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施洋冷笑了一聲道:「大帥何必激我,我從軍多年。什麼血腥場面沒看過,雖然我對皇上屠殺黠戛斯人有所不滿,但我是軍人,服從命令是我地天職。」

  王思雨聽出了他口氣中的不滿,也不著惱,仍然溫和地說道:「如果你認為滅亡黠戛斯人只是皇上的意思,那你就錯了。這件事是經過政事堂的反覆討論才決定下來,你明白嗎?」

  施洋心中驚訝異常。他原本以為這是義父自己的決定,卻沒想到這竟然是朝廷的集體決策,大唐對邊疆少數民族一直以寬柔為上,怎麼會……,他滿臉疑惑地向王思雨望去。

  王思雨淡淡一笑道:「我祖父當年曾對我父親說過,大唐建立之初對邊疆民族實行的是恩威並施地政策,如突厥、百濟等威脅大唐利益的民族是毫不留情,直至將他們滅亡。相反,對羌人、對高昌、龜茲等小國卻又寬柔相待,但也有失誤之處,比如對南詔,原是扶植它統一六詔,以抗衡吐蕃對劍南地擴張,卻沒想到養虎為患,致使南詔坐大。攻城掠縣,殺我漢家子女,天寶年間兩次戰役唐軍死傷數十萬人,最後南詔還是投降了吐蕃,雖然此時的南詔已經衰落,但教訓我們不能忘記。黠戛斯人也是一樣,他們今天的臣服就如同當年回紇的臣服,不過是因為力量弱小而一時隱忍,想從我大唐得到更多的利益,等他們強盛起來,必將成為我大唐的威脅,我們一味寬容的教訓難道還不夠多嗎?」

  施洋默然,他知道大帥說得有道理,他和黠戛斯人打過許多次交道,深知黠戛斯人地變化。一個尋求庇護的弱小民族。在得到大唐支援後擺脫了回紇人的統治,卻逐漸變得驕狂。甚至野心勃勃,要占領漠北全境,假以時日,他們必然是大唐的心腹大患,想到這,施洋的頭漸漸昂了起來,目光開始明亮。

  王思雨見他已經能理解,又傲然挺胸道:「我大唐是個心胸寬闊的民族,海納百川,我們願意把大唐的文化傳播出去,也願意吸收外來文明,但心胸寬容並不等於沒有自尊、沒有強硬、沒有自己的國家利益,一味寬容那只會自取其辱,我大唐地另一面是鐵血和強硬,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渡陰山,今天我們滅回紇、滅黠戛斯人,就是要徹底解決千百年來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將漠北萬里草原納入大唐版圖。」

  施洋胸中的熱血已經被點燃,他覺得自己的脊骨、自己的脖子開始變得異常強硬,他緊咬一下嘴唇,縱馬如箭,向北方疾速奔去。

  王思雨心中亦熱血澎湃,他回頭大吼一聲,「加快速度,天黑之前要徹底剿滅黠戛斯人!」

  ……

  天寶八年十一月底,七萬唐軍抵達了黠戛斯人生活的劍河流域,此時黠戛斯人兵力盡失,對突來地唐軍無力抵抗,數十萬黠戛斯男女老幼及他們的回紇人奴隸一夜間全部成為唐軍的俘虜,按照事先部署,他們將被打散安置在碎葉、北庭、朔方、遼東、范陽等十幾處地方,與漢人混居並將逐漸漢化,至此,唐軍徹底占領了整個漠北,在後來的十幾年裡,大唐又逐漸將居住在漠北的十幾支弱小民族全部遷入中原,包括曾被突厥人打敗、逃到額兒古涅崑山區避難的蒙古人祖先,大治九年,大唐修建在原翰耳朵八里廢墟上的第一座軍鎮天翰城正式完成,施洋率五千唐軍成為駐紮在漠北的第一支大唐軍隊,他出任天翰軍兵馬使,十年後,大唐陸續在漠北以及更北方修築了十五座軍鎮,遷河北、河東、關內二十萬軍戶長駐漠北,建立瀚海節度府,時任千牛衛大將軍的施洋被封為賀蘭郡王、瀚海節度使,這是後話不提。

  ……

  隨著漠北的第二場大雪從天而降,一望無際地森林成為了白茫茫一片,一支近萬名騎兵和三萬馬隊組成地探險軍隊出現在了極北的莽莽森林深處,這裡小海以北地通古斯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西伯利亞,入眼處是一望無際的黑森林,偶然可見一群群野狼和狐狸在雪地里追逐鹿群。它們極少見到人類,皆停住腳步,驚恐地望著這支種群龐大地生物,嚇得不顧鹿群,轉頭向森林深處逃去。

  「皇帝陛下,現在大雪封路,再向前就無法走了。我們就在這裡駐營吧!」一名黠戛斯獵人嚮導大聲說道。

  這支軍隊正是張煥的探險隊,他在抵達小海視察後。忽然對遙遠的北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有一枚當年石慕華進京奉獻的金剛石,據說就是從極北的冰原中得到,從黠戛斯獵人的口中,他得知北方地土地有萬里之遙,要遠遠超過回紇人的疆域,而且都渺無人煙。這讓張煥升起萬丈雄心,為什麼不將這些土地納入大唐地版圖呢?

  雄心既起,他不顧手下將領的勸說,執意要親自去北方探險,『朕如果這次不去,恐怕此生都沒有機會了。』這是說服將領們的唯一理由,就這樣他率領一萬精銳,帶足了糧食和物資向北進發。歷時近一個月,抵達了通古斯河流域。

  張煥聽嚮導說前方無法行走,他見雪已經停止,便回頭令道:「傳令大軍就地駐營。」

  一聲令下,一萬唐軍紛紛下馬紮營,有的按扎帳篷。有的去砍伐森林修建柵欄,有的去不遠處的河邊鑿冰取水,雪原上一派忙碌地景象,張煥站立在一處高崗上遠眺森林,他忽然看見左邊森林邊有一群鹿,正好奇地望著忙碌的人群,絲毫沒有害怕的模樣,張煥不由生出了強烈的狩獵興趣,便對侍衛隊笑道:「大家跟我去獵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