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說明我們生活的世界如夢幻般地不實在,佛經以泡、影、露、電、水中月、空中花、鏡中相、芭蕉、陽焰、海市蜃樓來作比喻。除了夢幻觀的修法外,另外就是透過理性的認識,了解我們的人生是虛幻不實的,妻子、兒女、家庭、事業等等都靠不住。真正的修持不是什麼觀、什麼法,而是大智慧,用智慧觀察一切如夢如幻。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這個幻怎麼滅呢?不是你想辦法去滅它,知道這一切是幻以後,不去執著,不去沾染,過去就過去了,要來的就讓它來,反正是假的嘛!不要太認真,不受這些現象欺騙。‘不取作用’,就是‘金剛經’所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像吃飯一樣,吃過了就過了。‘獨斷煩惱’,因為不執著,人生便沒有煩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但是,煩惱斷得了嗎?李白的詩:

  ‘抽水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

  不容易啊!煩惱的根--習氣還在,而且人喜歡自尋煩惱,不找些煩惱來煩,活不下去的,尤其是文人,喜歡為賦新詩強說愁,喜歡講究情調,而所謂的情調其實也是找煩惱。這是什麼道理呢?習氣問題,煩惱沒有斷盡。獨斷煩惱是初步,再進一步要‘煩惱斷盡,便證實相’,什麼實相?般若實相,實相無相,圓滿清淨。走這樣修行路線的菩薩叫單修禪那,禪那不是禪定,正確的翻譯叫正思維,用思想觀察來修,真正學佛是要用頭腦的,要用思想,要用智慧,觀察清楚,思考清楚,不是南無南無就算了的。南無了半天,越來越迷糊,越來越苯,那不是學佛教,那是學苯教了。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三摩提。

  這又是一種修法,‘圓覺經’是大乘法門。中國流行大乘佛教,但是,大乘佛教流行以後,一般學佛者,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就沒有東西抓了,不曉得怎麼開始修,因此有淨土宗的產生,至少要抓一個東西,走路要抓個手杖。阿彌陀佛就是手杖。事實上,小乘的修法不只念佛一個,有十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念死、念身、念休息、念般若,等於有十根手杖。淨土宗的念佛,念阿彌陀佛,只是念佛法門中的一部分而已,真正的念佛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過,念阿彌陀佛就比較簡單了,這是一條修行之路。其他,當時釋迦牟尼佛所親傳的有為法,有所依歸的快速的修法,一般人都忽略了。所以我常感嘆佛法的沒落,從東漢以後到隋唐以前,學佛證果的人很多,唐代以後,大乘佛法一流行,尤其是禪宗,講理論玩嘴巴的人多,真修行的人少,所以,越到後來,證果者越少。

  所以,我常常講要學佛,跟佛走--我們?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