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頁
“嘿,你們年輕氣盛,不信這些話,可是要吃虧的。”老太妃讓柳五兒扶著她退回剛才的那間屋子裡,重新坐下,意味深長地笑了笑,“等時間長了,你們就知道了,能順順噹噹地住到南闕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柳五兒聽出老太妃是有所保留的,她明顯知道許多關於扶南國的那些世家大族的事,卻不願意多提。但是柳五兒肩負使命,探春那邊還等著她去回話呢,雖說沒指望著她一個人就能說服老太妃成為她們的幫手,但是……若是單看老太妃現在的意思,不拖她們的後腿已經是好事了。
“太妃娘娘,我們家主子也不是那種不自量力的人,只是……”她定了定神,又深吸了一口氣,才直勾勾地盯向老太妃的雙目,“身為國朝的子民,理應為國朝出一份力。我們家主子只願太妃娘娘能看在同氣連枝的份上……”
***
從正殿裡出來,柳五兒臉上就不像剛進去的時候那樣熱情了,南闕的宮人們似是早就習以為常,就連宋祁身邊的那位內監,都向柳五兒投了一個安慰的眼神。待離德壽宮稍遠一些,就輕聲道:“太妃娘娘性子古怪,除了二王子,對別的人都沒幾句話可說。能讓你進去服侍這麼就,已經是格外看重你了。”
柳五兒身上很乏,卻依然要打起精神敷衍,“太妃娘娘和我也沒什麼話說,只問了些中原國朝的事,還有問我送來的那些東西都是什麼,出自誰的手筆。”
吳內監瞭然地點點頭,“太妃娘娘多年不曾聽說家鄉的消息,有所關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柳五兒點了點頭,只恨不得能趕緊回去。好在吳內監同她搭了這幾句話後就不再提問,只說些宋祁以前在南闕的事,是說給柳五兒聽的,更是說給柳五兒背後的探春聽的,也不需要柳五兒過多回應,倒是合了柳五兒的心意。
“太妃娘娘是先帝後宮第一批搬到南闕來的娘娘,那時候二王子殿下很捨不得太妃娘娘,也哭著要跟到南闕來。宮裡趙娘娘的家族比不上李娘娘的家族,也是被逼得有些沒法子了,就去求了王上,讓二王子跟著住到了南闕。”
吳內監新手捻來般地說起這些舊事,柳五兒漸漸也聽得入了神,還主動搭話,“二王子殿下是在南闕長大的?”
“可以這麼說吧。”吳內監微微一笑,“二王子殿下小的時候,李娘娘還要比如今更飛揚跋扈一些,但凡是趙家給二王子請來的老師,她都要讓人尋了錯處,趕出都城才行。就連王上都沒有辦法轄制,因此,殿下在十六歲之前,身邊沒有一位老師能教導他超過三個月的。時間長了,殿下連一本我國的經著都沒通讀過。只有老太妃娘娘,雖說不懂我國的經著,卻時常一邊思念家鄉,一邊背些中原的經史子集,另有些詩詞歌賦,殿下聽得久了,也就會背了。”
柳五兒神色一動,這才明白宋祁對中原文化感興趣的根本緣由。
若是打小就順順利利地接受扶南國王室的正統教育,宋祁也未必就對中原的儒家文化感興趣。真是因為從小生活在這種君不君、臣不臣的環境下,有王子的尊榮,卻活得還不如民間的富家兒子,這才格外推崇儒術的吧。
柳五兒把這些話都記在心裡,略帶感激地朝吳內監一笑。
吳內監見她明白了自己的話外之意,也淺淺地笑了笑,“太妃娘娘雖然時常背誦那些,卻不常向殿下講明其中的意思。殿下有時候想不明白了,還會拿出來讓我們這些人幫著參詳——我們都是些窮苦人家的粗人,哪懂得這些?生怕曲解了其中的意思,帶偏了殿下,卻又不能不回答殿下的話……郡主殿下這一來,可算是解脫了我們嘍!”
“我們郡主殿下別的不說,當初也是跟著家中的姐妹開過詩社的……”柳五兒笑著說了些探春當日在大觀園裡的事,只是把其中的人物隱去,並不詳說姓名。
吳內監聽著,只當說的全是東平郡王家裡的事,把寶玉也當成了東平郡王,還道:“先前郡王爺被我國留下,實是奉為上賓,我也有幸見過郡王爺一面,當得上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俊才。沒想到在姐妹中,竟是文采墊底的那個?那郡主殿下的文才,又該到何等境地?二王子殿下這下可以得償所願了。”
柳五兒信口胡吹,一不小心就把話說得大了些,如今也不好再改口,只好回去後第一件事就是向探春請罪。
探春聽了上午的這些事,也很有些無奈,“你啊,可算是給我找了好大一件差事!”又將信將疑,“你真的已經說服太妃了?”
