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後 記
寫完本書第八章,我已下定決心,取消原計劃的第九章,放棄了所謂"清理卡夫卡的遺產"。面對我所看到的卡夫卡,尤其面對他的最後時光,人不忍心再說什麼。這位自稱"最瘦的人",這位"穿衣服的人中唯一的裸體者",這位"飢餓藝術家",他能有什麼遺產?即便確有什么正面或負面的遺產,誰又忍心去作理性十足、一本正經的清點?至少,在寫完本書之後,我認定那是某種殘酷之舉。伴隨卡夫卡走過由生到死那悲哀的旅程,我未能避免對他的殘酷分析和揭露。
也許正因為如此,在抵達歸宿之後,我強烈地渴望著隱忍的情懷。隨著寫作的展開,隨著對卡夫卡命運越來越深的了解,我經歷了對他由愛、到不愛、而最終仍愛的變化,尤其在最後一章,我為他掉下了悲哀的眼淚。遺產不是沒有,相反十分豐厚。卡夫卡的不幸與犧牲不會沒有意義。我們其實跟他一道生活在欲望、缺憾和希望的世紀,所不同的是,我們生活在世紀末。在我看來,南極上空巨大的臭氧洞,正是欲望和缺憾大暴露的絕妙隱喻;愛滋病則準確地象徵著我們的"恐懼-渴望";而希望則在我們自己和新的世紀。在21世紀的門檻旁,骨瘦如柴而又赤身露體的卡夫卡讓我們警醒。這警醒中格外有一份特殊的涵義,那就是如一位詩人所說:"所有生生世世的痛苦/都由我們承擔。"而這涵義之中復又包含著一份珍貴的默契:以愛我所愛的勇氣和尊嚴,儘可能祛除任何一種怨尤。既承受欲望也承受缺憾;既承受理智的夢魘,也承受理智的砥礪;既承受不由分說的天命,也承受懸而未決的希望和信念。如此,卡夫卡的一切遺產俱在無言之中。
本書引文儘可能直接譯自英文資料。由於各種原因,仍有不少引文引自國內已經翻譯出版的中文資料。對後一種引文,出於對全書規範性的考慮而對人名、書名、地名等作了統一處理。特此說明並謹致歉意。
最後,感謝所有以不同形式幫助或支持我寫作和完成此書的朋友。尤其是,北京的唐燕女士義重如山,於數千里外,設法為我在遍布京城的各大圖書館查找、複製和寄贈重要資料,予我以精神與物質的支持,在此特表謝忱。
林和生
1996年8月10日於成都光華村
主要參考書目
Franz Kafka,The Diaries,Edited by Max Brod,Translated by Joseph Kresh.London:Schocken Books Inc.,1948.
Franz Kafka,letters to Felice,Translated by James Stern and ElisabethDuckworth.New York:Schocken Books,1973.
維利·哈斯編:《卡夫卡緻密倫娜情書》,葉廷芳、黎奇譯。海天出版社,1993年。
卡夫卡:《致父親的信》;載《卡夫卡小說選》,孫坤榮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卡夫卡:《卡夫卡書信日記選》,葉廷芳、黎奇譯。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年。
卡夫卡:《卡夫卡小說選》,孫坤榮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卡夫卡:《卡夫卡隨筆集》,葉廷芳、黎奇等譯。海天出版社,1993年。
卡夫卡:《卡夫卡遊記》,孫龍生譯。花山文藝出版社,1996年。
卡夫卡:《卡夫卡寓言與格言》,張伯權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卡夫卡:《卡夫卡隨筆》,冬妮譯。灕江出版社,1991年。
卡夫卡:《城堡·變形記》,韓耀成、李文俊譯。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年。
Ernst Pawel,The Nightmare of Reason:A Life of Franz Kafka.New York:Farrar
·Straus·Giroux,1984.
克勞斯·瓦根巴赫:《卡夫卡傳》,周建明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4年。
古斯塔夫·雅努施:《卡夫卡對我說》,趙登榮譯。時代文藝出版社,1991年。
馬克斯·布洛德:《關於弗蘭茨·卡夫卡》;見瓦根巴赫:《卡夫卡傳》,周建明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4年。
伊達·凱爾馬克:《我不抱怨:一位創造性的人與疾病邂逅的自述》;見貝克勒等編著:《向死而生》,張念東等譯。三聯書店,1993年。
葉廷芳編:《論卡夫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Angel Flores ed.,The Kafka Problem.New York:Octagon,1963.
Elias Canetti,Kafkas Other Trial-The Letters to Felice.New York:Schocken Boo
ks,1974.
Franz Kafka,The Metamorphosis,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Stanley Corngold.New York:Bantam Books,1981.
Harold Bloom ed.,Franz Kafkas The Castle. 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
988.
