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第九章
大演天地之數以卜筮,是用五十根蓍草,(無則用竹代之,一加至十減五行為五十。)其用唯四十九根而已。(留一不用,放會袋中以象太極。)任意分為二堆以象兩儀,從右手堆中取一根掛於左手小指無名指間以象三才,以四根四根分之,以象四時的運行,先以右手取左手的蓍草,以四根四根數之,將其餘數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掛於無名指與中指間,以象農曆的三年一閏,再以左手取右手堆的蓍草用四四分之,將其餘數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掛於中指與食指間,以象農曆的五年兩閏。如是將掛於左手的蓍草取出,非五即九,即成一變,是謂再扐而後掛。天即陽,地即陰,陽數奇,即一三五七九,陰數為偶,即二四六八十。陰陽之數各有五個,五個奇數五個偶數各相參合,陽數共有廿五,陰數共有三十。陰陽之數合之共有五十有五,如是陰陽十位之數,推而大之。可至百京兆億,推而小之,可至絲毫釐撮,這就是易道所以成就變化,而推算的神妙莫測如鬼神了。乾為陽,策即推算蓍草的根數,陽數九,以四時乘之為卅六,再以六爻乘之為二百一十六。坤為陰,陰數六,以四時乘之為廿四,再以六爻乘之為一百四十四。二策相加凡三百六十,相當於一年的日數。《易經》上下二篇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一百九十二,以陽數卅六,陰數廿四,各乘以一百九十二而加之,總計得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相當於萬物的數字。所以“揲之以四”去營求,而構成《易》筮數的變化,三變而成一爻,卦有六爻,十八變即筮成一卦,聖人作《易》畫八卦以括萬事萬物之象,僅為小成而已。引而伸之,順其類而推求之,增長之,即構成六十卦,三百八十四爻,方作成一部《易經》,天下的能事皆盡在此《易經》之中了。故《易經》可使道術顯明於天下,使德行神妙莫測,所以可以應酬於人間之世,而如獲得神明的祐助了。孔子說::“了解《易經》的變化道理的人,豈不就能知道神的所作所為了嗎!”
第十章
《易經》有聖人之道四,即辭變象占。以《易經》來談論的人則崇尚《易》辭,以動作營為的人則崇尚《易》之變化,以製造器具的人則崇尚《易》象,以筮卦的人則崇尚《易》占。所以君子將有作為,將行動的時候,探問於《易》以筮卦,而《易》即以其六十四爻當中的吉辭應答,即筮得吉凶之辭,則受易道之指引,如響之應聲。無論遠近幽深,吾人藉《易》之占筮,終於知解將來事物的變化,非天下最精深者,誰能如此呢?三才五行或陰陽之數參合五位的變化,錯綜其數字的推演,通達它的變化,終於成就陰陽之數的神妙,而《易》中陰陽卦爻的文辭也由此可以推知了。極盡數字的變化,遂能肇定天下的物象,非天下最神奇變化的,誰能如此呢?《易經》本身是沒有思慮的,是沒有作為的,是很安祥寂靜不動的,人若能感發興起而運用之,終能通達天下一切的事故,如非天下最神奇美妙的,誰能如此呢?。《易經》是聖人極盡幽深,研究神機莫測的一門大學問,正唯它的幽深,故能通達天下人的心志,正唯它的神機莫測,故能成就天下的一切事務,正唯它的神妙,所以似不見其急速,而自然快速,似不見其行,而能到達。孔子說:“《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就是指此而言的。
第十一章
