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清江縣的知縣姓於,名成龍,年方三十多歲,在這裡當縣令已經兩年了。他為政清廉,很受百姓們的愛戴。說來也巧,他有個本家的堂兄,也叫于成龍,現任山東巡撫,剛正不阿,名聲遠震。人們習慣地稱哥哥為大于成龍,稱他這個弟弟呢,為小于成龍。小于成龍自幼喪父,由母親於方氏撫養成人,他決心秉承母訓,也要做一個像堂兄那樣的清官。可是,他哪裡知道,做清官並不容易。去年,皇上的舅舅,江南總督葛禮做壽,別的官員送金送銀獻禮祝壽,可他呢,卻只送去了一雙黑布鞋。這下子惹惱了那位總督大人,找個碴兒參了他一本,把個縣令給革職了。如今新任的縣令雖然沒來,可是葛禮派的摘印官梁守義卻已來到了清江。不過,這梁守義滑得很。他一看,清江縣正被大水圍困,吉凶難保,如果即刻摘了于成龍的印,他就得為治水保民擔風險。所以,他人來了,卻沒急著摘印。他不摘,于成龍就沒法交差,就得繼續管事。

  此刻,于成龍攙著年過五旬的老母親,站在城門的箭樓上。他望著城外的大水,和身邊幾十個滿身泥漿的衙役,單薄的衣衫,抵擋不住陰雨中的瑟瑟秋風,他們娘倆心事沉重,不禁打了個寒顫。於方氏看著兒子說:“看這天,一時半刻恐怕還晴不了吧?城裡聚著十幾萬人又凍又餓,怎麼消受得了?兒是這地方的父母官,得趕緊打主意啊!”

  聽了母親的話,于成龍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唉,娘說得很對,孩兒我也正為這事兒犯愁呢。這清江縣是朝廷的屯糧之地,可糧庫不歸我管哪。不說摘印官現在就住在那裡,單是職守糧庫的道台韓春和守備郭真,官都比孩兒大,管好幾個縣呢。他們守著糧山米垛,卻看著全城百姓挨餓不管不問!今早,我已派人去請他們來商量放糧的事兒了。娘您老放心,會有辦法的。”

  于成龍說罷,把母親攙到裡間休息。出來又叫上幾個衙役準備到糧庫去。剛剛出來,卻見梁守義和郭真。韓春三個人帶著幾個師爺來了。韓春因是道台,職位最高,兼統文武,所以走在前頭,遠遠看見于成龍站在上頭,忙拱手寒暄道:“成龍兄,辛苦辛苦!唉呀呀,幾天不見瘦得這樣兒了,缺什麼東西找我嘛!”

  于成龍行了禮,一邊將他們讓進箭樓大廳中,坐在石條凳上,一邊說道:“韓觀察,梁大人,郭大人,卑職今早差家人於祿至府呈遞稟帖,想必已經展讀了?”

  聽了于成龍的話,三人對視一下,韓春笑容可掬地說道:“大札已經拜讀,先生拳拳愛民之心兄弟已是瞭然於胸。不過開倉救災,事非尋常啊……呵呵,老兄在這裡已是兩年有餘,啊,這個規矩還不懂嗎?兄弟愛莫能助啊!”

  梁守義聽了接過話笑道:“就是這個話。這幾日我們幾個公餘閒論,提及老兄,都是讚不絕口。清江城這次安然度過洪汛,水總算沒進城,全仗老兄領著人日夜防護,成龍兄這就是你的大功一件。不瞞你說,此次兄弟是葛憲台派來摘印的。不過,兄弟就做主先不摘了,回去稟知憲台大人,說不定恐怕還得重加保奏呢!”

  聽完這話,于成龍沉思了一會兒,冷冷說道:“梁大人過獎。我本蕭然書生來,也願蕭然書生去。梁大人既然未收印,兄弟此時仍是一城守牧。朝廷備糧原為百姓,幾位大人都曉得,三日來城裡已餓死七十餘人。萬一激起民變,城內無兵,城外無援,請問誰承擔責任,又如何善後?”

