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頁
此刻,這位大唐太上皇正獨自呆在靜室,謀劃他的下一步計劃。
「陛下!永王殿下在外求見。」
宦官駱奉仙小心翼翼地在門口稟報。他是高力士的繼承者,自馬嵬坡事變後,高力士的身體一下子垮了,背已經完全直不起來,仿佛被人將腰椎打折一般,李隆基早就看不慣他老蝦般的模樣,便命他回家養病,不准他再來興慶宮。這位曾權傾一時的大宦官,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在中唐的政治舞台上。
「讓他進來!」李隆基將筆放下,把一冊厚厚的效忠書收了起來。在謀劃之初,他不知道此事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出於保護自己的考慮,他便將永王推在前面,隨著願擁戴他復位的臣子越來越多,他最初的想法漸漸有了改變,他已經不再需要永王。
「父皇,你找我嗎?」李璘輕手輕腳走進靜室,惟恐驚擾了李隆基的寧靜。
「坐吧!」李隆基指了指一旁的空位,命他坐下。這些日子他威嚴日盛,已漸漸恢復了往日的氣度,所來見他的臣子無不三叩九拜,口稱陛下,他也怡然接受。
李璘誠惶誠恐地坐了,大氣也不敢出,李隆基瞥了他一眼問道:「我聽說你這段時間常去莊園,這是為何?」
李璘急忙起身答道:「兒臣募了幾百個壯丁,正在日夜操練,顧而常去莊園。」
李隆基眼皮一垂,冷冷道:「募壯丁本來不錯,但你幾百個壯丁也無濟於事,此事你以後就不要再過問了,我已安排好了一切,你再插手恐怕會壞我大事。」
儼如一盆寒水從頭淋到腳,李璘的身子頓時僵直了,他聽懂了父皇的意思,當初信誓旦旦扶他上位,難道已經不作數了嗎?
李璘急了起來,事關他切身利益,他再也顧不得父子之禮、君臣之別,霍地站起身來,高聲嚷道:「父皇不是說由我來取代李豫嗎?」
「放肆!」李隆基怒喝一聲,厲聲斥道:「你竟膽敢對父皇這樣說話,虧我還沒把大位拿到手,否則你還不把我殺了!」
「兒臣不敢!兒臣不敢!」李璘嚇得撲通跪倒在地,連連叩頭不停。李隆基目光冷漠地望著他,半晌才冷冷道:「你去吧!沒有我的命令,你不得再踏進興慶宮一步!」
「父皇!兒臣知錯了,饒了我吧!」李璘悔恨到了極點,他只因說錯一句話,現在不但皇位沒有,恐怕連太子之位也丟了。他跪著向前爬了幾步,道:「孩子對父皇一向忠心耿耿,從不敢有非分之想,適才是一時糊塗,求父皇饒我一次吧!」
「一時糊塗?」李隆基輕輕搖了搖頭,冷笑一聲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到今天我才算看透你,那個位子對於你可比什麼父子之情重得多,以前算我什麼也沒說,從今以後,我不想再看見你!」
說罷,李隆基拔腿便走,李璘急忙抓住父親後背的衣襟,淚水狂涌而出,他大聲哭泣道:「父皇!饒兒臣一次吧!兒臣知錯了。」
『刷!』的一聲裂帛聲響,李隆基的衣襟被撕裂了,他猛然站住,慢慢回頭看了李璘一眼。只見他臉色煞白,手拿半幅衣襟渾身顫抖著,眼中盡露驚恐之色。
「好!好!好!」璘的簇擁下揚長而去,氣流迴旋,燈苗『噗!』地一下滅了,將李璘一人丟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之中。
第十四卷 家國天下 第382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
