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平常心不足道

  現在學禪的人,或甚至不學禪的人最最常掛在口邊的一句是“平常心是道”。

  對於學禪的人,歷來的祖師不都告訴我們,道在尋常日用之間嗎?因此,“飢來吃飯,困來即眠”是道,“行住坐臥,應機接物”是道,“喝茶、吃粥、洗缽”也是道,連瓦礫里都有無上法,何況是平常心呢?所以,大家只顧吃飯、睡覺就好了,哪裡用得著拚老命的修行呢?

  對於不學禪的人,有許多從禪宗里盜了“平常心是道”的話,就以此為藉口,認為天下無道可學,只要平常過日子就好了,甚至嘲笑那些困苦修行的人說:“你們的祖師不是說平常心是道嗎?何用這樣精進辛苦的修行?”

  到底,平常心是不是道呢?

  要知道平常心是不是道 ,我們先來看“平常心是道”的起源。

  中國禪宗史上,第一位提出“平常心是道”的是馬祖道一禪師,在《景德傳燈錄》里記載他向門人的開示:“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這是“平常心是道”的來源。

  在這段開示後,馬祖道一禪師又有一些話用來解釋“平常心是道”,我在這裡摘取易於了解的段落。

  “行住坐臥,應機接物,儘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

  “名等義等,一切諸法皆等,純一無雜。若於教門中得,隨時自在。建立法界,儘是法界;若立真如,儘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儘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儘是事。”

  “一切法皆是佛法,諸法即解脫,解脫者即真如,諸法不出於真如,行住坐臥,悉是不思議用,不待時節。”

  這些都是白話,不難明白,意思是當一個人反觀自心,證得妙用的本性,他就能進入純粹自在平等無我的境界,那時他了達到自性是沒有生滅的,知道法身無窮遍滿十方。到了這個時候,他自然能平常地對待外在事物,不會為造作、是非、取捨、斷常、凡聖所執著了。

  也即是說,當一個人明心見性,不為外來的情況所轉動的時候,他才能時時無礙,處處自在,事理雙通,進入平常的世界。平常不是指外面的改變,而是說不論碰到任何景況,自己的心性都能不動如一。

  了解到這一層,我們就知道“平常心是道”沒有那麼簡單,在禪的精神里,只有見性才能說“平常心是道”,一般學禪的人,心性都還沒找到,怎麼談得上平常心呢?

  因此,對剛剛開始修行的人,平常心不是道,而是流血奮鬥的事業,要透過非常的努力追求心性的開悟,而不能一開始就像祖師們一樣說“平常心是道”。

  關於“平常心是道”,最有名的一首詩是宋朝無門慧開的作品: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像我們每天閒事掛在心頭的人,只有時常對自己提醒:“平常心不是道”,勇猛求菩提,才有機會體驗四季的每一時刻都是“好時節”的平常心,否則大海紅塵、平地波濤,剎那就把我們淹埋,哪裡還有什麼平常心!

  南國

  我喜歡王維一首簡短的詩: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

  此物最相思

  尤其喜歡這首詩里的“南國”與“相思”,南國是在什麼地方呢?南國又象徵了什麼呢?對於寫這首詩的王維,他當時是在北地還是在南國?他沒有特別思念的人呢?

  相對於“南國”的是“北地”,而相對於“春來”的是“秋去”,它的意象就這樣豐富了起來:在南國的人采了紅豆,想到好不容易到了秋天,又想到秋天的時候到北地去的人,他是不是有著相思呢?

  相思?

  是的,“相思”是多麼高潔的意象呀!我一直認為相思是愛情中最動人的素質,相思令人甜美、引人傷懷的、使人輾轉、讓人悲絕,古來中國的愛情中最常見的病就是“相思病”,有因相思而憔悴的,也有因相思而離開世間的。

  相思就是“互相的思念”,看紅豆時可以想到故人舊情,只是一種象徵,事實上相思是一種心行,從心而有,心裡想念著故人,就是寒夜中閃動的螢火,都像是情人寄來的燈盞呀!

  在佛經里說:“人惟情有”,是說投生到這世界的人,就是為了情而投生的,他們存情、執情、迷情,甚至惟情,使人因此生生世世在情里流轉。這種“情有”,就是“隔世的相思”,可見相思不僅能穿破空間無限的藩籬,甚至能打破時間生世的阻隔。

  我們因為捨不得離開在世間的情愛,再輪迴時又回來和親人情侶相會,這時就有了因緣,我們的相思使我們的因緣聚合,但在因緣盡了的時候又使我們因離別而相思。

  多生死因緣的觀點來看,我們若是從南國離開這個世間,那麼我們為了和從前的因緣相會,就會因情愛再投生到南國 去。佛經里說我們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又說是“南閻浮提”,南閻浮提不正是我們墮入相思迷惘的南國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