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註:這就是雲頂天宮壁畫上所描繪的最後一戰,當時對於東夏這樣的小國,承載的是整個民族最後的尊嚴,必然是全國死戰,可以想像當時如日中天的蒙古人和死戰不留的女真人會有多麼慘烈的交鋒,這段血腥的記憶必然深深地留在了倖存的女真人的心裡。

  七、政權仍存

  過去都認為東夏隨萬奴的被擒而滅亡,但自康熙二十五年(1686)發現刻有「大同」年款的官印以來,對東夏國的存亡又有新說。據王國維的考證:「《高麗史》多記東真即大真與高麗交涉事,自太宗癸巳(1233)以後,至世祖至元之末(1294),凡二十見。意萬奴既擒之後,蒙古仍用之,以鎮撫其地,其子孫承襲如藩國然,故尚有東真之稱」(《黑韃事略箋證》)。另外在《高麗史》和《元史》1233年後多年的記載中仍使用「貴國」、「東夏萬奴國」的稱謂。1234年2月,「蒙古留百餘騎於東真,余皆引還」(《高麗史》)。1235年設開元、南京二萬戶府,後者總管可能即東夏國王兼任。東夏的舊屬繼續維持管理著該地區的政務,而使用的年號就是「大同」,於當地出土了多顆不同年份的大同年號官印,足以證明。作為藩國的東夏,自此對蒙古一直歸順服從,並協助蒙軍鎮壓高麗的反叛。

  註:汪藏海生活在明末,顯然這個政權在逐步萎縮的過程中並沒有消失,而是從國逐漸消減成城邦,又從城邦消減成部落。

  1235年蒙古三伐高麗,東夏軍即作為前導,攻下了龍津鎮、鎮溟城等地(《高麗史》)1236年蒙軍再入高麗,曾派援兵百餘騎,侵入高麗東北境,自耀德、靜邊趨永興倉(《高麗史》)。到了蒙哥統治時期,蒙古再度大規模用兵高麗,東夏又成為蒙軍進兵的通路。

  據《高麗史》記載,自1249年至1259年,每年都有東夏的兵馬入境侵擾。1257年,入登州的一次多至三千餘騎,1258年還出舟師圍攻高城縣的松島。直至蒙古出面干預,才停止。元世祖即位後,開始逐步加強對東夏的控制。至元三年(1266)二月,曾設立過東京、開元、恤品、合懶、婆速等路宣撫司。至元二十年(1283)五月,又增設海西遼東提刑按察司。恤品、合懶兩路是東夏的領地,海西當謂包括東夏在內,可見已一律與國內地區統治管轄。至1287年後,似不再有「東真」、「東夏」之名,想東夏藩國當撤於前。

  註:可憐的高麗,此時東夏的國的殘餘必然已經退入長白山,進入了隱蔽的生活。

  八、歷史遺蹟

  1、城子山山城

  為了防範蒙古的東侵,針對該地區多山地的特點,東夏國城市多建在山上,成為山城。位於延吉市東郊延吉市與圖們市交界處。城內有少量渤海國遺蹟和大量東夏國遺蹟。城垣依山勢以石材修築,呈不規則橢圓形,周長4454米。有門址?4處,其中3處有瓮城。城內地勢開闊,中央有宮殿基址,呈階梯狀,共9階, 每階寬10米,長17米,其上礎石排列有序。殿址周圍散布有大量的建築瓦件。城內出土有玉帶飾,玉鴛鴦佩飾、瑪瑙佩飾、東夏國官印、銅鏡、占卜器、磕碼、母子小銅造像以及數百枚唐、宋、金銅錢。該城是東夏國的南京,東夏國王蒲鮮萬奴曾一度居於城中,公元1233年蒲鮮萬奴在城中被蒙古軍兵俘虜,東夏國滅亡。是研究東夏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最為重要的文化遺存,具有較高的獨特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2、浴池山

  位於延吉市東約10公里,隔一山谷與城子山相對。山頂有一圓形水池,山巒山有一烽火台。水池據傳為東夏國國王蒲鮮萬奴洗浴之處。

  3、克拉斯諾雅爾山城

  位於綏芬河南岸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附近的克拉斯諾雅爾山上,周長16華里,呈環形,依山隨勢而建。從山腳至山頂共三層城牆,高5米,城牆附近還有壕塹等輔助設施。最高處是一座「禁城」,四周隔一道內牆,城內有許多豪華的宮殿式建築遺蹟。

  4、延邊古長城

  延邊古長城處於八道溝的雙峰山和延吉市北的平峰山山脊上,它西起和龍縣土山鄉東山村二道溝的山坡上,蜿蜒經過於河龍市的西城、龍門鄉、龍井市的細鱗河、桃園、銅佛、延吉市的八道、煙集、長安鄉等的崇山峻岭中,消失在東距延吉市15公里的磨盤山附近。長城多為土築,也有石築,全長約150公里,已發現烽火台17座。最長的一段是從細鱗河至老頭溝鎮的一段,約長10公里;保存最好的一段在老頭溝的官船村,尚存高約3米左右。

  古長城無文獻記載。據研究認為是東夏國的江城。也有認為始建於渤海,其與琿春的「邊壕」一起是渤海中京和東京的拱衛之城,後為東夏國利用並改建為防禦工程。還有認為它是金代長城或高句麗時期長城。

  5、鏡泊邊牆

  它位於鏡泊湖中南段的東岸上,在江山嬌林場施業區內。土石結構,依山向東南走向而蜿蜓,發現長度為4.5公里。西段湖岸段有堆石外,其餘多為土築或土石混築,每隔50--80米有馬面突出牆體。高2米左右,基闊1.5米,頂寬0.8米,石築段落保存較好。群眾反映:此邊牆可達吉林。初步考查認定為金末東夏國的遺存,即為金代小長城,是防蒙古軍南下的軍事工程。1990年經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6、斐優城

  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圖們江畔之左岸,位於三家子滿族鄉古城村所在地的東城,隔江相望即是朝鮮的塞別爾郡市。該城周長2023米,牆高3-4米,基寬9米,東西南北各一門,具有角樓、馬面等遼金古城的典型特點,是遼金古城中保存較完整的一座。該城內曾出土過十枚銅印,其中一枚為金代晚期的銅印,一枚無年號的銅印和兩枚紐小銅印外,其餘均為蒲鮮萬奴建立東夏國的銅印。銅印為兩種:一種是東夏國「天泰」年號的銅印;另一種為東夏國「大同」年號的銅印。因此認為,該城為金代晚期和東夏國的城址。有人考證,該城為東夏國的「東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