柳五兒猶豫了一下,點了點頭,“太妃雖然並不熱衷此事,卻也默許了不會在背地裡扯姑娘後腿。只是,若想讓太妃幫忙,就沒那麼容易了。”
探春嘆了口氣,隨即唇邊又掛上一抹自信的微笑,“那就不找她幫忙就是了。只憑咱們幾個,也未必就做不成此事。等到儒學真的在扶南國內推行開的那日,我再去拜見太妃娘娘,到時候自有一番道理可講。”
柳五兒最佩服探春的,莫過於她身上的這股子韌勁。先前在榮國府里,到底是大家都敬著的小姐,縱然出身不大好,卻很得老太太、王夫人、鳳姐幾位實權人物的看重,還看不出什麼。但是如今一出來,到了異國他鄉,這股子百折不撓的精神就愈發凸顯,更是難得了。
柳五兒聽出老太妃是有所保留的,她明顯知道許多關於扶南國的那些世家大族的事,卻不願意多提。但是柳五兒肩負使命,探春那邊還等著她去回話呢,雖說沒指望著她一個人就能說服老太妃成為她們的幫手,但是……若是單看老太妃現在的意思,不拖她們的後腿已經是好事了。
“太妃娘娘,我們家主子也不是那種不自量力的人,只是……”她定了定神,又深吸了一口氣,才直勾勾地盯向老太妃的雙目,“身為國朝的子民,理應為國朝出一份力。我們家主子只願太妃娘娘能看在同氣連枝的份上……”
***
從正殿裡出來,柳五兒臉上就不像剛進去的時候那樣熱情了,南闕的宮人們似是早就習以為常,就連宋祁身邊的那位內監,都向柳五兒投了一個安慰的眼神。待離德壽宮稍遠一些,就輕聲道:“太妃娘娘性子古怪,除了二王子,對別的人都沒幾句話可說。能讓你進去服侍這麼就,已經是格外看重你了。”
柳五兒身上很乏,卻依然要打起精神敷衍,“太妃娘娘和我也沒什麼話說,只問了些中原國朝的事,還有問我送來的那些東西都是什麼,出自誰的手筆。”
吳內監瞭然地點點頭,“太妃娘娘多年不曾聽說家鄉的消息,有所關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柳五兒點了點頭,只恨不得能趕緊回去。好在吳內監同她搭了這幾句話後就不再提問,只說些宋祁以前在南闕的事,是說給柳五兒聽的,更是說給柳五兒背後的探春聽的,也不需要柳五兒過多回應,倒是合了柳五兒的心意。
“太妃娘娘是先帝後宮第一批搬到南闕來的娘娘,那時候二王子殿下很捨不得太妃娘娘,也哭著要跟到南闕來。宮裡趙娘娘的家族比不上李娘娘的家族,也是被逼得有些沒法子了,就去求了王上,讓二王子跟著住到了南闕。”
吳內監新手捻來般地說起這些舊事,柳五兒漸漸也聽得入了神,還主動搭話,“二王子殿下是在南闕長大的?”
“可以這麼說吧。”吳內監微微一笑,“二王子殿下小的時候,李娘娘還要比如今更飛揚跋扈一些,但凡是趙家給二王子請來的老師,她都要讓人尋了錯處,趕出都城才行。就連王上都沒有辦法轄制,因此,殿下在十六歲之前,身邊沒有一位老師能教導他超過三個月的。時間長了,殿下連一本我國的經著都沒通讀過。只有老太妃娘娘,雖說不懂我國的經著,卻時常一邊思念家鄉,一邊背些中原的經史子集,另有些詩詞歌賦,殿下聽得久了,也就會背了。”
柳五兒神色一動,這才明白宋祁對中原文化感興趣的根本緣由。
若是打小就順順利利地接受扶南國王室的正統教育,宋祁也未必就對中原的儒家文化感興趣。真是因為從小生活在這種君不君、臣不臣的環境下,有王子的尊榮,卻活得還不如民間的富家兒子,這才格外推崇儒術的吧。
柳五兒把這些話都記在心裡,略帶感激地朝吳內監一笑。
吳內監見她明白了自己的話外之意,也淺淺地笑了笑,“太妃娘娘雖然時常背誦那些,卻不常向殿下講明其中的意思。殿下有時候想不明白了,還會拿出來讓我們這些人幫著參詳——我們都是些窮苦人家的粗人,哪懂得這些?生怕曲解了其中的意思,帶偏了殿下,卻又不能不回答殿下的話……郡主殿下這一來,可算是解脫了我們嘍!”
“我們郡主殿下別的不說,當初也是跟著家中的姐妹開過詩社的……”柳五兒笑著說了些探春當日在大觀園裡的事,只是把其中的人物隱去,並不詳說姓名。
吳內監聽著,只當說的全是東平郡王家裡的事,把寶玉也當成了東平郡王,還道:“先前郡王爺被我國留下,實是奉為上賓,我也有幸見過郡王爺一面,當得上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俊才。沒想到在姐妹中,竟是文采墊底的那個?那郡主殿下的文才,又該到何等境地?二王子殿下這下可以得償所願了。”
柳五兒信口胡吹,一不小心就把話說得大了些,如今也不好再改口,只好回去後第一件事就是向探春請罪。
探春聽了上午的這些事,也很有些無奈,“你啊,可算是給我找了好大一件差事!”又將信將疑,“你真的已經說服太妃了?”
柳五兒猶豫了一下,點了點頭,“太妃雖然並不熱衷此事,卻也默許了不會在背地裡扯姑娘後腿。只是,若想讓太妃幫忙,就沒那麼容易了。”
探春嘆了口氣,隨即唇邊又掛上一抹自信的微笑,“那就不找她幫忙就是了。只憑咱們幾個,也未必就做不成此事。等到儒學真的在扶南國內推行開的那日,我再去拜見太妃娘娘,到時候自有一番道理可講。”
柳五兒最佩服探春的,莫過於她身上的這股子韌勁。先前在榮國府里,到底是大家都敬著的小姐,縱然出身不大好,卻很得老太太、王夫人、鳳姐幾位實權人物的看重,還看不出什麼。但是如今一出來,到了異國他鄉,這股子百折不撓的精神就愈發凸顯,更是難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