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3頁
翌年六月,隆科多病死于禁所。此乃後話。
石詠從隆科多處出來,那隻“梁葫蘆”所制的葫蘆器沒能送出去,只得又轉送給了十六阿哥。十六阿哥如獲至寶,喜孜孜地捧了去賞玩去了。
除此之外,石家還意外收回了一件寶物:楊玉環的銀香囊。
這件銀香囊早年曾在拍賣會上為孟氏和李四兒所爭,最終還是李四兒財大氣粗,高價奪了去。不過數年之後,孟氏早已沒了,而李四兒也已經淪為階下囚。而隆科多家中的財富盡數折銀,充入國庫。所以那枚楊玉環的銀香囊就再次通過百花深處的拍賣行拍賣了一回。
石詠沒有經歷任何意外,輕輕鬆鬆地將這枚香囊買了回來。回到家中,他數了數藏在那隻藤箱中的寶物,武皇的寶鏡、衛後的金盤、楊妃的香囊、紅娘的瓷枕、外加源自和氏璧的曠世奇珍一捧雪,他已經湊齊了五件。
石詠偶爾想想,也不曉得是不是湊齊七件就可以召喚神龍了。
此時已進了臘月,弘曆已經從江南回來。這位四阿哥竟然還受了李衛之託,給石詠捎了不少東西,除了江南的土產之外,還有石詠所求的,關於造船和航海儀器的書籍與資料。李衛還幫石詠挑選了一些懂行的水手,倒是沒有托弘曆帶回來,一概都送到廣州十三行附近,傅雲生想必能聯繫上。
除此之外,弘曆很隱晦地找過一回石詠,問起那夜弘晝去往清河大營的經過。石詠只能以很“官方”的方式回答。弘曆也沒再多說什麼,他身為皇子,與外臣走得過近也不太合適。但是石詠隱隱約約地覺得弘曆與弘晝之間,多多少少有些微妙。
弘晝那一夜的確是表現英勇,並且因此受到了雍正的讚許。但是知道實情的人都清楚,弘晝是支持弘時在先,後來被怡親王發現了,不得已而去做的補救。
一方面弘晝曾經“附逆”,也就是說他對弘曆曾經生過反意。
另一方面弘晝那一夜在清河大營幹得漂亮,也的確讓朝中不少人認識到,雍正皇帝膝下,不止弘曆一個能幹的皇子。這兩點都足以令弘晝與弘曆心內生出嫌隙。
偏生石詠教過這兩個孩子,弘曆懂事弘晝活潑,因此最不願看到這兩人疏遠的,就是石詠。
眼見著年節在即,石詠便邀弘曆與他一道去探視弘晝。弘晝剛剛出宮建府,算是有了個自己的府邸。石詠的意思,他們一起去看看弘晝府上有什麼缺的,若是缺些書畫和古玩之類的,他這個師父,弘曆這個兄長,剛好可以幫襯幫襯。
弘曆聽見“書畫”二字,便會不好意思地笑。他從小受石詠點撥,因此在書畫品鑑一道上品味極高,甚至連皇父雍正都誇過幾回。只是有時忍不住手賤,還是喜歡在四處搜羅來的書畫上蓋上一方兩方小紅章,後來被石詠見到一回,石詠又苦口婆心地勸過一回。“蓋章”幾乎便成了師徒之間的一個常用梗,以至於弘曆每次取出印章的時候,都會斟酌再三,多數時候會訕訕地把東西再放回去。
但是石詠提過一回就再也不說了。他知道弘曆已是儲君,自己可以管他一時,但是管不了一輩子。以後一切都只能靠這位十全寶寶自己自覺了。
這一次師徒兩個聯袂去弘晝府上,還未進胡同口,便聽見敲敲打打的鼓樂之聲。弘曆笑道:“沒想到五弟還好這個!”