至德元年十二月,李清派大將李嗣業和白元光率十萬軍進攻魏州,同時李光弼也派其部將哥舒曜和馬璘率三萬軍協攻,只用了兩天時間,李嗣業大軍攻破魏州,叛軍薛嵩被活捉,其手下三萬叛軍也全軍覆沒。
李清遂命將薛嵩斬於魏州街市,大軍回兵相州。十二月中,李光弼的八萬人馬,李清的三十萬大軍,正式開始圍困相州,一直到五天後,李清始終沒有下達開始攻擊的命令。
兩淮勢力的近十萬人馬,就仿佛他一口咽下的大餅,需要用時間來慢慢消化,他沒有殺田神功等人,而是以他們的性命來換取他們手下軍馬的合作。
李清首先從田神功的軍隊開始,所有的高級軍官以升遷軍職或轉任地方官等方式調往主營候職,隨即將其軍隊和編制打散,抽取精壯補充安西軍,老弱之人則解甲歸田。然後便是李奐的軍隊,再其次便是許叔冀,一個一個得如法炮製,只幾天功夫,兩淮勢力便煙消雲散,至於地方上的一些殘餘軍隊,那是交給魯炅和席元慶的差事。
這天一早,一隊約五百人的騎兵繞過相州城向唐軍南大營疾駛而來,飛馳的騎士個個身披鎧甲、銀光閃閃,動作迅猛、十分壯觀。為首之人是一個約五十歲的軍人,他神色嚴峻、目光銳利,正是縱橫河北的大將李光弼,他所去之地是李清的大營,他是作為一個在外領軍的大將去對大唐右相及天下兵馬大元帥進行參見。
當然,商討軍情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李光弼以為相州城池高大、存糧極多,圍困並不是最好的辦法。現在唐軍的兵力遠遠大於對方,進行攻城,以速戰速決,方才是有效的解決之道。
馬行疾速,李光弼心中卻有些沉重。他已經得到消息,李清一路東征,先是在靈寶收繳長孫全緒等十萬河東軍,隨即又在河陽設計將田神功等兩淮軍置於己下。現在各地唐軍除他李清的三十餘萬大軍外,就只剩下自己的八萬軍,李清的下一個目標必然就是自己。可是他將要怎麼安置自己,他肯不肯放過自己一次呢?帶著疑惑和迷惘,李光弼決定親自去拜會李清一次。
「陛下!永王殿下在外求見。」
宦官駱奉仙小心翼翼地在門口稟報。他是高力士的繼承者,自馬嵬坡事變後,高力士的身體一下子垮了,背已經完全直不起來,仿佛被人將腰椎打折一般,李隆基早就看不慣他老蝦般的模樣,便命他回家養病,不准他再來興慶宮。這位曾權傾一時的大宦官,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在中唐的政治舞台上。
「讓他進來!」李隆基將筆放下,把一冊厚厚的效忠書收了起來。在謀劃之初,他不知道此事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出於保護自己的考慮,他便將永王推在前面,隨著願擁戴他復位的臣子越來越多,他最初的想法漸漸有了改變,他已經不再需要永王。
「父皇,你找我嗎?」李璘輕手輕腳走進靜室,惟恐驚擾了李隆基的寧靜。
「坐吧!」李隆基指了指一旁的空位,命他坐下。這些日子他威嚴日盛,已漸漸恢復了往日的氣度,所來見他的臣子無不三叩九拜,口稱陛下,他也怡然接受。
李璘誠惶誠恐地坐了,大氣也不敢出,李隆基瞥了他一眼問道:「我聽說你這段時間常去莊園,這是為何?」
李璘急忙起身答道:「兒臣募了幾百個壯丁,正在日夜操練,顧而常去莊園。」
李隆基眼皮一垂,冷冷道:「募壯丁本來不錯,但你幾百個壯丁也無濟於事,此事你以後就不要再過問了,我已安排好了一切,你再插手恐怕會壞我大事。」
儼如一盆寒水從頭淋到腳,李璘的身子頓時僵直了,他聽懂了父皇的意思,當初信誓旦旦扶他上位,難道已經不作數了嗎?
