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霧霾正從我看不見的各種地方。
湧進家裡。
有朋友寫了很長的文字,
說自己即將離開北京的打算。
底下很多人發表著自己的意見。
更多的觀點其實也像是自我的安慰表達——
過幾年我們也一定會離開的。
用黑乎乎的照片發了一條微博,
感慨了一小句。
這是一座用年輕夢想健康金錢作為代價才能好好生存的城市。
大多數的留言意思是:
即使是這樣,
依然阻擋不了我想去的決心。
哪怕是看看,
哪怕是失敗,
哪怕要用一切作為交換。
這兩年來,我也常幹這種蠢事。
大概兩年前,
我代表團隊給電視台做了一個關於媽媽節目的提案。
一切都很順利地通過了。
等到談GG客戶的時候,
價格一直談不攏。
公司說GG客戶不簽合約就停止節目錄製,
而我堅持節目一定要錄製,
也堅信GG客戶一定能落實。
GG客戶一直處於膠著狀態,
同事告訴我公司財務已經停止給我們批款。
然後我頭腦一發熱,
覺得應該為自己的理想再拼搏一次,
覺得應該為團隊再努力一次。
我把自己的銀行卡拿出來,
還有幾十萬。
告訴同事,
先拿去花吧,
不夠再說。
說出這些話的時候,
我覺得自己可英雄了。
同事淚光閃閃,
在微信群里互相打雞血。
這一次節目正常錄製完畢,
GG客戶還沒定。
於是又咬咬牙,
催出版社結了稿費,
自己又墊第二筆。
周圍的朋友一直勸我不要這樣,
不要因為衝動去做一些不理智的事。
我說也許這件事情真的會失敗,
也許這些錢全砸了,
我也只不過是給自己從事那麼多年的電視製作一個交待。
特別豪邁。
尤其年輕。
GG客戶真的沒有談下來,
給我們留的節目檔期失效了。
所有錄製的節目無法播出,
自己墊的錢果然成為了給自己的一個交待。
朋友喝了酒說,
說你是個傻X吧,你還不承認。
有理有據獲取了勝利才算英雄。
逞能失敗的全是狗熊。
喝一杯酒。
承認是狗熊。
後來節目團隊散了。
最後的聚餐也沒有。
那幾個月一直沉浸在失敗的糟糕情緒中,
不敢面對也不敢正視。
只能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新的工作里假裝自己解脫了。
直到有一天。
我刷朋友圈的時候,
看到有同事發了一張當時的合影。
我突然從一直逃避的情緒中清醒過來。
明知道結果是失敗,卻依然義無反顧。
中途犧牲了倒還好。
最怕就是成了俘虜,頭都抬不起來。
公司的小孩說為什麼要留在北京。
有人說必須要混好了才能回去。
有人說爸爸媽媽等著跟我一起在北京住大房子呢。
有人說其實生活特苦,但喊了誓言來的就不能一聲不吭地滾回去。
好像每個人在這裡都有成功的機會。
只要待著就能守到發芽的一天。
他們問我你當時來北京的原因是什麼?
我說因為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去哪兒。
他們說其實我們也是。
其中一個小孩說,
我知道我在北京不一定會成功,
但是這裡有能夠聽懂我在說什麼的人。
我知道也許我的能力不夠出眾,
但是我努力成為他們的同事也覺得很有成就感。
也許未來我也掙不到太多的錢,
但你不是說你30歲之前存款也只有幾千嗎?
在以前的地方待著感覺任何事情都沒有希望,
而在這裡只要別人有一點兒成功我都覺得下一個有可能會是自己。
其實最難的真的不是失敗,
而是從來不曾被人理解。
他說著說著就哭了。
真是一個善良的演技boy。
他們問那你在北京這些年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我說其實生活也沒有你想得那麼慘。
我在這裡最大的感受就是——
只要你足夠努力認真,
你不可能不被看見。
他們又問那你那筆錢後來真的就打水漂了嗎?
