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9頁
登時有人問:“‘一捧雪’,請問你今年多少歲了?”
解說在旁邊“撲哧”一笑,說:“以往‘一捧雪’都會說它‘源自和氏璧’,所以它才不會輕易透露,其實它誕生於成化年間呢!”
果然,“一捧雪”旁邊的屏幕上出現一行字:“我可是一枚成熟的玉杯了!”
展室里的人登時“轟”的一聲,齊聲笑了出來。接著又有幾個人問了這玉杯一些問題,其中涉及到與“一捧雪”交流的基礎,屏幕那邊有些遲疑,解說便出來打圓場,說:“這個問題有些複雜,還是我來解說一下。”
“大家都知道,本館的創始人、奠基人,同時也是第一任館長,他本人除了是中澳航路的開拓者之一以外,也是一位非常專業的古董鑑定與研究專家。本館最早期的藏品全部是他收藏的。後人也是在他留下的筆記文字里發現了與這些文物交流的可能性。”
“這裡有好幾件文物的交流方式曲折而委婉。大家往這邊看,這裡有一枚絲質的枕頭,裡面藏著一枚據說是西施浣過紗的殘片,因此人枕這枕頭睡覺的時候,可以與西施在夢中交流。這件事,已經在實驗室中通過測試入眠者的腦電波得以證實。”
“這可太神了!”好些觀眾將信將疑,但這間博物館是此間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不可能會在這樣的細節上譁眾取寵,欺騙觀眾。
“這裡有一面唐代的銅鏡,它與人交流的方式,是能令鏡面中出現畫面,以此表達想法。”解說繼續,“除此了這些別具一格的方式之外,傳統的媒介溝通術例如靈媒、扶乩等等,都能實現人與物品的溝通。”
“那豈不意味著我們能和身邊任何一件物件兒溝通了?”有人提出疑問。
“這是一個好問題。”有經驗的解說對這樣的問題早有準備,“事實證明,不是這樣的。我們目前在全球各地發現的,能和人類溝通的物品與建築,總共有近千件。它們統一的特徵,是歷史悠久,曾經經歷過朝代更迭,滄桑變幻,甚至它們本身就是傳奇的見證者,比如這裡的玉杯‘一捧雪’,和一隻據說在《西廂記》里出現過的瓷枕。也許這一類文物,是最‘有料’的文物,它們的價值不止體現在器物本身所折射的社會生活與文化風貌,它們本身就能講述。”
解說繼續給參觀者講解,文物研究員們究竟是怎樣一步步探索,琢磨出眼下一捧雪使用的這種溝通方式的。原來,在這間博物館的奠基人留下的筆記中,並未過多記述與文物的溝通方法,但是他提到了一捧雪的情緒能夠使這隻玉杯的杯身發生震動。於是後來的文物研究員們想到了以精密傳感儀器傳導一捧雪的“情緒”,並且使用波段儀將這種細微的震動放大,並且對不同頻的震動進行解析。豈知在這一項上獲得了突破,一捧雪不止能傳導“情緒”,它聽過石詠講述漢語拼音的基本原理,因此它能夠傳導漢語拼音,甚至還包括平上去入。
這一下就已經距離溝通非常接近了,但一定程度上還是需要有人將一捧雪的漢語拼音轉化成現代漢語,中間需要過一道手。這時研究人員突然想到,不對啊,明朝成化年間沒有漢語拼音方案,這東西最早在康熙末年於廣東出現,這說明了一捧雪竟是有學習能力的。
結果一群研究員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嘗試著乾脆讓一捧雪“學習”輸入法,折騰了幾年之後,這枚玉杯,果然就成為了一隻成熟的、會表達的玉杯了。
“可就算是這樣,又有什麼用呢?”觀眾中突然響起不和諧的聲音,有人高聲反詰,“這些都是老古董了,既不能作為普通器物,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也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審美。你們來看看,這都什麼年代了,誰還講究這樣繁複的雕飾,大家現在都講究簡約美,直線條。對了,器物也得看重實用性,你們誰會用這樣的水杯去喝水?”
“所以我就想不通了,博物館要耗費這麼多人工,去研究怎麼和這‘老古董’溝通,這又有什麼意義呢?”問話的人一面問,一面伸手指著展櫃中盛放著的一捧雪,這枚貨真價實的“老古董”。
“這位觀眾,您是一個坦率而直爽的人,您剛才問的問題,恐怕是這裡很多人想問,但是沒有問出口的吧!”解說是一位脾氣非常溫和的姑娘,總是以別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回答問題。“可是我想說的是,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歷史,了解我們的過去……”
她還未說完,旁邊突然有人提醒:“看——”
一捧雪身邊那塊屏幕上,陡然跳出來一行文字,“因為美啊!”
“潮流與風向會發生變化,各種各樣的美,都可能經歷過不被認同的時候。可你若是一個胸懷寬廣,善於接受的人,你若是願意拋去你心中的定式與成見,仔細看看我——”
“看我多美呀!”
最末是一行是顏表情,做出一個小人兒側臥在地,以手支頤的樣子。真不曉得這鬼靈精的一捧雪,上哪兒去尋了這麼多顏文字來。
看清這行文字的人一起都笑了出聲,心想,這真是一枚機智的文物,剛才那提問者大約萬萬都不可能承認,自己不是一個胸懷寬廣,善於接受的人。
解說在旁邊“撲哧”一笑,說:“以往‘一捧雪’都會說它‘源自和氏璧’,所以它才不會輕易透露,其實它誕生於成化年間呢!”
