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頁
盛國公府尚且留住性命的幾個女子,卻也只比小公爺小不了多少,只再過幾年便要出嫁。幾個年幼的女眷在京中住著,到底也要一個男丁護著才行。
不然就算盛國公府如今之後再皇恩浩蕩,府中沒有男丁,對一府女子的名聲與安全也到底不好。
要遇著那種想要巴望著盛國公府的小人,趁沒有男丁在欺辱或是拐騙了府中小娘子,小公爺離得太遠,最終也是後悔莫及。
何況盛國公府的男丁,如今也只剩的小公爺一人。就算是小公爺乃是戰神在世,在邊關有人能頂住之時,公子珣也覺得小公爺先續上盛國公府的香火卻是更為重要的。
再說公子珣想把小公爺留給阿蔓以後駐守邊疆用,自然要把人留住等著以後阿蔓施恩於人。
等著小公爺成婚後有了子嗣,再把人放去邊疆,那時盛國公府在邊關的威望想來也能被興國侯世子與陳敬分出幾分來,也避免了盛國公在邊關威望過勝而遭受忌憚的命運。
同時阿蔓那時也當是用不了幾年就要親政,只在這幾年與小公爺親近了,日後軍中有小公爺為倚仗,在朝中那些老滑頭未必敢架空阿蔓。阿蔓要親政的妨礙,也要小得多。
因此,公子珣對小公爺也算是放了許多重的心思。
溫宥娘自也看得出來,與孟世子感慨道:“陛下當初說的話,倒也真心的在做。”
當初公子珣與他們說,不想當做出有負恩情之事。就只在小公爺身上,都能看出來他的心胸到底是要比昏君與先帝要強。
至少公子珣在面對著北面軍中威望已經空前盛大的小公爺,卻願意想盡辦法保全他,為他鋪出一條順利的道來。而不是先帝與昏君那般,只往高里捧,然後用完就殺,半點情義不留。
“也好讓霸王跟著小公爺學一學。”孟世子也覺得小公爺留在東宮好,且還想著把人用個乾淨。
孟氏可以一朝無權,只有個溫宥娘的少師以後的太師頂著,然而到了下一輩,終究是不能再往清貴里走。這手裡,到底也還是要有兵在,才算得上是真硬氣。
孟世子不在乎霸王是個女兒,連溫宥娘都有可能混到太師,霸王混個將軍當是不難。只因孟氏在軍中沒有多少基礎,尋小公爺學一學這霸道的兵法才是上策。
溫宥娘見得孟世子竟打這主意,只嘴角一抽,“你別說真的?”
孟世子道:“我哄你做甚?你都能當個太師,咱們女兒當個將軍不難吧?女孩子,再聰明,到底也得手裡有權,別人才不敢真正欺負她。”
溫宥娘很想說,就算是再厲害的女人要遇見了一個人渣也只有倒霉的份兒,但想著要自己厲害了就算以後遇見人渣,好歹也比一般的普通小娘子有自保之力,就覺得霸王跟著小公爺學,其實也算是不錯。
霸王對於自己能找到小公爺當師傅學武,又能跟太子阿蔓一道玩兒十分樂意。
五六歲,正是狗都嫌的年紀。加上薛九雖辭了少傅之職,然而卻把自己兒子丟在京中當作是人質的嫡長子。一個只會打仗,半個文盲的小公爺。四個半大小子湊在一起,好不熱鬧。
溫宥娘手裡一下子就多了三個徒弟,一個也是教,四個也一樣。反倒是孩子多了,能一起有個比較,互相彌補不足,倒是大有益處。
公子珣也滿意,阿蔓是太子不錯,可身邊得用的人,從小一道長大的情分自然要比長大了用利益捆綁的要強,有時候情分這東西卻是比一品大員的位置利誘還要有用。
兵法霸道的小公爺、戚國公府嫡長子、看似要走武路的孟氏嫡長女,於太子而言,都是不錯的玩伴……
公子珣登基四年,朝政盡托於胡丞相之手,亦算得上清明。科舉兩輪,選出的進士盡能所用,在庶族中的名聲也漸好起來。
而江山,北有興國侯世子與陳敬,南有薛九娘與戚國公,每年都抵擋住了北面遊牧民族的侵犯,及南面南寧的數次試探與侵犯。
而當初本想趁機作耗的世家豪強,也在第一年裡被薛九收拾了個痛快,到第三年除了閩州的王氏還依然如舊,其他的無人再有半分不滿。
而在這江山初定的此時,身為皇子的公子珣的身體卻是終於走到了窮途末路。
公子珣對自己的死,似乎有著預感,只在之前便在朝廷上將以後的安排說了出來。