孔子說:“易經是作什麼的呀?《易經》即是開創萬物成就事務,包括天下一切道理,如此而已的一門學問呀。所以聖人以《易》通達天下一切人的心志,以《易》肇定天下的事業,並以之決斷天下一切的嫌疑。”所以蓍草占筮用四十九根,其德性是圓通而神妙,六十四卦的德性是方正而有睿智,每卦皆有六爻,其意是很簡易而貢獻在我們面前的。聖人以此洗滌修煉之心(或解先知天下之心),退藏於深秘之處,吉凶與百姓同其憂患。《易經》之神妙足以知道將來變化之理,其智慧足以儲藏既往的知識經驗。誰能參贊於此呢?唯有古之聰明深智,神武而不嗜殺人者能如此而已。所以明白天的道理,而復能觀察百姓的事故,是以天地興起蓍草的神妙之物,以為民前用,使趨吉避凶於未做事之前。聖人以此齋戒其心,以神明他德業的幽深吧!《易》之陰陽變通象器法神八者之理,隨處可見,比如以門戶比喻,關起門戶來則疏暢而光明。此即謂之“乾”;一關一開,相續不窮,就叫做“變”;一開一關使人們可以自由自在的出入往來,未有窮盡,就叫做“通”;顯現於外面,有物象可觀,就叫做“象”;表現於器用,有尺度的大小,合於規矩方圓的形狀,就叫做“器”;制定屋宇之時,即用門戶以出入,有法度可尋,就叫做“法”;利用它來出出入入,往來不窮,百姓常常利用它而不知,就叫做“神”。所以《易經》之原始有太極,太極即陰陽未生渾茫廣大之氣,太極變而產生天地,是謂兩儀;兩儀變而產生金木水火,是謂四象;四象變而生生天地水火風雷山澤,是謂乾坤坎離巽震艮兌八卦;由此八卦相重而產生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含蓋宇宙萬象,而系之以辭用斷吉凶,因此有了《易經》;遵循《易經》之道即能趨吉避凶,而造成偉大的事業。所以可以使人取法的現象,沒有比天地更大的了;窮則變,變則通的,沒有比四時更大的了。懸掛物象,顯著光明,照耀天下的,沒有比日月更大的了;崇高的事業,沒有比富而且貴更大的了;具備器物,以適人類的適用,設立完成許多器具以利益天下的,沒有比聖人更偉大的了;探求繁雜的物象,索求幽隱的事理,鉤求深遠的道術,使人獲致遠大的前途,以決定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勤勉的事業的,沒有比卜筮所用的“蓍草”和“龜甲”更偉大的了。所以天生蓍草和龜的神物,聖人就取用它以作卜筮為人所取法。天地的變化,聖人就效法它。天垂示物象,現出吉凶的徵兆,聖人就取法它。黃河有龍馬負圖,洛水有神龜負書的祥瑞徵兆,聖人於是效法它,運用它。《易》有以上“神物、變化。天象、河圖洛書”的四象,所以啟示智慧的泉源而作成《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又系之以文辭,所以告訴我們智慧的哲理。復定之以吉凶的徵兆,所以斷定人事的吉凶禍福,而教人趨吉避凶,赴善就福,而遠離災殃呀。
第十二章
《易經》大有上九爻辭言:“從上天獲得祐助,完全吉而無不利。”孔子說:“祐是扶助的意思,上天所扶助的是能順大道的規範的人。人們所扶助的是篤守誠信的人,履守誠信,而思處處合順於大道的規範,又能崇尚賢能的人,所以猶如從上天祐助他,如是完全吉利而沒有不吉利的了。”孔子說:“書是不能完全表達作者是要講的話的,言語是不能表達我們的心意的,那麼聖人的心意,難道就不能被了解了嗎?”孔子說:“聖人樹立象數的規範,以竭盡未能完全表達的心意,使人因象以悟其心意,設置六十四卦以竭盡宇宙萬事萬物的情態,復系之以文辭,以盡其所未能表達的言語,又變而通之,以盡其利,鼓勵之,激揚之,以盡神奇奧妙的能事。”乾坤也就是天地,它是《易經》的精蘊呀,乾坤既成列於上下,《易經》的道理也就肇定於其中了。如果乾坤毀滅的話,則沒有辦法見到《易經》的道理了,《易經》的道理不可被知解的話,則天地乾坤之道也幾乎要息滅了。所以在形器之上,無形體度量,抽象不可形而為萬物,所共由者,就叫做“道”;在形體之下,有形體可尋,是具體之物,就叫做“器”;將形上之道、形下之器,變化而裁製之以致用,就叫做“變”;推而發揮之,擴充之以實行於天下,謂之“通”;舉而設施安置於天下的百姓,就叫做“事業”。所以《易經》所謂象,乃因聖人見天下萬事萬物的繁雜,而擬測其形態的種類,象徵其物象的適宜,因此謂之“象”。聖人見天下一切動作營為的眾多,而觀察它可以會而通之之道,以制定其經常的規範,訂成三百八十四種動態的指規,又系以文辭,以斷定它的吉凶,所以謂之“爻”。極盡天下繁雜的物象的,在於“六十四卦”;鼓動天下的動作營為的,在乎“爻辭”;變化而裁製之,在乎“變”;發揮而推行之,在於“通”;明其神奇奧妙之道,在乎其人的運用;默默的而成就其事業,不形之以言,而天下皆能相信,則在於德行的深厚。