大概在今年年初,
財務部的同事突然通知我有一筆錢要領。
原來公司把錢退給我了。
沒有人指責我說我當初不該,
也沒有領導像朋友一樣罵我犯二。
拿著一筆飛來的橫財,
我覺得有點兒暖。
在這裡是有人願意陪著你一起犯錯誤的。
無論是公司還是同事。
明知道前方很苦,為何還義無反顧?
我想還是因為有光亮吧。
後記
誰的青春不迷茫,其實我們都一樣
三年前的今天,我把《誰的青春不迷茫》的初稿交給了出版社,想被你看見。
三年後的今天,我寫下了這封關於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的信,想和你分享。
一年前公司說《誰的青春不迷茫》要拍電影的時候,我覺得是個玩笑,覺得怎麼可能!
我對電影,真的不懂。
看古裝片,飛鏢朝自己飛過來,我整場都在想:怎麼拍才能把一個越來越近的飛鏢拍得那麼清楚?同事冷冷地給一句:“特效。”
動作片裡,有人跳樓,有人飆車,有人跳懸崖,我整場也在想:攝像機在哪兒?怎麼拍出來的?這要拍多少次?同事又會冷冷地說:“替身,摳像,吊威亞。”
電影很神奇,但我只能做觀眾而已。所以我對老闆說:“算了,我不會。”
同事說:“你怎麼那麼慫啊,連做夢都不敢。”
我覺得他說得沒錯,我天生就是一個不敢做夢的人,因為怕。
我爸是醫生,我媽是護士,他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了工作上,去照顧病人,很少在家。我總是一個人獨處,他們問我害怕嗎?我說不害怕。其實我是怕他們擔心,給他們添麻煩。
包括後來。
我參加《職來職往》,我把很多要說的話都寫在紙上,他們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我說:“我怕緊張,說不好。”
第一次簽售會,給幾十個朋友打了電話,東拉西扯聊很久,就是想讓他們第二天來現場湊個數,我怕沒人來。
《誰的青春不迷茫》出版時,編輯說:“你覺得銷量會不會好?”我說:“不會賣得好,可以少印一點兒。”結果第一次印刷只有兩萬冊。誰也沒有想到,三年後,這個系列的書賣了超過五百萬冊。
湧進家裡。
有朋友寫了很長的文字,
說自己即將離開北京的打算。
底下很多人發表著自己的意見。
更多的觀點其實也像是自我的安慰表達——
過幾年我們也一定會離開的。
用黑乎乎的照片發了一條微博,
感慨了一小句。
這是一座用年輕夢想健康金錢作為代價才能好好生存的城市。
大多數的留言意思是:
即使是這樣,
依然阻擋不了我想去的決心。
哪怕是看看,
哪怕是失敗,
哪怕要用一切作為交換。
這兩年來,我也常幹這種蠢事。
大概兩年前,
我代表團隊給電視台做了一個關於媽媽節目的提案。
一切都很順利地通過了。
等到談GG客戶的時候,
價格一直談不攏。
公司說GG客戶不簽合約就停止節目錄製,
而我堅持節目一定要錄製,
也堅信GG客戶一定能落實。
GG客戶一直處於膠著狀態,
同事告訴我公司財務已經停止給我們批款。
然後我頭腦一發熱,
覺得應該為自己的理想再拼搏一次,
覺得應該為團隊再努力一次。
我把自己的銀行卡拿出來,
還有幾十萬。
告訴同事,
先拿去花吧,
不夠再說。
說出這些話的時候,
我覺得自己可英雄了。
同事淚光閃閃,
在微信群里互相打雞血。
這一次節目正常錄製完畢,
GG客戶還沒定。
於是又咬咬牙,
催出版社結了稿費,
自己又墊第二筆。
周圍的朋友一直勸我不要這樣,
不要因為衝動去做一些不理智的事。
我說也許這件事情真的會失敗,
也許這些錢全砸了,
我也只不過是給自己從事那麼多年的電視製作一個交待。
特別豪邁。
尤其年輕。
GG客戶真的沒有談下來,
給我們留的節目檔期失效了。
所有錄製的節目無法播出,
自己墊的錢果然成為了給自己的一個交待。
朋友喝了酒說,
說你是個傻X吧,你還不承認。
有理有據獲取了勝利才算英雄。
逞能失敗的全是狗熊。
喝一杯酒。
承認是狗熊。
後來節目團隊散了。
最後的聚餐也沒有。
那幾個月一直沉浸在失敗的糟糕情緒中,
不敢面對也不敢正視。
只能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新的工作里假裝自己解脫了。
直到有一天。
我刷朋友圈的時候,
看到有同事發了一張當時的合影。
我突然從一直逃避的情緒中清醒過來。
明知道結果是失敗,卻依然義無反顧。
中途犧牲了倒還好。
最怕就是成了俘虜,頭都抬不起來。
公司的小孩說為什麼要留在北京。
有人說必須要混好了才能回去。
有人說爸爸媽媽等著跟我一起在北京住大房子呢。
有人說其實生活特苦,但喊了誓言來的就不能一聲不吭地滾回去。
好像每個人在這裡都有成功的機會。
只要待著就能守到發芽的一天。
他們問我你當時來北京的原因是什麼?