石詠卻聽著不像,須知這樂聲壓根兒不是什麼雅樂,倒像是平常百姓家婚喪嫁娶的時候所奏的樂曲。
果然如此,弘曆與石詠越是走近,就越覺不對,待看到弘晝府邸跟前的紅柱子上都紮起了白布,弘曆登時慌了,一個箭步上前,拉住一名弘晝府上的僕從就問:“這是怎麼回事,五阿哥怎麼樣了?”
那人見是弘曆,“啪”的一聲就跪下了,雙手捂著臉乾嚎,道:“回四阿哥的話,五阿哥,五阿哥……剛剛沒了!”
弘曆登時跺腳:“這還了得?怎麼沒人向宮中稟報?”他到底是兄弟情深,撥開那命侍從,大踏步就往弘晝府里趕去。
而石詠在一旁則看出破綻,那名侍從是“真”乾嚎,哭得響亮,還捂著臉,指縫裡卻一點兒淚水都沒有。再者這侍從說弘晝“剛剛”沒了,這府上又怎麼會這麼快就把一應喪儀的東西準備起來。須知如今弘晝府上的主子就只弘晝自己,那麼年輕的阿哥,誰給他張羅這些東西?
石詠無奈地搖搖頭,心想:明白著這都是弘晝自己準備的了。
史書上所載的軼事果然是真的,弘晝這傢伙兒,在自己給自己玩“活出喪”。
可是文字記載的寥寥數言絕對沒有眼下親眼所見來得震撼,石詠剛剛還只是嘆氣無奈,可下一刻,他就只有目瞪口呆,啞口無言的份兒了。
只見弘晝府邸的中門打開,從裡面駛出了七駕自行車。每輛自行車由府里的僕役推出來,車前車後都各自支著挽幛和招魂幡,那招魂幡底色為白色,但是弘晝家的這些卻做得花里胡哨的在空中飛揚,甚至還有一副招魂幡上畫了一個美人兒的形象,大袖飄飄的,煞是動人。
這些自行車一出中門,立即擺出架勢,一人當先,後面六人排成兩列,組成了一個自行車的“出喪隊”,在弘晝府邸門前的街巷裡慢慢地騎著,再加上後面又吹打的樂手跟了出來,立即便引起了街坊鄰里聚攏圍觀。
石詠從隆科多處出來,那隻“梁葫蘆”所制的葫蘆器沒能送出去,只得又轉送給了十六阿哥。十六阿哥如獲至寶,喜孜孜地捧了去賞玩去了。
除此之外,石家還意外收回了一件寶物:楊玉環的銀香囊。
這件銀香囊早年曾在拍賣會上為孟氏和李四兒所爭,最終還是李四兒財大氣粗,高價奪了去。不過數年之後,孟氏早已沒了,而李四兒也已經淪為階下囚。而隆科多家中的財富盡數折銀,充入國庫。所以那枚楊玉環的銀香囊就再次通過百花深處的拍賣行拍賣了一回。
石詠沒有經歷任何意外,輕輕鬆鬆地將這枚香囊買了回來。回到家中,他數了數藏在那隻藤箱中的寶物,武皇的寶鏡、衛後的金盤、楊妃的香囊、紅娘的瓷枕、外加源自和氏璧的曠世奇珍一捧雪,他已經湊齊了五件。
石詠偶爾想想,也不曉得是不是湊齊七件就可以召喚神龍了。
此時已進了臘月,弘曆已經從江南回來。這位四阿哥竟然還受了李衛之託,給石詠捎了不少東西,除了江南的土產之外,還有石詠所求的,關於造船和航海儀器的書籍與資料。李衛還幫石詠挑選了一些懂行的水手,倒是沒有托弘曆帶回來,一概都送到廣州十三行附近,傅雲生想必能聯繫上。
除此之外,弘曆很隱晦地找過一回石詠,問起那夜弘晝去往清河大營的經過。石詠只能以很“官方”的方式回答。弘曆也沒再多說什麼,他身為皇子,與外臣走得過近也不太合適。但是石詠隱隱約約地覺得弘曆與弘晝之間,多多少少有些微妙。
弘晝那一夜的確是表現英勇,並且因此受到了雍正的讚許。但是知道實情的人都清楚,弘晝是支持弘時在先,後來被怡親王發現了,不得已而去做的補救。