他的病能隱瞞一時,卻隱瞞不了一世,因此在第二年薛九基本上平定了大隆各股不服的世家與豪族後,便就不再隱瞞,讓該知曉的都知曉,只不曾宣揚出去罷了。
四年時間雖是短促,然而也算是為阿蔓安排好了一套得用的班子。公子珣也算是死得瞑目。
“盛國公著太保、嚴如霜為太傅、溫娘子為太師。朕將江山與阿蔓託付與諸位之手,還往諸位垂憐阿蔓年幼。”公子珣蒼白著臉,雖是聲小,然而身邊卻有史官下筆將此話刻記。
溫宥娘與嚴如霜及盛國公一道跪在公子珣的床前,道:“不敢負陛下所願。”
公子珣有些艱難的點了點頭,繼續道:“著盛國公前往邊關,召興國侯世子進京,掌直隸兵馬。”
直隸乃是重城,與江州一道並稱京城二關,且因運河盡頭,有不少外水可撈,也算是得用的位置。興國侯世子在邊關時與陳敬並行,只因兩人性子相和,這幾年倒也沒起過衝突。如今調往直隸,也不算太差。
而盛國公本就早熟,在十五時就已經與十七八差不離,身子骨強健自然就不會有甚忌諱,年滿十五就成了婚且在當年就得了一子。而如今夫人肚子裡又懷了一個。因此再去邊關,也不怕刀劍無眼,擔心沒有後人延續香火。
只夫人因有孕,只等著孩子大幾歲了,再帶往邊關或者留在京中以可。到底邊關條件不如京城,到底會如何抉擇,還看盛國公自己。
公子珣又看向胡公,“胡公做事,公平公正,天下為證。以後朝政,還託付與胡公,望胡公勉力以行。”
胡公一把年紀了,聽得此言只淚流滿面,抓著公子珣骨瘦如材的手道:“陛下放心,臣必不負所托!”
“新政與三糧推廣,也賴諸公了。”公子珣又道。
胡丞相退下,六部尚書聞言皆上前跪下,齊聲道:“謹遵陛下旨意。”
公子珣最後才將阿蔓叫道身前,吩咐道:“我兒,與諸公跪下。”
阿蔓聞言,立刻在一旁面朝諸公側跪,只忍著眼中的淚看向公子珣,叫道:“父親。”
公子珣艱難的伸手摸了摸阿蔓的頭,道:“至今日後,你既天下,天下即你。去給諸公磕頭。”
阿蔓朝著在一邊跪下的諸公磕頭,溫宥娘一行無一不側身不敢受。
公子珣道:“這三拜乃阿蔓代大隆天下所叩,還望諸公視江山如子,匡扶我大隆!”
諸公聽得此言,無一敢再側身以避,只齊聲道:“謹遵聖意!”
公子珣聽得此言,方才一笑,卻是永遠閉上了眼。
靜默了一刻,胡丞相上前以手試鼻息與脖脈,最後才悲痛萬分,嘶啞著聲道:“陛下駕崩——”
不論屋內還是屋外的百官聽得陛下駕崩,頓時皆痛哭萬分,叫道:“陛下——”
阿蔓聽得身後的哭聲震天,這才回過神來,自己的父皇去了。只茫茫然無聲流著眼淚,抓著公子珣的手不放。
隨後便是百官哭靈,商議先皇諡號,解決尚未修建成型的帝陵之事及新帝登基。
因阿蔓年幼,雖已聽政四年,卻還是以三公中的嚴如霜、溫宥娘及胡丞相、禮部尚書共同輔政為主。
雖朝臣對於溫宥娘一介女流參政十分不滿,然而因獻出三糧種植農書一事,先帝號稱功在千秋,又因其夫君孟國公身為世家子弟卻甘願居於工部掌農事,於民間聲望極高。因此溫宥娘卻是穩噹噹的輔政之臣當著,不管東南西北方的那些酸意及不滿。
也只到了此刻,溫宥娘才覺得當年彎下的腰,跪下的膝蓋,終是立了起來。
溫宥娘牽著阿蔓的手,站在摘星樓上,看向遙遠的西南。
謝氏,我終也站在這高樓之上。
正文·完
第166章番外·棒打鴛鴦的太師
阿蔓即將年滿十六,溫宥娘已經開始著手替他物色皇后,其實早在先帝去世之後開始,她便已經開始暗中觀察中意的幾家中年歲相當的小娘子。
首先要看性格,雖然溫宥娘一直在給阿蔓灌輸只娶一個老婆不納妾的好處,然而因阿蔓的身份,若是迫不得已,納妾也是無可奈何。由此性格與學識就十分關鍵,若尋了一個性子要強的,自己生不了,也不讓妾生,就等著公子珣一脈斷子絕孫了。
其次還需得看學識,要學識不好,在皇子年幼時代不能給予小皇子正確的來自與母親的引導,未來未必能承擔起該承擔的責任。如康熙遇著了一個好的祖母,不也十四歲就能夠親政了?
