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8頁
葉哈雅從翰爾多八里出發後,先到了九原,從九原到長安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沿原來的『秦直道』南行,這是最便捷地道路,騎兵甚至只要半個月就能抵達長安。另一條則是沿黃河南下,在靈州渡河,路途就遠得多,因為葉哈雅有軍隊護衛,因此唐軍不允許他們走『秦直道』,只能沿黃河南下。
他們又走了近大半個月才終於抵達靈州。八月下旬的靈州已經秋意十足了,強勁的北風掃過黃土高原,常常颳起漫天的飛塵,天空總是帶著一絲昏黃。
馬車裡葉哈雅饒有興致地打量車窗外的景色,左邊是低緩的丘陵,厚厚的黃土上溝壑縱橫,仿佛被刀劈出地痕跡,數里外就是大唐人的母親河—黃河,從蜿蜒盤旋中可偶然看見她的身影,雄渾、凝重、奔騰萬里之勢。而右面可以看見遠方巍巍群山。那裡就是賀蘭山。
「維齊爾殿下,前面再走二十里就是靈州渡口。我們將在那裡渡過黃河。」
給葉哈雅作翻譯的是一名五十歲左右的粟特商人,他長年往來於大食和大唐之間,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是葉哈雅專門從巴格達帶來,他做了三十年貿易商人,到過大唐許多地方,當年吐蕃占領安西時,絲綢之路曾改走回紇,許多商人就是從這條路進入大唐腹地。
他見葉哈雅興致很高,又笑著介紹道:「這裡植被稀少,大量的黃土被捲入河中,使河水呈現出渾濁的黃色,因此叫做黃河,不過再向南走就是大唐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隴右,當年大唐皇帝就是在這裡起家。」
「你見過他們的皇帝陛下嗎?」葉哈雅溫和地笑道。
商人搖了搖頭,「我只聽說他比較關心百姓疾苦,經常去民間視察,不過我從未見過他。」
「這一次我與他會談,就需要你來做翻譯,到時你就可以見到他了。」
葉哈雅剛說完,忽然有人指著前方大喊,「大人快看,是唐軍來了。」
葉哈雅探頭向前方望去,只見前方滾滾黃塵飛騰,一支軍隊正迅疾向這邊馳來,葉哈雅笑道:「不用擔心,這是來引我們渡河的唐軍。」
很快,唐軍駛進,李雙魚翻身下馬,大步走上前來施禮道:「在下朔方節度使李雙魚,奉大唐皇帝陛下之命,前來引領貴客渡河。」
翻譯給葉哈雅低語幾句,葉哈雅點了點頭笑道:「原來是李將軍,辛苦你了,我就是大食國維齊爾葉哈雅。」
翻譯又將葉哈雅的話翻譯成了漢語,並特別向他指出,維齊爾的意思就是大唐的相國,李雙魚一抱拳道:「我們以準備好船隻,請宰相大人隨我前去渡河。」
唐軍在前方引路,一行人浩浩蕩蕩地繼續向前馳行,一個時辰後,大隊人馬抵達了靈州黃沙渡口,這裡是靈州最主要地一個渡河,這一帶河面開闊,寬達二十餘里,是黃河水運的主要路段,大唐開國之初,高祖李淵曾下令在此組建黃河水師,以防突厥入侵,現在這裡又成為了黃河水運最重要的碼頭,大量糧食從河東走黃河水道而來。
渡口已停好兩艘大船,可一次運送三百餘人,李雙魚歉然道:「請相國見諒,我們的船隻都去運糧食去了,只有兩艘船可用,只能分幾次將軍隊送過黃河。」
