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對於生命的歷程,我覺得:“不管用什麼方法,把心開好是最重要的!”
覺悟戰士
如果一個有同理心、平等心的覺悟戰士,他不管到什麼戰場、面對什麼煩惱,也都可以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了!
我們都認識寺廟裡與佛堂里的菩薩,並且對之虔誠地禮拜。但是我在禮拜菩薩的時候,常會想到菩薩是沒有定相的,如果我們不能認識菩薩的心,萬一有一天在街上遇見穿西裝打領帶的菩薩,不知道認不認得出來?不知道還能不能謙卑恭敬地禮拜?
穿西裝打領帶還是好的,假如他穿牛仔褲,我還能認識他嗎?在佛陀的時代,許多修行的人常穿“糞掃衣”,假設有一天我們穿著很華美的衣服,一副寶相莊嚴的樣子,突然在街邊跑出一位穿糞掃衣的菩薩,我是會看見他的“糞掃衣”呢?還是能看見他的菩薩心?
因此,我偶爾會思及,認識佛堂里的菩薩是重要的,但認識活生生的菩薩,可能更要緊;對佛堂里的菩薩有恭敬心和謙卑心是簡單的,對街上的菩薩生起同樣的心就艱難了。這應該是印光大師為什麼說“要看人人是菩薩,只有我是凡夫”的意思了。
這當然是一個很好的觀點,使得我們佛教徒時常稱人“菩薩”,於是有時候到道場去,會聽到“老菩薩”“小菩薩”“大菩薩”互相稱讚的聲音此起彼落,真可以說是“一屋子菩薩”了。
對於一般人的應許為“菩薩”不是始自今日,禪宗公案里有一則說,從前有一位金牛和尚,擔任寺里的典座,每至齋時,總是自顧自提著飯桶在僧堂前作舞,一邊叫大家來吃飯:“菩薩子,吃飯來!”“菩薩子,吃飯來!”傳說寺里的僧人聽到了都會心有所動,使許多人得到了啟發。
可是後來的禪師對這個公案看法並不一樣,雪竇禪師就曾評述“菩薩子,吃飯來!”說:“雖然如此,金牛不是好心。”有人問白隱禪師說:“叫人家做菩薩,叫人家吃飯這是好事,為什麼雪竇說不是好心呢?”白隱說:“因為金牛和尚提的飯桶是空的。”──這真是一個很好的棒喝,當我們被叫喚為“菩薩”時,都感到非常開心,但我們很少想到“這個飯桶是空的”,我們何德何能讓人叫為“菩薩”呢?然而,長慶禪師的看法和雪竇不同。僧問長慶:“古人道:‘菩薩子,吃飯來!’意旨如何?”長慶說:“大似因齋慶贊!”
有人問白隱禪師說:“長慶禪師說的‘大似因齋慶贊’是什麼意思呢?”
白隱答說:“誦一次食畢偈就知道他的意思了:‘飯食已訖色力充,威震十方三世雄。回因轉果不在念,一切眾生獲神通’。”
──這是站在金牛和尚的角度來看,是說他在內心裡祈願一切眾生吃了他煮的飯菜,都可以得到轉化,成為真正的菩薩。當我們稱呼眾生為“菩薩”時,也是因於這樣深切的願望呀!
其實,金牛、雪竇、長慶、白隱的看法都可以合起來看,確實,“菩薩”行雖然不易,卻也不是那麼遙遠不可捉摸的。只是當我們在稱呼別人為“菩薩”時,心裡應有真心的願望;而我們被呼喚為“菩薩”時,則不應由于欣喜而迷失了,要來了解菩薩最基本的心行。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覺、智、道的意思;薩埵,眾生、有情、勇猛之意。
菩薩,又譯成覺有情、大覺有情、道眾生、道心眾生,意即是求道的大心人、求大覺的有情眾生。
凡是發起勇猛求菩提心的人,希望走向自利利他覺行圓滿的人;凡是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無量眾生的人;凡是有未來成就佛果的願望,現在正修諸波羅蜜行的人,我們都稱為“菩薩”。
對於那些心量特別大的菩薩,志求無上菩提的大乘行者,我們稱為摩訶薩埵、摩訶薩、菩薩摩訶薩、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等等。
佛教經典里,曾以各種不同的名字稱呼菩薩,我們在這裡舉出一些較有代表性的:開士、大士、聖士、上人、無上、力士、無雙、不思議、大自在、大功德、大道心、法王子、成就覺慧、最上照明、普能降伏、最勝萌芽……從這些譯名,我們可以聯想到菩薩的一些特質。
古往今來,我們固然給菩薩各種不同的異名,但到了近代這些名稱都固定了,往往不能給我們重重的一拳。有一次,我聽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說,他把菩薩譯成“覺悟戰士”,心裡覺得十分感動。
宗薩仁波切的意思是,現代的修行者走向菩薩道比從前的人難多了,原因是現代的生活複雜,煩惱繁多,時空擾亂,現代人的菩薩行幾乎不可能平順,因此發心於菩薩道的人要有如戰士一樣搏戰,才可能真正進入菩提道的大門。
從“薩埵”的意思來說,我們時常忘記其中的勇猛之意,而勇猛也是菩薩極為重要的特質。
我們發起菩提心,有菩薩的願望並去實踐它,最需要有勇猛的心,要有向複雜的欲望、熾烈的煩惱、起落的生死奮戰的勇氣,那就像一個戰士上前線一樣。
當然,上前線的戰士會遭遇到很多情況,可能花許多力氣去攻占一個據點,發現裡面並沒有敵人;也可能在沙灘登陸時,發現已被千軍萬馬包圍了。可能不發一槍一彈,已經橫越千里;也可能彈盡援絕了,發現一寸地都還無法前進。
覺悟戰士
如果一個有同理心、平等心的覺悟戰士,他不管到什麼戰場、面對什麼煩惱,也都可以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了!