  郭真是糧庫守備,聽了于成龍的話,不安地說道:“我們到這裡拜會您,也正為這事。城裡百姓已經在商議聚眾搶糧。不瞞老兄,昨日糧庫門口已打死了三個鬧事刁民……”

  于成龍冷笑了一聲:“咦,既然老百姓鬧事,來一個打死一個,來兩個打殺一雙,何等慡快!他們既然鬧事到庫里,正是閣下該管,兄弟有什麼法子?”

  郭真是武莽出身,哪裡聽得出于成龍話中有話,乾笑一聲說道:“那是,那是。若是萬人起鬨,兄弟也是鞭長莫及,何況守庫兵士都是本地人,要緊的時候,都不願下手,真叫人沒辦法。”

  梁守義接住話茬兒皺皺眉頭:“所以我們來,就是想借重你於老兄的威望。這些日子我已看出,老兄雖遭了事;但仍是眾望所歸,此地百姓肯聽你的。由你老兄出面曉諭一下,彈壓一下,我想定會收效。過了災日,朝廷難道不來賑濟?——也就是十幾日的光景嗎。”

  裡屋的於方氏聽到這兒,實在忍不住了,拄著拐杖幾步出來,站在門口,滿頭白髮巍巍顫顫,朗聲說道:“十幾日光景?你說得輕巧呀。你知道十幾日斷糧會有什麼後果嗎?那是上千條人命!”

  眾人正議得不可開交,猛聽局外有人發話,都是一怔。聽了這話把梁守義嚇了一跳,回頭一看,是個窮老婆子,卻不認識。他斷喝一聲道:“你是誰?這是你說話的地方?你——”

  韓春卻認得這老婆子是于成龍的母親,忙止住了梁守義,說道:“這是於大人的高堂。……老太太,你有年紀的人了,好生歇著吧,我們不是正在商議辦法嗎?”

  於成氏哼了一聲,不但沒有退下,反而拉過一根條凳坐下,拄著拐杖略一沉思,侃侃言道:“女人不當過問政事,我自幼讀書豈不明白?但如今為民請命,也顧不得這個規矩。常說匹夫倡亂,一呼百應,古來教訓有多少?一旦激起民變,老婆子敢問誰來承擔?”

  老太太義正的言詞,從容的舉止,大家的風範,一下子使幾個人都呆住了。他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說什麼好。

  過了好大一會兒,韓春方回過神來問道:“那,依老太太之見呢?”

  “如今情勢,只有開倉賑災,別無良策!”

  韓春冷笑一聲說道:“老太太您這話說得大輕巧了吧?不錯,糧食有,但既不是我的,也不是你兒子于成龍的,那是朝廷的皇糧,今年還欠一百萬石沒來得及運往直隸——”

  於方氏打斷了他的話接口說道:“那太好了,正好拿來解救燃眉之急。成龍,你打欠條,既然還有一百萬擔,那就借糧一百萬斤救濟災民,事過即還。”

  “是!”

  梁守義一聽嚇壞了,他一擺手:“慢!”格格一笑踱至於方氏面前,背著手躬身說道:“老太太,一百萬斤就是一萬石,按一石米五錢計算,值五千兩銀子呢。令公子於大人囊空如洗,嘻——這筆開銷,自何而來?守義倒要請教!”

  於方氏聽了哈哈大笑,說道:“虧你大人名叫‘守義’!豈不聞義之所在,雖有害而不趨避?五千銀子我還得起,我也不信百姓將來不還錢——請出筆墨來,寫!”衙役們站在箭樓內外,早聽呆了。他們自己家裡也早已斷了糧,巴不得有這一聲,忙將于成龍的文房四寶端了出來。

  道台韓春職司所在,深知事關重大,怕擔不了這個責任,斷然說道:“不行!這糧食是軍餉,皇上有專旨調撥給施琅軍門練兵用的。動了一粒,在座諸公都有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