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當然是假的,如果這世界真有使人會開悟的鞋墊,菩薩就不必出去普度眾生,只要去賣鞋墊就好了!”我說。
但從這一件事使我們知道現代人是多麼渴求開悟呀!不只是開悟鞋墊,以前有人送我一種茶,說是得到特別的加持,喝了就會開悟。還有人送我一束香,說常焚這種香,聞久了會心開意解,得到開悟。有人介紹我去見偉大的師父,說他只要看你一眼,就會開悟。有人拉我去見偉大的居士,說這個世界只有他有能力印證別人的開悟。
開悟,在這個世界變成速食麵、即溶奶粉、三合一咖啡一樣的東西,一衝就好,立即享用。也像馬桶堵塞時的通樂,倒一點下去,一通就樂。也由於人們速求開悟,反而失去了自覺與反省的精神。開悟的俗化,使人聽到開悟時哈哈一笑,說不定將來我們可以推出一系列的商品,例如“開悟大廈”“開悟家具”“開悟襯衫”“開悟汽水”,或者開悟什麼的。
什麼才是真實的開悟反而沒有人在意,很少人願意去追求了。
開悟最原始的意義,是反轉迷夢為“開”,生起真實的智慧為“悟”。與“開悟”相當的名詞有證悟、悟入、覺悟等等。
從悟的程度來看,悟到一分稱為“小悟”,悟到十分叫做“大悟”,所以古來的修行人常有“小悟數十回,大悟三五回”的自述。
從悟的快慢來看,慢的叫“漸悟”,快的叫“頓悟”,因此產生了修行上漸悟漸修、漸悟頓修、頓悟漸修、頓悟頓修的四種層次。
從悟的智解來看,解知人可以轉迷得悟的道理叫“解悟”;由修行實踐而親自體驗叫“證悟”。
我們可以這樣說:佛教修行的目的在求開悟,菩提和涅槃是所悟的智和理,菩提是能證的智慧,涅槃是所證到的真理。證悟者,在大乘稱為佛,在小乘稱為阿羅漢。
小乘的開悟者,是斷除了三界的煩惱,證到苦集滅道的涅槃之境。大乘的開悟者,是證見了真理,斷除了煩惱的擾亂,圓具無量妙德,應萬境而施自在之妙用。
以上是從佛學辭典抄錄下來對“開悟”最簡單的定義。然後我們就會發現,不論是小乘或大乘的開悟,遠非一雙開悟鞋墊或一斤開悟茶葉所能為力。一般人尋求外力的開悟,卻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煩惱,只是由於不肯承擔罷了。
世間先有能悟之人,才有可悟之事;先有開悟之心,才有可悟之境;先有明悟之理,才能在事與境上煉心。這是多麼明白的道理呀!
我們不必到處去尋求開悟的情境,而應該回來觀照自己的心,當我們有覺知的心,看青山才知冬天裡的青山只是被雪覆藏,看湖水才知春日裡的湖水只是被風吹皺,青山與湖水的本質並未變易或消失。
開悟的鞋墊我也穿了,開悟的茶水我也喝了,但人世的煩惱與苦痛我仍然如是面對,那是我知道在波動與擾攘的世情中,唯有照管自己的身心,才是走向圓滿最重要的道路。
第8章 【曼陀羅】03
為佛教、為眾生
我不只感恩那些幫助別人的人,也感恩那些被救助的人,由於有苦難的眾生,才會有慈悲的好事,是先有好事去做,才會產生好人。
這一次去花蓮靜思精舍,還是一如往常,去看常住的法師居士們製造蠟燭、豆粉,還有種菜。幾十年就是這樣子了,不管慈濟功德會是一百人、一萬人,還是一百八十六萬人,常住的生活還是那樣簡單樸素,自耕自食。
有許多人聽到慈濟功德會有二千多位委員,一百八十六萬的會員時,都以為慈濟的總部必然非常龐大,就像在敦化北路、南京東路見到的大樓一樣。難以想像的是,慈濟功德會的總部還是一些小小的瓦房,四周平疇沃野、杳無人跡,精舍里,終日都非常安靜。
只有在委員大會的時候,突然撒豆成兵,里里外外都是人潮,熱鬧的情況仿佛廟會。
慈濟最令我感動的是,不論它的組織多麼龐大,依然維持著單純明淨的本質,這種本質自然有攝人的力量,人出入其中會自然地受感動,並融入其中。