我說因為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去哪兒。
他們說其實我們也是。
其中一個小孩說,
我知道我在北京不一定會成功,
但是這裡有能夠聽懂我在說什麼的人。
我知道也許我的能力不夠出眾,
但是我努力成為他們的同事也覺得很有成就感。
也許未來我也掙不到太多的錢,
但你不是說你30歲之前存款也只有幾千嗎?
在以前的地方待著感覺任何事情都沒有希望,
而在這裡只要別人有一點兒成功我都覺得下一個有可能會是自己。
其實最難的真的不是失敗,
而是從來不曾被人理解。
他說著說著就哭了。
真是一個善良的演技boy。
他們問那你在北京這些年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我說其實生活也沒有你想得那麼慘。
我在這裡最大的感受就是——
只要你足夠努力認真,
你不可能不被看見。
他們又問那你那筆錢後來真的就打水漂了嗎?
大概在今年年初,
財務部的同事突然通知我有一筆錢要領。
原來公司把錢退給我了。
沒有人指責我說我當初不該,
也沒有領導像朋友一樣罵我犯二。
拿著一筆飛來的橫財,
我覺得有點兒暖。
在這裡是有人願意陪著你一起犯錯誤的。
無論是公司還是同事。
明知道前方很苦,為何還義無反顧?
我想還是因為有光亮吧。
後記
誰的青春不迷茫,其實我們都一樣
三年前的今天,我把《誰的青春不迷茫》的初稿交給了出版社,想被你看見。
三年後的今天,我寫下了這封關於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的信,想和你分享。
一年前公司說《誰的青春不迷茫》要拍電影的時候,我覺得是個玩笑,覺得怎麼可能!
我對電影,真的不懂。
看古裝片,飛鏢朝自己飛過來,我整場都在想:怎麼拍才能把一個越來越近的飛鏢拍得那麼清楚?同事冷冷地給一句:“特效。”
動作片裡,有人跳樓,有人飆車,有人跳懸崖,我整場也在想:攝像機在哪兒?怎麼拍出來的?這要拍多少次?同事又會冷冷地說:“替身,摳像,吊威亞。”
電影很神奇,但我只能做觀眾而已。所以我對老闆說:“算了,我不會。”
同事說:“你怎麼那麼慫啊,連做夢都不敢。”
我覺得他說得沒錯,我天生就是一個不敢做夢的人,因為怕。
我爸是醫生,我媽是護士,他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了工作上,去照顧病人,很少在家。我總是一個人獨處,他們問我害怕嗎?我說不害怕。其實我是怕他們擔心,給他們添麻煩。
包括後來。
我參加《職來職往》,我把很多要說的話都寫在紙上,他們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我說:“我怕緊張,說不好。”
第一次簽售會,給幾十個朋友打了電話,東拉西扯聊很久,就是想讓他們第二天來現場湊個數,我怕沒人來。
《誰的青春不迷茫》出版時,編輯說:“你覺得銷量會不會好?”我說:“不會賣得好,可以少印一點兒。”結果第一次印刷只有兩萬冊。誰也沒有想到,三年後,這個系列的書賣了超過五百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