不然就算盛國公府如今之後再皇恩浩蕩,府中沒有男丁,對一府女子的名聲與安全也到底不好。
要遇著那種想要巴望著盛國公府的小人,趁沒有男丁在欺辱或是拐騙了府中小娘子,小公爺離得太遠,最終也是後悔莫及。
何況盛國公府的男丁,如今也只剩的小公爺一人。就算是小公爺乃是戰神在世,在邊關有人能頂住之時,公子珣也覺得小公爺先續上盛國公府的香火卻是更為重要的。
再說公子珣想把小公爺留給阿蔓以後駐守邊疆用,自然要把人留住等著以後阿蔓施恩於人。
等著小公爺成婚後有了子嗣,再把人放去邊疆,那時盛國公府在邊關的威望想來也能被興國侯世子與陳敬分出幾分來,也避免了盛國公在邊關威望過勝而遭受忌憚的命運。
同時阿蔓那時也當是用不了幾年就要親政,只在這幾年與小公爺親近了,日後軍中有小公爺為倚仗,在朝中那些老滑頭未必敢架空阿蔓。阿蔓要親政的妨礙,也要小得多。
因此,公子珣對小公爺也算是放了許多重的心思。
溫宥娘自也看得出來,與孟世子感慨道:“陛下當初說的話,倒也真心的在做。”
當初公子珣與他們說,不想當做出有負恩情之事。就只在小公爺身上,都能看出來他的心胸到底是要比昏君與先帝要強。
至少公子珣在面對著北面軍中威望已經空前盛大的小公爺,卻願意想盡辦法保全他,為他鋪出一條順利的道來。而不是先帝與昏君那般,只往高里捧,然後用完就殺,半點情義不留。
“也好讓霸王跟著小公爺學一學。”孟世子也覺得小公爺留在東宮好,且還想著把人用個乾淨。
孟氏可以一朝無權,只有個溫宥娘的少師以後的太師頂著,然而到了下一輩,終究是不能再往清貴里走。這手裡,到底也還是要有兵在,才算得上是真硬氣。
孟世子不在乎霸王是個女兒,連溫宥娘都有可能混到太師,霸王混個將軍當是不難。只因孟氏在軍中沒有多少基礎,尋小公爺學一學這霸道的兵法才是上策。
溫宥娘見得孟世子竟打這主意,只嘴角一抽,“你別說真的?”
孟世子道:“我哄你做甚?你都能當個太師,咱們女兒當個將軍不難吧?女孩子,再聰明,到底也得手裡有權,別人才不敢真正欺負她。”
溫宥娘很想說,就算是再厲害的女人要遇見了一個人渣也只有倒霉的份兒,但想著要自己厲害了就算以後遇見人渣,好歹也比一般的普通小娘子有自保之力,就覺得霸王跟著小公爺學,其實也算是不錯。
霸王對於自己能找到小公爺當師傅學武,又能跟太子阿蔓一道玩兒十分樂意。
五六歲,正是狗都嫌的年紀。加上薛九雖辭了少傅之職,然而卻把自己兒子丟在京中當作是人質的嫡長子。一個只會打仗,半個文盲的小公爺。四個半大小子湊在一起,好不熱鬧。
溫宥娘手裡一下子就多了三個徒弟,一個也是教,四個也一樣。反倒是孩子多了,能一起有個比較,互相彌補不足,倒是大有益處。
公子珣也滿意,阿蔓是太子不錯,可身邊得用的人,從小一道長大的情分自然要比長大了用利益捆綁的要強,有時候情分這東西卻是比一品大員的位置利誘還要有用。
兵法霸道的小公爺、戚國公府嫡長子、看似要走武路的孟氏嫡長女,於太子而言,都是不錯的玩伴……
公子珣登基四年,朝政盡托於胡丞相之手,亦算得上清明。科舉兩輪,選出的進士盡能所用,在庶族中的名聲也漸好起來。
而江山,北有興國侯世子與陳敬,南有薛九娘與戚國公,每年都抵擋住了北面遊牧民族的侵犯,及南面南寧的數次試探與侵犯。
而當初本想趁機作耗的世家豪強,也在第一年裡被薛九收拾了個痛快,到第三年除了閩州的王氏還依然如舊,其他的無人再有半分不滿。
而在這江山初定的此時,身為皇子的公子珣的身體卻是終於走到了窮途末路。
公子珣對自己的死,似乎有著預感,只在之前便在朝廷上將以後的安排說了出來。
他的病能隱瞞一時,卻隱瞞不了一世,因此在第二年薛九基本上平定了大隆各股不服的世家與豪族後,便就不再隱瞞,讓該知曉的都知曉,只不曾宣揚出去罷了。