果然,“一捧雪”旁邊的屏幕上出現一行字:“我可是一枚成熟的玉杯了!”
展室里的人登時“轟”的一聲,齊聲笑了出來。接著又有幾個人問了這玉杯一些問題,其中涉及到與“一捧雪”交流的基礎,屏幕那邊有些遲疑,解說便出來打圓場,說:“這個問題有些複雜,還是我來解說一下。”
“大家都知道,本館的創始人、奠基人,同時也是第一任館長,他本人除了是中澳航路的開拓者之一以外,也是一位非常專業的古董鑑定與研究專家。本館最早期的藏品全部是他收藏的。後人也是在他留下的筆記文字里發現了與這些文物交流的可能性。”
“這裡有好幾件文物的交流方式曲折而委婉。大家往這邊看,這裡有一枚絲質的枕頭,裡面藏著一枚據說是西施浣過紗的殘片,因此人枕這枕頭睡覺的時候,可以與西施在夢中交流。這件事,已經在實驗室中通過測試入眠者的腦電波得以證實。”
“這可太神了!”好些觀眾將信將疑,但這間博物館是此間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不可能會在這樣的細節上譁眾取寵,欺騙觀眾。
“這裡有一面唐代的銅鏡,它與人交流的方式,是能令鏡面中出現畫面,以此表達想法。”解說繼續,“除此了這些別具一格的方式之外,傳統的媒介溝通術例如靈媒、扶乩等等,都能實現人與物品的溝通。”
“那豈不意味著我們能和身邊任何一件物件兒溝通了?”有人提出疑問。
“這是一個好問題。”有經驗的解說對這樣的問題早有準備,“事實證明,不是這樣的。我們目前在全球各地發現的,能和人類溝通的物品與建築,總共有近千件。它們統一的特徵,是歷史悠久,曾經經歷過朝代更迭,滄桑變幻,甚至它們本身就是傳奇的見證者,比如這裡的玉杯‘一捧雪’,和一隻據說在《西廂記》里出現過的瓷枕。也許這一類文物,是最‘有料’的文物,它們的價值不止體現在器物本身所折射的社會生活與文化風貌,它們本身就能講述。”
解說繼續給參觀者講解,文物研究員們究竟是怎樣一步步探索,琢磨出眼下一捧雪使用的這種溝通方式的。原來,在這間博物館的奠基人留下的筆記中,並未過多記述與文物的溝通方法,但是他提到了一捧雪的情緒能夠使這隻玉杯的杯身發生震動。於是後來的文物研究員們想到了以精密傳感儀器傳導一捧雪的“情緒”,並且使用波段儀將這種細微的震動放大,並且對不同頻的震動進行解析。豈知在這一項上獲得了突破,一捧雪不止能傳導“情緒”,它聽過石詠講述漢語拼音的基本原理,因此它能夠傳導漢語拼音,甚至還包括平上去入。
這一下就已經距離溝通非常接近了,但一定程度上還是需要有人將一捧雪的漢語拼音轉化成現代漢語,中間需要過一道手。這時研究人員突然想到,不對啊,明朝成化年間沒有漢語拼音方案,這東西最早在康熙末年於廣東出現,這說明了一捧雪竟是有學習能力的。
結果一群研究員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嘗試著乾脆讓一捧雪“學習”輸入法,折騰了幾年之後,這枚玉杯,果然就成為了一隻成熟的、會表達的玉杯了。
“可就算是這樣,又有什麼用呢?”觀眾中突然響起不和諧的聲音,有人高聲反詰,“這些都是老古董了,既不能作為普通器物,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也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審美。你們來看看,這都什麼年代了,誰還講究這樣繁複的雕飾,大家現在都講究簡約美,直線條。對了,器物也得看重實用性,你們誰會用這樣的水杯去喝水?”
“所以我就想不通了,博物館要耗費這麼多人工,去研究怎麼和這‘老古董’溝通,這又有什麼意義呢?”問話的人一面問,一面伸手指著展櫃中盛放著的一捧雪,這枚貨真價實的“老古董”。
“這位觀眾,您是一個坦率而直爽的人,您剛才問的問題,恐怕是這裡很多人想問,但是沒有問出口的吧!”解說是一位脾氣非常溫和的姑娘,總是以別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回答問題。“可是我想說的是,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歷史,了解我們的過去……”
她還未說完,旁邊突然有人提醒:“看——”
一捧雪身邊那塊屏幕上,陡然跳出來一行文字,“因為美啊!”
“潮流與風向會發生變化,各種各樣的美,都可能經歷過不被認同的時候。可你若是一個胸懷寬廣,善於接受的人,你若是願意拋去你心中的定式與成見,仔細看看我——”
“看我多美呀!”
最末是一行是顏表情,做出一個小人兒側臥在地,以手支頤的樣子。真不曉得這鬼靈精的一捧雪,上哪兒去尋了這麼多顏文字來。
看清這行文字的人一起都笑了出聲,心想,這真是一枚機智的文物,剛才那提問者大約萬萬都不可能承認,自己不是一個胸懷寬廣,善於接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