這倒有點出乎葉哈雅的意料,他沉吟一下便道:「好吧!客隨主便,就按李將軍說的做。」
他下了馬車,在兩百名親衛的簇擁下上了其中一艘大船,十幾名唐軍作為引路人也跟了上去,大船隻終於搖搖晃晃地離岸了,破開渾濁的黃河水,緩緩向遙遠的對岸駛去,李雙魚一直目送大船消失,他的嘴角露出了一絲難以察覺地冷笑。
大治六年八月二十六日,出使大唐地大食維齊爾葉哈雅被朔方軍扣留在了靈州,護衛他前來大唐的兩千侍衛,也在渡河時被唐軍一一俘獲,全部成為了唐軍地階下囚。
卷一 葛邏祿人南遷引發的危機 第五十章 重返巴格達
崔曜沒有參見政事堂最後的決策,他在讀完拉希德的信便退出殿外,一直等待到天亮他才被宮中侍衛送回了家中,從昨天中午抵達長安,他總共休息還不到一個時辰,有些精疲力盡了,雖然疲憊,但崔曜興奮未減,從皇上和朝廷的態度來看,朝廷顯然偏向於與大食和解,這是令他異常激動之事,他絕不希望這兩個東西方大國之間陷入戰爭深淵。
崔曜下了馬車,快步向府內走去,剛進大門,老管家卻攔住了他,「長公子,夫人讓你立刻去見他。」
「我知道了。」崔曜轉身便去了內宅,夫人也就是崔賢的妻子,但她卻不是崔曜的生母,崔曜的生母是蜀中楊家的嫡女,幾年前因病去世了,現在的夫人原是崔寓的次妻,姓沈,是漢中一戶大族的女兒,在嶺南時生了一個兒子,因此被扶正為妻,由於沈氏被扶正一事沒有得到崔圓的首肯,因此沈氏為人一直很低調,從不過問崔家的族務,對崔曜和他弟弟也從來不聞不問,故崔曜已經很多年沒有見到她了。
沈氏約三十出頭,容貌勉強還算端正,沒有什麼出彩之處,她被扶正也是因為她給人丁單薄的崔家生下一子,事實上她是一個較膽小怕事的女人,今天她要見崔曜也是因為丈夫再三叮囑的緣故,此刻,沈氏正在收拾兒子夏天的衣服,忽然丫鬟來稟報,『長公子來了。』
沈氏一怔。連忙吩咐道:「讓長公子稍候,我馬上就出來。」
他們又走了近大半個月才終於抵達靈州。八月下旬的靈州已經秋意十足了,強勁的北風掃過黃土高原,常常颳起漫天的飛塵,天空總是帶著一絲昏黃。
馬車裡葉哈雅饒有興致地打量車窗外的景色,左邊是低緩的丘陵,厚厚的黃土上溝壑縱橫,仿佛被刀劈出地痕跡,數里外就是大唐人的母親河—黃河,從蜿蜒盤旋中可偶然看見她的身影,雄渾、凝重、奔騰萬里之勢。而右面可以看見遠方巍巍群山。那裡就是賀蘭山。
「維齊爾殿下,前面再走二十里就是靈州渡口。我們將在那裡渡過黃河。」
給葉哈雅作翻譯的是一名五十歲左右的粟特商人,他長年往來於大食和大唐之間,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是葉哈雅專門從巴格達帶來,他做了三十年貿易商人,到過大唐許多地方,當年吐蕃占領安西時,絲綢之路曾改走回紇,許多商人就是從這條路進入大唐腹地。
他見葉哈雅興致很高,又笑著介紹道:「這裡植被稀少,大量的黃土被捲入河中,使河水呈現出渾濁的黃色,因此叫做黃河,不過再向南走就是大唐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隴右,當年大唐皇帝就是在這裡起家。」
「你見過他們的皇帝陛下嗎?」葉哈雅溫和地笑道。
商人搖了搖頭,「我只聽說他比較關心百姓疾苦,經常去民間視察,不過我從未見過他。」