四年時間雖是短促,然而也算是為阿蔓安排好了一套得用的班子。公子珣也算是死得瞑目。
“盛國公著太保、嚴如霜為太傅、溫娘子為太師。朕將江山與阿蔓託付與諸位之手,還往諸位垂憐阿蔓年幼。”公子珣蒼白著臉,雖是聲小,然而身邊卻有史官下筆將此話刻記。
溫宥娘與嚴如霜及盛國公一道跪在公子珣的床前,道:“不敢負陛下所願。”
公子珣有些艱難的點了點頭,繼續道:“著盛國公前往邊關,召興國侯世子進京,掌直隸兵馬。”
直隸乃是重城,與江州一道並稱京城二關,且因運河盡頭,有不少外水可撈,也算是得用的位置。興國侯世子在邊關時與陳敬並行,只因兩人性子相和,這幾年倒也沒起過衝突。如今調往直隸,也不算太差。
而盛國公本就早熟,在十五時就已經與十七八差不離,身子骨強健自然就不會有甚忌諱,年滿十五就成了婚且在當年就得了一子。而如今夫人肚子裡又懷了一個。因此再去邊關,也不怕刀劍無眼,擔心沒有後人延續香火。
只夫人因有孕,只等著孩子大幾歲了,再帶往邊關或者留在京中以可。到底邊關條件不如京城,到底會如何抉擇,還看盛國公自己。
公子珣又看向胡公,“胡公做事,公平公正,天下為證。以後朝政,還託付與胡公,望胡公勉力以行。”
胡公一把年紀了,聽得此言只淚流滿面,抓著公子珣骨瘦如材的手道:“陛下放心,臣必不負所托!”
“新政與三糧推廣,也賴諸公了。”公子珣又道。
胡丞相退下,六部尚書聞言皆上前跪下,齊聲道:“謹遵陛下旨意。”
公子珣最後才將阿蔓叫道身前,吩咐道:“我兒,與諸公跪下。”
阿蔓聞言,立刻在一旁面朝諸公側跪,只忍著眼中的淚看向公子珣,叫道:“父親。”
公子珣艱難的伸手摸了摸阿蔓的頭,道:“至今日後,你既天下,天下即你。去給諸公磕頭。”
阿蔓朝著在一邊跪下的諸公磕頭,溫宥娘一行無一不側身不敢受。
公子珣道:“這三拜乃阿蔓代大隆天下所叩,還望諸公視江山如子,匡扶我大隆!”
諸公聽得此言,無一敢再側身以避,只齊聲道:“謹遵聖意!”
公子珣聽得此言,方才一笑,卻是永遠閉上了眼。
靜默了一刻,胡丞相上前以手試鼻息與脖脈,最後才悲痛萬分,嘶啞著聲道:“陛下駕崩——”
不論屋內還是屋外的百官聽得陛下駕崩,頓時皆痛哭萬分,叫道:“陛下——”
阿蔓聽得身後的哭聲震天,這才回過神來,自己的父皇去了。只茫茫然無聲流著眼淚,抓著公子珣的手不放。
隨後便是百官哭靈,商議先皇諡號,解決尚未修建成型的帝陵之事及新帝登基。
因阿蔓年幼,雖已聽政四年,卻還是以三公中的嚴如霜、溫宥娘及胡丞相、禮部尚書共同輔政為主。
雖朝臣對於溫宥娘一介女流參政十分不滿,然而因獻出三糧種植農書一事,先帝號稱功在千秋,又因其夫君孟國公身為世家子弟卻甘願居於工部掌農事,於民間聲望極高。因此溫宥娘卻是穩噹噹的輔政之臣當著,不管東南西北方的那些酸意及不滿。
也只到了此刻,溫宥娘才覺得當年彎下的腰,跪下的膝蓋,終是立了起來。
溫宥娘牽著阿蔓的手,站在摘星樓上,看向遙遠的西南。
謝氏,我終也站在這高樓之上。
正文·完
第166章番外·棒打鴛鴦的太師
阿蔓即將年滿十六,溫宥娘已經開始著手替他物色皇后,其實早在先帝去世之後開始,她便已經開始暗中觀察中意的幾家中年歲相當的小娘子。
首先要看性格,雖然溫宥娘一直在給阿蔓灌輸只娶一個老婆不納妾的好處,然而因阿蔓的身份,若是迫不得已,納妾也是無可奈何。由此性格與學識就十分關鍵,若尋了一個性子要強的,自己生不了,也不讓妾生,就等著公子珣一脈斷子絕孫了。
其次還需得看學識,要學識不好,在皇子年幼時代不能給予小皇子正確的來自與母親的引導,未來未必能承擔起該承擔的責任。如康熙遇著了一個好的祖母,不也十四歲就能夠親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