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在談到此次巴金被提名一事時,陸某某認為:在我看來,這種提名更多的是對九十歲高齡的巴金先生的一種敬意。至於能否獲獎,陸某某認為:每個作品具有相當高的不可比性,這種評比帶有一定的偶然性,獲獎也並不意味著他就是當代最優秀的作家,其實中國的優秀作家輩出,有實力獲獎的作家不止一個。
這是美國華裔文人的善意之舉
有消息傳出,江蘇省作協副主席某某是國內得知此事的第一人。記者幾經周折後採訪到某某,儘管略為勉強,但某某的回答還是給記者一個明確的答案。
4月24日,某某收到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提名委員會主席王海龍來信,信中稱巴老是'當代中國最為傑出的作家和思想家','大半個世紀以來的文學創作奠定了享譽世界的崇高聲望和國際文化界尊崇的優異基礎','您對人性和人類尊嚴的執著探討和神聖理解已經載入了當代中國文化和人類文化的史冊'。
儘管某某對此也感到意外,但還是按照信上委託向新聞界以及巴金先生轉告了信中的邀請。某某告訴記者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提名委員會設立於約紐,於今年1月成立,已與瑞典皇家學院取得聯繫,並得回執,巴金是該委員會提名的第一。某某告訴記者委員會主席之一的王海龍,是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教師,與其已有多年的書信往來。
某某談及此事時略顯勉強但仍算善談:'這次提名應該是美國華裔文人的一種善意的舉動,在國內可能大家不願自己提出來,而從他們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現當代有不少傑出作家,值得提名,如果沒有是一種遺憾。'
“對諾貝爾文學獎我不感興趣!”(2)
但某某同樣認為:'中國作家不可能為獲獎而寫作,是否獲獎不必太在意,中國作家不必把一個獎項看得過於重要。'他同時也說:'如果能得獎,也不失為一件好事,對中國而言,在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者名單中沒有中國人是不正常的。我們對國外文學作家的了解非常透徹,但國外對中國的文學和作家卻非常不了解甚至可以說是愚昧。'
對於雙方理解上的懸殊,某某認為原因很複雜,其中最主要的是西方的偏見和翻譯上的障礙,西方對中國還是抱著原來那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而中國的好作品又不能非常辭達意切的準確翻譯過去,某某甚至認為中國文學是難以翻譯的,象形字的魅力就在於其本身。而關於提名巴金,某某認為憑藉巴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貢獻應該可以得到這樣的榮譽,但至於能不能獲獎,他認為這在於巴老自己是否願意以及評委的意見。
在採訪中,某某不斷強調自己只是傳達了一個信息,並不願過多的進行評論,並且已把此事告知中國作協,用他的話說:'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了。'據他介紹,王海龍已經在美國得知此事,已被公開並對其反響表示滿意,但是,就在巴金被提名的消息傳出幾天後,巴金先生的女兒李小林斷然表示,即使巴金獲得提名,也絕不會參加,李小林指出:巴老早就說過,他是為中國人寫作,對獲什麼獎一直都不感興趣。……”
巴金靜悄悄地睡穩了。
他似乎對這些來自異國的興奮信息,一點興趣也沒有。這不僅因為老人這時正在患病,沒有精力去思考那些在別人看來可以為自己帶來終身益處的榮耀。而是巴金實在太淡泊名利了。在他看來,無論諾貝爾文學獎有多少國家的作家在翹首以待,那些足以讓一個人享受一輩子的豐厚金錢,都不會對他筆下的作品作出公正的定評。在巴金的潛意識中,他所有的作品,惟一的希望就是中國讀者能讀懂它們。如果他用母語寫成的小說或《隨想錄》,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幾個喜歡它的讀者,那麼,就是獲得再重要的獎勵都是無益的。
“李先生,既然我們在美國的朋友們,都準備為您作一點好事,可您為什麼始終持這種漠然的態度呢?”巴金清楚地記得,大約是前一年的秋天,也是在華東醫院的病室里,有一位風塵僕僕的遠方客人走進了他的病床邊。他和他緊緊地握著手,彼此端祥著對方那早已蒼老的面龐。他們這才驚愕地發現,當年一起從祖國前往法國留學時的英俊瀟灑容顏,早已經隨著歲月的風塵消逝貽盡了。這位來自美國的客人,名叫吳克剛。20 年代巴金前往法國巴黎的時候,就與面前這位同樣也是銀髮飄逸的老人同行。數十年後,他們這對留學時的好友,終於分手了,而今吳克剛竟鬼使神差地走進華東醫院的病室,巴金決不會想到,兩人久別重逢時開始的話題,竟然就是有關諾貝爾文學獎的問題。
巴金臉上的笑容倏然不見了。他對吳克剛見面就談此事不感興趣,因為早在一年前,他就已經從北京一位友人的來信中,就得知吳克剛正在海外為巴金如何獲取諾貝爾文學獎努力的經過。
“不,我們最好不談這個。”巴金髮現吳克剛確是出於一種真誠之心,在關心他寫作生涯最後是否能得到世界性的承認與肯定。一年前,當巴金在上海接到舊友後人馬小彌寫來的信上,已經對吳克剛的好心有了個基本的了解。原來,多年前生活在台灣,擔任過台灣大學教授兼圖書館館長的吳克剛,近幾年又辭去了台灣的所有職務,前往美國紐約定居。在那裡吳無時不在關心巴金在國內的狀況,特別是對他的文學成就,更是老同學須臾不能忽視的事情。也許正出於老學友對巴金多年藝術成就的期望,他十分希望巴金在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上一舉奪冠。因為吳克剛發現在美國有許多華裔人士,都為像巴金這樣著作等身的中國作家,始終被拒絕在諾貝爾文學獎評獎範疇之外而深感不平。