李璘急了起來,事關他切身利益,他再也顧不得父子之禮、君臣之別,霍地站起身來,高聲嚷道:「父皇不是說由我來取代李豫嗎?」
「放肆!」李隆基怒喝一聲,厲聲斥道:「你竟膽敢對父皇這樣說話,虧我還沒把大位拿到手,否則你還不把我殺了!」
「兒臣不敢!兒臣不敢!」李璘嚇得撲通跪倒在地,連連叩頭不停。李隆基目光冷漠地望著他,半晌才冷冷道:「你去吧!沒有我的命令,你不得再踏進興慶宮一步!」
「父皇!兒臣知錯了,饒了我吧!」李璘悔恨到了極點,他只因說錯一句話,現在不但皇位沒有,恐怕連太子之位也丟了。他跪著向前爬了幾步,道:「孩子對父皇一向忠心耿耿,從不敢有非分之想,適才是一時糊塗,求父皇饒我一次吧!」
「一時糊塗?」李隆基輕輕搖了搖頭,冷笑一聲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到今天我才算看透你,那個位子對於你可比什麼父子之情重得多,以前算我什麼也沒說,從今以後,我不想再看見你!」
說罷,李隆基拔腿便走,李璘急忙抓住父親後背的衣襟,淚水狂涌而出,他大聲哭泣道:「父皇!饒兒臣一次吧!兒臣知錯了。」
『刷!』的一聲裂帛聲響,李隆基的衣襟被撕裂了,他猛然站住,慢慢回頭看了李璘一眼。只見他臉色煞白,手拿半幅衣襟渾身顫抖著,眼中盡露驚恐之色。
「好!好!好!」璘的簇擁下揚長而去,氣流迴旋,燈苗『噗!』地一下滅了,將李璘一人丟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之中。
第十四卷 家國天下 第382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
至德元年十二月,李清派大將李嗣業和白元光率十萬軍進攻魏州,同時李光弼也派其部將哥舒曜和馬璘率三萬軍協攻,只用了兩天時間,李嗣業大軍攻破魏州,叛軍薛嵩被活捉,其手下三萬叛軍也全軍覆沒。
李清遂命將薛嵩斬於魏州街市,大軍回兵相州。十二月中,李光弼的八萬人馬,李清的三十萬大軍,正式開始圍困相州,一直到五天後,李清始終沒有下達開始攻擊的命令。
兩淮勢力的近十萬人馬,就仿佛他一口咽下的大餅,需要用時間來慢慢消化,他沒有殺田神功等人,而是以他們的性命來換取他們手下軍馬的合作。
李清首先從田神功的軍隊開始,所有的高級軍官以升遷軍職或轉任地方官等方式調往主營候職,隨即將其軍隊和編制打散,抽取精壯補充安西軍,老弱之人則解甲歸田。然後便是李奐的軍隊,再其次便是許叔冀,一個一個得如法炮製,只幾天功夫,兩淮勢力便煙消雲散,至於地方上的一些殘餘軍隊,那是交給魯炅和席元慶的差事。
這天一早,一隊約五百人的騎兵繞過相州城向唐軍南大營疾駛而來,飛馳的騎士個個身披鎧甲、銀光閃閃,動作迅猛、十分壯觀。為首之人是一個約五十歲的軍人,他神色嚴峻、目光銳利,正是縱橫河北的大將李光弼,他所去之地是李清的大營,他是作為一個在外領軍的大將去對大唐右相及天下兵馬大元帥進行參見。
當然,商討軍情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李光弼以為相州城池高大、存糧極多,圍困並不是最好的辦法。現在唐軍的兵力遠遠大於對方,進行攻城,以速戰速決,方才是有效的解決之道。
馬行疾速,李光弼心中卻有些沉重。他已經得到消息,李清一路東征,先是在靈寶收繳長孫全緒等十萬河東軍,隨即又在河陽設計將田神功等兩淮軍置於己下。現在各地唐軍除他李清的三十餘萬大軍外,就只剩下自己的八萬軍,李清的下一個目標必然就是自己。可是他將要怎麼安置自己,他肯不肯放過自己一次呢?帶著疑惑和迷惘,李光弼決定親自去拜會李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