大演天地之數以卜筮,是用五十根蓍草,(無則用竹代之,一加至十減五行為五十。)其用唯四十九根而已。(留一不用,放會袋中以象太極。)任意分為二堆以象兩儀,從右手堆中取一根掛於左手小指無名指間以象三才,以四根四根分之,以象四時的運行,先以右手取左手的蓍草,以四根四根數之,將其餘數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掛於無名指與中指間,以象農曆的三年一閏,再以左手取右手堆的蓍草用四四分之,將其餘數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掛於中指與食指間,以象農曆的五年兩閏。如是將掛於左手的蓍草取出,非五即九,即成一變,是謂再扐而後掛。天即陽,地即陰,陽數奇,即一三五七九,陰數為偶,即二四六八十。陰陽之數各有五個,五個奇數五個偶數各相參合,陽數共有廿五,陰數共有三十。陰陽之數合之共有五十有五,如是陰陽十位之數,推而大之。可至百京兆億,推而小之,可至絲毫釐撮,這就是易道所以成就變化,而推算的神妙莫測如鬼神了。乾為陽,策即推算蓍草的根數,陽數九,以四時乘之為卅六,再以六爻乘之為二百一十六。坤為陰,陰數六,以四時乘之為廿四,再以六爻乘之為一百四十四。二策相加凡三百六十,相當於一年的日數。《易經》上下二篇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一百九十二,以陽數卅六,陰數廿四,各乘以一百九十二而加之,總計得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相當於萬物的數字。所以“揲之以四”去營求,而構成《易》筮數的變化,三變而成一爻,卦有六爻,十八變即筮成一卦,聖人作《易》畫八卦以括萬事萬物之象,僅為小成而已。引而伸之,順其類而推求之,增長之,即構成六十卦,三百八十四爻,方作成一部《易經》,天下的能事皆盡在此《易經》之中了。故《易經》可使道術顯明於天下,使德行神妙莫測,所以可以應酬於人間之世,而如獲得神明的祐助了。孔子說::“了解《易經》的變化道理的人,豈不就能知道神的所作所為了嗎!”
第十章
《易經》有聖人之道四,即辭變象占。以《易經》來談論的人則崇尚《易》辭,以動作營為的人則崇尚《易》之變化,以製造器具的人則崇尚《易》象,以筮卦的人則崇尚《易》占。所以君子將有作為,將行動的時候,探問於《易》以筮卦,而《易》即以其六十四爻當中的吉辭應答,即筮得吉凶之辭,則受易道之指引,如響之應聲。無論遠近幽深,吾人藉《易》之占筮,終於知解將來事物的變化,非天下最精深者,誰能如此呢?三才五行或陰陽之數參合五位的變化,錯綜其數字的推演,通達它的變化,終於成就陰陽之數的神妙,而《易》中陰陽卦爻的文辭也由此可以推知了。極盡數字的變化,遂能肇定天下的物象,非天下最神奇變化的,誰能如此呢?《易經》本身是沒有思慮的,是沒有作為的,是很安祥寂靜不動的,人若能感發興起而運用之,終能通達天下一切的事故,如非天下最神奇美妙的,誰能如此呢?。《易經》是聖人極盡幽深,研究神機莫測的一門大學問,正唯它的幽深,故能通達天下人的心志,正唯它的神機莫測,故能成就天下的一切事務,正唯它的神妙,所以似不見其急速,而自然快速,似不見其行,而能到達。孔子說:“《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就是指此而言的。
第十一章
