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宣旨的李公公跟著到了景家的院子,簡陋的農家小院未讓他的神色有半分變化,依著景大娘的安排進了屋,也不坐,就站在一旁,安靜的像根柱子。

  林滿回了沈家,先將自己和平平好好收拾一番,古代接旨需得焚香沐浴,禮武帝念他們農家規矩少,特意免了諸多禮節,但一路風塵僕僕回來也不太雅觀,乘著景大娘一家子還要收拾,她便回來簡單的收拾了。

  再回到景家的時候景大娘已經將家中收拾的差不多了,案桌香爐已擺好,林滿前腳跨進院子,村長一家子和武大叔賈氏帶著女兒來了,武喬文大抵是還沒到家,不見人。

  村長看著屋外一溜的便衣鐵衛,再看屋內那位無須白面男子,誠惶誠恐不敢說話。柱子家來報信的時候他還不敢相信,現在親眼一見,才知道景家怕是真的不得了的人物。

  李公公尖細的嗓子拉長了音調:“人來齊了,就跪下接旨吧——”

  周圍“嘩啦啦”跪了一片,看熱鬧的村民不知出了何事,跟著跪下,耳朵豎著老高。

  李公公從袖中拿出明黃的聖旨,語調緩慢而冗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旨意是兩份,第一份自然是景賦生與林滿婚事的旨意,永康王府已然沒落,禮武帝便重新給景賦生賜了封號——“定安王”,景大娘得了一品誥命,景福卿則得了“慧嫻縣主”的稱號,而林滿只待和景賦生成親後,便得二品誥命。

  禮武帝並未像他們說起過此事,旨意一念出來,幾人俱驚。好在禮武帝並未給景賦生安排什麼事物,看樣子只想讓他當個閒散王爺罷了。

  第二份旨意是景福卿與武喬文的賜婚聖旨,武喬文不在,由武大叔與賈氏代領。夫妻倆接旨的時候都還是渾渾噩噩,不知身在何處,不過討了個兒媳婦,怎麼就成了皇親國戚了呢?

  李公公念完旨意後又將一紅木方匣交與相互攙扶的夫妻二人,“這是皇后娘娘送與武巧兒姑娘的喜事頭面,祝願武巧兒姑娘與夫婿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夫妻二人攜著武巧兒又趕忙跪地謝恩。

  旨意念完,李公公便帶著一群人浩浩蕩蕩的離開,小蒼村小,景大娘家也住不下這麼多人,早在鎮上包了客棧,待小院人影散去,只留堆滿的各類賞賜物,閃的人眼睛疼。

  人群里立馬熱鬧起來,羨慕的,嫉妒的,後悔的,感嘆同人不同命的,熙熙攘攘如同菜市場。

  “我早就說景家小子不是一般人,定是天神下凡,果真沒看走眼!”

  “賈氏一家這下可真是飛上枝頭變鳳凰啦,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當初嫌棄景家不肯相看的,現在怕是腸子都悔青了吧!”

  “哈哈哈,你說的是李氏吧,若他兒子當初沒和武家悔婚,妻家嫂子可是正兒八經的龍血鳳脈,可不比一個員外強?”

  李氏躲在人群中慘白著一張臉。

  剛乍一聽宮裡來人帶著東西去景家了,她便心中惶惶,跟著聽完了旨意,只覺得天旋地轉,氣血上涌,心中又嘔又悔,活生生的皇親國戚被自己兒子搓沒了,旨意都完了好久她都沒站起來,恨不得時光倒流!

  第七十九章:完

  他人忙著怎麼討論和熱鬧,景家和林滿都無暇去管,和村里人隨意聊了幾句將人群打發了,要忙著拾掇到處擺放的禮品。

  村長倒是留下來說了幾句,語氣都帶著幾分小心翼翼與討好,景賦生說了幾次不必如此,他現在也不過是鄉下一個泥腿子,待他如從前就好。

  村長嘴上雖然應著,卻並沒有照著做。

  景賦生知道他是一時緩不過來,也未強求,喚來林滿,將在宮中與禮武商討的種植紅薯與土豆的事件提了,希望村長能跟著配合,這是給朝廷的種子,出不得差錯。

  先前還萎著的村長一聽這話立馬就精神了,只覺得一腔熱血有了發揮的餘地。小老百姓的快了就這麼簡單,能跟朝廷扯上關係就莫大的滿足。

  這番宮裡來人雖說並未大張旗鼓,但也不算低調,在村中熱鬧了好長一段時間不說,隔壁大蒼村的村長帶著一群人都來湊了熱鬧。

  小蒼村的人只覺得揚眉吐氣,以往你們大蒼村瞧不起我們小蒼村,現在風水輪流轉,可算是輪迴來了。

  景福卿的前夫家李一悔的差點沒一根繩子將自己了解了,連著對柳娘越看越不順眼。

  別人是差點成為皇親國戚,而自己可是板上釘釘的!李一娘唆使李一去景家鬧鬧,雙兒再怎麼著也有李家一半的血脈,那和李家是斷不了的,就算當不成皇帝老兒的親戚,能要來些好處也是使得的。

  李一很有些心動,但一想到今非昔比,又不敢去,再說那和離書上明明白白雙兒歸景家,和李家已經沒有關係了。

  李一娘見兒子不爭氣的樣子氣的半死,乾脆自己去了,結果自然沒能討著好。李公公雖然走了,但是還留了十來個便衣護衛,那都是正兒八經見過血的,對這種鬧事的潑婦也不動刀,直接提去了鎮上的衙門。

  景家的事兒梨花鎮當然也有所耳聞,自武喬文不在衙門當值以後,衙役們也找不到理由去小蒼村轉悠,這下可好,送上門的交情,直接以鬧事的罪名將李氏關進了牢里,也不為難她,就讓她長長記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