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十、姒姓國。姒姓傳為夏虞之後。有杞國、?國、斟灌國、斟尋國。
1.杞國---伯爵。商湯時就已受封立國。周武王克商後,尋夏禹後裔,封東樓公於杞,是為重封,故亦稱夏。初都雍丘(今河南杞縣)。後受淮夷威脅,西周末期開始北遷,或以為今新泰市曾為杞都所在。杞成公(公元前654-637年在位)得齊桓公之助,遷都緣陵(今昌樂縣東南)。杞文公(前549-536年在位)時又遷於淳于。杞簡公元年(前445年)為楚惠王所滅。傳世器有杞伯鼎、杞伯豆等。
2.?(亦作繒、曾)國---子爵。故城在今棗莊市東,蒼山縣稍北。曾一度為魯國附庸。魯襄公6年(公元前567年),被莒滅掉, 昭公4年(前538年)魯取其地。後又屬齊國。
3.斟灌國---夏代部落國家。在今壽光縣東北。夏帝相曾居此。後為寒浞之子澆攻滅。
4.斟尋國---夏代部落國家。在今濰坊市東南。夏太康曾居此。後亦被寒澆攻滅。
十一、子姓國。子姓相傳為商祖契之後。譚國---亦作鄣。子爵。今章丘縣西舊有譚城,抗戰前曾發掘出遺址。地當齊國東西通道,公元前684年被齊國藉故滅掉。
十二、偃姓國。偃姓相傳為皋陶之後。有鬲國---夏代部落國家,在今德州市北。太康失國,夏貴族大臣靡逃奔至此,收集殘餘勢力,援助少康恢復夏朝統治。
十三、嬴姓國。嬴姓相傳是伯益的後裔。奄國---亦作蓋。在今曲阜舊城東,伯益曾居於此。後成為殷商盟國。周成王時隨商紂王之子武庚叛亂,反抗周朝,後為周公所滅,其地入魯國。
十四、漆姓國。漆姓相傳為防風氏之後。鄋瞞國---長荻的一支。西周至春秋時代活動於今濟南市以北的山東境內,大約處在部落向國家的過渡階段。
十五、東夷國。東夷是遠古時代就活動於山東地區的古老民族, 後漸於華夏族融合。有介國、根牟國。
1.介國---或說在今膠州市西南。其君葛盧曾朝見魯僖公,並率師遠襲宋邑。
2.根牟國---魯附庸國,其地在今沂水縣南。魯宣公9年(公元前600年),被魯國攻取。
十六、未詳祖姓的國家。
1.郭國---伯爵,地在今聊城市東北。存在於西周至春秋初期。 約在齊桓公以前滅亡。有器物傳世。
2.於余丘國---或作余丘。在今臨沂市境,一說在章丘縣。魯莊公二年(公元前692年)曾遭魯國攻伐。
3.牟國---封子爵。其故城在今萊蕪市東二十里處。魯之附庸國,與魯通婚。其君曾朝見魯桓公。
4.?國---魯附庸國。在今郯城縣東北30餘里。魯成公6年(公元前585年)為魯所滅。
5.莘國---亦作有莘。夏、商時期的部落國家,在今曹縣北。與商湯通婚。伊尹即出於此。
6.蒲姑國---亦作亳姑、薄姑。在今濱州市博興縣東南。周成王即位時,因參與武庚和東夷叛亂,被周公滅掉,地入齊地。
──摘自老窯《山東境內的古國》
002 筆記與西沙考古名單
在鬼船上發現的筆記有待繼續研究,三叔有做筆記的習慣,而且做事情也很認真,但是筆記的內容看到後來,我發現嚴謹得過分,這些筆記很可能是三叔在文錦的監督下記下的。[npfans註:台版同處內容為「文錦顯然有做筆記的習慣,在鬼船上發現的她留下的筆記,還有待繼續研究。」]
筆記內容重抄:
海底考古區域分布圖:
一共為七個區域,瓷器散布在大概3000平方米的區域內,沉船位於中心的礁石左側30米處。
日期一
在這樣的海底條件下,傳統的田野考古的辦法完全不可用,我們只有使用自己創作的方法,不過海洋和大地雖然環境截然不同,但是使用的辦法還是殊途同歸,現在不確定海底埋的東西的具體形狀和大小,第一步應該是使用洛陽鏟,先把大概的勘探區域確定下來。
海底不比陸地,具體使用的效果還不清楚,不過我感覺問題應該不是很大。
前期打撈上來的瓷器,確定時期為永樂,這是個鼓舞人心的消息,這一批瓷器,按照沉般的位置,我們估計來自於景德鎮的官窯,樣式以青花帶金彩為主,部分埋在海沙深處,保存完好。這批瓷器的樣式,應該是運往馬尼拉,最終到達當時的墨西哥。如果判斷正確,那麼這艘沉船上運輸的最大宗的貨物應該是絲綢。可惜,在海水中我們基本沒有希望能夠看到保存至今的絲織品痕跡。
日期二
洛陽鏟的使用遇到了一些問題,在水下作業需要更大的力氣,原來配備的木錘無法使用,我們只得使用水下的岩石,牡蠣很鋒利,很多人的手都受了傷。
在水下使用洛陽鏟,在水深不是特別深的地方,建議在船上作業,船上兩人水下一人,這樣效率更高,在水深的地方,建議採用機械作業,因為水下的關係,洛陽鏟主要的作用在於判斷海底海沙之下的地質成份,定出「問題區域」的邊界可以使得考察工作更有效的進行,所以其實完全可以使用改裝的地質鑽頭。
我們只需要確定鑽頭帶回的樣本的大概成分就可以。海底下如果有沉船,就會有鈣化或者珊瑚化的木頭成份,和陸地不同,我們不需要根據木頭的情況來判斷沉船的年代。現在階段,國內還沒有人力物力可以整體保護或者開掘沉船遺蹟。
1.杞國---伯爵。商湯時就已受封立國。周武王克商後,尋夏禹後裔,封東樓公於杞,是為重封,故亦稱夏。初都雍丘(今河南杞縣)。後受淮夷威脅,西周末期開始北遷,或以為今新泰市曾為杞都所在。杞成公(公元前654-637年在位)得齊桓公之助,遷都緣陵(今昌樂縣東南)。杞文公(前549-536年在位)時又遷於淳于。杞簡公元年(前445年)為楚惠王所滅。傳世器有杞伯鼎、杞伯豆等。
2.?(亦作繒、曾)國---子爵。故城在今棗莊市東,蒼山縣稍北。曾一度為魯國附庸。魯襄公6年(公元前567年),被莒滅掉, 昭公4年(前538年)魯取其地。後又屬齊國。
3.斟灌國---夏代部落國家。在今壽光縣東北。夏帝相曾居此。後為寒浞之子澆攻滅。
4.斟尋國---夏代部落國家。在今濰坊市東南。夏太康曾居此。後亦被寒澆攻滅。
十一、子姓國。子姓相傳為商祖契之後。譚國---亦作鄣。子爵。今章丘縣西舊有譚城,抗戰前曾發掘出遺址。地當齊國東西通道,公元前684年被齊國藉故滅掉。
十二、偃姓國。偃姓相傳為皋陶之後。有鬲國---夏代部落國家,在今德州市北。太康失國,夏貴族大臣靡逃奔至此,收集殘餘勢力,援助少康恢復夏朝統治。
十三、嬴姓國。嬴姓相傳是伯益的後裔。奄國---亦作蓋。在今曲阜舊城東,伯益曾居於此。後成為殷商盟國。周成王時隨商紂王之子武庚叛亂,反抗周朝,後為周公所滅,其地入魯國。
十四、漆姓國。漆姓相傳為防風氏之後。鄋瞞國---長荻的一支。西周至春秋時代活動於今濟南市以北的山東境內,大約處在部落向國家的過渡階段。