E·貝克爾:《反抗死亡》,林和生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R·D·萊恩:《分裂的自我》,林和生、侯東民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林和生:《孤獨人格——克爾愷郭爾》。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
諾爾曼·布朗:《生與死的對抗》,馮川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綱要》,劉福堂等譯。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弗洛伊德:《一個幻覺的未來》,楊韶剛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
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傅雅芳、郝冬瑾譯。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後期著作選》,林塵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
寫完本書第八章,我已下定決心,取消原計劃的第九章,放棄了所謂"清理卡夫卡的遺產"。面對我所看到的卡夫卡,尤其面對他的最後時光,人不忍心再說什麼。這位自稱"最瘦的人",這位"穿衣服的人中唯一的裸體者",這位"飢餓藝術家",他能有什麼遺產?即便確有什么正面或負面的遺產,誰又忍心去作理性十足、一本正經的清點?至少,在寫完本書之後,我認定那是某種殘酷之舉。伴隨卡夫卡走過由生到死那悲哀的旅程,我未能避免對他的殘酷分析和揭露。
也許正因為如此,在抵達歸宿之後,我強烈地渴望著隱忍的情懷。隨著寫作的展開,隨著對卡夫卡命運越來越深的了解,我經歷了對他由愛、到不愛、而最終仍愛的變化,尤其在最後一章,我為他掉下了悲哀的眼淚。遺產不是沒有,相反十分豐厚。卡夫卡的不幸與犧牲不會沒有意義。我們其實跟他一道生活在欲望、缺憾和希望的世紀,所不同的是,我們生活在世紀末。在我看來,南極上空巨大的臭氧洞,正是欲望和缺憾大暴露的絕妙隱喻;愛滋病則準確地象徵著我們的"恐懼-渴望";而希望則在我們自己和新的世紀。在21世紀的門檻旁,骨瘦如柴而又赤身露體的卡夫卡讓我們警醒。這警醒中格外有一份特殊的涵義,那就是如一位詩人所說:"所有生生世世的痛苦/都由我們承擔。"而這涵義之中復又包含著一份珍貴的默契:以愛我所愛的勇氣和尊嚴,儘可能祛除任何一種怨尤。既承受欲望也承受缺憾;既承受理智的夢魘,也承受理智的砥礪;既承受不由分說的天命,也承受懸而未決的希望和信念。如此,卡夫卡的一切遺產俱在無言之中。
本書引文儘可能直接譯自英文資料。由於各種原因,仍有不少引文引自國內已經翻譯出版的中文資料。對後一種引文,出於對全書規範性的考慮而對人名、書名、地名等作了統一處理。特此說明並謹致歉意。
最後,感謝所有以不同形式幫助或支持我寫作和完成此書的朋友。尤其是,北京的唐燕女士義重如山,於數千里外,設法為我在遍布京城的各大圖書館查找、複製和寄贈重要資料,予我以精神與物質的支持,在此特表謝忱。
林和生
1996年8月10日於成都光華村
主要參考書目
Franz Kafka,The Diaries,Edited by Max Brod,Translated by Joseph Kresh.London:Schocken Books Inc.,1948.
Franz Kafka,letters to Felice,Translated by James Stern and ElisabethDuckworth.New York:Schocken Books,1973.
維利·哈斯編:《卡夫卡緻密倫娜情書》,葉廷芳、黎奇譯。海天出版社,1993年。
卡夫卡:《致父親的信》;載《卡夫卡小說選》,孫坤榮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卡夫卡:《卡夫卡書信日記選》,葉廷芳、黎奇譯。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年。
卡夫卡:《卡夫卡小說選》,孫坤榮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卡夫卡:《卡夫卡隨筆集》,葉廷芳、黎奇等譯。海天出版社,1993年。
卡夫卡:《卡夫卡遊記》,孫龍生譯。花山文藝出版社,1996年。
卡夫卡:《卡夫卡寓言與格言》,張伯權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卡夫卡:《卡夫卡隨筆》,冬妮譯。灕江出版社,1991年。
卡夫卡:《城堡·變形記》,韓耀成、李文俊譯。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年。
Ernst Pawel,The Nightmare of Reason:A Life of Franz Kafka.New York:Farrar
·Straus·Giroux,1984.
克勞斯·瓦根巴赫:《卡夫卡傳》,周建明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4年。
古斯塔夫·雅努施:《卡夫卡對我說》,趙登榮譯。時代文藝出版社,1991年。
馬克斯·布洛德:《關於弗蘭茨·卡夫卡》;見瓦根巴赫:《卡夫卡傳》,周建明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4年。
伊達·凱爾馬克:《我不抱怨:一位創造性的人與疾病邂逅的自述》;見貝克勒等編著:《向死而生》,張念東等譯。三聯書店,1993年。
葉廷芳編:《論卡夫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Angel Flores ed.,The Kafka Problem.New York:Octagon,1963.
Elias Canetti,Kafkas Other Trial-The Letters to Felice.New York:Schocken Boo
ks,1974.
Franz Kafka,The Metamorphosis,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Stanley Corngold.New York:Bantam Books,1981.
Harold Bloom ed.,Franz Kafkas The Castle. 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
988.
E·貝克爾:《反抗死亡》,林和生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R·D·萊恩:《分裂的自我》,林和生、侯東民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林和生:《孤獨人格——克爾愷郭爾》。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
諾爾曼·布朗:《生與死的對抗》,馮川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綱要》,劉福堂等譯。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弗洛伊德:《一個幻覺的未來》,楊韶剛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
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傅雅芳、郝冬瑾譯。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後期著作選》,林塵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