這是美國華裔文人的善意之舉
有消息傳出,江蘇省作協副主席某某是國內得知此事的第一人。記者幾經周折後採訪到某某,儘管略為勉強,但某某的回答還是給記者一個明確的答案。
4月24日,某某收到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提名委員會主席王海龍來信,信中稱巴老是'當代中國最為傑出的作家和思想家','大半個世紀以來的文學創作奠定了享譽世界的崇高聲望和國際文化界尊崇的優異基礎','您對人性和人類尊嚴的執著探討和神聖理解已經載入了當代中國文化和人類文化的史冊'。
儘管某某對此也感到意外,但還是按照信上委託向新聞界以及巴金先生轉告了信中的邀請。某某告訴記者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提名委員會設立於約紐,於今年1月成立,已與瑞典皇家學院取得聯繫,並得回執,巴金是該委員會提名的第一。某某告訴記者委員會主席之一的王海龍,是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教師,與其已有多年的書信往來。
某某談及此事時略顯勉強但仍算善談:'這次提名應該是美國華裔文人的一種善意的舉動,在國內可能大家不願自己提出來,而從他們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現當代有不少傑出作家,值得提名,如果沒有是一種遺憾。'
“對諾貝爾文學獎我不感興趣!”(2)
但某某同樣認為:'中國作家不可能為獲獎而寫作,是否獲獎不必太在意,中國作家不必把一個獎項看得過於重要。'他同時也說:'如果能得獎,也不失為一件好事,對中國而言,在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者名單中沒有中國人是不正常的。我們對國外文學作家的了解非常透徹,但國外對中國的文學和作家卻非常不了解甚至可以說是愚昧。'
對於雙方理解上的懸殊,某某認為原因很複雜,其中最主要的是西方的偏見和翻譯上的障礙,西方對中國還是抱著原來那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而中國的好作品又不能非常辭達意切的準確翻譯過去,某某甚至認為中國文學是難以翻譯的,象形字的魅力就在於其本身。而關於提名巴金,某某認為憑藉巴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貢獻應該可以得到這樣的榮譽,但至於能不能獲獎,他認為這在於巴老自己是否願意以及評委的意見。
在採訪中,某某不斷強調自己只是傳達了一個信息,並不願過多的進行評論,並且已把此事告知中國作協,用他的話說:'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了。'據他介紹,王海龍已經在美國得知此事,已被公開並對其反響表示滿意,但是,就在巴金被提名的消息傳出幾天後,巴金先生的女兒李小林斷然表示,即使巴金獲得提名,也絕不會參加,李小林指出:巴老早就說過,他是為中國人寫作,對獲什麼獎一直都不感興趣。……”
巴金靜悄悄地睡穩了。
他似乎對這些來自異國的興奮信息,一點興趣也沒有。這不僅因為老人這時正在患病,沒有精力去思考那些在別人看來可以為自己帶來終身益處的榮耀。而是巴金實在太淡泊名利了。在他看來,無論諾貝爾文學獎有多少國家的作家在翹首以待,那些足以讓一個人享受一輩子的豐厚金錢,都不會對他筆下的作品作出公正的定評。在巴金的潛意識中,他所有的作品,惟一的希望就是中國讀者能讀懂它們。如果他用母語寫成的小說或《隨想錄》,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幾個喜歡它的讀者,那麼,就是獲得再重要的獎勵都是無益的。
“李先生,既然我們在美國的朋友們,都準備為您作一點好事,可您為什麼始終持這種漠然的態度呢?”巴金清楚地記得,大約是前一年的秋天,也是在華東醫院的病室里,有一位風塵僕僕的遠方客人走進了他的病床邊。他和他緊緊地握著手,彼此端祥著對方那早已蒼老的面龐。他們這才驚愕地發現,當年一起從祖國前往法國留學時的英俊瀟灑容顏,早已經隨著歲月的風塵消逝貽盡了。這位來自美國的客人,名叫吳克剛。20 年代巴金前往法國巴黎的時候,就與面前這位同樣也是銀髮飄逸的老人同行。數十年後,他們這對留學時的好友,終於分手了,而今吳克剛竟鬼使神差地走進華東醫院的病室,巴金決不會想到,兩人久別重逢時開始的話題,竟然就是有關諾貝爾文學獎的問題。
巴金臉上的笑容倏然不見了。他對吳克剛見面就談此事不感興趣,因為早在一年前,他就已經從北京一位友人的來信中,就得知吳克剛正在海外為巴金如何獲取諾貝爾文學獎努力的經過。
“不,我們最好不談這個。”巴金髮現吳克剛確是出於一種真誠之心,在關心他寫作生涯最後是否能得到世界性的承認與肯定。一年前,當巴金在上海接到舊友後人馬小彌寫來的信上,已經對吳克剛的好心有了個基本的了解。原來,多年前生活在台灣,擔任過台灣大學教授兼圖書館館長的吳克剛,近幾年又辭去了台灣的所有職務,前往美國紐約定居。在那裡吳無時不在關心巴金在國內的狀況,特別是對他的文學成就,更是老同學須臾不能忽視的事情。也許正出於老學友對巴金多年藝術成就的期望,他十分希望巴金在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上一舉奪冠。因為吳克剛發現在美國有許多華裔人士,都為像巴金這樣著作等身的中國作家,始終被拒絕在諾貝爾文學獎評獎範疇之外而深感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