樣美麗,我也不會如此思念你了。金聖歎看到這兩句話就批道:“昔時有人嗜蟹,有人勸他不可多食,他就發誓說:‘希望來生我見不著蟹,也免得我吃蟹。’”這真是妙批,是希望從逃避外緣來免得愛恨的苦惱,但禪師不是這樣的,他是從內心來根除染著,外緣上反而能不避,甚至可以無畏的承當了。也就是在繁花似錦之中,能向萬里無寸草處行去!
宗寶禪師說得非常清楚透徹:“聖人所以同者心也,凡人所以異者情也。此心彌滿清淨,中不容他,遍界遍空,如十日並照。覿面堂堂,如臨寶鏡,眉目分明。雖則分明,而欲求其體質,了不可得。雖不可得,而大用現前,折、旋、俯、仰,見、聞、覺、知,一一天真,無暫時休廢。直下證入,名為得道。得時不是聖,未得時不是凡。只凡人當面錯過,內見有心,外見有境,晝夜紛紜,隨情造業,詰本穹源,實無根蒂。若是達心高士,一把金剛王寶劍,逢著便與截斷,卻不是遏捺念慮,屏除聲色。一切時中,凡一切事,都不妨他,只是事來時不惑,事去時不留。”
真到寸絲不掛的禪者,他不是逃避世界的,也不是遏止捺住念頭或掛慮,當然更不是屏除一切聲色,他只是一一天真的面對世界,而能“事來時不惑,事去時不留”。
這是多麼廣大、高遠的境界!
我們凡夫幾乎是做不到一一天真,不惑不留的,卻也不是不能轉化憂歡的人生歷練。我聽過這樣的故事:一位女歌手在演唱會中場休息的時候,知道了母親過世的消息,她擦乾眼淚繼續上台做未完的表演,唱了許多歡樂之歌,用悲哀的淚水帶給更多人歡笑。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更多的演員與歌手,他們必須在心情歡愉時唱憂傷之歌,演悲劇的戲;或者在飽受慘痛折磨時,還必須唱歡樂的歌,演喜劇的戲。而不管他們演的是喜是悲,都是為了化解觀眾生命的苦惱,使憂愁的人得到清洗,使歡喜的人更感覺幸福。文學家、音樂家、藝術家等心靈工作者,無不是這樣子的。
實際人生也差不多是這樣子,微笑的人可能是在掩蓋心中的傷痛,哀愁者也可能隱藏或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更多的時候,是憂與歡的淚水同時流下。
不管是快樂或痛苦,人生的歷程有許多沒有選擇餘地的經驗,這是有情者最大的困局。我們也許做不到禪師那樣明淨空如,但我們可以轉換另一種表現,試圖去跨越困局,使我們能茶青水清,並用來獻給與我們一樣有情的凡人,以自己無比的悲痛來療治洗滌別人生命的傷口,困局經常是這樣轉化,心靈往往是這樣逐漸清明的。
因此,讓我們幸福的時候,唱歡樂之歌吧!
讓我們憂傷的時候,更大聲的唱歡樂之歌吧!
憂歡雖是有情必然的一種連結,但憂歡也只是生命偶然的一場派對!
我們在海邊無意拾獲的貝殼之美才是純粹的美。
牡丹也者 溫莎公爵夫人過世的那一天,正巧是故宮博物院至善園展出牡丹的第一天。
真是令人感嘆的巧合,溫莎公爵夫人是本世紀最動人的愛情故事的主角,而牡丹恰是中國歷史上被認為是最動人的花。一百盆“花中之後”在春天的艷陽中開放,而一朵偉大的“愛情之花”卻在和煦的微風中凋謝了。
我們趕著到外雙溪去看牡丹,在人潮中的牡丹顯得是多麼脆弱呀!因為人群中蒸騰的濁氣竟使它們提前凋謝了,保護牡丹的冰塊被放置在花盆四周,平衡了人群的熱氣。
好不容易撥開人群,衝到牡丹面前,許多人都會發出一聲嘆息:終於看到了一直嚮往著的牡丹花!接下來則未免怏怏:牡丹花也像是芙蓉花、大理菊一樣,不過如此,真是一見不如百聞呀!在回程的路上,不免興起一些感慨,我們心中所存在的一些美好的想像,有時候禁不起真實的面對,這種面對碎裂了我們的美好與想像。
我不是這一次才見到牡丹的,記得兩年前在日本旅行,朋友約我到東京郊外看牡丹花展,那一夜差一點令我在勞頓的旅次中也為之失眠,心裡一直夢想著從唐朝以來一再點燃詩人藝術家美感經驗的帝王之花的姿容。自然,我對牡丹不是那麼陌生的,我曾在無數的扇面、冊頁、巨作中見過畫家最細膩翔實的描繪,也在無數的詩歌里看到那紅艷凝香的側影,可是如今要去看活生生地開放著的牡丹花,心潮也不免為之蕩漾。
在日本看到牡丹的那一刻,可以說是失望的,那種失望並不是因為牡丹不美,牡丹還是不愧為帝王之花、花中之後的稱號,有非常之美,但是距離我們心靈所期待的美麗還是不及的。而且,牡丹一直是中國人富貴與吉祥的象徵,富貴與吉祥雖好,多少卻帶著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