孔子說:“易經是作什麼的呀?《易經》即是開創萬物成就事務,包括天下一切道理,如此而已的一門學問呀。所以聖人以《易》通達天下一切人的心志,以《易》肇定天下的事業,並以之決斷天下一切的嫌疑。”所以蓍草占筮用四十九根,其德性是圓通而神妙,六十四卦的德性是方正而有睿智,每卦皆有六爻,其意是很簡易而貢獻在我們面前的。聖人以此洗滌修煉之心(或解先知天下之心),退藏於深秘之處,吉凶與百姓同其憂患。《易經》之神妙足以知道將來變化之理,其智慧足以儲藏既往的知識經驗。誰能參贊於此呢?唯有古之聰明深智,神武而不嗜殺人者能如此而已。所以明白天的道理,而復能觀察百姓的事故,是以天地興起蓍草的神妙之物,以為民前用,使趨吉避凶於未做事之前。聖人以此齋戒其心,以神明他德業的幽深吧!《易》之陰陽變通象器法神八者之理,隨處可見,比如以門戶比喻,關起門戶來則疏暢而光明。此即謂之“乾”;一關一開,相續不窮,就叫做“變”;一開一關使人們可以自由自在的出入往來,未有窮盡,就叫做“通”;顯現於外面,有物象可觀,就叫做“象”;表現於器用,有尺度的大小,合於規矩方圓的形狀,就叫做“器”;制定屋宇之時,即用門戶以出入,有法度可尋,就叫做“法”;利用它來出出入入,往來不窮,百姓常常利用它而不知,就叫做“神”。所以《易經》之原始有太極,太極即陰陽未生渾茫廣大之氣,太極變而產生天地,是謂兩儀;兩儀變而產生金木水火,是謂四象;四象變而生生天地水火風雷山澤,是謂乾坤坎離巽震艮兌八卦;由此八卦相重而產生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含蓋宇宙萬象,而系之以辭用斷吉凶,因此有了《易經》;遵循《易經》之道即能趨吉避凶,而造成偉大的事業。所以可以使人取法的現象,沒有比天地更大的了;窮則變,變則通的,沒有比四時更大的了。懸掛物象,顯著光明,照耀天下的,沒有比日月更大的了;崇高的事業,沒有比富而且貴更大的了;具備器物,以適人類的適用,設立完成許多器具以利益天下的,沒有比聖人更偉大的了;探求繁雜的物象,索求幽隱的事理,鉤求深遠的道術,使人獲致遠大的前途,以決定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勤勉的事業的,沒有比卜筮所用的“蓍草”和“龜甲”更偉大的了。所以天生蓍草和龜的神物,聖人就取用它以作卜筮為人所取法。天地的變化,聖人就效法它。天垂示物象,現出吉凶的徵兆,聖人就取法它。黃河有龍馬負圖,洛水有神龜負書的祥瑞徵兆,聖人於是效法它,運用它。《易》有以上“神物、變化。天象、河圖洛書”的四象,所以啟示智慧的泉源而作成《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又系之以文辭,所以告訴我們智慧的哲理。復定之以吉凶的徵兆,所以斷定人事的吉凶禍福,而教人趨吉避凶,赴善就福,而遠離災殃呀。
第十二章
《易經》大有上九爻辭言:“從上天獲得祐助,完全吉而無不利。”孔子說:“祐是扶助的意思,上天所扶助的是能順大道的規範的人。人們所扶助的是篤守誠信的人,履守誠信,而思處處合順於大道的規範,又能崇尚賢能的人,所以猶如從上天祐助他,如是完全吉利而沒有不吉利的了。”孔子說:“書是不能完全表達作者是要講的話的,言語是不能表達我們的心意的,那麼聖人的心意,難道就不能被了解了嗎?”孔子說:“聖人樹立象數的規範,以竭盡未能完全表達的心意,使人因象以悟其心意,設置六十四卦以竭盡宇宙萬事萬物的情態,復系之以文辭,以盡其所未能表達的言語,又變而通之,以盡其利,鼓勵之,激揚之,以盡神奇奧妙的能事。”乾坤也就是天地,它是《易經》的精蘊呀,乾坤既成列於上下,《易經》的道理也就肇定於其中了。如果乾坤毀滅的話,則沒有辦法見到《易經》的道理了,《易經》的道理不可被知解的話,則天地乾坤之道也幾乎要息滅了。所以在形器之上,無形體度量,抽象不可形而為萬物,所共由者,就叫做“道”;在形體之下,有形體可尋,是具體之物,就叫做“器”;將形上之道、形下之器,變化而裁製之以致用,就叫做“變”;推而發揮之,擴充之以實行於天下,謂之“通”;舉而設施安置於天下的百姓,就叫做“事業”。所以《易經》所謂象,乃因聖人見天下萬事萬物的繁雜,而擬測其形態的種類,象徵其物象的適宜,因此謂之“象”。聖人見天下一切動作營為的眾多,而觀察它可以會而通之之道,以制定其經常的規範,訂成三百八十四種動態的指規,又系以文辭,以斷定它的吉凶,所以謂之“爻”。極盡天下繁雜的物象的,在於“六十四卦”;鼓動天下的動作營為的,在乎“爻辭”;變化而裁製之,在乎“變”;發揮而推行之,在於“通”;明其神奇奧妙之道,在乎其人的運用;默默的而成就其事業,不形之以言,而天下皆能相信,則在於德行的深厚。