十五、東夷國。東夷是遠古時代就活動於山東地區的古老民族, 後漸於華夏族融合。有介國、根牟國。
1.介國---或說在今膠州市西南。其君葛盧曾朝見魯僖公,並率師遠襲宋邑。
2.根牟國---魯附庸國,其地在今沂水縣南。魯宣公9年(公元前600年),被魯國攻取。
十六、未詳祖姓的國家。
1.郭國---伯爵,地在今聊城市東北。存在於西周至春秋初期。 約在齊桓公以前滅亡。有器物傳世。
2.於余丘國---或作余丘。在今臨沂市境,一說在章丘縣。魯莊公二年(公元前692年)曾遭魯國攻伐。
3.牟國---封子爵。其故城在今萊蕪市東二十里處。魯之附庸國,與魯通婚。其君曾朝見魯桓公。
4.?國---魯附庸國。在今郯城縣東北30餘里。魯成公6年(公元前585年)為魯所滅。
5.莘國---亦作有莘。夏、商時期的部落國家,在今曹縣北。與商湯通婚。伊尹即出於此。
6.蒲姑國---亦作亳姑、薄姑。在今濱州市博興縣東南。周成王即位時,因參與武庚和東夷叛亂,被周公滅掉,地入齊地。
──摘自老窯《山東境內的古國》
002 筆記與西沙考古名單
在鬼船上發現的筆記有待繼續研究,三叔有做筆記的習慣,而且做事情也很認真,但是筆記的內容看到後來,我發現嚴謹得過分,這些筆記很可能是三叔在文錦的監督下記下的。[npfans註:台版同處內容為「文錦顯然有做筆記的習慣,在鬼船上發現的她留下的筆記,還有待繼續研究。」]
筆記內容重抄:
海底考古區域分布圖:
一共為七個區域,瓷器散布在大概3000平方米的區域內,沉船位於中心的礁石左側30米處。
日期一
在這樣的海底條件下,傳統的田野考古的辦法完全不可用,我們只有使用自己創作的方法,不過海洋和大地雖然環境截然不同,但是使用的辦法還是殊途同歸,現在不確定海底埋的東西的具體形狀和大小,第一步應該是使用洛陽鏟,先把大概的勘探區域確定下來。
海底不比陸地,具體使用的效果還不清楚,不過我感覺問題應該不是很大。
前期打撈上來的瓷器,確定時期為永樂,這是個鼓舞人心的消息,這一批瓷器,按照沉般的位置,我們估計來自於景德鎮的官窯,樣式以青花帶金彩為主,部分埋在海沙深處,保存完好。這批瓷器的樣式,應該是運往馬尼拉,最終到達當時的墨西哥。如果判斷正確,那麼這艘沉船上運輸的最大宗的貨物應該是絲綢。可惜,在海水中我們基本沒有希望能夠看到保存至今的絲織品痕跡。
日期二
洛陽鏟的使用遇到了一些問題,在水下作業需要更大的力氣,原來配備的木錘無法使用,我們只得使用水下的岩石,牡蠣很鋒利,很多人的手都受了傷。
在水下使用洛陽鏟,在水深不是特別深的地方,建議在船上作業,船上兩人水下一人,這樣效率更高,在水深的地方,建議採用機械作業,因為水下的關係,洛陽鏟主要的作用在於判斷海底海沙之下的地質成份,定出「問題區域」的邊界可以使得考察工作更有效的進行,所以其實完全可以使用改裝的地質鑽頭。
我們只需要確定鑽頭帶回的樣本的大概成分就可以。海底下如果有沉船,就會有鈣化或者珊瑚化的木頭成份,和陸地不同,我們不需要根據木頭的情況來判斷沉船的年代。現在階段,國內還沒有人力物力可以整體保護或者開掘沉船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