這次到慈濟,巧遇仰慕已久的慈濟美國洛杉磯分會的執行長思賢居士,思賢是成功的企業家,曾經在佛教摸索多年,後來被慈濟精神感召,全心投入慈濟工作,創建美國分會。
談到慈濟已經突破了地域限制,成為國際間都重視的、影響力深遠的團體,像不久前,證嚴法師獲菲律賓頒贈“麥格塞塞獎”的“社區領導獎”,又得到美國德州州政府頒給“聖安東尼榮譽市長證”,《證嚴法師靜思語》則有英文、日文的出版,很快的,北京也將出版《證嚴法師靜思語》……慈濟精神流布世界是指日可待的。
正在談話的時候,德宣師來說:“師父可以見你們了。”
看到證嚴法師,心中總是悲欣交集,欣喜的是在我們這個混亂的時代,他是一個清靜與慈悲的典範;悲哀的是,這個世界如此苦難,使得慈濟有做不完的事情,慈濟志業永遠沒有盡頭。
幸喜的是,最近師父看來身體十分健康,只是由於訪客太多、事務太多,顯得有點疲倦。
近日裡最繁忙的事務就是大陸賑災的工作,去年大陸遭遇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水患,全世界掀起一陣解救大陸同胞的熱潮,捐贈金錢與食物到大陸去。慈濟功德會一向以眾生平等為宗旨,因此也投入大陸的賑災工作。我聽精舍里的常住師談起,當證嚴師父聽到大陸洪澇的嚴重情形,好幾次忍不住落淚,指示大家應該把大陸救災當作緊急的事來處理,因為他很擔心受災的大陸居民若能躲過水災、飢餓、傳染病的侵襲,也可能無法度過嚴冬。
但從這一件事使我們知道現代人是多麼渴求開悟呀!不只是開悟鞋墊,以前有人送我一種茶,說是得到特別的加持,喝了就會開悟。還有人送我一束香,說常焚這種香,聞久了會心開意解,得到開悟。有人介紹我去見偉大的師父,說他只要看你一眼,就會開悟。有人拉我去見偉大的居士,說這個世界只有他有能力印證別人的開悟。
開悟,在這個世界變成速食麵、即溶奶粉、三合一咖啡一樣的東西,一衝就好,立即享用。也像馬桶堵塞時的通樂,倒一點下去,一通就樂。也由於人們速求開悟,反而失去了自覺與反省的精神。開悟的俗化,使人聽到開悟時哈哈一笑,說不定將來我們可以推出一系列的商品,例如“開悟大廈”“開悟家具”“開悟襯衫”“開悟汽水”,或者開悟什麼的。
什麼才是真實的開悟反而沒有人在意,很少人願意去追求了。
開悟最原始的意義,是反轉迷夢為“開”,生起真實的智慧為“悟”。與“開悟”相當的名詞有證悟、悟入、覺悟等等。
從悟的程度來看,悟到一分稱為“小悟”,悟到十分叫做“大悟”,所以古來的修行人常有“小悟數十回,大悟三五回”的自述。
從悟的快慢來看,慢的叫“漸悟”,快的叫“頓悟”,因此產生了修行上漸悟漸修、漸悟頓修、頓悟漸修、頓悟頓修的四種層次。
從悟的智解來看,解知人可以轉迷得悟的道理叫“解悟”;由修行實踐而親自體驗叫“證悟”。
我們可以這樣說:佛教修行的目的在求開悟,菩提和涅槃是所悟的智和理,菩提是能證的智慧,涅槃是所證到的真理。證悟者,在大乘稱為佛,在小乘稱為阿羅漢。
小乘的開悟者,是斷除了三界的煩惱,證到苦集滅道的涅槃之境。大乘的開悟者,是證見了真理,斷除了煩惱的擾亂,圓具無量妙德,應萬境而施自在之妙用。
以上是從佛學辭典抄錄下來對“開悟”最簡單的定義。然後我們就會發現,不論是小乘或大乘的開悟,遠非一雙開悟鞋墊或一斤開悟茶葉所能為力。一般人尋求外力的開悟,卻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煩惱,只是由於不肯承擔罷了。
世間先有能悟之人,才有可悟之事;先有開悟之心,才有可悟之境;先有明悟之理,才能在事與境上煉心。這是多麼明白的道理呀!