一方面弘晝曾經“附逆”,也就是說他對弘曆曾經生過反意。
另一方面弘晝那一夜在清河大營幹得漂亮,也的確讓朝中不少人認識到,雍正皇帝膝下,不止弘曆一個能幹的皇子。這兩點都足以令弘晝與弘曆心內生出嫌隙。
偏生石詠教過這兩個孩子,弘曆懂事弘晝活潑,因此最不願看到這兩人疏遠的,就是石詠。
眼見著年節在即,石詠便邀弘曆與他一道去探視弘晝。弘晝剛剛出宮建府,算是有了個自己的府邸。石詠的意思,他們一起去看看弘晝府上有什麼缺的,若是缺些書畫和古玩之類的,他這個師父,弘曆這個兄長,剛好可以幫襯幫襯。
弘曆聽見“書畫”二字,便會不好意思地笑。他從小受石詠點撥,因此在書畫品鑑一道上品味極高,甚至連皇父雍正都誇過幾回。只是有時忍不住手賤,還是喜歡在四處搜羅來的書畫上蓋上一方兩方小紅章,後來被石詠見到一回,石詠又苦口婆心地勸過一回。“蓋章”幾乎便成了師徒之間的一個常用梗,以至於弘曆每次取出印章的時候,都會斟酌再三,多數時候會訕訕地把東西再放回去。
但是石詠提過一回就再也不說了。他知道弘曆已是儲君,自己可以管他一時,但是管不了一輩子。以後一切都只能靠這位十全寶寶自己自覺了。
這一次師徒兩個聯袂去弘晝府上,還未進胡同口,便聽見敲敲打打的鼓樂之聲。弘曆笑道:“沒想到五弟還好這個!”
石詠卻聽著不像,須知這樂聲壓根兒不是什麼雅樂,倒像是平常百姓家婚喪嫁娶的時候所奏的樂曲。
果然如此,弘曆與石詠越是走近,就越覺不對,待看到弘晝府邸跟前的紅柱子上都紮起了白布,弘曆登時慌了,一個箭步上前,拉住一名弘晝府上的僕從就問:“這是怎麼回事,五阿哥怎麼樣了?”
那人見是弘曆,“啪”的一聲就跪下了,雙手捂著臉乾嚎,道:“回四阿哥的話,五阿哥,五阿哥……剛剛沒了!”
弘曆登時跺腳:“這還了得?怎麼沒人向宮中稟報?”他到底是兄弟情深,撥開那命侍從,大踏步就往弘晝府里趕去。
而石詠在一旁則看出破綻,那名侍從是“真”乾嚎,哭得響亮,還捂著臉,指縫裡卻一點兒淚水都沒有。再者這侍從說弘晝“剛剛”沒了,這府上又怎麼會這麼快就把一應喪儀的東西準備起來。須知如今弘晝府上的主子就只弘晝自己,那麼年輕的阿哥,誰給他張羅這些東西?
石詠無奈地搖搖頭,心想:明白著這都是弘晝自己準備的了。
史書上所載的軼事果然是真的,弘晝這傢伙兒,在自己給自己玩“活出喪”。
可是文字記載的寥寥數言絕對沒有眼下親眼所見來得震撼,石詠剛剛還只是嘆氣無奈,可下一刻,他就只有目瞪口呆,啞口無言的份兒了。
只見弘晝府邸的中門打開,從裡面駛出了七駕自行車。每輛自行車由府里的僕役推出來,車前車後都各自支著挽幛和招魂幡,那招魂幡底色為白色,但是弘晝家的這些卻做得花里胡哨的在空中飛揚,甚至還有一副招魂幡上畫了一個美人兒的形象,大袖飄飄的,煞是動人。
這些自行車一出中門,立即擺出架勢,一人當先,後面六人排成兩列,組成了一個自行車的“出喪隊”,在弘晝府邸門前的街巷裡慢慢地騎著,再加上後面又吹打的樂手跟了出來,立即便引起了街坊鄰里聚攏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