我們都認識寺廟裡與佛堂里的菩薩,並且對之虔誠地禮拜。但是我在禮拜菩薩的時候,常會想到菩薩是沒有定相的,如果我們不能認識菩薩的心,萬一有一天在街上遇見穿西裝打領帶的菩薩,不知道認不認得出來?不知道還能不能謙卑恭敬地禮拜?
穿西裝打領帶還是好的,假如他穿牛仔褲,我還能認識他嗎?在佛陀的時代,許多修行的人常穿“糞掃衣”,假設有一天我們穿著很華美的衣服,一副寶相莊嚴的樣子,突然在街邊跑出一位穿糞掃衣的菩薩,我是會看見他的“糞掃衣”呢?還是能看見他的菩薩心?
因此,我偶爾會思及,認識佛堂里的菩薩是重要的,但認識活生生的菩薩,可能更要緊;對佛堂里的菩薩有恭敬心和謙卑心是簡單的,對街上的菩薩生起同樣的心就艱難了。這應該是印光大師為什麼說“要看人人是菩薩,只有我是凡夫”的意思了。
這當然是一個很好的觀點,使得我們佛教徒時常稱人“菩薩”,於是有時候到道場去,會聽到“老菩薩”“小菩薩”“大菩薩”互相稱讚的聲音此起彼落,真可以說是“一屋子菩薩”了。
對於一般人的應許為“菩薩”不是始自今日,禪宗公案里有一則說,從前有一位金牛和尚,擔任寺里的典座,每至齋時,總是自顧自提著飯桶在僧堂前作舞,一邊叫大家來吃飯:“菩薩子,吃飯來!”“菩薩子,吃飯來!”傳說寺里的僧人聽到了都會心有所動,使許多人得到了啟發。
可是後來的禪師對這個公案看法並不一樣,雪竇禪師就曾評述“菩薩子,吃飯來!”說:“雖然如此,金牛不是好心。”有人問白隱禪師說:“叫人家做菩薩,叫人家吃飯這是好事,為什麼雪竇說不是好心呢?”白隱說:“因為金牛和尚提的飯桶是空的。”──這真是一個很好的棒喝,當我們被叫喚為“菩薩”時,都感到非常開心,但我們很少想到“這個飯桶是空的”,我們何德何能讓人叫為“菩薩”呢?然而,長慶禪師的看法和雪竇不同。僧問長慶:“古人道:‘菩薩子,吃飯來!’意旨如何?”長慶說:“大似因齋慶贊!”
有人問白隱禪師說:“長慶禪師說的‘大似因齋慶贊’是什麼意思呢?”
白隱答說:“誦一次食畢偈就知道他的意思了:‘飯食已訖色力充,威震十方三世雄。回因轉果不在念,一切眾生獲神通’。”
──這是站在金牛和尚的角度來看,是說他在內心裡祈願一切眾生吃了他煮的飯菜,都可以得到轉化,成為真正的菩薩。當我們稱呼眾生為“菩薩”時,也是因於這樣深切的願望呀!
其實,金牛、雪竇、長慶、白隱的看法都可以合起來看,確實,“菩薩”行雖然不易,卻也不是那麼遙遠不可捉摸的。只是當我們在稱呼別人為“菩薩”時,心裡應有真心的願望;而我們被呼喚為“菩薩”時,則不應由于欣喜而迷失了,要來了解菩薩最基本的心行。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覺、智、道的意思;薩埵,眾生、有情、勇猛之意。
菩薩,又譯成覺有情、大覺有情、道眾生、道心眾生,意即是求道的大心人、求大覺的有情眾生。
凡是發起勇猛求菩提心的人,希望走向自利利他覺行圓滿的人;凡是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無量眾生的人;凡是有未來成就佛果的願望,現在正修諸波羅蜜行的人,我們都稱為“菩薩”。
對於那些心量特別大的菩薩,志求無上菩提的大乘行者,我們稱為摩訶薩埵、摩訶薩、菩薩摩訶薩、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等等。
佛教經典里,曾以各種不同的名字稱呼菩薩,我們在這裡舉出一些較有代表性的:開士、大士、聖士、上人、無上、力士、無雙、不思議、大自在、大功德、大道心、法王子、成就覺慧、最上照明、普能降伏、最勝萌芽……從這些譯名,我們可以聯想到菩薩的一些特質。
古往今來,我們固然給菩薩各種不同的異名,但到了近代這些名稱都固定了,往往不能給我們重重的一拳。有一次,我聽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說,他把菩薩譯成“覺悟戰士”,心裡覺得十分感動。
宗薩仁波切的意思是,現代的修行者走向菩薩道比從前的人難多了,原因是現代的生活複雜,煩惱繁多,時空擾亂,現代人的菩薩行幾乎不可能平順,因此發心於菩薩道的人要有如戰士一樣搏戰,才可能真正進入菩提道的大門。
從“薩埵”的意思來說,我們時常忘記其中的勇猛之意,而勇猛也是菩薩極為重要的特質。
我們發起菩提心,有菩薩的願望並去實踐它,最需要有勇猛的心,要有向複雜的欲望、熾烈的煩惱、起落的生死奮戰的勇氣,那就像一個戰士上前線一樣。
當然,上前線的戰士會遭遇到很多情況,可能花許多力氣去攻占一個據點,發現裡面並沒有敵人;也可能在沙灘登陸時,發現已被千軍萬馬包圍了。可能不發一槍一彈,已經橫越千里;也可能彈盡援絕了,發現一寸地都還無法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