我們不必到處去尋求開悟的情境,而應該回來觀照自己的心,當我們有覺知的心,看青山才知冬天裡的青山只是被雪覆藏,看湖水才知春日裡的湖水只是被風吹皺,青山與湖水的本質並未變易或消失。
開悟的鞋墊我也穿了,開悟的茶水我也喝了,但人世的煩惱與苦痛我仍然如是面對,那是我知道在波動與擾攘的世情中,唯有照管自己的身心,才是走向圓滿最重要的道路。
第8章 【曼陀羅】03
為佛教、為眾生
我不只感恩那些幫助別人的人,也感恩那些被救助的人,由於有苦難的眾生,才會有慈悲的好事,是先有好事去做,才會產生好人。
這一次去花蓮靜思精舍,還是一如往常,去看常住的法師居士們製造蠟燭、豆粉,還有種菜。幾十年就是這樣子了,不管慈濟功德會是一百人、一萬人,還是一百八十六萬人,常住的生活還是那樣簡單樸素,自耕自食。
有許多人聽到慈濟功德會有二千多位委員,一百八十六萬的會員時,都以為慈濟的總部必然非常龐大,就像在敦化北路、南京東路見到的大樓一樣。難以想像的是,慈濟功德會的總部還是一些小小的瓦房,四周平疇沃野、杳無人跡,精舍里,終日都非常安靜。
只有在委員大會的時候,突然撒豆成兵,里里外外都是人潮,熱鬧的情況仿佛廟會。
慈濟最令我感動的是,不論它的組織多麼龐大,依然維持著單純明淨的本質,這種本質自然有攝人的力量,人出入其中會自然地受感動,並融入其中。
這次到慈濟,巧遇仰慕已久的慈濟美國洛杉磯分會的執行長思賢居士,思賢是成功的企業家,曾經在佛教摸索多年,後來被慈濟精神感召,全心投入慈濟工作,創建美國分會。
談到慈濟已經突破了地域限制,成為國際間都重視的、影響力深遠的團體,像不久前,證嚴法師獲菲律賓頒贈“麥格塞塞獎”的“社區領導獎”,又得到美國德州州政府頒給“聖安東尼榮譽市長證”,《證嚴法師靜思語》則有英文、日文的出版,很快的,北京也將出版《證嚴法師靜思語》……慈濟精神流布世界是指日可待的。
正在談話的時候,德宣師來說:“師父可以見你們了。”
看到證嚴法師,心中總是悲欣交集,欣喜的是在我們這個混亂的時代,他是一個清靜與慈悲的典範;悲哀的是,這個世界如此苦難,使得慈濟有做不完的事情,慈濟志業永遠沒有盡頭。
幸喜的是,最近師父看來身體十分健康,只是由於訪客太多、事務太多,顯得有點疲倦。
近日裡最繁忙的事務就是大陸賑災的工作,去年大陸遭遇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水患,全世界掀起一陣解救大陸同胞的熱潮,捐贈金錢與食物到大陸去。慈濟功德會一向以眾生平等為宗旨,因此也投入大陸的賑災工作。我聽精舍里的常住師談起,當證嚴師父聽到大陸洪澇的嚴重情形,好幾次忍不住落淚,指示大家應該把大陸救災當作緊急的事來處理,因為他很擔心受災的大陸居民若能躲過水災、飢餓、傳染病的侵襲,也可能無法度過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