「這一次我與他會談,就需要你來做翻譯,到時你就可以見到他了。」
葉哈雅剛說完,忽然有人指著前方大喊,「大人快看,是唐軍來了。」
葉哈雅探頭向前方望去,只見前方滾滾黃塵飛騰,一支軍隊正迅疾向這邊馳來,葉哈雅笑道:「不用擔心,這是來引我們渡河的唐軍。」
很快,唐軍駛進,李雙魚翻身下馬,大步走上前來施禮道:「在下朔方節度使李雙魚,奉大唐皇帝陛下之命,前來引領貴客渡河。」
翻譯給葉哈雅低語幾句,葉哈雅點了點頭笑道:「原來是李將軍,辛苦你了,我就是大食國維齊爾葉哈雅。」
翻譯又將葉哈雅的話翻譯成了漢語,並特別向他指出,維齊爾的意思就是大唐的相國,李雙魚一抱拳道:「我們以準備好船隻,請宰相大人隨我前去渡河。」
唐軍在前方引路,一行人浩浩蕩蕩地繼續向前馳行,一個時辰後,大隊人馬抵達了靈州黃沙渡口,這裡是靈州最主要地一個渡河,這一帶河面開闊,寬達二十餘里,是黃河水運的主要路段,大唐開國之初,高祖李淵曾下令在此組建黃河水師,以防突厥入侵,現在這裡又成為了黃河水運最重要的碼頭,大量糧食從河東走黃河水道而來。
渡口已停好兩艘大船,可一次運送三百餘人,李雙魚歉然道:「請相國見諒,我們的船隻都去運糧食去了,只有兩艘船可用,只能分幾次將軍隊送過黃河。」
這倒有點出乎葉哈雅的意料,他沉吟一下便道:「好吧!客隨主便,就按李將軍說的做。」
他下了馬車,在兩百名親衛的簇擁下上了其中一艘大船,十幾名唐軍作為引路人也跟了上去,大船隻終於搖搖晃晃地離岸了,破開渾濁的黃河水,緩緩向遙遠的對岸駛去,李雙魚一直目送大船消失,他的嘴角露出了一絲難以察覺地冷笑。
大治六年八月二十六日,出使大唐地大食維齊爾葉哈雅被朔方軍扣留在了靈州,護衛他前來大唐的兩千侍衛,也在渡河時被唐軍一一俘獲,全部成為了唐軍地階下囚。
卷一 葛邏祿人南遷引發的危機 第五十章 重返巴格達
崔曜沒有參見政事堂最後的決策,他在讀完拉希德的信便退出殿外,一直等待到天亮他才被宮中侍衛送回了家中,從昨天中午抵達長安,他總共休息還不到一個時辰,有些精疲力盡了,雖然疲憊,但崔曜興奮未減,從皇上和朝廷的態度來看,朝廷顯然偏向於與大食和解,這是令他異常激動之事,他絕不希望這兩個東西方大國之間陷入戰爭深淵。
崔曜下了馬車,快步向府內走去,剛進大門,老管家卻攔住了他,「長公子,夫人讓你立刻去見他。」
「我知道了。」崔曜轉身便去了內宅,夫人也就是崔賢的妻子,但她卻不是崔曜的生母,崔曜的生母是蜀中楊家的嫡女,幾年前因病去世了,現在的夫人原是崔寓的次妻,姓沈,是漢中一戶大族的女兒,在嶺南時生了一個兒子,因此被扶正為妻,由於沈氏被扶正一事沒有得到崔圓的首肯,因此沈氏為人一直很低調,從不過問崔家的族務,對崔曜和他弟弟也從來不聞不問,故崔曜已經很多年沒有見到她了。
沈氏約三十出頭,容貌勉強還算端正,沒有什麼出彩之處,她被扶正也是因為她給人丁單薄的崔家生下一子,事實上她是一個較膽小怕事的女人,今天她要見崔曜也是因為丈夫再三叮囑的緣故,此刻,沈氏正在收拾兒子夏天的衣服,忽然丫鬟來稟報,『長公子來了。』
沈氏一怔。連忙吩咐道:「讓長公子稍候,我馬上就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